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月內破萬人訂閱的知識型YouTube 頻道經營,學到的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決定投入YouTube 是一個策略,是為了達成「解決原先遇到問題」的目標。

而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也必須養成每天觀看時事的習慣,因此最後我們就確定 ... 集團資訊 關於我們 集團介紹 我們的團隊 旗下媒體 關鍵評論網 everylittled. INSIDE 運動視界 Cool3c 電影神搜 未來大人物 歐搜哇 商益 旗下節目 多元服務 Ad2 Taketla拿票趣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Cr.ED ShareParty 達思智能科技 士奇傳播 與我們合作 內容行銷與廣告業務 異業合作 原創內容暨內容媒體業者合作 加入我們 新聞中心 趨勢 從一個月內破萬人訂閱的知識型YouTube頻道經營,學到的事 2018/07/03 精選轉貼 Youtube 、策略 、建立 決定投入YouTube是一個策略,是為了達成「解決原先遇到問題」的目標。

而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也必須養成每天觀看時事的習慣,因此最後我們就確定了要做一個:「每日更新、降低門檻,用年輕人也聽得懂的論述,來分析時事議題的頻道。

」 評論 評論  作者張志祺,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共同創辦人,總是在減肥。

是個憎恨熬夜但每天都熬夜的矛盾男子,目前專注於社會關鍵議題的推廣;並在資訊設計的領域裡,不斷地努力。

原文刊登於張志祺Medium,INSIDE獲授權轉載。

hiho~大家好,我是志祺!今天就讓我用7分鐘的時間,和大家一起從「圖文不符的YouTube頻道」來聊聊我們經營時的各種心得吧!廢話不多說,直接開始!背景資訊我們圖文不符|簡訊設計在6/1上線了自己的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圖文不符。

並在每週七天、每天七點、用七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各式各樣有趣的生活議題。

在日更了一個月後有了些小小的成績:訂閱數突破了10,000人的超~基礎門檻(真的很低)有了一支瀏覽數超過15萬的影片留言數與續看率表現不錯,並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達成了盈利門檻目前觀看數字大約是15.8萬,持續上升中而這篇文章,將會跟大家聊聊我們在籌備期的思考,與這一個月內進行修正的心得。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就要開始囉~為什麼要做YouTube? 圖文不符是簡訊設計旗下的社會回饋平台,我們透過資訊設計的手法,用單圖、懶人包、動畫、網頁⋯等各種方式來解析社會議題,傳遞我們的觀點與重要的資訊。

然而在這三年多來我們觀察到了幾個問題:執行時程無法快速回應時事臉書平台除了「粉絲數」外,無法進行累積觸及不到年齡層更低的族群而在思考了許久後,決定透過YouTube的頻道來解決:無法快速回應時事->用錄影的方式減少設計時間,規格化來提升速度無法進行累積->平台演算法不一樣,YouTube的長尾相當驚人觸及不到年齡層更低的族群->YouTube年齡層更廣決定投入YouTube是一個策略,是為了達成「解決原先遇到問題」的目標。

而為了解決第一個問題,我們也必須養成每天觀看時事的習慣,因此最後我們就確定了要做一個:「每日更新、降低門檻,用年輕人也聽得懂的論述,來分析時事議題的頻道。

」每日更新⋯恩,有點硬。

Photovia張志祺medium初步的思考我自己雖不算是YouTube的重度收視群,但我對於分析YouTuber的發展還算滿有興趣的,也因此想在這邊順便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我認為除了YouTube官方提供的4H外,還有三個元素:主題、角色、形式值得我們當作一種架構來觀察,同時也影響到品牌的階段目標。

前期:測試角色主題形式這邊定義的初期,就是0−10,000訂閱的階段,我認為這部分算是前置期,把測試用的角色主題跟形式都丟出來試試看,驗證看看市場的想法,包含了:角色長相(我不覺得要帥或美,但要在意是否「好看」)口條(速度、咬字、抑揚頓挫、誇張度⋯等)服裝(頭髮、衣服、眼鏡是否反光⋯等)主題廣度(用多面向的題材去測試觀眾的喜好跟接受度⋯等)深度(可以寫到多深,又要從哪些面向去切,大家會比較喜歡⋯等)寫法(需不需要有表演,還是都是個人論述為主呢?⋯等)形式長度(七分鐘會不會太長?續看率如何?⋯等)剪接(轉場手法會不會太簡單?要怎樣置入臭泥?⋯等)佈景(是否適合長時間觀看?如何透過佈景創造互動?⋯等)btw,我就是因為覺得「不好看」,所以在兩個多月內減了24公斤==|||左圖:第一次試錄|右圖:兩個多禮拜前,現在大概又減了3–4公斤,耐看度⋯恩。

Photovia張志祺medium初期:因主題而喜歡角色我這邊定義的初期,大概是10,000−50,000訂閱的階段,這時候很單純,因為就沒什麼人認識你,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對的主題」來吸引目標受眾。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什麼是「對的主題」,那我會講:一個你有熱情、擅長,而且別人不好做出來的主題。

其中,熱情是因為你要做超久,沒有熱情你是想不出那麼多主題的;擅長,是因為你要很快的不斷產出,不擅長就等著出包吧;別人不好做出來的主題,則是為了要做出品牌的區隔性。

不然人人都在開箱、人人都在vlog,你要怎麼贏過已走在你前面十萬公里的大前輩呢?而同時,這三點,也會構成你的人格特質(或是該說品牌形象),而讓我們能往中期前進。

時事之所以對我們來說是個「好的主題」,就是因為它實在太難了,但我們做了三年,有一個進入的門檻。

Photovia張志祺medium中期:因角色而喜歡形式中期的定義,會相當漫長,我個人會把它定義在50,000-500,000之間。

這時候很容易遇到觀眾群飽和的狀態。

所以大家會開發很多不同的節目線來突破原觀眾群的限制,又或是開始跟很多不同的YouTuber拍攝合作影片,擴張自己的認識度。

而最後能否突出,我想關鍵可能就會在:「角色是否能讓人足夠喜歡到連結其他形式?」。

後期:因角色而喜歡一切後期的定義,是500,000以後。

這時候如果角色已能夠獨挑大梁,那就會開始加速擴張了。

舉例來說,滴妹的一張跟狗玩的圖,就是我IG最多人按讚的圖,角色的魅力不言而喻。

Photovia張志祺medium但當然,初期、中期與後期都是我還沒體驗過的階段,只是自己的觀察,因此大家可以看看就好,或是一起討論看看!此外,不得不說投入YouTube真的是一個很耗資源的事,因此我不建議大家在還沒有穩定收入/事業模式的狀況下就來做YouTube。

一些詭異的自我限制在做志祺七七這個節目的初期時,最多人問我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強制7:00整呢?」直覺來看,7分鐘的限制會產生很多彈性的問題,像是只有7分鐘會不會講得不夠深?有必要為了這樣去精算腳本的量,控制在7分鐘嗎?這些真的有意義嗎?清一色7:00 整,覺得很棒。

Photovia張志祺medium從我的角度,我覺得7是一個重要的符號,而一個品牌的前期能有足夠的記憶點是件很奢侈的事。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在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的狀況下就可快速記憶,真的很棒!有個無法打破的物理限制,會讓我們在遇到狀況時能更果斷的判斷。

->因為只有7分鐘,不能放那麼多,選最重要的!->因為只有7分鐘,語句要夠精準!->因為只有7分鐘,架構要明確,不能有沒意義的段落!->因為只有7分鐘,口條要一致,才不會忽短忽長!⋯⋯很多很多同時7分鐘的長度,也是我認為要把一件事講清楚必要的長度。

而這樣「能被觀眾掌握的產出時程與內容量,與充滿驚奇的內容主題」兩者之間,就比較容易構成大眾訂閱的理由。

要讓別人按下訂閱,真的超難der ~Photovia張志祺medium如何規劃接著,讓我們來聊聊我們是如何規劃的。

圖文不符|簡訊設計成立至今已3年多,正職成員38位,若再加上協力的夥伴,也已達到40好幾的規模。

假如說一個部門的建立,能視為一次新的創業的話,目前簡訊設計|圖文不符也已經執行過設計、社群、動畫、網頁、整合行銷、線上課程⋯等6次的連續創業了,而這次的YouTube則是第7次的事業單位。

哎呦,是一個連續創業家的概念啊~好多單位,好多人。

Photovia張志祺medium我個人認為這幾段的創業過程給了我跟成祥很多學習,因此也讓這次的起步更加地穩健。

而在這小段中,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會怎麼來架構跟規劃出一套把事做好的方法。

1.工作流程通常我們會先「空想」出大致的流程,然後再透過實際的執行來驗證。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發覺出原先思維中的有盲點或缺陷的地方。

2.知識範疇有了工作流程後,我們可以此為基礎,並加上前置與後端,建立出這個部門需要好好運轉時,會需要的知識範疇有哪些。

知識範疇可以幫助我更清楚地判斷一個事業型態的複雜度和在這個過程中該補的知識。

3.關鍵角色有了工作流程跟知識範疇,我們就能理出一個團隊需要的角色。

並建立角色的職業里程碑和評估標準。

4.測試營運開始執行後,一定會有要調整的工作流程或是內容,因此一開始要把每個階段要測試跟檢核的時機點先抓好,可能是每週的例會,可能是每月的例會,要端看內容的發布頻率。

不過這邊也要特別在意「內容是否已達到原先想像的樣子」,再來測試,不然檢討一個自己也覺得不好的內容,很容易變成超級沒意義的浪費時間。

5.調整修正:在前一項我們會很容易看到各種回饋,然後就想要開始修改,但這樣其實很危險。

因為每一個建議其實都只是一種策略。

背後對應的是一個受眾看見的問題或是目標——而這個目標,在沒有被放進過去思維的脈絡時,很容易變得突兀。

我們必須回到一開始決議時的討論,看看是否能補足,有或是這是因沒想像過的狀況才產生的,才可將這策略在調整後執行下去。

好的流程可以讓大家不會過勞。

Photovia張志祺medium心得後記這一個月有些簡單的心得,我放在這邊跟大家分享:1.YouTube真的是會一直把你推出去這點跟FB很不同,丟出去的內容「很大一部分」都是由YouTube幫你推薦出去的,能被動一直累積讓人開心。

2.後台數據非常完整且好懂創作者後台對內容優化跟觀察很有幫助,可以簡單看懂很多數據。

3.留言互動品質很高這點真是出乎我意料,我們的受眾自己發展出了搶頭香跟寫申論題的文化⋯而且還因為大家都太認真留言,搞到我們開始想說要怎麼降低留言的門檻,而規劃新的步驟囧,這點很棒。

4.留存率高看完我們影片的人,有40%會續看下一隻,然後接力著一起看下去,坦白來說我不太清楚這高不高,但聽Google的人跟我說還滿高的,我就先選擇相信。

至少應該是一定比FB高啦⋯5.一定要謝謝阿滴阿滴在這段時間給了我很多意見跟幫助,真的是最暖暖男無誤。

真的很謝謝他!講到這,也花了好長的一個篇幅啊~雖然因為我也還很嫩的關係,所以還沒法像之前寫其他文章一樣有更深的洞察,但還是希望這些淺見,對想入門的人能有一些幫助!下一次突破門檻時,我會試著分享我們在IG與YouTube上互動的規劃,包含:IG、YouTube、Facebook的角色我們對於限時動態的設計規劃如何分工請大家敬請期待吧!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精選轉貼 趨勢 從科技島領先全世界:解密台灣「淨零減碳」轉型術,科技與環境可以達成雙贏 2022/10/13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供應鏈 、企業轉型 、減碳 、中鋼 、智慧國家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淨零碳排 、美科 、林子倫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永續經營」在過去是國家治理、企業運作「NicetoHave(可有可無)」的元素;如今在淨零減碳、倡議ESG的推波助瀾,永續議題儼然成為「MustDo(必須要做)」的必考題。

評論 SPONSORED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 評論 隨著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加上金管會訂定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資訊揭露時程,「淨零入法」勢在必行。

那麼首當其衝的台灣企業該如何回應?怎麼擬訂具體行動策略?以及廣大的消費者,從日常生活中,又可以透過哪些方式響應減碳?我們本次邀請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中鋼公司、以及臺灣唯一專注頭皮養護髮品的B型企業美科實業,分別以政府角色、大型企業、以及中小企業代表,從企業治理、民眾消費角度,探討台灣的永續轉型術,如何走出與他國不一樣的道路。

產業供應鏈首當其衝,企業永續轉型不轉不行歐盟公告最快2023年試行徵收全球首要碳邊境調整機制,也就是俗稱的碳關稅,讓一票過去長期仰賴進出口貿易的台灣企業引發「碳焦慮」。

不過也有企業認為眼前的減碳星火,還「燒不到自己」,但真的是這樣嗎?林子倫就指出,「現在有一句玩笑話,如果企業不走淨零,你的訂單可能就被清零。

」因為供應鏈層層分工,終端大品牌例如Apple、Google、Microsoft開始要求他們的供應商,必須每年要通過減碳評比,如果不能達標,很可能隔年就被踢出名單。

因此林子倫強調,「如果企業現在不做改變,在未來可能面臨更大的挑戰,永續轉型這一題的布局,不只是爲了減碳,而是為了競爭力,非轉不行。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分享淨零碳排已是世界趨勢身為高碳排行業的中鋼,面對淨零就深有所感。

中鋼生產部門生產副總陳守道回應,「碳中和的壓力鋪天蓋地而來,以前只要遵循國家法規要求,現在還要面對投資機構、客戶、外國政府、國際倡議的要求。

」中鋼研發部門技術副總鄭際昭則呼應林子倫所言,他說:「企業如果沒有足夠的減碳作為,未來外銷產品被課徵碳稅,就會造成產品競爭力下降,現在更要把握轉型升級的機會。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中鋼研發部門鄭際昭副總認同現在國際市場上,未有減碳的企業是難以保持競爭力的除了環境壓力、市場競爭力,難道企業投入減碳沒有其他誘因?美科實業展示另一種思維。

美科總經理陳俊偉就提到,他們思考每年賣到市場的洗髮精,100萬支、200萬支空瓶最後跑去哪?為了對環境負責,陳俊偉認為企業投入減碳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信念」。

他說,「因為我們認為綠色産品是一門好生意,值得我們去投資,所以盤點自身優勢,順勢達成淨零目標。

」減碳行動成功心法,中鋼、美科的永續策略如何殊途同歸既然美科實業深信「轉綠」是有利可圖,那麼像他們這類中小企業,是怎麼系統化規劃減碳路徑?美科放眼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藍圖之下,從組織、策略兩個方向開始展開行動。

前者設有專責永續辦公室,直屬於總經理室並編列獨立預算讓決策有效施行;至於策略面則可分為內部及外部的作為。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美科實業總經理陳俊偉分享如何從公司內到外,規劃減碳策略內部在盤點碳足跡過程,陳俊偉分享他們將産品製造、企業組織會產生的碳足跡,交由專業團隊去界定範疇,再與內部同仁溝通一起設定減碳目標。

外部的減碳,則是號召價值鏈上下游夥伴一起響應,鼓勵合作廠商一起發展低碳産品、淨山養樹,並遵守供應商守則、評鑑制度。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以上種種投入之後,再統整為網站內容及品牌的永續報告書,對外向客戶、供應商、甚至大眾消費者告知,知曉美科所設定的短中長期永續目標共達成哪些成績,不僅獲得消費者認同,也提升品牌價值。

美科實業邁向綠色企業,淨零減碳實績至於陳俊偉口中碳盤查的專業團隊合作,該如何找尋這類對象?林子倫回應,「現在政府端,從經濟部、工業局、環保署有很多類似的輔導方案;或是企業之間透過用大帶小模式,透過供應商夥伴的轉型經驗分享,可以幫助相對較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來擬定相關策略。

」 那麼對大型企業如中鋼有著龐大組織規模,在淨零減碳有什麼實際作為?鄭際昭回應,中鋼在2021年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由董事長親自擔任負責人,訂定明確的中、短、長計畫,並每三個月做一次會報,採取「先低碳、再零碳」的方針著手,最後目標2050要達成碳中和。

中鋼投入淨零減碳擬訂短、中、長程具體目標尤其在生產環節,為了盡可能減碳,還可以運用前瞻技術找到新解方。

例如中鋼與成功大學合作成立「負碳科技氫能冶金共研中心」,鑽研「以氫代碳」技術;或是和工研院合作發展鋼化聯產技術,期望造就台灣第一個在工業界實施氫能結合二氧化碳捕捉及再利用(CarbonCaptureandUtilization,CCU)的示範案例,展現中鋼有產製高級鋼的技術實力。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中鋼生產部門陳守道副總說明中鋼如何從生產面到投資面,全面邁向2050碳中和目標除了在能耗端節約,中鋼也積極布局拓展再生能源來源。

陳守道分享,中鋼投資中鋼光能公司,在中鋼集團設置太陽光電系統,累計發電量已達約3.3億度,未來每年約可貢獻1.02億度綠電、減少5.1萬公噸碳排量。

此外,中鋼也透過投資公司,帶動本土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協助政府落實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政策。

PhotoCredit:TheNewsLensBrandStudio中鋼小港廠區內的太陽光電系統從計算「熱量」到「碳量」,消費者響應企業減碳可以這樣做上述的討論都還是聚焦在企業對淨零減碳的投入,對一般大眾而言,淨零一事是否仍遙不可及呢?林子倫點出實際情況,因為碳稅有價之後,未來我們的食衣住行,方方面面將要精確計算碳排放,來繳納碳成本。

因此我們以前吃一頓飯要看食物的熱量,未來計算碳足跡排量的習慣,將逐漸融合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或是日常每一段旅程。

除了計算自身碳足跡,大眾是否也能透過消費行為,響應淨零減碳?其實是有的,例如美科在執行碳盤查就發現,頭皮淨化液的最大碳排放是在「使用」階段,也就是沖洗所需水量、吹乾所需電量。

因此美科透過調整配方、成分,讓髮絲更易沖洗、易吹乾,當消費者使用他們的循環低碳產品,也等於在呼應減碳方案。

至於鋼材看似與消費者沒有直接關係,中鋼生產部副總鄭際昭就提到,鋼化聯產技術能應用在產製綠色化學品,舉凡球鞋、瑜珈衣,都屬於低碳製程下的綠色產品。

又或是中鋼2007年他們開始與國際電動車大廠合作,針對電動車馬達開發高能效電磁鋼,鋼材重量減輕有助省電或增加續航力。

換言之,當消費者有意識選擇這類綠色產品,就是在為地球貢獻一份心力。

不論是美科從髮品研發新配方、瓶裝減碳,又或是中鋼生產綠能鋼片,林子倫認為這兩家企業都是在永續轉型的過程,持續開發出新的產品及技術。

因此在淨零減碳的漫長路上,企業更應該積極找出新的商業模式,或培養更強勁的競爭力,證明環保與經濟不再是相生相剋的難題,而是相輔相成的新契機。

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廣告 分享文章或觀看評論 評論 智慧國家觀測報告 智慧島嶼的日常可見數位創新、多元包容、環境永續,並善用科技融入生活、產業乃至國家競爭力之中,成為全球指標性智慧國家─本專欄與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合作,以數位觀察報告培養公民對智慧科技思辨,並強化全民科普知識涵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