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人民日報」報導台灣總統大選之內容比較分析研究(以一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內容主要是針對中國官辦、官編、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人民日報,最能夠反映中國最高領導人意見,最能透析其決策動態的權威媒體,作內容分析研究,主題為該報在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65.22.106.144)您好!臺灣時間:2022/08/0210:41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蕭吉男研究生(外文):Chin-NanHsiao論文名稱:中共「人民日報」報導台灣總統大選之內容比較分析研究(以一九九六年及二000年總統大選為例)論文名稱(外文):TheComparisonContentAnalysisResearchofPeople''sDailyonTaiwan''selection(Comparing1996and2000''sPresidentialElectionasanExample)指導教授:張五岳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淡江大學系所名稱: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學類:區域研究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6畢業學年度:94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98中文關鍵詞:人民日報、內容分析法、李登輝、陳水扁外文關鍵詞:People''''sDaily、ConntentAnalysis、LeeTeng-hui、ChenSui-ben相關次數: 被引用:4點閱:686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3 本研究內容主要是針對中國官辦、官編、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人民日報,最能夠反映中國最高領導人意見,最能透析其決策動態的權威媒體,作內容分析研究,主題為該報在報導、評論台灣第一次、第二次總統大選時的各項反應及其強度,期能透過量化的數據完整地指出該報訊息選材、批判的輕重比例趨勢,再藉由質化資料,以詮釋其所代表的意義與價值。

由於中共「人民日報」對於台灣一九九六年、二000年總統大選的報導數量不多,分別為115則、121則,所以,本研究不採抽樣方式,是以所有報導當作研究樣本,經過編碼、統計後,獲致以下結論:一、比較一九九六年、二000年的「人民日報」報導策略方面,負面的評價多於正面的肯定。

二、「一個中國原則」、「一國兩制」、「台灣領導人的變更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省的事實」、「統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願望」是對台報導不可或缺的素材。

三、統一勢力多於台獨勢力、台灣選舉僅是地方政府選舉,為選後對台政治情勢解讀不變的基調。

四、文攻武嚇目標從「台灣當局領導人」擴大為「台灣人民」、宣傳策略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領導人」轉化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總統直選是台灣無可抵擋的民主潮流,但很顯然地,李登輝、陳水扁的當選都是共產黨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但又莫可奈何,只好不斷地重申「台灣領導人的變更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省的事實」,以結束「人民日報」階段性宣傳任務。

關鍵字:人民日報、內容分析法、李登輝、陳水扁。

Thetopicofthisresearchfocusesonthenewspaper,People’sDaily,whichofficialpublishes,reflectstheopinionofChinaleadershipandthestrongestdecision-makingmovementcapturingcanonicalmedia.ItiscontentanalyzeforreportingthefirstandthesecondpresidentialcampaignofTaiwan.Thedimensionsofanalyzingreportsincludethetopicofarticle,thecategoryofarticle,andthetermofarticle.ThereportsonthepresidentialcampaignofTaiwanin1996and2000arenotmuch(115,121),thereforethisresearchusesallreportsassamplestoencodeandcount.Theseareresults:(1)Incomparisonbetweenreportsin1996and2000,negativereportsaremorethanpositiveones.(2)“OneChinapolicy”,“OneChina,twopolicies”,“NoleadershipshiftingwillchangethefactthatTaiwanisaprovinceofChina”,“Itiscommonhopetounite”areessentialmaterialsforreportsonTaiwan.(3)“Theunitepowerisstrongerthanindependentpower”and“TheelectionsinTaiwanareelectionsinalocalgovernment”havebecomeastandardattitudeonreportsonTaiwanafterelections.(4)ThethreateningtargetonbothliteracyandmilitaryhasshiftedfromtheleaderofTaiwantothepeopleofTaiwan.Thestrategyonpropagandahasshiftedfrom“placingthehopeontheleaderofTaiwan”to“placingthehopeonthepeopleofTaiwan”.PeoplevotingdirectlyforpresidentsisaninevitabledemocratictrendinTaiwan,however,thefactthatthewinningelectionsofbothLeeTeng-huiandChenSui-benarehardforCommunistPartyofChinatoswallow.Outofchoice,CommunistPartyofChinaonlycanrepeatthestatement“NoleadershipshiftingwillchangethefactthatTaiwanisaprovinceofChina”toendPeople’sPeople’sDaily’stemporarymissiononpropaganda. 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1第二節研究目的.........................................................................................2第三節研究方法.........................................................................................4第四節研究範圍.........................................................................................6第五節研究對象.........................................................................................6第六節研究限制.........................................................................................8第七節研究流程與架構..........................................................................13第二章文獻探討..........................................................................14第一節中共對台工作的組織與運作.....................................................15第二節中共的報業理論..........................................................................20第三節中共的新聞管制政策..................................................................26第四節中共新聞發展歷史及現況..........................................................28第三章內容分析法.....................................................................53第一節內容分析法簡介..........................................................................53第二節類目建構與分析單位..................................................................54第二節編碼須知.......................................................................................57第四節統計方法.......................................................................................68第四章資料分析與解釋.............................................................69第一節基本資料分析...............................................................................69第二節新聞評論的內容分析..................................................................71第三節小節................................................................................................78第五章結論.................................................................................79第一節研究發現與討論..........................................................................79第二節建議................................................................................................85參考文獻....................................................................................86中文部分........................................................................................................86英文部分........................................................................................................92圖表目錄圖1-1:研究流程..............................................................................................................12圖1-2:研究架構............................................................................................................13表2-1:改革時期中國建構新聞專業名望的話語場域...............................................38表3-1:編碼表.....................................................................................................................58表4-1-1:一九九六年及二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事件人民日報報導分布情形..69表4-1-2:版面分布情形.....................................................................................................71表4-2-1:人民日報處理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之評論是否公正........72表4-2-2:人民日報處理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是否適時公布最新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訊息作為評論.....................................................72表4-2-3:人民日報處理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所設置之台灣總統大選通報系統是否通報是否順暢及是否有隱瞞台灣總統大選訊息作為評論........................................................................................................................72表4-2-4:人民日報是否發佈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正確資訊.............................73表4-2-5:人民日報處理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之評論是否公正........73表4-2-6:人民日報處理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是否適時公布最新二○○○年台灣總統大選訊息作為評論.......................................................74表4-2-7:人民日報處理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相關新聞所設置台灣總統大選通報系統是否通報是否順暢及是否有隱瞞台灣總統大選訊息作為評論.......................................................................................................................74表4-2-8:人民日報是否發佈二OOO年台灣總統大選正確資訊................................75表4-2-9:人民日報報導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時機是否恰當.........................75表4-2-10:人民日報對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評論決定是否適當.......................75表4-2-11:人民日報對一九九六年台灣總統大選評論執行是否徹底.......................76表4-2-12:人民日報報導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時機是否恰當.......................76表4-2-12:人民日報報導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時機是否恰當.......................77表4-2-14:人民日報對二○○○年台灣總統大選評論執行是否徹底.......................77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方漢奇、張之華(1994)。

《中國新聞事業簡史》。

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甘惜分編(1993)。

《新聞學大辭典》。

中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元廷(1997)。

《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之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石番(1991)。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

台灣:台北幼獅出版社。

王嘉琦(2003)。

〈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傳播原理〉,《傳播月刊》。

中國新聞年鑑出版社編(2001)。

〈中共新聞理論與實踐之研究〉,《二OO一年中國新聞年鑑(上冊)》。

中國:北京中國新聞年鑑出版社。

史景遷(1998)。

《天安門: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JonathanSpencer,GateofHeavenlyPeace,袁霞等譯)。

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石富元(2003)。

《臺灣新聞報導學術的發展方向》。

台灣:台北五南書局。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2)。

《大陸文教現況》。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1992)。

《大陸大眾傳播法規彙編》。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共黨問題研究中心編(2001)。

《二OOO年中國大陸大事紀》。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共黨問題研究中心。

朱宏源(1999)。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

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朱柔若(2000)。

《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台灣:台北揚智文化。

江澤民(1996)。

〈在《解放軍報》的講話〉,《新聞戰線》。

何美鄉(2003)。

〈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的進行曲〉,收錄於《二OO三,春之煞》。

台灣:台北聯經出版社。

何川(1994)。

《中共新聞制度剖析》。

台灣:正中書局。

宋玟萱(2004)。

《新聞管理-台灣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個案探討》,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易君博(2003)。

《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台灣:台北三民書局。

吳安家(1984)。

《中共史學新探》。

台灣:台北幼獅文化。

吳冷西(1993)。

〈在第三屆「中國新聞獎」和首屆「韜奮新聞獎」頒獎會上的講話〉,收錄於《中國新聞年鑒一九九四》。

中國:北京中國新聞年鑒社。

吳宜蓁(1994)。

《博奕理論在公共關係上之應用—以高雄大社工業區事件為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宜蓁(1998)。

《議題管理》。

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吳宜蓁(1998)。

〈企業議題管理與新聞管理—策略整合與理論模式建構〉,收錄於《1998傳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台灣:台北大眾書局。

吳宜蓁(2000)。

《新聞傳播》。

台灣:台北五南出版社。

吳文光(2000)。

〈發揚傳統、奔向未來—獻給新中國首屆記者節〉,收錄於《中華新聞報》,取自http://cpj.ihw.com.cn/20001108/Content/00218178.htm。

李茵(1991)。

〈新聞交流大陸對台戰略的重要怖局〉,《報學》。

第8卷第4期。

李瞻(1973)。

《世界新聞史》。

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李良榮(1995a)。

《新聞學概論》。

中國: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良榮(1995b)。

〈十五年來新聞改革的回顧與展望〉,《新聞大學》。

春季號。

李良榮(1992)。

《中國報紙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復旦大學出版社。

李東升、孫玉勝編(1998)。

《新聞背後的新聞》。

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瑞玉(2001)。

《新聞報導事件人民日報之報導策略策略之研究—以九二一大地震的新聞報導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民(1995)。

〈新聞—我的不死之夢〉,《中國記者》。

李選、林淑琴(2003)。

<分析抗煞事件護理專業面臨之新聞>,《護理雜誌》。

李瞻(1992)。

《人民日報與媒體關係》。

台灣: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林志淵(2004)。

《臺北市消防人員處理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新聞之研究》,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康年(2004)。

《論新聞報導機制─以台灣抗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經驗為例》,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論文。

林淑如(1989)。

《美國媒體對『特殊國與國關係』報導之內容分析與立場傾向研究-以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洛杉磯時報為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林義天(2000)。

〈首屆記者節慶祝大會隆重而簡短〉,《北京晨報》。

邱志淳(2002)。

〈新聞管理與應變機制上〉,《研習論壇》。

邱強(2001)。

《新聞處理聖經》。

台灣:台北天下遠見。

洪維謙(2004)。

《從全球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的衝擊論我國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觀念與政策的改變》,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喬木(1997)。

〈新華社工作的幾個重要問題〉,收錄於《胡喬木論新聞出版》。

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

徐光春(1996)。

〈學習江澤民重要講話,做好新時期新聞工作〉,《新聞戰線》中國:北京新聞戰線編輯部。

夏駿(1999)。

〈回望1998〉。

中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夏駿、王堅平(1999),《目擊歷史:新聞調查幕後的故事》。

中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夏駿、王堅平編(1999)。

《目擊歷史:新聞調查幕後的故事》。

中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孫玉勝(1994)。

〈能想的和能做的─「東方時空」和「焦點訪談」的反思〉,收錄於《中國傳媒網》。

取自http://www.media-china.com/cmzy/xwpj/taofengxinwenjiang/tf07.htm孫秀蕙(1996)。

〈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策略的啟示─以非營利性的弱勢團體為例〉,《廣告學研究》。

孫曼蘋(2000)。

〈921地震人民日報體系資訊傳布之初探〉,《新聞學研究》。

孫傑(2000)。

〈焦點的報告〉,收錄於《用事實說話:中國電視焦點節目透視》。

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施九青(2002)。

《當代中國政治運行機制》。

中國:山東人民出版社。

袁正明、梁建增編(2000)。

《用事實說話:中國電視焦點節目透視》。

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康明珠(2004)。

《和平醫院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新聞報導之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梁秉中、黃英勇(2003)。

〈台北縣人民日報消防局緊急救護工作分析與推動〉,《消防月刊》。

第11期,第2卷。

許瑜真(2003)。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因應對策〉,《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

郭英調(2003)。

<院內感染的預防及處理>,收錄於《預防醫學》。

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郭超人(1997)。

〈新聞隊伍培養的關鍵〉,收錄於《喉舌論》。

中國:北京新華出版社。

郭鎮之(1999)。

〈輿論監督與西方新聞工作者的專業主義〉。

《國際新聞界》。

郭瑞華編(1999)。

《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

陳力丹(1997)。

〈馬克斯主義新聞理論的歷史演變〉,《新聞學研究》。

第55集。

陳鴻瑜(1985)。

《政治發展理論》。

台灣: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文鐘、馬惠明、石富元、呂易澄、葉曉瑩(2000)。

〈台灣地區新聞報導醫療與人力資源資料庫之定義與建立〉,收錄於《衛生署九十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陳平原(1997)。

〈學問家與輿論家〉,《讀書》。

陳宜民(2003)。

〈傳染病的預防及監測〉,收錄於《預防醫學》。

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懷林(1999)。

〈90年代中國傳媒的制度演變〉,《二十一世紀》。

第1期。

陸雲帆(1985)。

《中國當代十大名記者》。

中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陸曄(1994)。

〈美國新聞業客觀性法則的歷史演進〉,《新聞大學》。

春季號。

陸曄、陳思頡、楊靖(2000)。

〈上海廣播電視從業者調查報告〉,《新聞大學》。

春季號。

陸曄、黎瑞剛(1998)。

〈探索電視新聞述評節目的「電視化」〉,《新聞記者》。

喻國明(1997)。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新聞學研究的發展與特點〉,《新聞學研究》。

第55期。

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史教研室編(1987)。

《中國新聞史文集》。

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小歌(2003)。

《別怕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二十八個抗煞觀念》。

台灣:台北天下文化。

湯仁彬(2003)。

〈由非典型肺炎到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臨床醫學》。

華德韓(1998)。

《邵飄萍傳—報業巨子,新聞導師》。

中國:杭州出版社。

黃志超(2004)。

《新聞報導模式比較分析—以中國大陸、台灣處理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為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紀諺(2004)。

《醫院緊急應變指揮系統探討---以北市收治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病患醫院為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毓龍(2004)。

《醫療機構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新聞管理之探討─以金門某地區醫院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為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樹藩(1990)。

〈導言〉,收錄於《近代中國名記者》。

中國:福建人民出版社。

敬一丹(2000)。

〈我與《焦點訪談》〉,收錄於《用事實說話:中國電視焦點節目透視》。

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五岳、阮銘(2000)。

〈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

張良任、蘇起編(1996)。

《兩岸文化交流-理念、歷程與展望》。

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新聞界人物編輯委員會(1989)。

〈溝通之父〉,收錄於《新聞界人物》。

中國:北京新華出版社。

楊君(2000)。

《笑容---與媒體英雄面對面》。

中國: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楊榮泉(2004)。

《我國台灣總統大選政策之研究─以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新聞管理及因應策略為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孝濚(1995)。

《傳播社會學》。

台灣:台北商務印刷出版社。

蔡瑋(2000)。

《中共的涉台決策輿兩岸關係發展》。

台灣: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廖訓銓(1999)。

〈新聞管理理論及分析之概述〉,《立法院院聞》。

劉昊洲(2000)。

〈論新聞與新聞報導〉,《游於藝雙月刊》。

劉勇(2000)。

《媒體中國》。

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

潘忠黨(1996)。

〈中國大陸新聞改革中象徵資源之替換及形態〉,《新聞學研究》。

潘忠黨(1997)。

〈中國新聞改革中的體制重構〉,《新聞與傳播研究》。

潘邦順譯(1994)。

《大眾媒介功能》。

台灣: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潘嘉慶(1996)。

《大陸新聞學的發展與評估》。

台灣: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蔣為民、孫澤敏(2000)。

〈《新聞透視》透視新聞〉,收錄於《用事實說話:中國電視焦點節目透視》。

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鄭錫鍇(2003)。

〈後1996年及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時代人民日報應有之新聞應變機制〉,《國家政策論壇》。

冬季號。

閻立泰(2001)。

《人民日報與民眾新聞報導策略之研究---九二一地震個案分析》,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閻學通(1997)。

《中國國家利益分析》。

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

謝泳(1994)。

〈想起了儲安平〉,《讀書》。

謝泳(1998)。

〈儲安平評傳〉,收錄於思想的境界網站,取自http://211.94.197.130/flxxzy/sixiang/xieyong/xieyong.htm。

蘇東益(2003)。

《企業新聞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喜、石崇良、陳文鐘、石富元、馬惠明、林重賢、張穎貞(2001)。

虛擬化新聞報導醫學研究—運用電腦模擬技術建立、評估新聞報導反應模式,收錄於《衛生署九十年度計畫》。

台灣:台北正中書局。

魏永征(1999)。

《中國新聞傳播法綱要》。

中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顧行、成美(1991)。

《鄧拓傳》。

中國:山西教育出版社。

顧光保(2000)。

〈我們的節日—獻給新中國第一個記者節〉。

取自人民網www.people.com.cn/20001201/Content/001134.htm。

劉飛(2000)。

〈因為我們是記者—寫在新中國第一個記者節〉收錄於《南方周末》專刊,取自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t/jz/ztjz.htm。

英文部分:Altheide,D.&Snow,R.(1989).Mediaworldsinthepostjournalismera.NewYork:AldinedeGruyter.AugustineN.R.,1995.Managingthecrisisyoutriedtoprevent,“HarvardBusinessReview”.Beam,R.A.(1990).Journalismprofessionalismasanorganizational-levelconcept.JournalismMonographs121.Columbia,SC: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Black,J.(Ed.)(1997).Mixednews:Thepublic/civic/communitarianjournalismdebate.Mah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Bland,M.,1996.Trainingmanagerstohandleacrisis,“Training&ManagementDevelopmentMethods”.Bourdieu,P.(1990).Thelogicofpractice.Cambridge:PolityPress.pp.432-435.Braudy,L.(1986).Thefrenzyofrenown:Fameanditshistory.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Breed,W.(1955).Socialcontrolinthenewsroom:Afunctionalanalysis.SocialForces.CDC.,2003.“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andCoronavirusTesting-UnitedStates,”.NewYork: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Cheek,T.(1997).PropagandaandcultureinMao''sChina:DengTuoandtheintelligentsia.Oxford:ClarendonPress.Dahlgren,P.&Sparks,C.(Eds.)(1992).Journalismandpopularculture.London:Sage.Darling,J.R,,1994.Crisismanagementininternationalbusiness:keystoeffectivedecisionmaking,“Leadership&OrganizationDevelopmentJournal”.Emery,E.&Emery,M.(1984).ThepressandAmerica:Aninterpretivehistoryofthemassmedia(5thEd.).EnglewoodCliff,NJ:PrenticeHall.Emery,E.,Emery,M.&Roberts,N.(2000).Thepressandamerica:Aninterpretivehistoryofthemassmedia(9thEd.)Boston,MA:Allyn&Bacon.Ettema,J.S.,Whitney,D.C.,&Wackman,D.B.(1987).Professionalmasscommunicators.InC.Berger&S.H.Chaffee(Eds.),Handbookofcommunicationscience(pp.747-780).BeverlyHills,CA:Sage.Fairclough,N.(1992).Discourseandsocialchange.Cambridge:PolityPress.Fisher,A.,1991.RiskCommunicationChallenges,“RiskAnalysis”.Freidson,E.(1994).Professionalismreborn:Theory,prophecy,andpolicy.Chicago,IL: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Freidson,E.(2001).Professionalism:Thethirdlogic.Chicago,IL: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Fink,S,,1968.“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NewYork:AmericanManagementAssociation.Gans,H.(1980).Decidingwhat''snews.NewYork:VintageBooks.Geertz,C.(1973).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NewYork:BasicBooks.Glasser,T.L.(Ed.)(1999).Theideaofpublicjournalism.NewYork:GuilfordPress.Goldman,M.,Cheek,T.,&Hamrin,C.L.(Eds.)(1987).China''sintellectualsandthestate:Insearchofanewrelationship.Cambridge,MA:CouncilonEastAsianStudies,HarvardUniversity.Gigliotti,R,Ronald,J.,1991.“EmergencyPlanningforMaximumProtection”.NewYork:Butterworth-Heinemann.Gilliland,B.E.andJames,R.K.,1997.“CrisisInterventionStrategiesUniversityofMemphis”,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Gonzalez-Herrero,A.,&Pratt,C.B.,1995.“Anintegratedsymmetricalmodelforcrisis-communicationsmanagement”.PaperpresentedtothePublicRelationsDivision,78thAnnualConventionof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inJournalismandMassCommunication,Washington,D.C.Habermas,J.(1989).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fthepublicsphere:Aninquiryintoacategoryofbourgeoissociety.Cambridge,MA:TheMITPress.Hackett,R.A.&Zhao,Y.(1998).SustainingdemocracyJournalismandpoliticsofobjectivity.Toronto:GaramondPress.Hall,S.(1980).Encoding/decoding.InS.Hall,D.Hobson,ALowe,&P.Willis(Eds.),Culture,media,language:Workingpapersinculturalstudies,1972-79(pp.128-138).London:Hutchinson.Hall,S.(1996).Introduction:Whoneeds"identity"InS.Hall&P.DuGay(Eds.),Questionsofculturalidentities(pp.1-17).London:Sage.Hamrin,C.L.&Cheek,T.(Eds)(1986).China''sestablishmentintellectuals.Armonk:M.E.Sharpe.Hartley,J.(1996).Popularreality:Journalism,modernity,popularculture.London:EdwardArnold.Hedberg,B.L.,Nystrom,P.C.,andStarbuck,W.H.,1976.Campingonseesaws:Prescriptionsforaself-Designingorganizatiton.“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Hermann,CF.,1963.Someconsequencesofcrisiswhichlimittheviabilityof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Hohenberg,John(1997).ThePulitzerdiaries:InsideAmerica''sgreatestprize.Syracuse,NY:Syracuse.Holsti,O.R.,1971.Crisis,stressanddecision-making.“InternationalSocialScienceJournal”.Howard,C.,1988.ManagingMediaRelationforEnvironmentalIssues,“PublicRelationsQuarterly”.Hermann,C.F.,1972.:”Someissuesinthestudyofinternationalcrisis.InC.F.Hermann,Ed.,Internationalcrisis:Insightfrombehavioralresearch”.N.Y.:FreePress.Honet,K.L.E.,Leung,C.W.,andCheng,W.T.F.,,2003.“ClinicalPresentationandOutcomeof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inChildren,”LancetPublishedOnline.Hsu,L.Y.,Lee,C.O.,andGreen,J.A.,2003.“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inSingapore:ClinicalFeaturesofIndexPatientandInitialContacts,”.NewYork:Butterworth-Heinemann.Johnstone,J.W.C.,Slawski,E.J.,&Bowman,W.W.(1976).Thenewspeople:AsociologicalportraitofAmericanjournalistsandtheirwork.Urbana,I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Klauenberg,B.J.&Vermulen,E.K.,1994RoleforRiskCommunicationinClosingMilitaryWasteSites,“RiskAnalysis”14,3.Langer,J.(1998).Tabloidtelevision:popularjournalismandthe"othernews".London:Routledge.Larson,M.S.(1977).Theriseofprofessionalism.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Leach,E.(1976).Cultureandcommunication:Thelogicbywhichsymbolsareconnecte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iu,A.P.L.(1971).Communicationandnationalintegr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Lee,N.,Hui,D.,andWu,A.,,2003.“AMajorOutbreakofSevereAcuteSyn-dromeinHongKong,”.NewYork:Butterworth-Heinemann.Lerbinger,O.,1997.“TheCrisisManagerFacingRiskandResponsibility”.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LipsitchM,CohenT,CooperB,etal.,2003.“Transmissiondynamicsandcontrolof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Macdonald,K.M.(1995).Thesociologyoftheprofessions.London:Sage.McLeod,J.M.&Hawley,S.E.,Jr.(1964).Professionalizationamongnewsmen.JournalismQuarterly.McManus,J.(1994).Market-drivenjournalism:LetthecitizenbewareThousandOaks,CA:Sage.McQuail,D.(1992).Mediaperformance:Masscommunicationandthepublicinterest.London:SagePublications.Marra,F.J,1992“Crisispublicrelations:antheoreticalmodel”,AnnArbor,Mich.:UniversityMicrofilmsInternationalDissertationServices,ABell&HowellCo.Miller,S.H.(1978).ReportersandCogressmen:LivinginSybiosis,“JournalismMonographs”.Miraldi,R.(1990).Muckrakingandobjectivity:Journalism''scollidingtraditions.NewYork:GreenwoodPress.Mordecial,L.,2002.Crisismanagementandrecovery:howWashington,D.C.,hotelsrespondedtoterrorism,“CornellHotelandRestaurantAdministrationQuarterly”.Mott,F.L.(1950).Americanjournalism:AhistoryofnewspapersintheUnitedStatesthrough260years,1690-1950.NewYork:MacMillan.Mott,F.L.(1962).Americanjournalism:Ahistory,1690-1960(3rdEd.).NewYork,Macmillan.Nunamaker,F.Jr.,Weber,E.S.andChen,M.,1989.Organizationalcrisismanagementsystems:Planningforintelligentaction.“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NyBlom,S.E.,2003.Understandingcrisismanagement,“ProfessionalSafety”.Nystrom,P.C.,andStarbuck,W.H.,1984.Toavoidorganizationalcrisis,unlearn.“OrganizationalDynamics”,Spring.Pan,Z.(2000a).Improvisingforsocialchange:InterpretingChina''sjournalismreforms.InC.C.Lee(Ed.),Power,money,andmedia:CommunicationpatternsinCulturalChina(pp.68-111).Evanston,IL: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Pan,Z.(2000b).Spatialconfigurationininstitutionalchange:AcaseofChina''sjournalismreforms.Journalism.Pearson,C.M,ClairJ.A.,1998.Reframingcrisismanagement,“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Polumbaum,J.(1990).ThetribulationsofChina''sjournalistsafteradecadeofreform.InC.C.Lee(Ed.),VoicesofChina:Theinterplayofpoliticsandjournalism(pp.33-68).NewYork:TheGuilfordPress.Reese,S.(1990).Thenewsparadigmandideologyofobjectivity:AsocialistattheWallStreetJournal.CriticalStudiesinMassCommunication.Said,E.W.(1994).Representationsoftheintellectuals.NewYork:VintageBooks.Schudson,M.(1978).Discoveringthenews.NewYork:BasicBooks.Siebert,F.S.,Peterson,T.,&Schramm,W.(1956).Fourtheoriesofthepress:Theauthoritarian,libertarian,socialresponsibility,andSovietcommunistconceptsofwhatthepressshouldbeanddo.Urbana,IL: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Smart,C.F.andVertinsky,I.,1977.Designsforcrisisdecisionunits.“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Smith,J.A.(1988).Printersandpressfreedom:TheideologyofearlyAmericanjournali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Smits,SJ,EzzatN.,2003.Thinkingtheunthinkable-leadership''sroleincreatingbehavioralreadinessforcrisis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Review”.Splichal,S.&Sparks,C.(1994).Journalistsforthe21stcentury:Tendenciesofprofessionalizationamongfirst-yearstudentsin22countries.Norwood,N.J.:Ablex.Sproule,J.M.(1997).Propagandaanddemocracy:TheAmericanexperienceofmediaandmasspersuas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sou,T.(2000).InterpretingtherevolutioninChina:Macrohistoryandmicromechanisms.ModernChina.Tuchman,G.(1978).Professionalismasanagentoflegitimation.JournalofCommunication,Spring.Tunstall,J.(Ed.)(2001).Mediaoccupationsandprofessions:Areader.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TheHongKongHospitalWorkingGroupon,2003.“GuidelineonMana-gementof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NewYork:Butterworth-Heinemann.Tsang,K.W.,Ho,P.L.,Ooi,G.C.,,2003.“ACiusterofCasesof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inHongKong,”.NewYork:Butterworth-Heinemann.Twu,S.J.,Chen,T.J.,andChen,C.J.,,2003.“ControlMeasuresfor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inTaiwan”.NewYork:Butterworth-Heinemann.Vollmer,H.M.&Mills,D.L.(Eds.)(1966).Professionalization.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Weaver,D.H.&Wilhoit,G.C.(1996).TheAmericanjournalistsinthe1990s.Bloomington,IN:IndianaUniversityPress.Weick,K.E.,1988.Enactedsensemakingincrisissituation.“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Wilensky,H.(1964).Theprofessionalizationofeveryon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Will,P.,1996.Crisismanagement,“CareerDevelopmentInternational”.William,R.,1999.Crisismanagement:asurveyofpropertydevelopmentfirms,“PropertyManagement”.Wimmor,D.C.(1985).InformationOverloadintheNewsroom,“JournalismQuarterly”.Windahl,S.&Rosengren,K.E.(1978).Newsmen''sprofessionalization:Somemethodologicalproblems.JournalismQuarterly.Wisenblit,J.Z.,1989.CrisismanagementplanningamongU.S.corporations:Empiricalevidenceandaproposedframework.“SamAdvancedManagementJournal”,Spring.Wuthnow,R.(1989).Communitiesofdiscourse:Ideologyandsocialstructureinthereformation,theEnlightenment,andEuropeansociali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03.“Spontaneousimplementationofhospitalemergencyincidentcommandsystemduringepidemics”,NewYork:Butterworth-Heinemann.Yu,X.(1994).Professionalizationwithoutguarantees:ChangesintheChinesepressinthepost-1989years.Gazette.Yu,Y.S.(1993).TheradicalizationofChinainthe20thcentury.Daedalus.Zelizer,B.(1993).Journalistsasinterpretivecommunities.CriticalStudiesinMassCommunication.Zhang,Y.(2000).Frommassestoaudience:ChangingmediaideologiesandpracticesinreformChina.Journalism.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從全球SARS疫情的衝擊論我國防疫觀念與政策的改變 2. 我國「防疫政策」之研究─以SARS危機管理及因應策略為例 3. 和平醫院SARS危機處理之研究 4. 臺北市消防人員處理SARS危機之研究 5. 文化大革命後中共新聞政策之研究 6. 醫療機構防疫危機管理之探討─以金門某地區醫院SARS為例 7. 醫院緊急應變指揮系統探討---以北市收治SARS病患醫院為例 8. 《紐約時報》與《人民日報》形塑台灣之研究 9. 《人民日報》與《解放軍報》報導2003年第二次波灣戰爭新聞之研究 10. 中國媒體建構下的臺灣印象焦點分析─以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節目為例 11. 《人民日報》對「一個中國」議題報導分析:1999-2002 12. 總統民選後行政與立法互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李登輝時期與陳水扁政府的比較研究 13. 中共領導人之媒體形象研究(2001-2004):以中國時報與人民日報為例 14. 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前後「人民日報」有關台灣報導之比較分析 15. 台灣民主化後的政經改革分析   1. 陳力丹(1997)。

〈馬克斯主義新聞理論的歷史演變〉,《新聞學研究》。

第55集。

2. 孫曼蘋(2000)。

〈921地震人民日報體系資訊傳布之初探〉,《新聞學研究》。

3. 孫秀蕙(1996)。

〈公關人員與媒體之間的互動模式對於議題管理策略的啟示─以非營利性的弱勢團體為例〉,《廣告學研究》。

4. 李選、林淑琴(2003)。

<分析抗煞事件護理專業面臨之新聞>,《護理雜誌》。

5. 李茵(1991)。

〈新聞交流大陸對台戰略的重要怖局〉,《報學》。

第8卷第4期。

6. 陳懷林(1999)。

〈90年代中國傳媒的制度演變〉,《二十一世紀》。

第1期。

7. 喻國明(1997)。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新聞學研究的發展與特點〉,《新聞學研究》。

第55期。

8. 張五岳、阮銘(2000)。

〈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新世紀智庫論壇》。

9. 潘忠黨(1996)。

〈中國大陸新聞改革中象徵資源之替換及形態〉,《新聞學研究》。

  1. 冷戰後中共與日本安全關係中的台灣因素 2. 中共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以反腐鬥爭為例 3. 中共新聞圖片宣傳策略之研究-以1995-2005年《人民日報》為例 4. 中共「和平崛起論」的源起與發展 5. 從人民日報對台報導之變化檢視中共對台政策--以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為例 6. 從戰爭本質探討中共武力犯台問題 7. 冷戰後中共資訊戰之發展 8. 中國觀點下的中美關係:以「人民日報」作內容分析 9. 媒體戰之研究─以2003年美伊戰爭美方作為為例 10. 中共推展「和平崛起」的戰略意涵與影響 11. 中共與東協「戰略夥伴關係」之研究 12. 香港平面媒體的「中國形象」(1990~2004) 13. 中共後備武裝力量之民兵發展研究 14. 中共《人民日報》對台灣三次總統直選新聞報導之研究 15. 習近平主政時期中共對臺政策之研究─以人民日報報導觀察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