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地的精靈—黑面琵鷺 -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黑面琵\鷺的渡冬地已普遍被記錄,然而研究人員對於繁殖地卻所知有限。

為解開繁殖地及遷徙路線之謎,1998及1999年台灣、香港及日本合作進行黑面琵\鷺衛星追蹤計 ... Navigate 王佳琪 如果說有一種鳥能夠讓台灣登上世界舞台,那無疑是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了。

全世界僅存1695隻,卻有約一半的族群在台灣渡冬,每年皆吸引相當多的國內外遊客前往欣賞。

然而牠們賴以維生的沿海濕地卻面臨著開發利用的危機。

本文將從黑面琵鷺的分類地位、生態習性、棲地利用、漁塭的經營管理、面臨的生存威脅及保育展望等做介紹,期使讀者認識台灣獨特珍貴的生態資源,從而疼惜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南遷北返 黑面琵鷺(Plateleaminor),在分類地位上屬於朱鷺科(Threskiornithidae),琵鷺屬(Platalea);全世界一共有6種琵鷺,琵鷺類是一種有長脖子的大型白色涉禽(其中只有玫瑰琵鷺是粉紅色的﹝RoseateSpoonbillP.ajaja﹞),牠們共同的特徵是喙長而扁平,末端變寬成湯匙狀,這種湯匙狀的喙使牠們特別適於在淺水中,靠頭部左右掃動以觸及食物的方式覓食。

牠們飛行時脖子會向前伸直。

黑面琵\鷺的嘴喙是黑色的,眼睛周圍的皮膚為黑色,並具有黑色細長的腳,屬於涉禽。

由於黑面琵\鷺特殊的嘴喙形狀及覓食行為,台南七股當地的漁民把黑面琵鷺稱為「ㄌㄚ-ㄅㄨㄟ 拉杯」。

黑面琵鷺為遷徙性大型水鳥,只分佈在東亞地區,為全球性瀕危鳥類。

最早有關黑面琵鷺的記錄是1849年在日本發表,標本採集自日本南部地區。

黑面琵鷺在台灣屬於冬候鳥,每年九月底十月初飛抵台灣地區,次年三月開始北返繁殖地。

1992年數量稀少的黑面琵\鷺因棲地面臨開發的壓力,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此年公告黑面琵\鷺為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1995年在台北舉行之國際會議,與會專家提出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建議各國應進行之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

黑面琵\鷺主要渡冬地點包括台灣、日本、韓國、中國的香港、澳門、深圳、海南島及越南紅河口,另亦曾於菲律賓及泰國記錄到零星的個體。

2007年1月19至20日的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全球至少有1,695隻黑面琵\鷺,其中台灣曾文溪口一帶渡冬族群有790隻(占全球總數47%);香港米埔后海灣及深圳福田是第二大越冬地,共記錄356隻(占全球總數16.7%)。

這項全球性的普查乃由香港觀鳥會負責統籌,東亞各地的鳥友在每年1月針對東亞各沿海濕地進行同步調查,以統計黑面琵\鷺的全球數量。

資料顯示黑面琵\鷺的全球數量由1990年的294隻,增加至2007年1695隻。

雖然歷年普查顯示全球黑面琵\鷺族群量逐年增加,台灣及香港米埔后海灣為主要渡冬地,然而若此二個重要渡冬地棲地環境品質下降,或任何一個疾病、意外事件,極可能使黑面琵\鷺生存面臨重大威脅。

例如2002年在台灣發生的肉毒桿菌事件導至73隻黑面琵\鷺死亡,顯示黑面琵\鷺仍面臨相當大之絕種危機。

黑面琵\鷺每年在渡冬地及繁殖地間遷移,其繁殖期約為每年4-8月。

黑面琵\鷺的繁殖記錄從1916年在朝鮮半島西海岸外的一個小島發現黑面琵\鷺的巢開始。

黑面琵\鷺多築巢在高度40-90公尺間,無人小島的岩石峭壁上。

目前所知道的黑面琵\鷺繁殖地包含南北韓交界帶及中國大陸遼東半島外的小島,其中以南北韓的繁殖數量較多。

台灣並無黑面琵\鷺的繁殖記錄。

黑面琵\鷺的渡冬地已普遍被記錄,然而研究人員對於繁殖地卻所知有限。

為解開繁殖地及遷徙路線之謎,1998及1999年台灣、香港及日本合作進行黑面琵\鷺衛星追蹤計畫,調查黑面琵\鷺的遷徙路線。

發現黑面琵\鷺沿著中國大陸邊緣遷徙,沿途停靠中國大陸沿海區域休息。

黑面琵\鷺每年的渡冬地點會更換,2002年6月,一隻在南韓繫放的個體,於2002年10月在台灣七股被記錄,而隔年2003年11月卻在香港米埔保護區被記錄。

了解黑面琵\鷺的遷徙路線和繁殖地有助於我們擬定適當的經營管理對策,目前已知的繁殖地所記錄的黑面琵\鷺數量仍然小於渡冬地發現的數量,顯示尚有繁殖地未被發現,故台灣應積極與國際合作進行相關研究,持續了解黑面琵\鷺可能的遷徙路線及繁殖地。

唯有同時兼顧渡冬地及繁殖地的保育,才能有效的保育黑面琵\鷺的族群。

黑面琵\鷺在台灣的紀錄 台灣地區黑面琵\鷺的文獻紀錄始於1863年,史溫侯(Swinhoe)在淡水河口觀察到2隻黑面琵\鷺。

1984年台南地區鳥友首先發現一群「大型白色涉禽」,隔年幾次的觀察確定牠們是一群在曾文溪口渡冬的黑面琵\鷺,此發現立刻引起台灣各界的關注。

1989年台南曾文溪口一群約130隻黑面琵\鷺登錄在亞洲鳥盟的溼地水鳥調查報告中,這是台灣黑面琵\鷺正式調查數量記錄的開始,此後發現每年來此渡冬的黑面琵\鷺數量呈增加狀態。

目前已知黑面琵\鷺最大的渡冬地集中在台灣西南部沿海的曾文溪口地區,主要分布地的行政區域劃分屬於台南縣七股鄉及台南市。

以曾文溪為中心,南達四草地區,北至七股鹽田等地。

活動區域內的環境大致為養殖魚塭、休置魚塭、鹽田、以及潟湖,其中東漁塭區、北漁塭區、四草鹽田等地是每年均是黑面琵\鷺活動的區域,又以東漁塭區最常被黑面琵\鷺使用。

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黑面琵\鷺會選擇在曾文溪口及其鄰近區域渡冬,答案或許\與這塊區域的地理位置特殊性有關。

從空中俯瞰台灣西南沿海,曾文溪口位於台灣的最西端,是候鳥遷徙過程最佳地景指標。

黑面琵\鷺白天主要棲息地位於曾文溪出海口北岸。

此區域以南為曾文溪,西有台灣海峽,東面及北面則是廣達數千公頃的養殖魚塭。

1984年以前,由永吉村至九塊厝有一舊北堤防,1987年台南縣政府為減少洪害及取得海埔新生地,由舊北堤附近往西南沿曾文溪河道,增建新北堤,又構築七股海堤,由曾文溪口附近向北延伸與舊北堤連接,形成一個三面由堤防圍繞,水陸面積約827公頃的區域,而於西堤上留有三道水門供海水進出。

此區域的東半部約500多公頃,已被漁民開闢為漁塭,而西半部仍保留潮間灘地的狀態,其內的浮覆洲,面積約300公頃左右,洲內包含乾沙區、砂質灘地、泥質灘地等。

研究人員將此300公頃左右的區域稱之為主棲地。

對於遷徙及渡冬的水鳥而言,對棲地的需求必須有足夠的食物資源及提供相當的保護,免受各項外在環境因子的威脅。

主棲地面積廣闊的水域提供水鳥避敵的空間,堤防則限制了人車的活動及阻擋冬季強烈的東北季風,而週遭廣闊的漁塭又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黑面琵\鷺主要在淺水地區(水深約25公分以下)活動。

在自然狀況下,黑面琵\鷺主要在河口的潮間帶覓食,涵蓋\了從裸露灘地到沼澤及紅樹林濕地等各種環境。

在台灣,黑面琵\鷺覓食場所除河流出海口及海邊潮間帶等天然水域環境外,另包含休養漁塭、廢棄漁溫、鹽田、水庫、淺水塘及休耕水田等人為環境。

台南地區以外許\多沿海濕地也陸續有黑面琵\鷺的發現記錄,如蘭陽溪口、五十二甲溼地、無尾港、卑南溪口、知本溪口、知本溼地、香山溼地、中港溪、蘭陽溪、花蓮溪、大肚溪、鰲鼓溼地、八掌溪、高屏溪、林邊、關渡、挖子尾、金山、貢寮、田寮洋。

澎湖之興仁水庫、成功\水庫及馬公、金門縣之慈湖、烈嶼及浯江溪口等。

其中有些地區是黑面琵\鷺在繁殖地和曾文溪口遷移途中的臨時休息站。

黑面琵\鷺的行為及漁塭區經營管理 琵\鷺類的鳥棲息或覓食活動時常聚集成群。

從台南地區黑面琵\鷺的活動研究顯示,黑面琵\鷺在渡冬期活動偏向夜行性,白天大部分的時間在主棲地聚集成群休息,偶爾分成2-4群,有明顯的共同棲息現象。

休息時常用單腳站立,將頭埋在翅膀下方,偶而起身舒展身體,打哈欠。

有些個體會在主群中走動改變位置。

而當水域的水位受潮汐的影響,水深逐漸增加時,黑面琵\鷺會逐漸改變停棲位置,慢慢走動或飛行到水位較淺的地方。

偶而可見一些個體用嘴喙整理羽毛或抬起腳爪抓癢。

天氣好時,有些個體會蹲在水中洗澡,用翅膀拍打水面,再用嘴喙梳理羽毛。

黑面琵\鷺個體間的互動行為豐富。

兩隻鳥互相整理羽毛,集中在頭頸部。

鳥與鳥之間的敵對行為包含挑釁、張嘴威脅、互啄及追逐等。

互動行為在渡冬後期較多,發生在亞成體(未成年的青少年鳥)和亞成體之間比例較高。

每天約在下午三點以後,黑面琵\鷺的活動會逐漸增加,至黃昏五點達到高峰。

當夕陽西下時,黑面琵\鷺開始成小群飛離曾文溪口的主棲地。

令人不解的是,夜晚黑面琵\鷺都到哪去了呢?研究人員於是根據牠們的飛行方向前往追蹤。

為避免鳥驚飛,在追蹤過程不能使用燈光,只能摸黑前進;接近黑面琵\鷺使用的漁塭時,必須放低身體,有時甚至要匍匍前進;雖然辛苦,但找到黑面琵\鷺時,所有的辛苦也都值得了!由於夜間追蹤的困難性,所以研究人員在部分黑面琵\鷺的身上裝置無線電發報器,藉由訊號定位,找到更多被牠們使用的漁塭,經由比較牠們利用與未利用的棲地,我們更加了解牠們對棲地利用的情形,更發現漁塭經營方式與牠們互依互存的微妙關係。

黑面琵\鷺主要的食物為魚類,在台南地區以吳郭魚和豆仔魚為主。

牠們覓食時,會將嘴喙放入水中,左右來回掃動,有時會邊覓食邊前進,亦有許\多鳥一起覓食的現象。

共同覓食時,鳥群會一起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

從研究結果顯示有些鳥一晚上可飛到約十公里遠處覓食。

有些漁塭每年都會重覆被黑面琵\鷺使用,而最常使用的是主棲地東邊的東漁塭區。

七股地區漁民養殖歷史悠久,主要的養殖種類有虱目魚、吳郭魚、鱸魚、烏魚、豆仔魚、文蛤、草蝦、白蝦、紅蟳等,有時亦混養一些雜魚。

收獲時間則視種類而異。

黑面琵\鷺的棲地利用和七股的養殖業是密不可分的,尚在養殖的漁塭水位過深,黑面琵\鷺通常不會利用,牠們只能在水深約25公分以下的環境覓食,故黑面琵\鷺至漁塭覓食對漁民的生計影響不大,漁民對黑面琵\鷺的觀感也都持友善的態度。

每年秋冬養殖漁塭收成後,漁民會進行漁塭「曝池」的工作,讓漁塭的底層土接受陽光曝曬,達到消毒殺菌的效果。

有些漁民表示曝池的方式會選擇一次將水抽乾的方式,或經由風吹日曬自然地逐漸降低水位的方式。

當漁塭水位下降到適合深度時,留下的「下雜魚」及淺水的環境,無意間提供黑面琵\鷺一個良好的覓食場所。

然若漁民採取將水一次抽乾的曝池方式,則減少了黑面琵\鷺可能的食源,故以採取由日曬逐漸降低水位的曝池方式較佳。

若養殖漁民願意在漁獲完成後,提供適當的淺水漁塭給水鳥利用,將有利於對黑面琵\鷺及其他水鳥族群的保護。

政府應鼓勵曾文溪口當地的漁民從事有利黑面琵\鷺的適當漁作及採取有利的曝池方式,方能同時兼顧自然保育及永續發展。

生存威脅 黑面琵\鷺的生存威脅包含棲地消失及破壞、人類的活動、疾病與天敵威脅等方面等。

造成現今黑面琵\鷺數量稀少的歷史因素目前並不清楚,然而若現有已知的棲地消失將對黑面琵\鷺造成直接的衝擊。

基於此,1992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否決台南縣政府所提曾文溪口北岸的「七股工業區開發計畫之環境影響評估案」。

曾文溪口北岸的棲地是黑面琵\鷺渡冬時主要的休息及覓食區域,環保署基於這個理由而否決該項環境評估案。

而經濟部所提曾文溪口北方的煉油廠開發計畫案,亦於1995年被環保署否決,環保署否決的理由之一是環境影響評估應該擴大考慮附近的環境敏感地區。

這兩塊地區的開發案被否決,有效地保存了黑面琵\鷺的棲息地。

黑面琵\鷺的另一項威脅是人類的各種活動,包括直接的獵捕、過度的捕魚、水源污染、食物品質或可利用性降低等。

冬候鳥在渡冬地區需要儲存進行北返的能量,若外界的干擾因素太多,使他們消耗過多的能量,可能使他們無法順利的返回繁殖地。

從研究結果顯示,黑面琵\鷺受干擾時會整群飛起,在天空盤旋,然後再降落。

干擾實在太頻繁時,黑面琵\鷺會離開原來停棲的地點。

研究人員亦曾在台南地區觀察到黑面琵\鷺休息時受野狗追趕,而更換停棲位置,故如何減少干擾黑面琵\鷺棲息的因子是相當重要的工作。

如果一種動物的族群減至很小的規模時,牠們對自然環境衝擊或被捕食的敏感性將會增加。

整個族群可能因為一個單一事件被消滅。

黑面琵\鷺的數量稀少,又常成群活動,故任何一個或偶發事件,都可能使其遭遇滅種的威脅。

例如2002年台灣地區發生黑面琵\鷺因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事件,由黑面琵\鷺死亡地點的棲地及生物(魚、蝦、貝類)檢測顯示,因連續四天的高溫使肉毒桿菌在北漁塭的死文蛤內滋生,已產生毒素的蛤肉被魚大量食入,魚的活動力下降,黑面琵\鷺攝食腹內有毒素的魚,因而導致集體中毒的狀況。

90隻中毒的黑面琵\鷺個體,其中73隻死亡。

中毒比較輕的17隻,經各方人士小心呵護照顧,恢復健康野放回大自然中。

此後,在黑面琵\鷺渡冬期間,除了縣政府請巡守員管理黑面琵\鷺的棲地外,當地保育團體也常常協助清除魚塭內的魚類屍體,使黑面琵\鷺免於中毒危機。

保育展望 若由天空俯瞰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入眼的是一片水汪汪的環境。

這一片土地除了有河流、水塘、海岸形成之天然溼地外,尚有人類開發利用的養殖漁塭及鹽田。

每年冬季,有大量候鳥在這一片溼地上渡冬,包含鷺鷥、雁鴨、海鷗、鷸?科等水鳥。

由於近年來養殖漁業的沒落及鹽田的停產,形成許\多荒廢的土地,將來土地可能面臨道路、工業區、遊憩等開發案之規劃。

濕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生命,包含水生植物、昆蟲、魚蝦貝類、鳥類、哺乳動物等,具有涵養生命、調節洪水、淨化水質的功\能,和人類的生活習習相關,若無適當保護,則生態資源可能將逐漸消逝。

黑面琵\鷺是複雜的生態食物網的一份子,如果黑面琵\鷺滅絕了,則表示生態環境可能面臨更大的危機。

故保育黑面琵\鷺及其賴以維生的溼地是全民共同的責任。

黑面琵\鷺在台灣的數量若逐漸增加,則未來可能面臨棲地不足的問題,故保育黑面琵\鷺的方向包括爭取黑面琵\鷺適合棲地、進行生物學基礎研究、保護區管理與維護、進行國際交流合作、評估生態旅遊之可行性。

透過黑面琵\鷺的媒介,傳達保育的重要性,引起社會大眾對自然環境的關懷。

台南縣政府於2002年10月公告曾文溪口黑面琵\鷺主群停棲之主棲地及東漁塭區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面積約634公頃,同年11月再公告其中的主棲地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面積為300公頃。

未來應對已劃設之保護區積極進行經營管理,並優先爭取保存西南沿海溼地,因應將來黑面琵\鷺族群增長後之棲地不足壓力。

台灣是研究黑面琵\鷺渡冬習性的最佳場所,應積極進行生物學的研究,包含成幼鳥、生理、食性、行為、遺傳特質等。

每年應進行黑面琵\鷺個體繫放,以掌握族群在渡冬期的活動狀況。

並應與國際交流合作,持續進行黑面琵\鷺衛星追蹤計畫,協助繁殖地之發現。

台南七股地區除了黑面琵\鷺的珍貴資源外,尚有鷸?鳥科、雁鴨、鷗、燕鷗、鷺科等上百種鳥類利用這塊棲地。

還有許\多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等生物,除了自然景觀外,豐富的人文歷史,如鹽田文化及養殖產業等,值得遊客進行深度的人文與自然之旅,是自然教育進行的最佳場所。

而在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上,除了積極保育黑面琵\鷺及其賴以維生的環境外,未來保育工作是否能成功\,七股地區的漁民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乃因保護區範圍僅限於黑面琵\鷺白天的棲息地,其覓食場所廣佈於周遭私人漁塭區。

唯有尊重漁民的生存權益,持續的溝通及輔導,結合當地居民一同努力,將養殖文化納入生態旅遊的一環,收益回饋社區,促使當地居民主動參與保護區及鄰近地區的經營管理,方能達成保育及資源永續發展的目標。

後記 接到共和國編輯的邀稿寫一篇關於黑面琵\鷺的文章之時,我開始想該寫點什麼。

思緒回到了1996年,剛邁入生物系大三的我,是一位剛滿20歲,對未來充滿幻想、對台灣自然環境充滿嚮往、對動物行為學研究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

1996年秋天,開始跟隨師大王穎教授進行野生動物調查,在七股曾文溪口看見黑面琵\鷺群聚在遠遠的沙灘上,立刻被這群美麗的白色大鳥所吸引。

對當時剛開始賞鳥的我而言,覺得這種鳥真好觀察,不像山林裡的鳥,穿梭林間一晃眼就消失了;黑面琵\鷺真的是最適合菜鳥的我來進行動物行為的觀察。

於是大三的寒假開始了我與黑面琵\鷺的緣分,從大學部的專題研究,協助黑面琵\鷺的衛星追蹤計畫,到完成黑面琵\鷺行為生態的碩士論文,以及其後協助農委會撰寫台灣地區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建議書。

黑面琵\鷺是國際明星物種,關注的人相當多,所以研究過程也遇到了許\多風風雨雨,從中我體會到保育工作的不易及現實的困境。

儘管研究已經結束,每年的冬季我還是會回到七股拜訪黑面琵\鷺。

再度回憶起,海邊冷冽刺骨的風、美麗的夕陽餘暉、黑面琵\鷺優雅的姿態、一望無際的漁塭、熱情的七股漁民,研究過程的喜怒哀樂等,都成了我青春歲月裡最美的篇章。

Share.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interest LinkedIn Tumblr Email PreviousArticle由代理人問題看民進黨全代會 NextArticle頭頂一片天─漫談台灣高海拔山區的哺乳動物 Searchfor: Facebook專頁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美國本部:https://www.facebook.com/WUFIUSA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日本本部:https://www.facebook.com/WUFI.Japan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 https://www.facebook.com/WUFI.Taiwan 最新活動黃昭堂主席逝世1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本土政權二次完全執政二周年挑戰與展望」座談會「2017蔡英文政府執政周年檢討與展望」座談會「2016蔡英文政府執政三月檢討與展望」座談會今夜趣政治系列講座—318影像與其政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