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式參與邁向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哲學與理論的分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將以公民意識與社群觀念爲哲學基礎,並以真誠對話爲理論基礎,提出所謂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

本文的鋪陳架構如後:第一、從哲學以及理論與實踐層面分析自利取向的 ... 隨時查.隨時看,你的隨身圖書館已上線! 立即使用 DOI 是數位物件識別碼 ( D igital O bject I dentifier ) 的簡稱, 為物件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可用於永久連結並引用目標物件。

使用DOI作為永久連結 每個DOI號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便成為永久網址。

如以DOI號為 10.5297/ser.1201.002 的文獻為例,此文獻的永久連結便是: http://dx.doi.org/ 10.5297/ser.1201.002 。

日後不論出版單位如何更動此文獻位置,永久連結所指向的位置皆會即時更新,不再錯失重要的研究。

引用含有DOI的文獻 有DOI的文獻在引用時皆應同時引用DOI。

若使用APA、Chicago以外未規範DOI的引用格式,可引用DOI永久連結。

DOI可強化引用精確性、增強學術圈連結,並給予使用者跨平台的良好使用經驗,目前在全世界已有超過五千萬個物件申請DOI。

如想對DOI的使用與概念有進一步了解,請參考 華藝DOI註冊中心 ( doi.airiti.com ) 。

ACI: 數據來源:AcademicCitationIndex,簡稱ACI 臺灣地區最大的引用文獻資料庫,目前收錄臺灣地區所出版的人文學、社會學領域學術期刊,穩定出刊中的期刊總量約400種,若包含已收錄但後續停刊的期刊,總期刊量超過500種,每年定期公布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Factor)等指標給大眾,並可提供專家學者免費進行學術研究使用。

影響指數(ImpactFactor):某一期刊前兩年產出的論文,在統計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

公式:(前兩年發表論文在統計年的被引用次數)÷(前兩年論文產出論文總篇數) 例如:2010年之影響係數(2011年呈現) 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15篇,2009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20次 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16篇,2008年A期刊產出論文在2009年被引用30次 → 2010年的影響係數 =(20+30)÷(15+16)≒1.61 什麼是預刊文章? 為提供讀者最前線之學術資訊,於期刊文獻獲同意刊登後、紙本印製完成前,率先於網路線上發表之文章即為預刊文章。

預刊文章尚未有卷期、頁次及出版日期資訊,但可藉由DOI號識別。

DOI號是文獻的數位身份證字號,不論預刊或正式出版皆不會改變,讀者可點擊DOI連結,或於DOI號前面加上 「 http://dx.doi.org/ 」 連結到文獻目前最新版本。

如何引用預刊文章? 請使用預刊文章的線上發表日期及DOI號來引用該篇文獻。

引用範例(視不同引文格式規範可能有所差異): 作者姓名。

文章篇名。

期刊名稱。

YYYY/MM/DD線上預先發表。

doi:DOI 號 來源資料 行政暨政策學報 52期(2011/06/01) 從形式參與邁向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哲學與理論的分析 我國政府捐助財團法人績效考核制度之建構:層級分析法應用 社區社會資本的促成、阻礙因素及其發展策略:社區領導者觀點之分析 我國郵政事業績效評量之探討 P39-85 社會科學 > 政治學 DOI: 10.29865/PAP 訂閱目次 書目管理工具 書目匯出 加入收藏 加入購物車 E-mail給朋友 列印書目 相關連結 問題回報 購買單篇 全文下載 從形式參與邁向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哲學與理論的分析 FromOstensibleCitizenParticipationTowardAuthenticParticipatoryPublicGovernance:PhilosophyandTheory 許立一(Li-YiHsu) 行政暨政策學報 ; 52期(2011/06/01) , P39-85 繁體中文 DOI: 10.29865/PAP.201106.0002 公民意識;社群;實質參與;公共對話;公共治理;citizenship;community;authenticparticipation;publicdialogue;publicgovernance 分享到 摘要 │ 參考文獻 (63) │ 被引用次數 (4) │ 文章國際計量 摘要 〈TOP〉 20世紀初迄今,自由社會中政治運作模式大致爲多元論和公共選擇論所描述的型態,它們所標榜的價值之一就是「參與」。

但就本文的分析,多元論和公共選擇論的民主政治建築在自利取向的利益共謀基礎上,它們並不能夠促成實質參與,也因而難以實現社會公正。

此種自利取向的民主政治,幾與傳統西方政治思想所嚮往的「求善的治理(善治)」背道而馳,也經常導致壟斷性的政治操作,不僅分配的權力往往掌握在少數政治精英之手,更重要的是分配的結果可能嚴重違背人民的期望。

因此在20世紀末葉,主張直接民主或實質參與的呼聲日隆,自利取向的民主政治正朝以實質參與爲基礎的公民治理轉型。

本文將以公民意識與社群觀念爲哲學基礎,並以真誠對話爲理論基礎,提出所謂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

本文的鋪陳架構如後:第一、從哲學以及理論與實踐層面分析自利取向的民主政治;第二、再從哲學以及理論與實踐層面省思自利取向的民主政治之限制;第三、闡述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之哲學基礎;第四、提出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之理論基礎與實踐原則;第五、評價實質參與的公共治理之可行性及其對民主政治的貢獻。

最後,綜合以上分析提出總結。

並列摘要 〈TOP〉 Sincetheearly20thcentury,thedominanttheoriesandpracticesinwesternpoliticstendtobeaboutpluralismandpublicchoice;amongthemtheideaof”participation”ismostimportantvalue.However,pluralismandpublicchoicearebasedonself-interestedindividualismwhichmaynotreallyacceleratetheauthenticparticipationandachievesocialequity.Thisself-interesteddemocracyonthecontrarygoesagainst”goodgovernance”,anideaembeddedinwesterndemocracyandalwaysleadstomonolithicpoliticsofmanipulation-amonopolizeddistributionbypoliticalelitesandtheresultofdistributioncontravenesthepublicexpectations.Asaresulttheadvocacyofdirectdemocracywhichfocusesonauthenticparticipationingoverningprocesshasgrabbedpeople'sattentions,andcitizens'directparticipationinpolicymakingandeveninimplementationhasbecameatrendinwhicheverycitizen'sauthenticparticipationinpolicyprocesswasnotmere”astory”or”anidea”.Thesubjectmatterofthisarticle,therefore,aimstoarguethatcitizens'directparticipationingoverningprocessmusttobebuiltondiscoursesthattakecautiousapproachestoself-interestedindividualismandtheoriesofcommunity,discoursesthathavederivedfromtheorthodoxyofwesternpoliticalthoughtfromancientGreekphilosopherAristotle'spoliticstotheriseofmodernpoliticalscience. 參考文獻 ( 63 ) 〈TOP〉 工商時報,2001,(史蒂格利茲砲轟布希減稅政策),工商時報:http://ec.chinatimes.com.tw/scripts/chinatimes/iscstext.exe?DB=ChinaTimes&Function=ListDoc&From=4&Single=1,檢索日期:2003年1月15日 Aristotle(1976).TheEthics.Baltimore,MD:Penguin. Aristotle(1995).ThePolitics.NewYork,NY:OxfordUniversityPress. Barbalet,J.M.(1988).Citizenship.Minneapolis,MN:The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 Barber,B.(2003).StrongDemocracy:ParticipatoryPoliticsforaNewAge.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被引用次數 ( 4 ) 〈TOP〉 郭銘峰(Ming-FengKuo);詹富堯(Fu-YaoChan);王鼎銘(Ding-MingWang)(2013)。

規範認知與實然參與的罅隙:臺灣民眾在直接民主治理機制下的分析。

政治學報。

(56)。

27-54。

  曹立倫(2013)。

公務人員協會組織與參與機制之研究。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學位論文。

2013。

1-160。

葛維玲(2016)。

公民參與之面貌與成效-以北投丹鳳山自救行動為例。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學位論文。

2016。

1-95。

鄭輝鵬(2016)。

我國偏鄉國民小學因應少子化趨勢政策之探究:以臺南市百年國小與保康國小為例。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2016。

1-351。

文章國際計量 〈TOP〉 E-mail : 文章公開取用時,將寄通知信至您填寫的信箱地址 E-mail : 購物車中已有多篇文章,請問是否要先清除,或一併加入購物車中購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