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薨、卒、死、歿,閒話古人對去世的稱謂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禮記·曲禮》中有這樣的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 ... 「死」除了指平民百姓的死亡外,還有小孩子死亡的意思,《周禮·天官》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崩、薨、卒、死、歿,閒話古人對去世的稱謂 2021-01-08天順祥殯葬 文章源自公衆號:天順祥殯葬文化;壽衣、壽盒、購墓、殯葬一條龍,歡迎登錄天順祥殯葬官網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不僅表現在朝堂之上,還表現在市井之中。

人們生前不但有三六九等之分,而且死後還有崩薨卒死歿之別。

古人對去世的稱謂,最常見的莫過於崩、薨、卒、死、歿了。

在《禮記·曲禮》中有這樣的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足見古人對死亡的重視,接下來一起看一下。

【崩】「崩」字的本意是山倒塌,常見的組詞如山崩地裂等。

但在古代,人們把皇帝的「死」看得很重,一旦有皇帝去世,常用山塌下來來形容。

因此在很多文言文中,經常看到用「崩」字來表示古代帝王去世的描述。

諸如《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云:「—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有這樣的描述:「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一說趙太后死(這裡是尊稱),一說劉備(蜀漢帝王)。

【薨】「薨」字的本意是指古代諸侯的死,在國學經典《爾雅》中,這樣解釋「薨」:「薨,死也。

」在《唐書·百官志》中,有這樣的描述:「凡喪,二品以上稱薨,五品以上稱卒」。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魯文公薨,而東門遂鐐適立庶。

」「薨」字除了表示諸侯去世外,還可以表示皇帝的高等級嬪妃及所生育的皇子或公主的死。

在《紅樓夢》中賈元春去世時,賈璉急匆匆向王夫人報喪時說:「貴妃娘娘薨了」。

【卒】「卒」最早見於商朝的甲骨文,其本意爲完成、終結,後引申爲死亡。

「卒」在古代稱大夫的死亡,《禮·曲禮》云:「大夫死曰卒。

」有時也稱諸侯的死亡。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這裡表示諸侯的死。

唐朝以後「卒」字的使用對象更爲普遍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裡有這樣的描述:「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這裡的「卒」泛指死亡。

現代的「卒」字,意義比較多,這裡不一一累述。

【死】「死」字爲現代漢語常用字,最早見於甲骨文,本意爲生命的終止,後引申爲無生命的、難活的、行不通的等義項。

在《禮·曲禮》中有「庶人曰死」的描述,也即平民百姓的死亡稱「死」。

「死」除了指平民百姓的死亡外,還有小孩子死亡的意思,《周禮·天官》云:「少曰死,老曰終。

」此外,「死」還有「小人」死的意思,《禮·檀弓》云:「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現代人去世通常不說「死」,而是說某某走了,這樣除了表示對逝者的尊敬外,大概也有對君子、小人之別的忌諱吧。

【歿】歿通「沒」,表示死的意思,古人用沉沒來比喻死亡,因此在上古時代,人去世常寫成「沒」。

《孔子·滕文公上》:「昔者孔子沒」其大意是:從前,孔子死了。

《論語·學而》中有這樣的描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其大意是: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的時候,要觀察其行爲。

《楚辭·懷沙》中「伯樂既沒」,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被引用爲「伯樂既歿兮」。

現代「歿」和「死」在表示死亡的時候,均泛指死亡。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崩、薨、卒,歿,古代的死有幾種說法?說錯了容易被殺頭 《禮記曲記》中說道:「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崩、薨、卒、終、夭、殤、喪,這些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再說一個跟我們現實相關的例子;親戚的稱謂,爸爸的哥哥叫大爺或大伯,爸爸的弟弟叫才叫叔叔。

再如老表,分爲姑老表、舅老表、姨老表。

而外國人都是一個統稱。

特別現在年青的國人都很難搞清楚了,也跟外國學統稱:叔叔、阿姨。

那中國對於死亡的稱謂有哪些呢?據我查詢有一百多種稱謂。

駢體文·薨歿·解元 「薨歿」,指諸侯死亡。

錢先生講,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小孩或病人死亡叫歿。

這種解釋源於《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這是周代禮制中不同等級的人死亡的不同說法。

自周代始,死亡的說法有尊卑之分。

《禮記》原文中並未講「歿」字。

「歿」字是後來才出現的,意爲「死」,與尊卑無關,更不專指小孩或病人死亡。

順治皇帝之「死」能叫「薨」嗎 比如「崩」、「薨」、「卒」、「歿」、「殞」、「縊」、「殪」、「殂」以及亡故、仙逝、不祿等等都是指死亡……  皇帝之死  該稱「薨」還是「崩」  對於景山公園在綺望樓舉辦的《景山歷史文化展》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疏漏,貴報文史版相繼刊發過兩次質疑文章。

其中第二次曾專門探討了「順治皇帝究竟是在哪裡火化的」這一問題。

順治皇帝之"死"能叫"薨"嗎 比如「崩」、「薨」、「卒」、「歿」、「殞」、「縊」、「殪」、「殂」以及亡故、仙逝、不祿等等都是指死亡……  皇帝之死  該稱「薨」還是「崩」  對於景山公園在綺望樓舉辦的《景山歷史文化展》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疏漏,貴報文史版相繼刊發過兩次質疑文章。

其中第二次曾專門探討了「順治皇帝究竟是在哪裡火化的」這一問題。

古代帝王之死叫「駕崩」順治帝之死卻被稱爲「薨」 比如「崩」、「薨」、「卒」、「歿」、「殞」、「縊」、「殪」、「殂」以及亡故、仙逝、不祿等等都是指死亡……皇帝之死該稱「薨」還是「崩」 從《清世祖實錄》「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的記載可見,對於順治皇帝之「死」,「實錄」上寫得相當明確,就是一個「崩」字。

查詢古籍可知,對於死的各種稱謂,先秦至秦漢時期的禮學文獻《禮記·曲禮》已早有規定:「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景山歷史文化展》中將順治皇帝之「死」說成「薨」,不僅有「犯上」之嫌,而且有違中國古代的封建等級禮制。

同樣是去世,爲什麼霍去病去世記載「卒」,而霍光卻用的「薨」? 同樣是去世,爲什麼霍去病去世記載「卒」,而霍光卻用的「薨」?一般來講,天子去世叫做崩,諸侯的死叫做薨,士大夫去世叫做卒,讀書人去世叫不祿,只有老百姓去世才叫死。

霍去病的官職是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光的官職是大司馬大將軍,雖說他們都是外戚,位高權重,但仍沒有達到諸侯王的程度。

同樣是去世,爲什麼霍去病去世記載「卒」,而霍光卻用的「薨」? 同樣是去世,爲什麼霍去病去世記載「卒」,而霍光卻用的「薨」?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漢書》中記載他的死:「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一般來講,天子去世叫做崩,諸侯的死叫做薨,士大夫去世叫做卒,讀書人去世叫不祿,只有老百姓去世才叫死。

霍去病的官職是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光的官職是大司馬大將軍,雖說他們都是外戚,位高權重,但仍沒有達到諸侯王的程度。

程咬金的老婆死了叫薨,尉遲敬德的老婆死了爲何叫終? 死亡是每個人最後的歸宿,甭管是帝王將相,還是流氓花子賊,都難逃一死。

死有很多種說法,在古代的時候,什麼樣的人用什麼的死法,有嚴格的規定。

要是敢亂用死法的話,就會招來大麻煩。

古代的死法,最高的等級叫「崩」。

大家看電視劇,經常看到「皇上駕崩」的橋段。

能用得起「崩」字的死人,只有皇帝和皇后。

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難道霍去病不如霍光嗎? 《禮記·曲禮下》記載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你看,這資料裡面寫的就很清楚了。

那麼霍去病死的時候是什麼身份呢?他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那麼照理來說霍去病應該用「薨」,大夫才用「卒」,爲什麼要用「卒」來表示霍去病的死亡呢?實際上翻開《史記》你就會發現,司馬遷除了天子去世用「崩」以外,其它不管是諸侯還是士大夫,他統一用的都是「卒」。

霍去病去世史書記載是「卒」,而霍光去世卻用「薨」,這是爲何? 同樣是去世,爲什麼霍去病去世記載「卒」,而霍光卻用的「薨」?《史記》中,對霍去病的死是這麼記載的:「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漢書》中記載他的死:「光薨,上及皇太后親臨光喪。

」一般來講,天子去世叫做崩,諸侯的死叫做薨,士大夫去世叫做卒,讀書人去世叫不祿,只有老百姓去世才叫死。

古代說「死」有多講究?帝王叫崩,諸侯叫薨,平民叫什麼? 舉一個例子,古人在遭逢喪事時,並不會直言「死」,這是對死者的不尊重,而會換上許多委婉的說法。

古人十分注重生活的細節,在關乎生死的細節上尤其重視。

身份不同的人死去,都會有不同的叫法。

身份相同死法不同,叫法也是不一樣的。

那麼,古代說「死」到底有多講究?帝王叫崩,諸侯叫薨,平民又叫什麼呢? 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那仇人死叫什麼?郭德綱的回答太現實了 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那仇人死叫什麼?郭德綱的回答太現實了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那仇人死叫什麼?誰也不想死,只有活著,才能夠享受那些美好的生活,死了一切成空,萬事皆無,因此,人們對死這個字一直以來都有種忌諱在裡面,爲了避諱,也給這個字有了不同的說法。

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看到皇帝駕崩了。

那麼,爲什麼皇帝死可以叫做駕崩呢?平民百姓也可以這樣叫嗎?大家是不是都很疑惑,快來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史書記載霍去病的死用「卒」,霍光的死用「薨」,是什麼原因? 不同身份地位的人離世了有不同的叫法: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死曰死。

天子禮器有九鼎、音樂有八侑、都城要九雄,用的車馬弓箭都和別人不一樣。

諸侯、大夫按照規格依次遞減,要是違反了,那就是大不敬、造反之罪。

古代皇帝去世了叫做駕崩,那皇后去世又叫什麼呢? 「薨」「卒」「不祿」「升遐」「捐官」「大辟」等,中國封建社會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的關於死亡的詞彙會用在不同身份的人。

在《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  皇帝皇后和皇太后,稱「崩」,皇貴妃以下到嬪稱「薨」。

歷代基本沿襲。

如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從自托於趙?」 霍光稱「薨」,霍去病卻稱「卒」,司馬遷是在欺負霍去病嗎? 天子之死,稱「崩」;諸侯之死,稱「薨」;大夫之死,稱「卒」;士之死,稱「不祿」;而平民之死,就直接稱死了。

這些說法,都是重名的儒家禮教給安排設計的。

而且,每一個字都不能隨便用,更不能給用錯了。

大山崩塌,會發出「薨」的聲音。

於是,諸侯之死,就借用了這個音效,稱「薨」。

大夫之死,是人生的一場莊嚴謝幕,所以稱「卒」,表示終結的意思。

士,是要領取俸祿的,而死了就不能再領俸祿了,所以稱「不祿」。

平民百姓,生前無名、死後無名,所以死了就是死了,就像冰凍溶洩一樣,發出「澌」的聲音,取這個諧音,就是「死」。

霍家兩兄弟同爲大將軍,爲何死後霍去病用「卒」而霍光用「薨」? 霍去病和霍光是兄弟,二人死前都是位極人臣。

史書記載,一個用「卒」,另一個用「薨」,有兩個原因:1、史書記錄的人不同,一個是司馬遷的《史記》,另一個是班固的《漢書》。

在古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人羣,對於「死」的稱謂也是各有千秋 「死」這個字從古至今,從上至下,一直爲人們所避諱,而不願觸及的。

對於「死」,古代人是十分忌諱,爲了避諱「死」字,不同的階級和身份有著不同的稱謂。

中國古代稱皇帝、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之死爲「崩」,也稱爲「駕崩」,在《漢書·高帝紀》中就有提到;「夏四月甲辰,帝崩於長樂宮」。

皇帝象徵著權力,位居萬人之上,受萬民擁戴,他的存在是一直支柱,皇帝死了,猶如山崩,故以「崩」代表著皇帝之死。

和尚死了叫圓寂,道士死了叫羽化,仇人死了叫什麼? 和尚死了叫圓寂,道士死了叫羽化,仇人死了叫什麼?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許多事物的稱謂也都是有一定之規的,比如「死亡」,當一個人的生命終結後,由於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其稱謂也不同。

在古漢語裡,「死」是有等級的: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曲禮》)另外,唐代禮制規定:「凡喪,二品以上稱斃,五品以上稱卒,後六品於庶人稱死。

」 古代人根據不同情況對死亡的稱謂,你知道幾個? 在看電影和電視劇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對於不同的人「去世」的稱謂都不一樣。

有說「死了」「去世」的也有說別的,那到底什麼時候該怎麼去稱謂呢?今天就盤點一下古代人對「死亡」不同情況的稱謂,千萬不要叫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