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噬菌體(英語:bacteriophage)是一種感染細菌和古細菌的病毒,其特點為專以細菌為宿主。

人們熟知的噬菌體是以大腸桿菌為寄主的T2噬菌體。

跟別的病毒一樣,噬菌體也是 ... 噬菌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關於與「噬菌體」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噬菌體(消歧義)」。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8年10月7日)翻譯者可能不熟悉中文或原文語言,也可能使用了機器翻譯,請協助翻譯本條目或重新編寫,並注意避免翻譯腔的問題。

明顯拙劣的機器翻譯請改掛{{d|G13}}提交刪除。

一個典型的噬菌體結構 噬菌體(英語:bacteriophage)是一種感染細菌和古細菌的病毒,其特點為專以細菌為宿主。

人們熟知的噬菌體是以大腸桿菌為寄主的T2噬菌體。

跟別的病毒一樣,噬菌體也是一團由蛋白質外殼包裹的遺傳物質,大部分噬菌體還長有「尾巴」,用來將遺傳物質注入宿主體內。

超過95%已知的噬菌體以雙螺旋結構的DNA為遺傳物質,長度由5,000個鹼基對到5,000,000個鹼基對不等;餘下的5%以RNA為遺傳物質。

正是通過對噬菌體的研究,科學家證實基因以DNA為載體。

(見赫希-蔡斯實驗)整個噬菌體的長度由20奈米到200奈米不等。

它們的基因組可含有少至四個、多至數百個基因。

在注射其基因組進入細胞質後,噬菌體在細菌內複製。

噬菌體是在生物圈中最常見的和多樣化的實體。

[1] 噬菌體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物體,而且經常都伴隨著細菌。

通常在一些充滿細菌群落的地方,如:泥土、動物的內臟裡,都可以找到噬菌體的蹤影。

目前世上蘊含最豐富噬菌體的地方就是海水。

在海中,平均每毫升的海水即含有9×108個病毒粒子(virions),[2]並使海水中70%的細菌受到噬菌體的感染[3]。

噬菌體的命名是由希臘語詞彙「吞噬」(φαγεῖν)的首字母Φ開始,然後加上一組序號。

在蘇聯、中歐和法國,噬菌體都曾用作抗生素的替代品,作為醫療用品的時間超過90年[4]。

噬菌體治療已經被更多國家接受,它們被用作許多具有多重耐藥性(英語:Multipledrugresistance)的細菌的治療。

[5] 目次 1增殖過程 1.1吸附 1.1.1噬菌體吸附蛋白 1.1.2噬菌體細胞受體 1.1.3噬菌體的吸附反應 1.2侵入 1.3噬菌體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1.3.1早期 1.3.2次早期 1.3.3晚期 1.4裝配 1.5釋放 2烈性噬菌體 3一步生長曲線 3.1潛伏期 3.2裂解期 4溫和噬菌體 5模式噬菌體 6參考文獻 6.1引用 6.2書籍 7參閲 8外部連結 增殖過程[編輯] 於電子顯微鏡下的噬菌體。

被噬菌體吸附的細菌。

吸附[編輯] 噬菌體吸附蛋白與宿主表面受體蛋白發生特異性結合的過程。

噬菌體吸附蛋白[編輯] 噬菌體通常吸附蛋白或衣殼的組成部分。

噬菌體細胞受體[編輯] 噬菌體細胞受體是指在宿主細胞表面,存在著某些可被噬菌體吸附蛋白所識別,並與之特異性結合的正常生理功能物質。

不同噬菌體其細胞受體各不相同,有的在細胞壁上,有的則在莢膜上、鞭毛上或性菌毛上,例如T3、T4和T7等噬菌體,其細胞受體是脂多糖,T2和T6噬菌體的受體是脂蛋白,枯草桿菌噬菌體SP-50的受體是磷酸壁。

噬菌體的吸附反應[編輯] 噬菌體的吸附蛋白與細胞受體之間的吸附反應受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病毒的數量、不同離子和離子濃度、溫度、pH等環境因素的影響。

侵入[編輯] T偶數噬菌體通過注射方式將其DNA注入宿主細胞中。

例如T4噬菌體完成吸附後尾鞘收縮,尾管插入到細胞壁和膜中,尾管攜帶的溶菌酶溶解細胞壁中的肽聚糖,頭部核酸通過尾管注入到細胞中,衣殼則留在胞外。

噬菌體大分子的生物合成[編輯] 早期[編輯] 噬菌體基因的轉錄具有明顯的時序性,由噬菌體早期基因產生早期mRNA的過程稱為早期轉錄,由此轉譯所產生的蛋白質稱為早期蛋白質,主要參與病毒的次早期或晚期轉錄、病毒基因組複製及抑制宿主的生物大分子合成。

次早期[編輯] 由噬菌體的次早期基因產生次早期mRNA的過程稱為次早期轉錄,由此轉譯來的蛋白質稱為次早期蛋白質。

晚期[編輯] 在噬菌體DNA複製開始或複製後所進行的轉錄稱為晚期轉錄,所轉譯的蛋白質稱為晚期蛋白質,它們主要是病毒的結構蛋白和裝配蛋白。

裝配[編輯] 一個典型的尾式噬菌體結構圖 以T4噬菌體為例: 頭部裝配,先形成空殼,再裝入DNA。

尾部裝配,基板裝上尾管,再裝上尾鞘。

頭與尾結合 上部顆粒與尾絲相連 釋放[編輯] 大多數噬菌體以裂解細胞的方式被釋放至胞外,溶菌酶水解細胞壁,脂肪酶水解細胞膜,細胞裂解,釋放子代噬菌體粒子(即病毒粒子)。

絲狀噬菌體則以分泌方式從受染細胞中釋放出來,它不裂解和殺死宿主細胞,不妨礙宿主細胞,但宿主細胞的生長速度卻大大降低 烈性噬菌體[編輯] 凡在宿主細胞內能夠完成增殖過程,產生並釋放大量子代噬菌體,此類噬菌體被稱為烈性噬菌體(virulentphage) 一步生長曲線[編輯] 一步生長曲線(one-stepgrowthcurve)是一條定量描述烈性噬菌體的增殖曲線。

通常以感染時間為橫坐標,以噬菌體效價(侵染性噬菌體數/ml樣品)為縱坐標畫出的曲線。

分潛伏期和裂解期。

潛伏期[編輯] 潛伏期是指噬菌體粒子從吸附到受感染宿主細胞釋放子代噬菌體所需的最短時間。

裂解期[編輯] 在潛伏期後,宿主細胞迅速裂解,並釋放大量子代噬菌體。

故在此期細胞裂解液中噬菌體數目急劇增加。

溫和噬菌體[編輯] 溫和噬菌體在吸附和侵入宿主細胞後,將噬菌體基因組整合在宿主細胞DNA上(或以質粒形式儲存在細胞內),隨宿主DNA複製而同步複製,隨宿主細胞分裂而傳遞到兩個子細胞中,宿主細胞可正常繁殖,以上過程稱為「溶源周期」。

但在一定條件下,噬菌體基因組可進行複製,產生並釋放子代噬菌體,即「裂解周期」。

因此溫和噬菌體既能進行溶源循環,還能進行裂解循環。

模式噬菌體[編輯] 下面的噬菌體被廣泛的研究: 腸桿菌噬菌體T2(EnterobacteriaphageT2) 腸桿菌噬菌體T4(EnterobacteriaphageT4,169kbp基因組[6],200nm長[來源請求]) T7噬菌體(英語:T7phage)(T7phage) T12噬菌體(英語:T12phage)(T12phage) M13噬菌體 埃希氏菌屬病毒HK97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McGrathSandvanSinderenD(editors).Bacteriophage:GeneticsandMolecularBiology1st.CaisterAcademicPress.2007[2014-02-19].ISBN 978-1-904455-14-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  ^K.EricWommack,RitaR.Colwell.Virioplankton:VirusesinAquaticEcosystems.Microb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s.2000-03-01,64(1):69–114[2018-04-02].ISSN 1092-2172.doi:10.1128/mmbr.64.1.69-114.200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英語).  ^Prescott,L.(1993).Microbiology,Wm.C.BrownPublishers,ISBN978-0-697-01372-9 ^英國廣播公司地平線系列(1997年):TheVirusthatCures,一部關於噬菌體藥物的紀錄片 ^EricChristopherKeen.PhageTherapy:ConcepttoCure.FrontiersinMicrobiology.2012,3[2018-04-02].ISSN 1664-302X.doi:10.3389/fmicb.2012.00238(英語).  ^Miller,ES;Kutter,E,Mosig,G,Arisaka,F,Kunisawa,T,Rüger,W.BacteriophageT4genome..Microbiologyandmolecularbiologyreviews :MMBR.March2003,67(1):86–156,tableofcontents.PMC 150520 .PMID 12626685.doi:10.1128/MMBR.67.1.86-156.2003.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書籍[編輯] 吳光耀主編:《精英教案》,軍事宜文出版社,2005 參閲[編輯] 病毒主題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主題 醫學主題 噬菌體治療:一種由蘇聯科學家開發出來的治病方式,因為當時西方醫學界的最新款藥物都不能進口到共產主義國家,使他們開發出這門科學,目前西方醫學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醫師接受此療法。

核糖核酸病毒 去氧核糖核酸病毒 噬菌體生態學(英語:Phageecology) 噬菌體專著(英語:Phagemonographs) 轉導(transduction) 原噬菌體(prophage) 搶救丘財康 外部連結[編輯] (英文)噬菌體瞄準攻擊大腸桿菌的動畫 (英文)Häusler,T.(2006)"Virusesvs.Superbugs",Macmillan (英文)Phage.org關於噬菌體的一般信息 (英文)噬菌體圖示和基因組學 (英文)Bacteriophagesgetafootholdontheirprey (英文)NPRScienceFridaypodcast,"Using'Phage'VirusestoHelpFightInfection",April2008 (英文)AnimationbyHybridAnimationMedicalforaT4BacteriophagetargetingE.colibacteria. (英文)YouTube上的Bacteriophages:Whatarethey.PresentationbyProfessorGrahamHatfull,UniversityofPittsburgh 閱論編微生物學:病毒 概論 病毒學的歷史(英語:Historyofvirology) 病毒的社會歷史(英語:Socialhistoryofviruses) 構造 病毒包膜 衣殼 病毒蛋白 生命週期(英語:Virallifecycle) 病毒入侵(英語:Viralentry) 病毒複製(英語:Viralreplication) 病毒剝落(英語:Viralshedding) 病毒潛伏(英語:Viruslatency) 病毒質(英語:Viroplasm) 遺傳學 基因重配 抗原轉變 抗原漂變 表型混合 依宿主分類 噬菌體 噬病毒體 真菌病毒 植物病毒 動物病毒(英語:Animalvirus)(人類病毒(英語:Humanvirome)) 古菌病毒 阿米巴病毒 囊胞藻病毒 其他 病毒性疾病 輔助病毒 實驗診斷(英語:Laboratorydiagnosisofviralinfections) 病毒載量 類病毒顆粒(英語:Virus-likeparticle) 病毒定量(英語:Viralquantification) 抗病毒藥物 嗜神經病毒 致癌病毒(英語:Oncovirus) 對社會的影響(英語:Socialhistoryofviruses) 衛星病毒 巨大病毒(英語:Giantviruses) 病毒分類表 分類 共享資源 閱論編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病毒分類)DNA I:雙鏈DNA病毒有尾噬菌體目Caudovirales 肌尾噬菌體科Myoviridae 短尾噬菌體科Podoviridae 長尾噬菌體科Siphoviridae 皰疹病毒目Herpesvirales 異皰疹病毒科Alloherpesviridae 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軟體動物皰疹病毒科Malacoherpesviridae Ligamenvirales(英語:Ligamenvirales) 脂毛噬菌體科Lipothrixviridae 古噬菌體科Rudiviridae 未分類核質巨DNA病毒NLCDV 非洲豬瘟病毒科Asfarviridae 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 Marseilleviridae(英語:Marseilleviridae) 擬菌病毒科Mimiviridae 藻類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科Phycodnaviridae 痘病毒科Poxviridae 無套膜 腺病毒科Adenoviridae 乳頭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 乳頭多瘤空泡病毒科Papovaviridae(套膜已退化) 多瘤病毒科Polyomaviridae 未分類 Ampullaviridae(英語:Ampullaviridae) 囊泡病毒科Ascoviridae 棒狀病毒科Baculoviridae Bicaudaviridae(英語:Bicaudaviridae) Clavaviridae(英語:Clavaviridae) 覆蓋噬菌體科Corticoviridae 微小紡錘形噬菌體科Fuselloviridae Globuloviridae(英語:Globuloviridae) 滴狀病毒科Guttaviridae Hytrosaviridae(英語:Hytrosaviridae) 白點症病毒Nimaviridae Nudivirus(英語:Nudivirus) 芽生噬菌體科Plasmaviridae 復層噬菌體科Tectiviridae Turriviridae(英語:Turriviridae)  II:單鏈DNA病毒 Anelloviridae(英語:Anelloviridae) 虹彩病毒科Bacillariodnaviridae 圓形病毒科Circoviridae Geminiviridae(英語:Geminiviridae) 絲狀噬菌體科Inoviridae 微小噬菌體科Microviridae 矮化病毒科Nanoviridae 細小病毒科Parvoviridae Spiraviridae(英語:Spiraviridae) RNA III:雙鏈RNA病毒 Amalgaviridae(英語:Amalgaviridae) 雙DNA病毒科Birnaviridae 金色病毒科Chrysoviridae 囊狀噬菌體科Cystoviridae 低毒性病毒科Hypoviridae 分體病毒科Partitiviridae 呼腸孤病毒科Reoviridae 整體病毒科Totiviridae  IV:正義單鏈RNA病毒網卵病毒目Nidovirales Arterivirus(英語:Arterivirus) 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 Roniviridae(英語:Roniviridae) Picornavirales(英語:Picornavirales) 二順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 Iflaviridae(英語:Iflaviridae) Marnaviridae(英語:Marnaviridae) 微小核糖體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 Secoviridae(英語:Secoviridae) Tymovirales(英語:Tymovirales) Alphaflexiviridae(英語:Alphaflexiviridae) Betaflexiviridae(英語:Betaflexiviridae) Gammaflexiviridae(英語:Gammaflexiviridae) 蕪菁發黃鑲嵌病毒科Tymoviridae 未分類 星狀病毒科Astroviridae 桿菌狀RNA病毒科Barnaviridae Benyviridae(英語:Benyviridae) 雀麥花葉病毒科Bromoviridae 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 修道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 豇豆花葉病毒科Comoviridae 黃病毒科Flaviviridae 彎曲病毒科Flexiviridae 光滑病毒科Leviviridae 黃症病毒科Luteoviridae 裸露RNA病毒Narnaviridae 野田病毒科Nodaviridae 馬鈴薯Y病毒科Potyviridae 隨伴病毒科Sequiviridae 四病毒科Tetraviridae Togaviridae(英語:Togaviridae) 番茄叢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V:反義單鏈RNA病毒單股反鏈病毒目Mononegavirales 玻那病毒目Bornavirus 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 Nyamiviridae(英語:Nyamiviridae) 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 炮彈病毒科Rhabdoviridae 未分類 沙狀病毒科Arenaviridae 本雅病毒科Bunyaviridae 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逆轉錄病毒 VI:RNA逆轉錄病毒 轉座病毒科Metaviridae 假病毒科Pseudoviridae 逆轉錄病毒科Retroviridae  VII:DNA逆轉錄病毒 花椰菜病毒科Caulimoviridae 肝病毒科Hepadnaviridae 醫學導航:病毒病 病毒(蛋白質)/分類 cutn/syst(hppv/愛滋病,流感/皰疹/人畜共患)/人名體徵 藥物(抗DNA,抗RNA,抗逆轉錄,疫苗) 閱論編模型化生態系統 模型化生態系統-營養構成要素總論非生物因子 ·非生物壓力(英語:Abioticstress) ·行為生態學(英語:Behavioralecology)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生物量 ·生物因子 ·生物壓力(英語:Bioticstress) ·環境承載力 ·競爭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生態學(英語:Ecosystemecology) ·生態系統模型(英語:Ecosystemmodel) ·關鍵物種 ·攝食行為列表(英語:Listoffeedingbehaviours) ·生態學代謝學說(英語:Metabolictheoryofecology) ·生態生產力(英語:Productivity(ecology))生產者(英語:Primaryproducers)自養生物 ·化能合成 ·化能生物 ·基礎物種(英語:Foundationspecies) ·混合營養生物(英語:Mixotroph) ·菌異營 ·菌根營養生物(英語:Mycotroph) ·有機營養生物(英語:Organotroph) ·光能異養生物(英語:Photoheterotroph) ·光合作用 ·光合效率(英語:Photosyntheticefficiency) ·光養生物 ·基本營養類型 ·初級生產消費者頂級掠食者 ·食細菌生物(英語:Bacterivore) ·食肉動物 ·化能有機營養生物 ·覓食(英語:Foraging) ·泛化種與特化種(英語:Generalistandspecialistspecies) ·集團內捕食(英語:Intraguildpredation) ·食草動物 ·異營生物 ·異養營養(英語:Heterotrophicnutrition) ·食蟲動物 ·中間捕食者釋放假說(英語:Mesopredatorreleasehypothesis) ·雜食動物 ·最優覓食理論(英語:Optimalforagingtheory) ·捕食 ·獵物轉換(英語:Preyswitching)分解者 化能有機營養生物 分解作用 腐生營養 有機碎屑(英語:Detritus) 微生物古菌 ·噬菌體 ·微生物生態學 ·無機自養生物(英語:Lithoautotroph) ·無機營養生物(英語:Lithotrophy) ·微生物合作(英語:Microbialcooperation) ·微食物網(英語:Microbialfoodweb) ·微生物智能(英語:Microbialintelligence) ·微食物環(英語:Microbialloop) ·微生物席 ·微生物代謝(英語:Microbialmetabolism) ·噬菌體生態學(英語:Phageecology)食物網生物放大作用 ·生態效率 ·生態塔 ·能量流(英語:Energyflow(ecology)) ·食物鏈 ·營養級食物網例子冷泉 ·海底熱泉 ·潮間帶(英語:Intertidalecology) ·海藻林 ·湖泊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 ·河流 ·舊金山河口生態系統(英語:EcologyoftheSanFranciscoEstuary) ·土壤食物網(英語:Soilfoodweb) ·海潮水坑過程Ascendency ·生物累積 ·頂極群落 ·競爭排除原則 ·Consumer-resourcesystems ·Copiotrophs ·生態網絡(英語:Ecologicalnetwork) ·生態演替 ·能質 ·能量系統語言(英語:EnergySystemsLanguage) ·f-ratio ·飼料轉化率(英語:Feedconversionratio) ·大魚吃小魚 ·Mesotrophicsoil ·養分循環(英語:Nutrientcycle) ·Oligotroph ·浮游生物的悖論(英語:Paradoxoftheplankton) ·營養級聯(英語:Trophiccascade) ·營養互利共生(英語:Trophicmutualism) ·營養狀態指數(英語:Trophicstateindex)防衞/對抗 動物的色彩(英語:Animalcoloration) 反捕食者適應 偽裝 植物對食草動物的防禦(英語:Plantdefenseagainstherbivory) 擬態 Predatoravoidanceinschoolingfish  模型化生態系統-其他構成要素種群生態學豐度 ·阿利效應 ·逆補償作用(英語:Depensation) ·生態收益(英語:Ecologicalyield) · ·有效群體大小 ·種內競爭 ·Logistic函數 ·馬爾薩斯增長模式 ·最大持續產量(英語:Maximumsustainableyield) ·野生動物個體數過剩(英語:Overpopulationinwildanimals) ·過度開發 ·種群週期(英語:Populationcycle) ·種群動態學(英語:Populationdynamics) ·種群模型(英語:Populationmodel) ·種群大小(英語:Populationsize) ·生態穩定性物種生物多樣性 ·密度制約 ·物種多樣性的生態學影響(英語:Ecologicaleffectsofbiodiversity) ·生態滅絕(英語:Ecologicalextinction) ·特有種 ·旗艦種 ·梯度分析(英語:Gradientanalysis) ·指示種(英語:Indicatorspecies) ·外來種 ·入侵物種 ·物種多樣性與緯度(英語:Latitudinalgradientsinspeciesdiversity) ·最小可生存種群(英語:Minimumviablepopulation) ·中性理論 ·種群生存力分析(英語:Populationviabilityanalysis) ·優先效應 ·拉波波特法則(英語:Rapoport'srule) ·物種多樣性 ·物種同質性(英語:Specieshomogeneity) ·物種豐富度 ·物種分佈(英語:Speciesdistribution) ·物種面積曲線 ·傘護種種間關係抗生(英語:Antibiosis) ·種間關係 ·偏利共生 ·群落 ·種間競爭(英語:Interspecificcompetition) ·互利共生 ·存儲效應(英語:Storageeffect)空間生態學(英語:Spatialecology)生物地理學 ·Cross-boundarysubsidy ·生態梯度(英語:Cline(biology)) ·生態過渡帶 ·生態型(英語:Ecotype) ·擾亂(英語:Disturbance(ecology)) ·邊緣效應 ·福斯特法則 ·棲地破碎化 ·理想自由分佈(英語:Idealfreedistribution) ·中度干擾假說(英語:IntermediateDisturbanceHypothesis) ·島嶼生物地理學(英語:Islandbiogeography) ·景觀生態學 ·景觀流行病學 ·景觀湖沼學(英語:Landscapelimnology) ·集合種群(英語:Metapopulation) ·斑塊動態(英語:Patchdynamics) ·r/K選擇理論 ·Source–sinkdynamics生態位生態位 ·生態陷阱(英語:Ecologicaltrap) ·生態系統工程師(英語:Ecosystemengineer) ·物種分布建模(英語:Environmentalnichemodelling) ·Guild ·動物棲地 ·海洋動物棲地(英語:Marinehabitats) ·極限相似性(英語:Limitingsimilarity) ·生態位分配模型(英語:Nicheapportionmentmodels) ·生態位構建(英語:Nicheconstruction) ·生態位分化(英語:Nichedifferentiation)非攝食類網絡(英語:Non-trophicnetworks)Assemblyrules ·貝特曼原理 ·生物發光 ·生態崩潰(英語:Ecologicalcollapse) ·生態負債(英語:Ecologicaldebt) ·生態赤字 ·生態能量學(英語:Ecologicalenergetics) ·生態指示生物(英語:Ecologicalindicator) ·生態閾值(英語:Ecologicalthreshold) ·生態系統多樣性 ·突現 ·Extinctiondebt ·克萊伯定律 ·萊比錫最少量率 ·臨界值法則(英語:Marginalvaluetheorem) ·托森法則(英語:Thorson'srule) ·旱生演替系列(英語:Xerosere)其他異速生長 ·多穩態(英語:Alternativestablestate) ·生態平衡 ·生物數據可視化(英語:Biologicaldatavisualization) ·構造理論(英語:Constructallaw) ·漸變群(英語:Cline(biology)) ·生態經濟學 ·生態足跡 ·生態預測(英語:Ecologicalforecasting) ·生態人文學(英語:Ecologicalhumanities) ·生態化學計量學(英語:Ecologicalstoichiometry) ·Ecopath ·Ecosystembasedfisheries ·髓石 ·演化生態學(英語:Evolutionaryecology) ·功能生態學(英語:Functionalecology) ·工業生態學 ·宏生態學(英語:Macroecology) ·微生態系統(英語:Microecosystem) ·自然環境 ·系統生態學(英語:Systemsecology) ·理論生態學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噬菌体&oldid=67247135」 分類:噬菌體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自2018年10月粗劣翻譯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非中文內容的條目有未列明來源語句的條目不在維基數據的YouTube視頻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