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 - 臺灣女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女師專」指的是,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自2005年起,更名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在物資匱乏的時代裡,考入該校已甚為不易,入學後,其管教之嚴格,更是不在話下, ... 跳至內文 跳至索引列 在國小教師僧多粥少、一位難求的今日,相信很多四、五年級生(泛指民國41至59年間出生者)的婆婆媽媽們,會緬懷起1960、1970年代「女師專」(1964-1979)的黃金歲月。

「女師專」指的是,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自2005年起,更名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在物資匱乏的時代裡,考入該校已甚為不易,入學後,其管教之嚴格,更是不在話下,因此造就許多傑出的女性教育人才。

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的前身「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1945-1964),是戰後第一所女子師範學校。

日治時期,該校(臺北第一師範學校,1927-1943)設有「女子演習科」,僅招收具高等女學校學力的菁英,畢業後即可獲得國小教職級別中最高的「甲種訓導」資格,可說是當時女子的最高學府。

畢業後,其薪水與日人同享60%的加薪,羨煞旁人。

1945年,歷經戰火洗禮後,該校配合國民政府的新學制,改為招收初中程度女生,修業三年,用以培育國小及幼教師資。

當時為徹底落實軍事化的生活管理和愛國教育,全體學生均需住校,以達成培育「明師、賢妻、良母」的教育目標。

一襲黑衣白裙、頭頂中分齊耳的短髮,是該校當時唯一的風景。

1964年,政府為提升初等教育的師資,將三年制的師範學校升格為五年制的師專,正式進入「女師專」的時代。

該年,熊芷女士接任校長,秉持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特地將校長宿舍騰出一室,每週安排一組學生住宿其中,一一教導開門灑掃、應對進退等禮儀。

此外,還特地聘請禮儀專家高梓女士,於每週日前來指導。

如此用心,無非是希望所有畢業生分發至各校後,都能成為舉止合度、足為學生模範的教師。

然而,該校改制甫經三年,即因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隨之改隸北市,成為「市立女子師範學院」。

儘管如此,因學生依然享有公費,且畢業後分發到臺北,反而吸引更多菁英報考,入學競爭不減反增。

並且,此時校內所設「音樂科」與省立臺北師專(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為全國唯二設有音樂科的師專,因此學科錄取標準,甚至高於北一女的最低分數,由此可知考取不易。

學校在加強專業訓練的同時,新任的孫沛德校長還承襲熊校長的理念,持續將重視美育的教育特色,發揚光大。

學生除了學業成績之外,舉凡言詞表達的能力、輕聲微笑的態度等,都是必須學習的項目。

「內外兼修的美感涵養」可說是,女師專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教育特色。

只是,教育制度總要隨著社會需求而改變。

1979年,臺北市政府有鑑於國小師資,在性別比例上的嚴重失衡,要求該校改制成為男女兼收的「市立師範專科學校」,自此結束了女師專的年代,校園風氣也從而轉變。

angle-left清代臺灣育嬰堂 法學教育中的女學生(1930年代─)angle-right 主題辭條標籤雲人物特寫(17) 信仰(13) 公共參與(13) 刊物(9) 化妝(8) 原住民族(17) 台北(30) 台南(10) 同志(12) 基督教(13) 女性工作(35) 婚姻(32) 婦女(8) 婦女運動(9) 婦運人士(15) 媒體(11) 客家(8) 專業化(7) 性別不平等(33) 性別分工(7) 性別刻板印象(9) 性別平等(24) 性別意識(6) 性別角色(27) 教育(42) 文學創作(14) 服裝(24) 服飾(6) 母職(12) 漢人(37) 父權體制(7) 父系社會(12) 社會參與(9) 社會教育(10) 社會運動(9) 空間(18) 習俗(41) 藝術工作(7) 親屬(14) 解嚴-現今(25) 身體意象(14) 身體規訓(18) 醫療(7) 高等教育(12) 高雄(7) 推薦閱讀法學教育中的女學生(1930年代─)關鍵詞:年代,台北,教育,高等教育隨時代需求而不斷改制的學校─臺北市立家政女學校關鍵詞:自,台北,教育展翅高飛的臺灣女留學生(1920年代─)關鍵詞:年代,教育,高等教育 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主題辭條 身體文化 婚姻地位 日常生活 風俗文化 教育 工作 女性創作 婦女運動 法律 科技 大事記 多元史料 研究資源 展覽回顧 延伸閱讀 學術資源 社群連結 參考資訊 臺史博出版品 目前瀏覽量:12345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