【人醫心傳第160期封面故事】肺活亮- 臺北慈濟醫院肺癌治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胸腔內科黃俊耀醫師仔細問診後, 安排相關檢查,確定罹患了肺腺癌第四期,左肺有六點八乘二點七公分的腫瘤,胸腔積水而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

李女士看到檢查報告的那 ...  【人醫心傳第160期封面故事】肺活亮-臺北慈濟醫院肺癌治療   醫療志業 醫療專題 醫療科室 溯源記史 亮點特色 澄清聲明 掛號服務 醫療人文 濟助申請 捐款徵信 人才招募 友善連結 English 網路掛號 慈院新聞 溫馨日誌 澄清說明 素食與健康 八里粉塵爆炸意外 尼泊爾救援快訊 English 無聲的殺手,肺癌。

讓病人心中恐懼的海嘯,鋪天蓋地襲來。

面對強敵步步進逼, 一寸也不能退讓, 醫護呵護全時,戮力以赴! 在煙硝生死戰場,構築堅固防禦工事, 為癌症的絕望,燃起了一線生機。

胸腔鏡微創手術、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亮迎戰敵寇,迎來希望。

  「咳!咳!咳!」六十三歲的李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婦,生活單純,不菸不酒,二○○九年時出現了咳嗽症狀,連咳了一、兩個月,愈咳愈嚴重,到臺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就醫。

胸腔內科黃俊耀醫師仔細問診後,安排相關檢查,確定罹患了肺腺癌第四期,左肺有六點八乘二點七公分的腫瘤,胸腔積水而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頭。

李女士看到檢查報告的那一刻,驚訝的說不出話來,想不透為何肺癌會找上她,而且已經是末期了,腦海中頓時浮現出許多負面的想法。

黃俊耀醫師向她詳細說明治療計畫,加上志工和親友的鼓勵,李女士決定勇敢面對並配合治療。

透過基因突變的檢測,確定她的EGFR(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呈現陽性,適合給予標靶藥物治療。

李女士從二○一○年開始服藥,半年後她的胸腔積水不見了,骨頭的癌細胞也逐漸消失,持續服藥至今,左肺的腫瘤已縮小至小疤痕一點八乘二點三公分,而且幾乎沒有出現皮膚疹、腹瀉、甲溝炎等副作用,存活超過八年,她甚至還能出國旅遊。

  黃俊耀呼籲病人和家屬要有信心,不要因肺癌晚期或高齡就放棄治療。

(攝影╱吳裕智)   肺癌往往被發現得晚,存活率遠低於其他癌症,各國醫藥界對於肺癌的防治都投入了很多心力,治療方針多元且發達,依照不同的期別、個人的病況,都有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早期肺癌可選擇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晚期肺癌則有標靶藥物、化學治療合併血管增生抑制劑,或是免疫抑制劑等方式。

黃俊耀醫師表示,防治肺癌的關鍵是戒菸,高危險族群應定期篩檢,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發現時已是晚期,也不要喪失信心,只要按部就班配合醫師的治療計畫,一樣能獲得很好的控制。

  肺癌若發現得晚存活率低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之二○一五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蟬聯三十四年榜首,死亡時鐘愈走愈快,平均每十一分十三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

男、女性的前三大癌症死因相同,依序是氣管及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和直腸和肛門癌,肺癌已成為臺灣癌症的頭號殺手,肺癌一、二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將近六成,但三、四期患者則低於兩成。

黃俊耀醫師說,「臺灣每年肺癌的新發病例大約有一萬兩千人,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的病患發現時,都已經是肺癌晚期,最主要是因為肺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許多病患查覺到症狀時,癌細胞已轉移到腦部或骨頭。

」 早期的肺癌幾乎沒有症狀,當有症狀產生時,七成的病患已是三或四期的晚期癌症。

肺癌患者常出現的症狀包括:咳嗽持續兩週以上、氣喘、胸痛、咳血、聲音沙啞、背痛,甚至頭痛、頸痛、中風症狀等。

有些肺癌患者在原發的位置沒有發生病狀,但因轉移到骨頭,產生骨頭疼痛或病理性骨折;轉移到腦部則出現類似中風或腦癌的症狀。

有些肺癌會造成皮膚變化、肌肉無力或發炎,鈉或鈣離子異常,引起全身無力、便秘、神智不清等。

  環境各因素夾擊年輕化女患者增多 肺臟分為左肺、右肺,左肺分二葉、右肺分三葉,肺的外觀類似海綿,布滿微小的肺泡及微血管,氣體由呼吸道進入肺部,空氣透過肺泡與微血管進行氣體交換。

呼吸道上皮細胞可能因內在體質或外在環境刺激,增生不正常的細胞,逐漸形成癌症。

    過去肺癌多屬於老年人的疾病,但近年已有年輕化的趨勢,許多不抽菸的女性也罹患肺癌。

引起肺癌的危險因子很多元,最主要的原因是吸菸或吸到二手菸,吸菸導致肺癌的死亡率是不吸菸者的五至二十五倍。

其他可能引起肺癌的原因,包括了基因型態變異、工作場所暴露到石綿或放射性物質、石化工業、鎘、砷、氡氣、空氣汙染、廚房油煙等。

遺傳因素也很重要,父、母方家族中若有兩位以上罹患肺癌,則其他人得肺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五至七倍。

一位六十六歲的王先生有菸癮四十年了,每天都要抽三包菸,去年因持續咳嗽、胸悶、胸痛,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了晚期的小細胞肺癌,當下既震驚又難過,懊悔不已,目前正進行化療。

  診斷工具多樣揪出可疑病灶 當有症狀出現或肺部篩檢異常時,病人到門診就醫,醫師會安排相關檢查。

黃俊耀醫師表示,胸部X光檢測是肺癌的常規檢查,若發現有疑似癌細胞影像者,則會進一步使用高解析度低輻射電腦斷層掃描,而影像顯現出可能罹患肺癌時,需進行病理切片,才能確認是否罹患肺癌。

    肺癌的各項檢查具有不同的功能性: 胸部X光: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檢查,大約可發現百分之七十的病患,但難偵測到一公分以下的肺部病變;即便是ㄧ至二公分的大小,亦受限於發生部位,不易偵測或判讀。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當胸部X光發現有異常病灶,醫師會安排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進一步確定其位置與病灶影像,可偵測到小於零點三公分的腫瘤。

這是目前針對肺癌檢查最靈敏的工具,輻射量遠低於傳統的胸部電腦斷層檢查。

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一次的輻射量為一點五mSv(毫西弗),傳統電腦斷層檢查一次的輻射量為七mSv。

痰液細胞學檢查:有機會確定病患的肺癌型態,但每個肺癌病患不一定都有咳嗽帶痰,而且每次的痰液不一定都含有癌細胞。

痰液中若出現中度或重度病變上皮細胞,十年內有兩成的機率會發生肺癌。

支氣管內視鏡檢查:可以在局部麻醉下執行或是使用無痛支氣管鏡檢查,減少病患焦慮、咳嗽、氣喘或呼吸困難的感覺。

若發現腫瘤,會進行病理切片,確認是否罹患肺癌。

核磁共振檢查:主要用於期別的鑑定,檢查是否有腦部、骨頭的轉移,但難發現肺部腫瘤。

正子攝影檢查:可同時偵測肺部原發病灶,各部位淋巴腺、腎上腺、骨頭等是否有轉移,但對於二公分以下的腫瘤,則敏感度不高。

胸腔鏡手術:可做為其他檢查無法確診時的一種診斷技術,也可用於縱膈腔淋巴腺分期,更常用於手術切除肺癌。

縱膈腔鏡術:確定縱膈腔的淋巴腺是否受到癌症侵犯,可做為診斷工具或是更精確的淋巴腺分期。

  黃俊耀醫師為患者進行支氣管鏡檢查。

攝影╱范宇宏   支氣管鏡檢查發現腫瘤。

圖片提供╱黃俊耀醫師   依種類和分期選擇最佳療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肺癌主要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

「非小細胞肺癌」又再細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癌和大細胞肺癌。

在臺灣,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病例的百分之十五,非小細胞肺癌約為百分之八十五,其中又以肺腺癌的百分之五十至五十五居多。

吸菸者大多是罹患小細胞肺癌、麟狀上皮癌,不吸菸者多為肺腺癌。

    黃俊耀醫師說,肺癌的治療日新月異,有傳統化療「愛寧達」、標靶藥物「艾瑞莎」、「得舒緩」、「妥復克」、「泰格莎」、血管增生抑制劑「癌思停」以及免疫抑制劑「吉舒達」等多種藥物,各種期別的肺癌,只要配合醫師選擇適合的治療策略,絕大部分病情可以控制住。

早期肺癌(第一、二期)以手術切除為主,併以術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晚期肺癌(第三、四期)通常需先進行EGFR基因突變的檢測,若檢測結果為陽性,適合以標靶藥物治療,控制率可達七成。

標靶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起疹、腹瀉、甲溝炎,且部分患者腹瀉症狀較嚴重,這些狀況也會在治療計畫書上載明,並協助病患轉介皮膚科、肝膽腸胃科等專科醫師,輔以症狀治療,可有效減輕不適,而病患平時也應注意減少暴露在太陽下的機會,以免增加皮疹症狀。

至於EGFR檢測結果是陰性的患者,或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失效者,則適合使用化療,控制率約五成。

若患者有投保醫療險,建議可加上自費的血管增生抑制劑「癌思停」,控制率將提高到九成。

一位四十五歲肺腺癌第四期的男性病患,右肺有六公分的腫瘤已轉移至腦部,右腦有三公分的腫瘤,他的EGFR檢測結果呈現陰性,使用化療合併癌思停來治療,三個月後,右肺的腫瘤就縮小到三公分,而大腦的腫瘤已幾乎消失。

此外,目前最新的抗癌藥物是免疫抑制劑,它能提高免疫系統對腫瘤的辨識認知,活化淋巴球進而攻擊腫瘤,增強抗癌成果。

一位八十四歲的老爺爺在二○一六年六月被確診罹患鱗狀上皮癌第四期,使用化療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

黃俊耀醫師建議使用免疫抑制劑,從二○一六年九月開始治療至十一月,短短兩個月左右,腫瘤已從五公分縮小至幾乎不見,只剩下一點疤痕。

    高危險群定期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期 為了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肺癌的存活率,黃俊耀醫師提醒五十至六十歲的民眾,每年應進行一次胸部X光檢查,六十歲以上的民眾,則需每半年進行一次檢查。

另外,以下高危險族群應定期接受高解析度低輻射的高階電腦斷層掃瞄(HRCT),透過HRCT的早期篩檢,有兩成的病人能及早被發現。

若出現咳嗽超過一星期未癒,或者有胸悶、胸痛、喘不過氣、莫名聲音沙啞、咳血、厭食、噁心、嘔吐、肋骨痛、反覆性肺炎或支氣管炎等情形,切勿輕忽,應盡早尋求醫師診斷。

健保的癌症重大傷病卡效期為五年,黃俊耀醫師說,「有些晚期肺癌的患者,因為病情控制很穩定,存活超過九年,已經換發第二張重大傷病卡,就像其他慢性病一樣,與疾病和平共處,過著正常的生活,甚至出國旅遊也不是問題。

」 他認為,不論遇到什麼階段的病人,只要醫師為病人多思考一些,量身打造治療計畫,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而病人和家屬要有信心,不要因晚期或高齡就放棄治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