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癲癇病人多一點關懷,就夠了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並且,根據統計,有38%癲癇的原因不明,17%是因頭部外傷引起,只有不到5%的癲癇與遺傳有關。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關尚勇指出,癲癇學發現,會遺傳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迷思破解 對癲癇病人多一點關懷,就夠了 收藏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41,502 2005/05/01· 作者/張曉卉 ·出處/康健雜誌 第78期 放大字體 對癲癇病人來說,最辛苦的不是疾病帶來的肉體傷害,而是社會的歧視與偏見。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15年前某一天清晨,唸高三的珮萱突然大叫一聲、隨即倒在床上劇烈抽搐、失禁、陷入昏迷。

嚇壞了父母,趕緊送她到急診室,診斷是「頑固型癲癇」,人生從此面目全非。

剛開始發作次數頻繁,一個月至少25~30次,甚至一天發作7次,不論何時何地、毫無預警「碰!」地一摔就眼睛上吊、口吐白沫、僵直痙攣、然後昏睡。

曾端著整鍋滾熱的排骨湯時發作,被淋成三級燙傷,也曾摔斷鼻樑、五顆門牙全失、雙腿骨折、經常鼻青臉腫,全身布滿舊傷新創,智力也因頻繁發作而衰退,精神恍惚。

肉體的傷痛會癒合,心理的創痛卻很難平復。

原本她新詩、繪畫樣樣行,成績名列前茅,立志當高中英文教師的心願,卻因為癲癇和老師的羞辱擊得粉碎。

出院返校,媽媽與師長懇談,希望學校繼續給她正常學習環境,保證若發作受傷,絕不怪罪學校。

並且將醫生給的癲癇衛教影印貼在教室公布欄,以便同學知道在珮萱發作時如何處置。

然而有天,老師當著全班同學對珮萱說:「你的發作會讓同學害怕,影響上課,不適合再到學校。

」「媽媽說我只要休息一下就好了,同學不會害怕的,」心繫課業的珮萱回答。

廣告 這時老師竟叫兩位同學站起來對質,「我們確實會怕」。

珮萱一路哭著回家,再也不肯上學、不開口說話,封鎖了自己。

心靈重創,難忍癲癇頻繁發作的折磨,罹病6年後,珮萱跳樓輕生,造成腰椎斷裂,雙腿骨折,開完刀在床上癱躺了半年。

公開的烙印「生病時,最可怕的不是疾病帶來的肉體傷害,而是社會對這個病的誤解所引起的歧視與偏見,」和信治癌中心醫學教育講座教授賴其萬等人所著的《照亮黑暗角落》這麼寫著。

癲癇病人確實辛苦。

除了疾病本身、藥物副作用折磨身體,最令病人憂心難堪的是不知道何時何地會突然發作,常令旁人驚恐,病人也因此被貼上奇奇怪怪的標籤。

首先第一條就是民間俗稱羊癲瘋。

哈佛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凱博文在《談病說痛:人類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指出,某些疾病會被歧視,主要是因為社會對這些病缺乏了解所引起的反應,病人也會將這種歧視內化到心理變成一種烙印(stigma)。

「假如那烙印(例如癲癇)的來源是公開看得見的,那烙印就非常不名譽,」凱博文表示。

■癲癇就是羊癲瘋、豬母癲、瘋癲?事實上,絕大多數癲癇病人既不瘋,也和豬羊沒有關係。

癲癇是因為一些腦部疾病引起腦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漏電)的現象。

廣告 治療癲癇病友幾十年,賴其萬知道華人社會將癲癇和動物扯上關係,深深傷了病人自尊心,下功夫查根源。

原來是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以癲癇發作時病人發出的聲音和動作,將癲癇用羊、馬、豬、牛、狗等動物分類,才會有今天這些帶著輕蔑的俗稱。

■傳染病、鬼上身?癲癇不會傳染、也和神鬼無關,但常因為發作來得突然且怪異而被誤解。

前超越巔峰聯誼會會長陳春琴有次在夜市遇到一位癲癇病人發病,旁邊有位太太竟大聲斥責她的兒子「不要靠過去!你會被附身!」陳春琴感嘆台灣人學歷愈來愈高,醫學常識卻沒有提升。

「他們(癲癇)發作時不會害人,最常傷到的是自己,」看著最近又摔斷右腿裹著石膏的珮萱,媽媽心疼的說。

■被嘲笑、歧視、甚至退學的學校生活學校是孩童、青少年最重要的學習和交友場所,但經常有「國小學童在表演癲癇發作,引來一場虛驚」、「癲癇病童參加學校夏令營被拒」、「國中女生癲癇發病被嘲笑而自殺」等事件發生。

學校師長若缺乏癲癇知識,很容易傷害孩子。

例如孩子大發作時束手無策,或把小發作的眼神呆滯、失焦、無反應,當成不專心而斥罵,或者沒有引導學生如何與患有癲癇的同儕共處。

廣告 王彥蕙3歲時得了腦膜炎,小學三年級發現癲癇,發作時眼神渙散、左半身僵住、流口水。

同學覺得她很可怕,罵她、給她取外號、不和她坐在一起、課桌上畫線不准逾越……,種種傷害,「小學畢業後中斷5年才有勇氣繼續升學,」想起過往,現在開朗積極的彥蕙搖搖頭。

父母的態度也是影響子女重要來源。

賴其萬比較美國、台灣的研究,詢問家長:「你反對子女和癲癇病人一起遊戲嗎?」結果回答「是」的比例,美國只有6%,台灣是18%。

■工作隨時可能不保癲癇發作就像樂透彩,不知何時會中獎,且發作當時是無意識的,因此對他們來說,不能騎機車、開車,也不能從事像建築工、駕駛、高樓洗窗等較危險的工作,又不能太累、壓力太大,以免發病,能做的工作有限,但他們更常保不住飯碗的主因,是社會對癲癇病友的排斥。

吳耀輝大約一個多月會發作1次,和許多病友一樣,在應徵西餐廚師工作時,他很掙扎「要不要事先說明我有癲癇」?因為說出來的經驗多半是拒絕雇用;但如果不說,萬一工作時發作會嚇到同事,主管擔心,還是得走路。

30歲的耀輝不知換了多少工作。

37歲從事金融業務工作的黎梅選擇守住秘密。

在藥物控制下,黎梅的癲癇從一年多延長至兩年多沒有發病。

她不希望在公司還沒肯定她的工作能力前,就因癲癇失去機會。

■婚姻、生子、遺傳的壓力「洞房夜,驚見她癲癇,男方以『有不治之惡疾』訴請離婚被駁回」,報紙這麼寫著。

賴其萬與台大團隊在台北縣市所做的調查顯示,有28%的台灣民眾以為癲癇都是遺傳引起的,且高達72%的人反對子女與癲癇病人結婚,比美國的18%高了4倍。

其實在規律治療下,有八成的癲癇病人可以像一般人過生活。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也患有癲癇,例如音樂家海頓、畫家梵谷、凱撒大帝、俄國文學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等,足以印證癲癇並不會阻礙個人成就,絕非「不治之惡疾」,更不是危害大眾的疾病,癲癇之友協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施茂雄為文指出。

並且,根據統計,有38%癲癇的原因不明,17%是因頭部外傷引起,只有不到5%的癲癇與遺傳有關。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關尚勇指出,癲癇學發現,會遺傳的大多是良性癲癇。

容易控制、不會影響智力、生活,且成年多半會自動消失。

只有少數難治性癲癇具有遺傳性,通常會很早發病導致嚴重智障或其他器官病變,能論及婚嫁或傳宗接代的機率很小。

所以,癲癇病患幾乎可以不必考慮遺傳問題。

但女性癲癇病人要先將癲癇控制良好再懷孕,遵循醫生(婦產科和神經科)的建議,才能實現當媽媽的願望。

因為只有2~3成的患者在懷孕時癲癇發作有增加現象,而有一半的癲癇病人,懷孕時癲癇發作反而比懷孕前減少,九成以上的癲癇孕婦,都可以順利完成懷孕和生產過程,關尚勇說。

醫生願意主動到學校演講癲癇病人需要的不只是治療,還需要希望。

而這希望通常是一般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東西,比方交友、工作、結婚、生子。

因此,若要消除烙印、改善癲癇病人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大眾對癲癇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賴其萬教授提到,美國癲癇基金會致力防止和治療癲癇,促進癲癇病人獨立、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使得美國一般大眾對癲癇態度有很大進步;又譬如加拿大蒙特婁的市民,發現有人癲癇發作倒在路旁時,非常鎮靜,不會馬上叫救護車,而是關心、照顧病人直到確認恢復知覺後才離開。

市民對癲癇病人友善,要歸功於當地醫師利用各種方式替癲癇病人減少偏見與誤解。

賴其萬認為,台灣還停留在用「你發『羊癲瘋』啊!」來嘲弄別人的水準,更需要多一些癲癇的教育宣導。

中華民國兒童癲癇協會秘書長關尚勇說,台灣癲癇醫學會的醫師志願到各國高中、小學做癲癇衛教,教導老師與學生認識癲癇,破除偏見、以及應該有的正確態度。

比方碰到同學癲癇發作時,老師不應該疏散同學,而是示範正確處理方式。

協會已經到過全省400多所學校演講,如果有需要,可以洽詢兒童癲癇協會。

台北榮總小兒神經外科主任黃棣棟也呼籲企業主,多一點同理心,依據工作能力、而不是癲癇決定錄用與否。

確實有些雇主是體貼包容的。

一位病友在上班時發病,老闆娘看了害怕想辭退他,老闆卻說,「唉啊,他這種病(癲癇)就像感冒會打噴嚏(指發作)是一樣的道理嘛!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另一位病友在影印資料時發病摔破了頭,她的先生第二天去致歉,她的主管反而先說「對不起,沒有好好照顧她。

」全省各地或醫院設有癲癇病友團體,提供癲癇病人和家屬關於治療疑問、提供心理支持,協助尋求就業訓練和求職,帶癲癇病友和家屬踏青郊遊,「很多病友每年盼的就是協會辦的旅遊,可以不必害怕發作、異樣眼光,放心地玩,」超越巔峰協會理事長黎耀偉說。

對病家伸出友善的手很多病人家屬活得強悍而美麗,令人敬佩,也讓人想對癲癇病患多伸出友善的手。

珮萱罹病15年,屬於少數難治的頑固型癲癇,至今發作將近3000次,動過胼胝體切開術、迷走神經刺激術,每天要吃十幾顆藥,一個月仍會發作五、六次。

爸媽和弟弟開始時驚惶失措、四處求神拜佛找名醫,被不肖惡徒騙走兩三個月薪水、上餐廳吃飯發作遭白眼被老闆趕……。

「全家像是沒有監牢的囚犯,」媽媽說。

有天半夜,媽媽帶珮萱到廟裡做「草人脫身」,就是紮個草人穿珮萱衣服,寫名字作法然後燒掉。

回家路上,很久不說話的珮萱突然開口:「媽媽,我是不是魔鬼附身,不然為什麼要來做這些事?」驚醒媽媽反省,做這些事不但沒有減少珮萱發作次數,還讓她懷疑自己。

於是媽媽決定接受事實,開始帶珮萱參加活動,甚至出國旅遊。

發作了,沒關係,歇息一下就好。

衣服弄髒,多帶一套衣服換上就沒問題。

有次在泰國飯店吃早餐時發作,台灣遊客全嚇跑了,只剩泰國服務生有常識,遞毛巾給媽媽擦去珮萱嘴角的血絲。

帶珮萱去做游泳復健,在泳池發作,被救生員趕了出來。

媽媽決定自己去考救生員,成了訓練班最老最胖的學員,每天五小時泡在游泳池、假日整天在海域訓練,最後37人只有13人熬過取得執照,珮萱媽媽不但是其中之一、且是唯一一個女性,成為珮萱的專屬救生員。

每次下水,珮萱游前面,媽媽跟後面,萬一游泳時發作,媽媽就以仰泳托胸將珮萱帶至池邊。

游泳池的朋友習慣了這對母女,知道珮萱病情的泳友還會幫忙注意。

「珮萱屬牛,如果她一輩子得和癲癇共處,那我就來做牽牛花吧,」媽媽立志牽著珮萱的手,抬頭挺胸走出黑暗角落。

媽媽說,只要我們不放棄,總會有希望,還是有醫療人員、病友、朋友,在為我們加油和努力。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癲癇 您正在閱讀《康健雜誌》78期 20種方法甩開你的偏頭痛 新種牙刷聰明選 讓我們務實的面對健保財務危機! 更多本期內容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2022康健癌症趨勢論壇】重症治療新契機,成人周邊造血幹細胞儲存 熱門文章 1. 冷氣開除濕可以順便降溫? 3招保持涼爽又省電 4. 抗發炎、滅身體的火,做對6件事遠離癌症、慢性病 2. 她60歲靠練肌力和飲食 擊退骨鬆、練出馬甲線 5. 太陽眼鏡戴錯更傷眼!這個顏色千萬別選 3. 飯店乾不乾淨 入住先看這個東西 6. 2台冷氣吹整天 兩個月電費1636元!為什麼?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其他疾病 關於跑步,一位骨科醫師的叮嚀 最新專題 中年後重新愛父母 6個名人故事一起迎接新時代孝順之道 新冠確診、快篩陽怎麼辦?從預防感染到康復完全教戰 新冠復原指南 北榮專家說|讓醫療新知變得更簡單清楚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 【母親節特輯】今年,不再與媽媽有距離 測測看,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2022心腦血管就醫指南|康健雜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