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安徽齊雲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

是中國道教聖地,四座山分別供奉廣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

道教四大名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安徽齊雲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

是中國道教聖地,四座山分別供奉廣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

由張道陵於東漢順帝時首創於四川鶴鳴山,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四大名山自東漢開始建觀修道場,延續至清末。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受到國家的保護,並對道觀進行了修葺。

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宗教、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中文名:道教名山英文名:DaoJiaoSiDaMingShan湖北:湖北武當山四川:四川青城山江西:江西龍虎山安徽:安徽齊雲山是:中國道教聖地武當山簡介道教四大名山神秘空靈——武當山,道教聖地,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方圓400公里,屬大巴山東段。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

有元、明建築群等風景勝跡,居於七十二峰之道的天柱峰,海拔1612米。

截至2013年,武當山有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道教四大名山宋書畫家米芾曾贊武當為"天下第一山"。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

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

武當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

武當山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之一,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風景區。

武當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丹江口水庫之濱的玄武門(石雕牌坊),坊額刻有明代嘉靖皇帝御筆"治世玄岳"四字。

玄岳門西一公里處,有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敕建的遇真宮,是紀念武當拳的創始者張三豐的。

天柱峰頂端有建於1416年的金殿,是武當山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築群,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銅建築群。

殿高5.54米,寬5.8米,深4.2米,重80余噸,英姿魁偉。

還有銅鑄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將侍立兩側,十分壯觀。

漢代陰長生,唐代呂洞賓,明代張三豐等均在此修煉。

主要景點武當山主神真武大帝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太和宮:位於天柱峰南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1600多平方米。

古銅殿:位於天柱峰前小蓮峰上。

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金城:紫金城建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岩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

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是明代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

淨樂宮:淨樂宮位居武當山八宮之首,始建於明代永樂11年的武當山淨樂宮,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

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面實施淨樂宮復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復原的範例。

道教四大名山玄岳門:玄岳門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稱,為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石建築。

“治世玄岳”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又名玄岳門。

玉虛宮: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

建於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宮觀廟宇2200間,嘉靖三十一年又經修葺,是武當山古建築群中最大的單元。

後來大部分毀於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現存部分建築和遺址,還建有重達百噸的“龜馱碑”亭四座。

磨針井:磨針井又名純陽宮。

坐落在老營以南12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現存磨針井為清鹹豐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廂房50餘間,面積1700平方米。

太子坡:太子坡又名復真觀。

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的一個較大單元。

復真觀建於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

位於獅子峰前,建築20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6萬平方米。

南岩:南岩為道教所稱真武得道飛升之“聖境”,是武當山36岩中風光最美的一處。

南岩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擴建。

位於獨陽岩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峰巒秀美而著名。

現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占地9萬平方米。

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

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

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岩,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

龍頭香,長3米,寬僅o.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科學性。

瓊台觀:瓊台觀位於天柱峰東南麓約10公里,垂直距離1350米,分為上觀、中觀、下觀。

在元代時,稱為“瓊台宮”。

明清時修葺擴建有24座道院,廟房數百間。

至清鹹豐六年(1856年),毀於兵火。

現已修復部分廟房。

該處系武當山客運索道的起始點。

已成為重要的遊客集散地。

隱仙岩:隱仙岩位於竹關之上,五龍宮之北。

高聳雲煙,石如玉壁,呈瑰納奇。

武當山北神道:武當山北神道位於天柱峰東北的丹江口市武當山鎮﹐所產龍頭拐杖﹑玉雕﹑木雕﹑陶瓷等工藝品﹐具濃厚的地方特色。

針井茶為傳統名茶。

襄渝鐵路﹑老(河口)白(河)公路在此並行通過。

武當山南神道:武當山南神道位於武當山西南麓的丹江口市官山鎮,距武當山金頂(天柱峰)僅有5.7公里,是豫川陝香客敬香的重要神道,素有武當後花園之美譽。

這裡群山如花,數峰如筍,大河如練,美景如畫,民歌如潮。

這裡是八百里武當里一塊最原始、最神秘的幽靜之地,景區全長20公里,由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村和直通金頂的武當大峽谷兩大景區組成,以九道河為玉帶,像珍珠般串連著呂家河民歌村、紅三軍司令部舊址和新四軍遺址、二龍戲珠、斬龍崖、尼姑岩、桃花洞、蘭花谷、獅子灘、鬼谷子澗、天書谷、黑金溝大峽谷、龍潭、轉運台、金蟾朝聖等眾多景點。

道教四大名山武當山西神道:經丹江口市六里坪、官山外朝山、分道觀分道開始登山,經過猴王廟、娃子坡、全真觀遺址(有兩株千年大銀杏樹)、長嶺抵全龍觀,計程15公里,現為四米寬水泥公路。

再登黃土嶺,到亂石窖,交古韓糧道,依次經財神、黑虎、火神、山神四座石廟,上黃土埡,再攀青龍背、吊鐘台,經太和宮上金頂,計程10公里。

因位於天柱峰西側,史稱西神道。

沿途古木參天,風景如畫,東有深溝大壑的雷澗(東溝河),有金鼎、眉棱兩峰左右矗立,七星(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峰南北屏立。

武當山東神道:從丹江口市鹽池河鎮到武當口村的15公里水泥路已硬化12.5公里,還有近2公里的路面有望在年內完成,屆時,武當山第三條上山旅遊線路將全面建成。

天橋溝瀑布——位於鹽池河鎮政府所在地以東約9公里處,實則為一條山澗小溪,自改板河村由東向西緩緩流出,長約3公里,溪水自天橋處折而向北流經百米高的懸崖跌宕而下形成瀑布。

山坡鑼鼓——民間藝術瑰寶,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加大宣傳開發力度,爭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向“中國鑼鼓之鄉”努力。

武柱峰景區:武柱峰景區位於丹江口的官山鎮騾馬溝村,一天然真武神石像酷似武當山金頂上的真武大帝像。

武柱峰坐落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的官山鎮騾馬溝村,武柱峰又稱大明峰,柱頭岩,真武坐像(因真武大帝父親淨樂國明真大帝而得名),元代建有王母宮(即真武大帝母親)。

距武當天柱峰14公里,是武當72峰之一,海拔為1132米。

此坐像兩峰如筍形同座椅,之間端坐著一尊高約80米、寬40米的天然真武神石像,身著道服,五官形備,目光深邃,背依伏龍山,注視武當山金頂,其頭頂上茂密的白皮松儼然髮髻,臉龐圓潤,鼻樑高高隆起,兩手平放兩膝之上,打坐在玄武背上修行狀惟妙惟肖,酷似武當山金頂的真武大帝像。

在秋高氣爽的艷陽照射下,山體直插霄漢,真武座像矗立在陡峭的懸崖上,晶瑩光滑,金光燦燦,輝煌奪目。

相傳,真武在此潛心修行多年,以虔誠和恆心感動了道德天尊,被點化成仙,留下石質人像。

龍虎山簡介龍虎山天師府碧水丹崖——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

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

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

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張天師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

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岩組成的丹霞山體。

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

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

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整個景區規劃面積320平方公里(其中,龍虎山景區管委會管轄範圍總面積200多平方公里),包括上清宮、正一觀、仙水岩、應天山、馬祖岩、洪五湖六大景區,景區內共有99峰、24岩、108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秀美多姿的碧水丹山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謎是龍虎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三大特色。

《水滸傳》開篇重筆描繪的龍虎山位於市南20公里處,是道教發源地和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世家”的世居之地,號稱“中國道家第一山”。

龍虎山以其道家祖庭、丹霞地貌、春秋戰國大型崖墓群珠壁聯合為特色,在全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獨樹一幟。

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

張天師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所以鷹潭又稱為“道都”。

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

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峰被一併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主要景點龍虎山上清宮:該宮始建於東漢,是道教的祭神之所,是中國古代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築群落之一,其規模大小,等級高低不等,遍布全國。

上清宮不僅獨居江南宮觀之首,且在全國也是舉世無雙,素有“仙靈都會”和“百神受職之所”之譽。

大上清宮在上清鎮東陲,距嗣漢天師府約一公里。

古代這裡稱為仙源鄉招賓里。

其街曰:“瓊林”。

左擁象山,右注沂溪。

溪山環拱,實乃仙靈都會也,古老相傳。

這裡是九龍聚會的寶地。

民謠云:“九龍集結上清宮.天師擒妖顯神通。

唯有一龍不伏法.順水飄遊遇虎凶。

”這九龍指的是上清宮周圍的天門山、台山、烏劍山、獅子山、沖天峰、應天山、西華山、烏龜山和聖井山。

天師府:天師府位於貴溪上清鎮,臨清溪,為張氏歷代起居之地,原建於龍虎山腳下。

北靠西華山,門臨瀘溪河,面對琵琶山,依山帶水,氣勢雄偉。

占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輝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全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一派仙氣。

傳言天師府是張盛以及他的歷代子孫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被稱為正一派的祖庭和元明兩朝管理道教事務的辦公機構。

始建於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遺物。

留侯家廟:又名天師家廟,是道教創教者張道陵天師的家祠,內供奉由祖宗張良及張道陵第一代天師至第六十三代張恩溥天師的神位,是道教的祖廟。

正一觀:道教宮觀。

在江西省鷹潭市貴溪縣境內的龍虎山張道陵煉丹處。

據《龍虎山志》記載:第四代天師張盛自漢中遷還龍虎山之後,曾在此建祠祀祖。

五代南唐時在此建天師廟;北宋崇寧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張繼先奉敕修葺,徽宗時改天師廟為演法觀。

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賜帑重修,並改演法觀為正一觀。

仙水岩:龍虎山仙水岩景區離江西省鷹潭市區約20公里就來到了龍虎山的仙水岩景區。

乘小船上行,坐竹筏下行,看奇峰、碧波,游起來比較清松,景色比較優美。

仙水岩是仙岩和水岩的總稱。

上清古鎮:上清古鎮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

位於上清宮景區內,距鷹潭市區25公里,源遠流長道教文化,富有特色的名勝古蹟,古仆淳厚的民俗風情。

當地特產有:板栗、豆腐、茄子乾等。

上清古鎮方圓50餘平方公里,人口近2萬,自然環境優美,群山環抱,依水而建,古鎮名勝古蹟甚多,長約2公里的上清古街將長慶坊、留侯家廟、天師府、留侯第、天源德藥棧、天主教堂等景點串成一線,形成極具魅力的旅遊線路。

沿河的吊腳樓、碼埠盡顯江南水鄉建築特色,浣紗村婦、搗衣少女、戲水孩童、漁舟系岸、白鴨浮水又形成了一條韻味十足的古鎮風景線,讓人賞心悅目。

鎮東道有上清宮、東嶽宮,東北面有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象山書院,隔瀘溪河有明朝宰相夏言故里桂洲村及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紅十一軍和中央紅軍會師之處。

天門山:天門山位於龍虎山上清鎮東南部,距上清鎮7公里處,與嗣漢天師府南北相對,面積6000多畝,最高海拔1300多米,相傳為張天師遁化成仙進行天庭之所,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遊歷於此,為其美景所折服。

青城山簡介青城山幽然仙境——青城山,全球道教主流教派全真道聖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

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在四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九寨之奇齊名。

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之說。

都江堰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著名的道教名山,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自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到青城山,選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結茅傳道,青城山遂成為道教的發祥地,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

青城山名勝古蹟很多,古建築各具特色,古今名人詩畫詞賦處處可見,有優美的風光和神奇的傳說。

全山的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建有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道教宮觀。

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訪勝和隱居修練之地,古稱“洞天福地”、“神仙都會”。

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

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主要景點青城山標誌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

前山景區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

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

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天然圖畫: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

這裡風景優美,遊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

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

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于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臥於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建福宮:建福宮坐落於丈人峰下。

始建於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後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

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

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

建福宮築於峭壁之下,氣度非凡。

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繚繞的"天然圖畫"。

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

詩人陸游有詩描寫當時的確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

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內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檯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祖師殿:祖師殿位於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

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於唐代。

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隱居。

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

該殿環境幽靜,殿內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

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

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

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

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徵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

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台高10.37米。

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鏇而上至閣頂。

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重建以前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

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

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

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為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

老君閣建築群包括東華殿等處。

其中東華殿的一百平方米,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龕分祀呂純陽及鍾離權。

老君閣於一九九二年秋興建,歷時三載竣工.為八百里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圓明宮:圓明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谷地。

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

宮內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斗姆殿,斗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後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邱祖和重陽祖師。

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內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聯云:“栽竹栽松,竹隱鳳凰松隱鶴;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龍。

”環境十分出靜宜人。

上清宮: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

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

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蹟……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天師洞: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

自建福宮北行兩公里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

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

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

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蹟。

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

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

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

1943年夏,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

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已製成石刻陳列。

後山景區後山景區位於青城山後,都江堰市泰安鄉境內。

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為奇觀的自然風景區。

景區距成都70公里,面積100餘平方公里。

西北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為鄰,而東北與趙公山相連,東越天倉山、乾元山可到天師洞、福建宮,西南與六頂山、天國山接壤,與青城山一脈相承,深藏不露,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開發。

乘車從青城山大門左側公路西行,跨青溪橋,穿後山門,經飛仙亭、飛仙觀、響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貢茶亭、迎仙亭、三龍亭等眾多景點,方到青城後山景區的起點站——泰安寺。

景區內有神秘的溶洞、雄奇的鎣華、秀麗的味江,罕見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遺址、名庵古寺。

此處集山、水、洞、廊、林為一體,可與青城前山媲美。

景區全程20餘里,有上山索道可使遊客節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賞到青城後山大部分景觀。

近些年還新建了各類賓館,為遊客開闢了許多全新的旅遊項目。

青城後山還是蜀茶的著名產地,清代被列為貢茶。

青城山後山風景都圍繞著山間的溪水,一路飛瀑和水潭,風景好的路線都是溪水流經的路線。

泰安古鎮: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成都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驛道——“花坪老澤路”重要的重鎮。

宋代設味江鎮,清代始依場後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

泰安寺即坐落於古鎮中央。

古鎮裡有很多飯店和旅店供遊客歇腳。

五龍溝:五龍溝古稱蠻河溝,長約8公里,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隱藏於溝中而得名。

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隱峽棧道,石筍岩,回音壁等。

又一村:又一村位於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於陸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

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於又一村。

白雲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白雲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飛泉溝古名冷凝溝,由泰安寺過黃鶴橋即至。

水源出鎣華山南天門,納白雲洞古磨溝、觀音岩溝、響水溝,流入味江,全長10公里。

其中又數“幽谷飛泉”、“百丈長橋”、“雙泉水簾”最為壯觀。

百丈橋:百丈橋位於翠映湖與白雲古寨之間,飛泉溝中游,用木板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餘米。

兩岸老樹龍鍾,附生著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

翠映湖:翠映湖是幾十米長的山間水潭,周圍景色秀麗,白雲古塞: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聖母洞:青城山聖母洞是一個天然沙頁岩溶洞,位於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參天的密林中。

聖母洞主洞長300餘米,支岔洞總長1000餘米,曲折迂迴,緩慢向上延伸。

洞內冬暖夏涼,鐘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叢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趙公山:趙公山為青城山主峰,海拔2434米,人們青城山景區,其最高處是老君閣,也才1600多米,趙公山不僅僅在於景色優美,風光旖旎,寧靜靜寂,水的清澈溫柔,更有一個永恆的名字,有一個黃皮膚敬奉的財神趙公明財神爺祖廟。

到了青城山不到趙公山,等於沒到青城山。

齊雲山簡介齊雲山白岳仙關——齊雲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名山之一),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聖地,古稱白岳、雲岳。

位於徽州(一府六縣,府治歙縣,包括今黃山市大部,宣城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

海拔585米,方圓一百一十平方公里,因最高峰齊雲岩得名,以幽深奇險著稱。

境內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二十四澗及其他許多洞泉飛瀑,與黃山、九華山合稱"皖南三秀",素有"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之譽。

間以幽洞、曲澗、碧池、青泉,匯成勝境。

齊雲山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並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

歷史上素有“黃山白岳甲江南”之美譽,早在唐代建寺、宋代寶慶二年(1226)建佑聖真武祠,成為道教中心。

明代嘉靖皇帝敕建殿,御賜山額,以後道教繁盛,建有三清殿、玉虛殿、無量壽宮、文昌閣等著名道觀。

以後遊人日盛,文人墨客多有題詠,至今尚存碑碣及摩崖石刻1400餘處。

1981年列為省重點保護單位,199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4A級風景區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另外,江西也有同名山峰。

齊雲山風光奇麗動人,有各種奇峰、怪岩幽洞,以及諸多湖潭泉瀑。

其中形似香爐的香爐峰、巧奪天工的石橋岩、幽幻莫測的仙洞、清秀靜逸的雲岩湖、拋金灑玉的珠簾泉最令人神怡心醉,舊有“江南小武當”之美稱。

唐乾元年間(758—760),道士龔棲霞雲遊至此,隱居山中天門岩。

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道士余道元入山修煉,並於齊雲岩創建佑聖真武祠,此後雲遊道士紛紛而來,道教建築規模日益;至明代達到鼎盛,據《齊雲山志》記載時有宮、觀、殿、院、館、樓、閣、亭、台等大小道教建築108處,仿湖北武當山建制,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後因年久失修及兵火不斷,許多建築相繼被毀,現存宮觀殿宇及亭台樓閣十餘處,均為重修,為道教名山之一,屬安徽道教主要活動場所及著名風景遊覽區。

齊雲山的耐看,還與一位英雄有關,這英雄就是方臘。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秋天,方臘發動起義,殺富濟貧。

義軍聲勢浩大,不到半年時間,就攻占了歙縣等六州五十二縣,威震東南。

宋徽宗曾下令童貫率軍十五萬鎮壓,沒有取勝。

朝廷又三次下詔“招撫”,均遭方臘嚴詞拒絕。

方臘義軍在齊雲山的獨聳峰上屯兵,抗擊宋王朝官兵的圍剿。

在齊雲山上,方臘義軍憑藉險要的崖澗和天生的雲霧,把守要隘,居高臨下,用刀劍和滾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

齊雲山上,糧草豐盈,池塘滿溢,方臘依岩洞建寨,本來可以固守,但義軍中出了叛徒,一夜之中,決了池水,燒了糧庫,義軍陷於絕境。

方臘設計退了官兵,下了齊雲山後,在浙江幫源洞被捕。

公元1121年秋,方臘在汴京遇害。

主要景點洞天福地:遊客下索道後就進入景區大門――望仙亭,出亭後走過桃花澗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頗為壯觀,有棲真岩、忠烈岩、壽字崖三處摩崖石刻。

據傳,棲真岩是齊雲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棲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關公的地方;而壽字岩的壽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筆,這個巨大的“壽”字,直徑達到230厘米。

走過壽字崖,便見一個寬敞的石洞,遊人可以通過,純屬天工所造,為“崖下窟窿”,稱之為一天門,門摩崖石刻和碑銘,數目很多,琳琅滿目,為“白岳碑林”。

道教四大名山真仙洞府:崖壁下有許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圓通洞、羅漢洞、雨君洞、文昌洞。

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

它是齊雲山風景精粹之一。

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圓通洞供奉的卻是佛教中的南海觀音;羅漢洞供奉著真武帝君,兩旁卻又供奉著十八羅漢。

應當說這都是道士們富有想像力的創作;雨君洞供奉龍王;文昌洞供奉文昌帝君。

從齊雲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氣息。

頗有特色。

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開神秀”四個大字,氣勢不凡,為真仙洞府的顯著標誌。

月華街:月華街是道士與山上居民雜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遊人住宿之地。

月華街現有古道房8座,還有許多徽派民居,它們與宮觀、院房組成一個密集建築群。

太素宮太素宮:此宮占地1600平方米,十分壯觀。

清乾隆皇帝曾稱齊雲山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

太素宮在文革中被毀,1994年已按原樣重建,1997年神像開光,向香客和遊人開放。

香爐峰:此峰在月華街太素宮前,山峰獨立挺拔,形似香爐,故名。

此峰底座小而穩健,爐身粗壯,頂端與底座大小几乎相同,傳說頂上的鐵亭、香爐當初是朱元璋所賜,可惜鐵亭和香爐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鐵亭系1983年重建的。

每當雨後初晴,雲霧飄渺之時,香爐峰或隱或現,有詩讚其妙曰:“山作香爐雲作煙,嵯峨玉觀隱千年”。

小壺天:位於月華街長生樓下,它是明代一個石坊構成,石坊上有“小壺天”三字,石坊門洞呈葫蘆形,進門後,便是一個長20米、寬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側為萬丈深淵,站在窟側,有“無限風光在險峰”之感,當遊人想後退一步,便見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線泉”、“飛升所”等石刻,據傳這是道士飛升成仙的地方。

玉虛宮:位於長生樓西不遠處,此宮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慶宮”、“玉虛闕”、“治世仁威宮”三個石坊組成,石坊上有神鳥異獸圖案的浮雕,宮內便是石洞。

洞內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關神仙的傳說。

如今,玉虛宮是善男信女燒香求神、祈禱福壽的聖潔之地。

相關詞條 道教名山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

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家,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

由張... 簡介   分布 廣東四大名山 廣東四大名山是指羅浮山、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廣東四大名山。

羅浮山   西樵山   鼎湖山   丹霞山   旅遊信息 中國道教名山 《中國道教名山》是中國康藝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影像製品。

欣賞中國四大道教名山的仙境風光,品味神秘的、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

基本內容   內容介紹   圖書目錄 道教四大名山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為:安徽齊雲山、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

是中國道教聖地,四座山分別供奉廣援普度天尊、真武大帝、道德天尊、降魔護道天尊。

道教... 武當山   龍虎山   青城山   齊雲山 四大道教聖地 山上祭奉“真武大帝”,稱為“非真武不足當之”,故名“武當”,為道教奉祀真武大帝的道場。

群山逶迤的武當山,是集幽、奇、秀、美為一體的道教名山。

南派則出... 中國道教名山(4VCD) 內容介紹中國四大道教名山是我國的四個最主要道教聖地,分別是位於湖北十堰的武當山、江西鷹潭的龍虎山、安徽黃山市的齊雲山以及位於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四大道... 內容介紹 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

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 道教概況   道教歷史   玄門經典   神仙譜系   仙家人物 普陀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山,位於杭州灣南緣、舟山群島東部海域,地處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 歷史沿革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主要景點   開發建設 相關搜尋武當山鷹潭張天師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地震玄妙觀武當山古建築群道教四大名山大足石刻四大道教名山希夏邦馬峰道教珠穆朗瑪峰梅里雪山劉德華齊雲山圓明園熱門詞條2k11369影視LoveYouLikeALoveSongnylonovertureppstreamreplyTPCTRANSFORMER上床傾巢而出因為愛情山毛櫸徽章戰士戀愛的那點事兒曲棍球燈具王者榮耀眼霜臺灣氣候開喜烏龍茶頭皮癢額溫槍魔幻車神12生肖85JULIUSSolerTheCollectionVPS一樓一鳳傷害罪免疫療法周治平徐潔兒新竹市市民卡樸寒星氰化鉀汽車總動員臺中清泉崗機場葵花油貝爾鄧家驊鬆井珠理奈三角肌國立空中大學狗與狼的時間相關係數相奸遊戲腎功能葡萄靜觀行館道教四大名山@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