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 獨立評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幾天有不少人分享一篇報導,其中引述一位作者的臉書內容,標題大致是說,作者出一本書只賺30元,卻要花好幾萬塊錢買書衝刺排行榜,指稱這是出版界的 ... 藝文 出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 米果 2018-04-11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黃明堂攝。

已成功複製連結 這幾天有不少人分享一篇報導,其中引述一位作者的臉書內容,標題大致是說,作者出一本書只賺30元,卻要花好幾萬塊錢買書衝刺排行榜,指稱這是出版界的內幕。

標題確實很聳動,但要說爆出什麼驚人內幕,好像也沒那麼嚴重。

出書的作者到底要不要花幾萬塊錢,不是以作者價6折購書,而是到一般書店通路用原價或79折價錢買書餽贈親友兼衝刺排行榜呢? 每位出書的人遇到的情況都不同,會因為他對出書的期待,以及跟他所洽談合作的出版社作法有差異。

以我自己出書的經驗為例,2000年到2017年之間,包括繁體中文、簡體中文、韓文譯本在內,總共出版了26本書,跟12家出版社合作過,這當中還不包括單篇文章被選入年度選書的合集。

舉出這些紀錄不是炫耀,而是以這樣的數量,應該可以來分享我的出版經驗。

問題一:一本書是不是只賺到30元? 一般出版合約版稅大概都是定價的10%,也就是說,如果一本書的定價300元,那麼每賣一本書,作者確實只能拿到30元。

若定價是250元,那麼作者就能拿到25元,定價400元,就能拿到40元。

通常首刷版稅會一次付清,假設首刷3,000本,作者在合約載明的期限內會拿到這3,000本的版稅,定價300就拿到9萬元,定價250就拿到7萬5千元,就看書的定價多少,也會預扣稅金。

首刷就算賣不完,這部分的版稅也不用退給出版社,這是行之有年的常規。

但出版越來越不好做,有些出版合約會把「定價」修改為「售價」,也就是說,書店要是賣79折,作者可以拿到的版稅也就跟著打79折,或者合約載明先支付1,500本版稅,剩下的1,500本再依照實際銷售情況支付。

但最近聽到的情報是,因為台灣的印刷技術進步神速,現在已經有辦法接受少量印製,出版社為了減少庫存,未來說不定有首刷500本的合約出現,如果500本還賣不掉,版稅就是1.5萬或1.25萬做收了。

跟我合作過的12間出版社,全都是以「定價」計算版稅,幾乎沒有低於10%,也都是首刷一次支付版稅,再刷則是半年或一年結算一次。

有些出版合約還會有銷售超過多少本數之後,版稅會從10%往上調整到12%至15%,原因是初期的編輯成本已經攤平,接下來作者會拿到比較多版稅。

出版合約原本就是由出版社與作者雙方同意之後才簽署的文件,很多人急於出書,卻不仔細看合約內容,等到出版之後發生糾紛,才無辜推託「合約看不懂」或「根本沒看」,這部分作者自己也要負責任。

所以,一本書是不是只賺到30元?這是簡單的數學,自己算算看。

感覺好像很少,不過要是賣到5,000本,至少拿到15萬版稅,賣到5萬本,至少拿到150萬,重點就是,在台灣如果賣超過5,000本,幾乎就算暢銷書了啊!但15萬版稅可以活多久?如果還要花好幾萬買書來送人,這樣出書是出心酸的嗎? 問題二:作者要花好幾萬買書送人或衝排行榜嗎? 我不知道其他作者的作法與想法,我自己從來沒有這麼做,也不想這麼做。

因為在台灣靠書寫為生,稿費原本就不高,出書的收入也不多,為了衝排行榜,花好幾萬去買書送人,那麼出書與寫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可能我不是個積極的作者,但我總覺得,自己書寫的文章,變成書本出版之後,那就是商品,是要去競爭激烈的市場廝殺的。

第一次可能因為行銷策略,或自己對出版的期許,很急迫想要衝出漂亮的成績,就好像過去也有買榜的傳聞,但傳聞僅止於傳聞。

如果一本書的內容不夠吸引人,或內容真的很好,但是讀者緣不夠強,買得了一個禮拜的榜,那要買一整年嗎?還是要一直買下去? 一般出版合約會載明作者贈書的冊數,每增刷一次,會按照比例再贈書給作者。

基於行銷需要的公關書,只要開出名單,交給出版社,通常不會算在作者贈書裡。

至於出書之後,要不要自掏腰包買書送給親朋好友,每個人的作法不同。

我不太習慣送書,覺得是很害羞的行為,除非很清楚對方有閱讀習慣,而且對書的主題有興趣,否則不會莽撞送書讓對方感覺困擾。

畢竟閱讀喜好是很主觀的,如果把書送給不需要的人,或一本書沒有被閱讀,那就變成裝飾品了。

譬如好久沒見的嬸婆叔公,或很久沒聯絡的前同事或同學,與其送書,還不如送吳寶春麵包至少可以當隔天早餐,或是送全聯點數至少可以加價換菜刀。

通常我拿到的作者贈書,都是因為之後寫作或工作上的內容參考需要,送給編輯或取材對象,最後至少會保留一本書給自己,因此會用6折作者價跟出版社買書的狀況,就是手邊連一本書都不剩了。

如果要我用原價或79折去買書來送人,類似「結緣品」,兼衝刺排行榜,我的數學算不錯,這種事情,我無法下手。

問題三:如果賣不到3,000本,出版社就不相往來嗎? 這問題其實很難回答,我自己出書的經驗是,有些書的主題在選書與編輯階段,出版社內部跟通路商會報的反應都非常好,可是銷售情況就是不好。

據說超過9成的書,除了首刷之外,都不會再刷了。

也就是說,出版社往往要靠一本書的暢銷,來養其他9本賣不出去的書。

重點是,要找到願意跟你一起思考寫作方向、一起成長的編輯,好的編輯會協助作者調整,激發作者的文字力,還會找到適合作者性格的行銷方式,這都需要時間磨合跟市場反應的摸索,作者自己既要堅持也要懂得調整。

譬如像我這種消極打書的作者,遇到互相理解的編輯團隊,他們甚至也不會幫我排通告,我原本以為書本出版之後,會活出自己的命格,但其實背後有許多出版社編輯跟行銷非常細膩的心思與作為。

曾經有編輯跟我說,「作者只要用心寫作就好,賣書的事情就交給出版社」也是有這樣讓人感動的出版社編輯啊! 在我出版的26本書當中,當然也有銷售不到3,000本的慘烈狀況,但是長期合作的總編輯說,你怎麼知道,說不定未來哪一天,這本書突然就大紅了啊! 不過,比起出版社不再幫作者出書,作者沒辦法繼續書寫下去,持續交出作品出版,恐怕比例更高吧!畢竟沒有正職,要靠出書過活,相當大的機率會餓死。

問題四:你所期待的出版到底算什麼? 對於寫作的人來說,出書確實是個指標,作家的頭銜也是個甜蜜的勳章。

不過出版說到底就是種商業行為,若你問出版社,想做暢銷書,還是想做會得獎的好書,他們的回答通常是,都想要。

至於出書的作者,你所想像的出版,到底要達到什麼效果和目標呢?如果想藉由一本書的出版,達到演講邀約、電視通告、活動或廣告代言,最後轉型為名嘴或進入演藝圈,那麼,出書也許是個管道,出版品會變成作者轉型的重要名片與入場券,如果是這樣的人生計畫,那麼,花錢買書送人,當成自我介紹或履歷書,確實是可以努力的投資。

而出版社也很樂意跟這樣的作者合作,譬如宗教團體、企管課程講師,至少出書之後,有信徒跟學員的銷售基本盤。

再強調一次,出版是商業行為,只要看過編輯製作報表或在會議被檢討銷售數字的痛苦,就知道出版社多麼希望遇到這些會自己下訂單的出書作者啊! 但如果你沒有上述的人生計畫,純粹是因為喜歡文學,喜歡書寫,那真的不要衝動到花好幾萬去買書送人或衝排行榜,因為,真心喜歡閱讀你文章的人,會自己花錢買書,至於那些不閱讀的人,拿到書的時候,也只是跟你說「恭喜喔」「好厲害喔」「大作家喔」,然後,就沒了。

以上的個人經驗,請參考。

瀏覽次數:47144 已成功複製連結 訂閱電子報 給您當週最熱議題,飽覽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延伸閱讀 關鍵字: 出版業 書籍 暢銷書 排行榜 米果 台北捌玖零 文字工作者,小說與雜文書寫者,網路重度使用者。

台南出身,喜愛棒球與日本推理小說。

不愛好萊塢電影和韓劇。

曾獲幾項文學獎,寫小說是正職,寫雜文是嘮叨。

最怕演講座談,也怕走在路上被認出來,是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

「獨立評論@天下」提醒您: 1.本欄位提供網路意見交流平台,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2.發言時彼此尊重,若涉及個人隱私、人身攻擊、族群歧視等狀況,本站將移除留言。

3.轉載文圖請註明出處;一文多貼將隱藏資訊;廣告垃圾留言一律移除。

4.本留言板所有言論不代表天下雜誌立場。

米果 台北捌玖零 文字工作者,小說與雜文書寫者,網路重度使用者。

台南出身,喜愛棒球與日本推理小說。

不愛好萊塢電影和韓劇。

曾獲幾項文學獎,寫小說是正職,寫雜文是嘮叨。

最怕演講座談,也怕走在路上被認出來,是個早睡早起的「晨型人」。

熱門文章 1 從「外省二代」到「新二代」 作家陳又津:別被任何標籤定義自己! 2 確診以後怎麼辦?保險理賠要準備什麼?完整走過10+7的確診心得 3 《我的出走日記》:時間能渡的,都是願意自渡的人 4 婚姻像個人生福袋:與其勉強要求80分,何不好好接受50分? 5 生涯累積22個大滿貫,網球世界中Nadal為何如此卓越? 訂閱電子報 時事、國際、社會、教育、性別⋯⋯現在就訂閱獨立評論電子報,飽覽當週最熱議題與多元觀點! 立即訂閱 支持獨立評論,成為天下雜誌全閱讀訂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