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平南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五路軍隊的最終目標皆為南越國的都城番禺。
與此同時,東越王餘善也向漢武帝上書請戰,並派兵8000人 ...
漢平南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漢平南越漢朝南擴的一部分前2世紀漢朝的擴張日期前112年地點嶺南結果
南越國亡,併入漢朝。
參戰方
南越國
西漢
閩越國指揮官與領導者
趙建德呂嘉
路博德楊僕
東越王騶餘善兵力
10萬人
8000人傷亡與損失
不詳
不詳
0人
漢平南越是西漢時期,漢朝滅南越國的戰爭。
目次
1背景
2戰爭過程
3影響
3.1政治
3.2人口
3.3文化
3.4技術經濟
4注釋
5參考文獻
5.1引用
5.2來源
6參見
背景[編輯]
約前113年[註1],趙嬰齊病死,諡號「南越明王」;太子趙興即位,其母樛氏成為太后。
前113年,漢武帝派遣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國,前往告諭趙興和樛太后,讓他們比照漢朝的內諸侯前去長安朝拜漢武帝;同時命能言善辯的諫大夫終軍和勇猛之人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
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
樛太后在未嫁趙嬰齊時,曾經與安國少季私通,此次安國少季出使,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后。
樛太后感受到朝野的孤立,害怕發生動亂危及自己的地位,也想依附漢朝的威勢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
與此同時透過使者致信漢武帝,請求比照漢朝的內諸侯,每隔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並且撤除南越國與漢朝國界上的邊關。
漢武帝答應了樛太后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內史、中尉及大傅等予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著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的高級官員進行任免。
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跟漢朝的內諸侯一樣執行漢朝法律。
同時將派往南越國的使者留下來鎮撫南越國,力求南越國的局勢平穩。
趙興和樛太后接到漢武帝的諭旨後,馬上準備行裝,準備前往長安朝見漢武帝[2]。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較為長壽,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均由其輔佐,為三代丞相。
其宗族在南越出任官員的有逾70人,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地位顯要,深得越人的信任,威望超過趙興。
呂嘉強烈反對南越國內屬漢朝,多次勸諫趙興,但是趙興一直不聽。
這使到呂嘉產生了背叛的念頭,多次託病拒絕會見漢朝使者。
漢朝使者都注意到呂嘉,但是迫於形勢,未能夠殺掉呂嘉。
趙興和樛太后害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了一場酒宴,宴請漢朝使者和呂嘉,想借漢朝使者之力殺死呂嘉等人。
在宴席中,樛太后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意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朝使者出手殺呂嘉。
但是此時,身為將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不敢動手。
呂嘉覺察出殺氣,隨即起身出宮,樛太后大怒,想以矛擲擊呂嘉,被趙興阻止。
呂嘉回去後,將其弟統領的士兵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加強防衛,託病不再去見趙興和漢朝使者,並且暗中與朝中大臣密謀,準備發動政變。
呂嘉知道趙興無意殺他,所以數月來都沒有採取行動,而樛太后想殺呂嘉,又沒有這樣的能力[3]。
漢武帝聽說了呂嘉不服從趙興,而趙興和樛太后又無法控制呂嘉,派出的使者又膽怯無能;同時又認為趙興和樛太后已經歸附漢朝,唯獨呂嘉作亂,不值得興師動眾,於是想派莊參率2,000人出使南越國。
莊參不願意,漢武帝改派韓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樂於前112年率2,000人前往南越國。
當韓千秋和樛樂進入南越國之後,呂嘉等人終於發動政變。
呂嘉向國人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后曾經是漢朝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姦情,一心想歸屬漢朝,想把先王留下的珍寶獻給漢武帝,並且想把隨從去長安的南越人賣給漢朝人為奴,不頣及南越國的社稷,只是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
隨後呂嘉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死了趙興、樛太后和漢朝的使者[4]。
戰爭過程[編輯]
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人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並派人告知了南越國的諸侯蒼梧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的各郡縣官員。
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國境內,攻下幾個邊境城鎮。
隨後,南越人佯裝不抵抗,並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里的地方,南越突然發兵進攻韓千秋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消滅。
呂嘉又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並附上一封假裝向漢朝謝罪的信,置於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南越邊境的各個要塞嚴加防守。
漢武帝得知後,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撫恤戰死者的親屬,一方面下達了出兵南越國的詔書。
[5]
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
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將軍,率兵從桂陽(今廣東省連州市)沿湟水(今廣東省境內的連江)直下。
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僕為樓船將軍,從豫章郡過橫浦關沿湞水直下。
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鄭嚴和田甲分別為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率兵從零陵(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北)出發,然後鄭嚴的軍隊沿灕水直下,田甲的軍隊則直抵蒼梧(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
第五路以馳義侯何遺利用巴蜀的罪人和夜郎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但西南夷國家多不願出兵,甚至且蘭的君主還公然反抗,殺死了漢朝使者和犍為郡太守。
[6][7]五路軍隊的最終目標皆為南越國的都城番禺。
[8][9]與此同時,東越王餘善也向漢武帝上書請戰,並派兵8000人協助楊僕進攻南越國,但東越王的軍隊行至揭陽時,便藉口遇上風浪而不再前進,還暗中派使者向南越國報信。
[10]
該年冬天,即前112年冬時,楊僕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在今廣東省廣州市內),繳獲了南越國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路博德的軍隊。
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僕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於是一同進軍。
楊僕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
楊僕選擇有利的地形,將軍隊駐紮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僕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
而路博德則在城西北駐軍,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聞路博德的威名,於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國守軍大部分已向路博德投降。
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
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並派兵追捕他們。
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孫都擒獲。
[11]
漢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時漢朝的統治區域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史定等皆不戰而向漢朝投降。
鄭嚴和田甲的軍隊,以及何遺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國已經被平定了。
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
[12]當平定南越的捷報傳給漢武帝時,漢武帝正在前去視察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東南)的途中,當時身處左邑縣桐鄉(今山西省聞喜縣北),於是漢武帝在桐鄉設立了聞喜縣。
前111年春,呂嘉被漢軍處死後將其首級呈送給漢武帝,當時漢武帝行至汲縣新中鄉(今河南省新鄉市東),於是漢武帝又在新中鄉設立了獲嘉縣。
同年,趙建德也被處死,其首級高懸在漢朝皇宮的北闕上。
其後漢武帝還在益州郡設立嶲唐(今雲南省永平縣西北)、不韋(今雲南省保山市東北)兩縣,將呂嘉的子孫和宗族遷徙過去,以絕南越後患。
[13][14][15][16]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後,將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前111年,楊僕率軍從合浦郡徐聞縣(今屬廣東省)渡海,占領了海南島。
漢朝將其設為儋耳、珠崖兩郡,和前面七郡同隷屬於交州刺史部。
[17]
影響[編輯]
政治[編輯]
越南地區(即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三郡)從此進入漫長的北屬時期(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越南第二次北屬時期,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中間雖有多次起義及地方割據,直到970年丁部領稱帝,越南才正式重新脫離中國統治。
由於役民過重,珠崖郡(儋耳郡後被併入)當地經常發生反叛,在該郡建立65年後,初元三年(前46年)漢元帝採納賈捐之的建議,廢棄珠崖郡。
[18][19]。
人口[編輯]
經過昭宣中興,據漢書中西漢末期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統計,嶺南地區在統計範圍內的七郡人口達到137萬2290人[20](即南海郡、鬱林郡、蒼梧郡、交趾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七郡。
而儋耳郡、珠崖郡二郡己於公元前46年被廢棄)[21]
雖然西漢末年及東漢時期嶺南的部分地區常發生叛亂。
但東漢時期該地區人口仍能保持與西漢相當,漢順帝時期統計內的五郡人口達到111萬4444人(僅包括南海郡、蒼梧郡、合浦郡、九真郡、日南郡五郡人口)。
[22]
文化[編輯]
據法國學者鄂盧梭的論述,越南地區在第一次北屬時,仍保存了若干的自身文化。
當時雒越人已有斷髮紋身,這種短髮的習慣至紀元後10世紀時尚存。
咀嚼檳榔黑齒等習慣,亦在此時開始通行。
在河內西部,有兄弟同娶一妻(夫兄弟婚)的風俗,一直到13世紀,明朝官吏還未能廢除此一風俗。
而雒越人的社會組織,則以雒王、雒侯、雒將等治厘。
這些風俗,秦朝並未給與變更,南越國趙氏亦遵循秦朝政策。
[23]到日後西漢統治時亦大抵依越人舊俗管治,部落酋長(雒王、雒侯)的統治地位、經濟利益、生活習慣照樣不動。
[24]
在嫁娶禮規方面,九真等地尚處原始氏族制的對偶婚姻形式。
這在中原人眼中是「無嫁娶禮法,各因淫好,無適對匹,不識父子之性,夫婦之道。
」據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這其實是一種對偶婚模式,是原始社會時期母權制氏族社會的一種婚姻方式。
但任延亦認為有須要改變,因此他曾改革當地婚姻風俗,方法是「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齒相配。
其貧無禮娉,令長吏以下各省奉祿以賑助之」,亦即將當地男女之間的婚姻系統化,亦使對偶婚過渡到父權制度模式。
[25]
在文化上,中國統治者亦重視引入中原文化。
在王莽時,曾採用移徙內地流放者與雒越人共同生活的策略,「頗徙中國罪人,使雜居其閒,乃稍知言語,漸見禮化」,東漢初年的錫光、任延等地區長官亦致力於文化推廣,「建立學校,導之禮義」,[26]於是「領南華風,始於二守焉」。
[27]
技術經濟[編輯]
在經濟生產上,越南地區的農業技術原本比較落後,如九真郡人只知射獵,不懂牛耕,並採以火焚田的方式。
到任延在東漢光武帝初年擔任九真太守時,便教當地人製作農具,當地農產量乃有所提高。
[28]
注釋[編輯]
^趙嬰齊去世的時間《史記》和《漢書》均未有明確記載,後世有多種推論,本文取「前113年」(參考文獻為[1])。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黃淼章:《南越國》,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1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401~402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402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403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403~404頁。
^余天熾、覃聖敏、藍日勇、梁旭達、覃彩鑾:《古南越國史》,第222~223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158~161頁。
^梁廷枏:《南越五主傳》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404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156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405頁。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第2版,第405~406頁。
^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
^常璩:《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
^龔留柱:《南越王建德考辨》,《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第45頁。
^胡守為:《南越開拓先驅——趙佗》,第82頁
^余天熾、覃聖敏、藍日勇、梁旭達、覃彩鑾:《古南越國史》,第233~234頁。
^後漢書卷八十六
^資治通鑑卷二十八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下
^後漢書卷八十六
^後漢書卷二十三 郡國五 益州涼州并州幽州交州
^鄂盧梭《秦代初平南越考》第四章《結論》,馮承鈞譯,臺灣商務印書館版,103─107。
^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0-151頁。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2頁;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4─155頁。
^范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836頁。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2;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5頁。
^范曄《後漢書·循吏列傳·任延列傳》,北京中華書局校注本,2462;郭振鐸、張笑梅《越南通史》第二編第四章第三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版,153頁。
來源[編輯]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史記·南越列傳》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大越史記全書·趙紀》
張榮芳、黃淼章:《南越國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2版。
ISBN978-7-218-01982-6
余天熾、覃聖敏、藍日勇、梁旭達、覃彩鑾:《古南越國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ISBN7-219-00483-4
梁廷枏:《南越五主傳》,清朝。
班固:《漢書》,東漢。
常璩:《華陽國志》,東晉。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山大學歷史系、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編:《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
ISBN7501017344
胡守為:《南越開拓先驅——趙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ISBN7-218-04928-1
范曄:《後漢書》,南朝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宋。
〔法〕鄂盧梭(L.Aurouseau)著:《秦代初平南越考》,馮承鈞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參見[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南越國
趙嬰齊(南越國)
趙興
趙建德
呂嘉(南越國)
趙朝正統性問題
南越王宮博物館
南越文王墓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南越部落
南越國君主世系圖
漢平東越之戰
閱論編百越相關文化遺產及遺址先秦時期部落吳越族 ·干越 ·東甌句吳煙墩山土墩墓 ·郭山遺址(邗溝) ·姑蘇城 ·闔閭城 ·木瀆古城 ·下菰城 ·太湖漊港 ·磨心裡遺址 ·天目山遺址 ·佘城遺址 ·淹城遺址 ·葛城遺址 ·香山石室土墩群 ·油庫墩土墩墓於越九龍口古城址 ·茅灣里窯址 ·浙東運河 ·蘇州越城 ·越王台 ·安吉古城 ·窯山遺址 ·印山越國王陵 ·龍山越國貴族墓群 ·紹興越國貴族墓群 ·茅灣里窯址 ·富盛窯址 ·東陽土墩墓群 ·德清原始瓷窯址 ·袍谷古文化 ·勝利山石室土墩墓群其它仙水岩崖墓群 ·浙南石棚墓群 ·仙居古越人岩畫群 ·岩石殿石棚墓文化吳越春秋 ·越絕書 ·古越語 ·印紋陶 ·句鑃 ·宜侯夨簋 ·越王勾踐劍 ·吳王夫差矛西漢時期部落東甌 ·閩越 ·南越 ·雒越 ·西甌 ·西南夷東甌國東甌國王陵 ·大溪古城閩越國曇石山文化 ·閩越王城 ·冶城 ·城村 ·於山 ·大廟山 ·武夷山崖墓群南越國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越文王墓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秦漢造船工場遺址 ·羅泊灣一號墓 ·南越國人字頂分室大墓西南夷文郎國 ·甌駱國 ·滇越 ·句町國西漢以後山越 ·僚人 ·俚人 ·鳩僚 ·夷洲→撫水蠻 ·峒溪蠻 ·茅難蠻 ·僮人 ·黎族 ·流求現代民族漢族吳越民系|閩海民系|廣府民系|江右民系 ·台灣原住民 ·台語民族 ·京族備註1:干越與于越、邗國是否為同一國家尚待考證
備註2:西南夷內部分族群與越人有聯繫,部分不可考
備註3:漢代以後越人系統依照民族出版社《百越民族發展演變史》
閱論編南越國(前203年-前111年)人物南越國君主趙佗 ·趙眜 ·趙嬰齊 ·趙興 ·趙建德重要人物趙始 ·呂嘉 ·樛后 ·趙光 ·西於王 ·趙次公 ·孫都 ·居翁 ·史定 ·畢取 ·黃同事件秦征百越 ·漢平南越政區南海郡 ·桂林郡 ·象郡 ·交趾郡 ·九真郡族群南越 ·西甌 ·駱越遺址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 ·南越文王墓(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秦漢造船工場遺址 ·羅泊灣一號墓 ·羅泊灣二號墓 ·南越國人字頂分室大墓 ·金鐘一號墓文物絲縷玉衣 ·文帝行璽金印 ·角形玉杯 ·承盤高足杯 ·趙眜印 ·南越王組玉珮爭議趙朝
閱論編閩越國前334年-前110年神祇皇太姥 ·武夷君 ·武烈英護鎮閩王 ·明德贊福王 ·白馬三郎 ·蛇神 ·蛙神 ·猴神 ·魚虯帝王無諸 ·郢 ·丑 ·餘善 ·居股人物騶力 ·吳陽 ·徐登事件秦攻百越之戰 ·無諸復國 ·餘善稱帝 ·雙王共和 ·南征北伐 ·漢平南越之戰 ·漢平東越之戰制度閩越王 ·東越王 ·繇王 ·君長 ·徇北將軍 ·吞漢將軍 ·越衍侯部落七閩 ·古閩人 ·閩越人遺址閩越王城遺址 ·冶城 ·城村 ·於山 ·大廟山 ·武夷山崖墓群
閱論編漢朝歷史秦末與西楚大澤鄉起義 ·秦末民變 ·義帝反秦 ·定陶之戰 ·鉅鹿之戰 ·破釜沉舟 ·新安殺降 ·入關滅秦 ·約法三章 ·鴻門宴 ·戲亭分封 ·暗渡陳倉 ·楚漢戰爭(定三秦之戰、安邑之戰、彭城之戰、滎陽之戰、成皋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陽夏固陵之戰、陳下之戰、垓下之戰)西漢白馬之盟 ·郡國制 ·布衣將相 ·漢承秦制 ·白登之圍 ·和親匈奴 ·消滅異姓王風潮 ·呂后稱制 ·蕭規曹隨 ·誅呂安劉 ·七國之亂 ·下邑之戰 ·上郡之戰 ·文景之治 ·樂府、漢賦 ·漢武盛世 ·武帝建元 ·張騫通西域 ·絲綢之路 ·夜郎自大 ·征服西南夷 ·滅滇國 ·漢匈戰爭 ·馬邑之謀 ·漢武帝幣制改革 ·鹽鐵國營 ·刺史制度 ·察舉制 ·酎金失侯(推恩令、附益法) ·獨尊儒術 ·漠北之戰 ·滅衛氏朝鮮 ·南平百越 ·滅南越 ·滅東越 ·東甌內遷 ·蘇武牧羊 ·汗血馬之戰 ·司馬遷寫史記 ·武帝求仙 ·巫蠱之禍 ·浚稽山之戰 ·李廣利降匈奴 ·輪台詔 ·霍光輔政 ·昭宣之治 ·趙充國平西羌 ·石渠閣會議 ·鹽鐵論 ·郅支之戰 ·西域都護府 ·竟寧出塞 ·外戚干政 ·王莽代漢新朝與更始帝王莽改制 ·赤眉、綠林起義(綠林起義 ·赤眉起義) ·昆陽之戰 ·劉縯之死 ·劉玄稱帝(綠林軍) ·劉盆子稱帝(赤眉軍) ·隗囂割據 ·公孫述稱帝東漢東漢統一戰爭(統一河北、統一關東、平隴西、滅蜀) ·雲台二十八將 ·尚書台 ·王景治黃河 ·取消都試 ·光武中興 ·二征夫人起義 ·造紙術改進 ·匈奴內訌 ·佛教內傳 ·白馬寺 ·明章之治 ·白虎觀會議 ·竇憲北伐 ·燕然勒石 ·永元之隆 ·班超再通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 ·鄧氏稱制 ·閻顯干政 ·西域長史府 ·孫程之變 ·張衡觀天 ·九江之亂 ·梁冀專權 ·太學清議 ·黨錮之禍 ·鴻都門學 ·東漢與羌的戰爭 ·東漢與鮮卑的戰爭 ·鮮卑興起 ·黃巾之亂 ·五斗米道 ·涼州之亂 ·誅滅十常侍 ·董卓進京 ·討伐董卓之戰 ·群雄割據 ·陽城之戰 ·孫劉襄陽之戰 ·界橋之戰 ·龍湊之戰 ·巨馬水之戰 ·李傕、郭汜之亂 ·匡亭之戰 ·陶謙討伐戰 ·濮陽之戰 ·定陶之戰 ·曲阿之戰 ·孫策平江東之戰 ·曹操迎天子 ·奉天子以令不臣 ·募民屯田 ·建安文學 ·宛城之戰 ·袁術稱帝(袁術討伐戰) ·張繡討伐戰 ·呂布討伐戰 ·易京之戰 ·曹操征伐徐州之戰(劉備討伐戰) ·白馬之戰 ·延津之戰 ·官渡之戰 ·烏巢之戰 ·倉亭之戰 ·博望坡之戰 ·黎陽之戰 ·夏口之戰 ·鄴城攻略戰 ·南皮之戰 ·壺關之戰 ·曹操北征烏桓 ·江夏之戰 ·長坂坡之戰 ·赤壁之戰 ·孫曹夷陵之戰 ·南郡攻略戰 ·潼關之戰 ·南匈奴解體 ·第一次濡須口之戰 ·冀城之戰 ·鹵城之戰 ·皖城之戰 ·益州之戰 ·張魯討伐戰 ·逍遙津之戰 ·第二次濡須口之戰 ·定軍山之戰 ·漢中之戰 ·襄樊之戰(關羽北伐) ·麥城之戰 ·曹丕代漢專門史歷史·政治·軍事·外交(與羅馬的關係)·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君主·區劃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金夏→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閱論編西漢行政區劃都城:京兆長安縣行部郡、王國司隸校尉部三輔渭南郡→右內史→京兆尹|(河上郡+中地郡)→左內史→(左馮翊+右扶風)三河河南郡|河東郡|河內郡|弘農郡豫州刺史部潁川郡(韓國)|汝南郡|梁國(碭郡、呂國)|沛郡兗州刺史部淮陽國(陳郡)|陳留郡(濟川郡、濟陽國)|定陶國(濟陰郡)|山陽郡(昌邑國)|東郡|東平國(濟東國、大河郡)|泰山郡|城陽國(劇郡)青州刺史部齊郡|濟南郡(博陽郡、呂國、濟川國)|濟北國|平原郡|千乘郡|菑川國|高密國(膠西國)|北海郡|膠東國|東萊郡徐州刺史部東海郡|泗水國|楚國(彭城郡)|魯國(薛郡)|琅邪郡|江都國|東陽郡|廣陵國|臨淮郡冀州刺史部趙國(邯鄲郡)|魏郡|廣平郡(平干國)|鉅鹿郡|信都郡(廣川郡)|河間國|清河郡|真定國|恆山郡→恆山國→常山郡|中山國幽州刺史部廣陽國(燕國)|涿郡|勃海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蒼海郡朝鮮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并州刺史部太原郡(韓國)|代郡|上黨郡|雲中郡|雁門郡|定襄郡朔方刺史部朔方郡|五原郡|西河郡|上郡|北地郡涼州刺史部隴右隴西郡|天水郡|安定郡|金城郡|西海郡河西酒泉郡|張掖郡|敦煌郡|武威郡益州刺史部蜀郡|巴郡|漢中郡|廣漢郡|武都郡|犍為郡|越巂郡|汶山郡|沈黎郡|牂柯郡|益州郡|象郡荊州刺史部南郡(臨江國)|南陽郡|衡山郡|江夏郡|長沙國|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揚州刺史部會稽郡(荊國、吳國)|丹楊郡(鄣郡或故鄣郡)|九江郡|淮南國|廬江郡|六安國|豫章郡交趾刺史部南海郡|蒼梧郡|合浦郡|鬱林郡|交阯郡|九真郡|日南郡|珠崖郡|儋耳郡其他郡、國太常郡|廣德國|廣世國(廣川國)|廣宗國西域西域都護府注1:本模板列出西漢郡國制下所有見於史籍的郡、王國。
帶下劃線者為西漢末期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的103個郡、國當時的名稱。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括注曾用名稱。
郡、國同名者,只列出最後使用的名稱。
注3:漢初尚存的西楚所封諸國、西域諸國從略。
閱論編東漢行政區劃都城:洛陽→長安→洛陽→許昌行部郡、王國司隸校尉部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左內史郡#|漢興郡#(漢安郡)三河河南尹|河內郡|河東郡|弘農郡豫州刺史部潁川郡|汝南郡|梁國(梁郡)|沛國(沛郡)|陳郡(淮陽國→陳國→陳郡)|魯國(魯郡)|西平國|譙郡冀州刺史部魏郡|鉅鹿郡|常山國(常山郡)|中山國(中山郡)|安平國(信都郡、樂成國)|河間國|清河國(甘陵國)|趙國(趙郡)|勃海郡|廣川國|廣平國|博陵郡兗州刺史部陳留郡|東郡|東平國(東平郡)|任城國|泰山郡|山陽郡|濟陰郡(濟陰國)|濟北國徐州刺史部東海郡(東海國)|琅邪國(琅邪郡)|彭城國(楚郡、楚國)|廣陵郡|下邳國(臨淮郡)|利城郡|城陽郡|東莞郡|東安郡|東城郡青州刺史部濟南郡(濟南國)|平原郡(平原國)|樂安國(千乘郡、千乘國)|北海國(北海郡)|東萊郡|齊國(齊郡)|樂陵郡|長廣郡荊州刺史部南陽郡|南郡(江陵國)|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國(長沙郡)|章陵郡|南鄉郡|襄陽郡|宜都郡|新城郡|漢昌郡|臨江郡|西陵郡|固陵郡揚州刺史部九江郡|丹楊郡|廬江郡(六安國)|會稽郡|吳郡|豫章郡|新都郡|臨川郡|鄱陽郡|廬陵郡|彭澤郡益州刺史部漢中郡(漢寧郡)|巴郡(巴西郡)|廣漢郡|蜀郡|犍為郡|牂柯郡|越巂郡|益州郡|永昌郡|廣漢屬國(陰平郡)|蜀郡屬國(漢嘉郡)|犍為屬國(朱提郡)|巴東屬國|上庸郡|房陵郡|永寧郡(巴郡)|固陵郡(巴東郡)|梓潼郡|汶山郡|江陽郡涼州刺史部隴右隴西郡|漢陽郡(天水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南安郡|新平郡|永陽郡|西平郡河西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張掖屬國|張掖居延屬國(西海郡)|西郡并州刺史部太原郡|上黨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雲中郡|雁門郡|定襄郡|朔方郡|新興郡|樂平郡幽州刺史部廣陽郡|涿郡(分高陽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樂浪郡|玄菟郡|遼東屬國交州刺史部南海郡|蒼梧郡|合浦郡|鬱林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高涼郡雍州刺史部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西海郡|西平郡|西郡西域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府注1:列出東漢時期所有的州及郡、國。
加下劃線者為《後漢書·郡國志》記載的州及郡、國。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括注曾用名。
閱論編廣州專題
廣州歷史
廣州地名
廣州人
廣州話
地理分區建制
越秀區
荔灣區
海珠區
天河區
白雲區
黃埔區
花都區
番禺區
南沙區
增城區
從化區
歷史建制
東山區
芳村區
蘿崗區
地點
番禺
南海
越秀山
白雲山
西關
荔枝灣
東濠涌
西濠
陳塘
沙面島
二沙島
海心沙
天河
海珠
重要建築
五羊石像
中山紀念堂
粵海關
愛羣大酒店
省財廳
海珠橋
黃埔軍校
南沙天后宮
古蹟
六榕寺
鎮海樓
五仙觀
石室
懷聖寺
陳家祠
光孝寺
赤崗塔
琶洲塔
四牌樓
廣府學宮
南海學宮
番禺學宮
廣州都城隍廟
仁威廟
經貿商業區
珠江新城
廣州雙塔
廣州國際金融城
琶洲西區
白雲新城
白鵝潭商業區
番禺萬博商務區
廣州空港中央商務區
購物
廣州友誼商店
廣百
新大新公司
天河城廣場
太古匯
天環
高德置地廣場
廣州K11
天匯廣場
正佳廣場
太陽新天地
文體娛樂遊玩
廣州長隆旅遊度假區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
長隆歡樂世界
長隆水上樂園
長隆飛鳥樂園
長隆國際大馬戲
長隆酒店
長隆熊貓酒店
南湖遊樂園
東方樂園已拆除
世界大觀已停業
飛龍世界已拆除
航天奇觀已停業
觀光
廣州塔
海珠廣場
花城廣場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央公園本地俗稱
文教設施
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廣州圖書館
廣東科學中心
廣東美術館
星海音樂廳
廣州大劇院
廣州大學城
體育場館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
越秀山體育場
廣州體育館
寶崗體育場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
天河體育中心
廣州寶能觀致文化中心
速跑卡丁車
歷史場館
廣州流花體育館
高等教育高等院校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州醫科大學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藥科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廣州體育學院
廣州美術學院
星海音樂學院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廣東財經大學
廣州大學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廣東金融學院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南方醫科大學
科研院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能源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交通軌道交通
廣州地鐵
廣州有軌電車
廣佛地鐵
廣珠城際鐵路
廣深鐵路
廣深港高速鐵路
道路交通
廣州巴士
廣州無軌電車
廣州BRT
廣州的士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
渡輪
廣州水上巴士
花尾渡歷史
本土文化
粵語
粵菜
南番順
騎樓
西關大屋
早茶
廣東人
木屐
粵劇
粵曲
粵語流行音樂
老字號
王老吉
陳李濟
致美齋
陶陶居
蓮香樓
太平館
廣州酒家
艷芳照相館
大同酒家
何濟公
潘高壽
三多軒
蛇王滿
大學鞋店
榮華樓
名人
趙佗
惠能
劉龑
崔與之
陳子壯
伍秉鑒
潘仕成
阮元
林則徐
洪秀全
鄧世昌
康有為
梁啟超
詹天佑
孫中山
胡漢民
馮如
許廣平
孫科
何香凝
葉劍英
陳寅恪
高劍父
冼星海
紅線女
彭加木
霍英東
鐘南山
何鏡堂
陳艾森
歷史事件
秦攻百越之戰
南越國建立
漢平南越之戰
孫恩盧循之亂
創設廣州市舶司
廣州大屠殺(唐代)
南漢國建立
黃蕭養之亂
廣州大屠殺(清代)
一口通商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廣東洪兵起義
乙未廣州起義
庚戌新軍起義
黃花崗起義
中華民國粵省軍政府建立
護法軍政府建立
第一次粵桂戰爭
廣州市政公所建立
廣州中華民國政府建立
六一六事變
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建立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省港大罷工
沙基慘案
廣州國民政府建立
毛澤東主辦廣州農講所
中山艦事件
廣州四一五事變
廣州起義(1927年)
廣州國民政府(1931年)建立
西南政務委員會建立
兩廣事變
廣州戰役(1938年)
南石頭大屠殺
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廣州
廣州戰鬥(1949年)
廣州直轄
廣州交易會創辦
廣州東站事件
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成為沿海開放城市
成為計劃單列市
舉辦全國六運會
舉辦全國九運會
舉辦廣州亞運會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2021年
2022年
4月
4-5月
主題
專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汉平南越&oldid=68212758」
分類:廣東歷次戰爭與戰役廣西歷次戰爭與戰役越南戰事南越國閩越國西漢戰爭西漢歷史事件前2世紀亞洲戰爭前110年代中國前112年隱藏分類: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TiếngViệt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西漢南越王趙眜墓 - 陽明電子報
南越國地處西漢疆土的最南方,在歷史上雖是西漢的藩屬國,但實際上它更像一個獨立的王國。關於南越國的歷史,《史記》和《漢書》等史料中雖有記載,但內容都過於簡略。南越 ...
- 2历史上凭空消失的古国----南越王国 - 知乎专栏
古代的南越国只是一个存在于秦汉之间的中原属国势力,由秦国将领赵佗所建立,被灭于汉武帝期间。而现在的越南,是由清朝嘉庆帝册封而来。当初越南地区的阮朝本想改名 ...
- 3南越國 - 中文百科知識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3],是約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全盛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 ...
- 4秦漢時期的南越國竟然是越南的?看了此文你就有答案
南越開國之君趙佗恆山人,原為秦朝的將領,公元前219年秦軍南征百越,趙佗任副將;公元前214年嶺南併入秦王朝,在廣州設南海郡,趙佗任龍川令, ...
- 5南越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越南語:Nhà Triệu),是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於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都城位於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 :74,106,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