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因和細胞療法產業如何突破? 何弘能: 從代工取得關鍵技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基因療法,是種透過修改疾病患者的特定基因突變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新興療法。

時下常提到的基因療法,也涵蓋了多種細胞免疫療法,如現在很熱門 ... 繁體 简体 Navigate Youareat:Home»人物專訪»台灣基因和細胞療法產業如何突破?何弘能:從代工取得關鍵技術 基因療法,是種透過修改疾病患者的特定基因突變以達到治療效果的新興療法。

時下常提到的基因療法,也涵蓋了多種細胞免疫療法,如現在很熱門的CAR-T、CAR-NK、TCR-T療法,都是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來修改免疫細胞,再輸回癌症患者體內。

而截至2021年4月底,已有11種基因相關療法被FDA核准上市。

「常常有人問我,台灣未來有沒有自己的基因和細胞治療?我覺得一定有可能!但需要政府、學界、產業界把資源整合在一起,大家共同努力發展,才比較快。

」前台大醫院院長、臺北醫學大學總顧問何弘能醫師給予肯定的答案。

延伸閱讀:縱覽基因療法演進:充滿希望的序幕、挫敗、如何再起 跨足基因和細胞治療研究和產業界的契機 原本是婦產科權威的何弘能醫師是如何踏入基因治療研究、跨足產業界呢?一切從他擔任住院醫師的第一年所進行的研究說起,當時他的研究主題是「自體免疫跟懷孕的關係」。

為了解答「母子的免疫系統不同,為什麼媽媽懷孕時,胎兒卻不會被媽媽排斥」的問題,他決定去美國匹茲堡大學病理部找尋答案,在這3年過程中,他發現免疫基因體學(immunogenomics)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以這個角度切入去研究母親與胎兒排斥的關係,如果母親的基因型與胎兒基因型造成胚胎在著床時無法產生適切的免疫調適,就可能會流產。

後來,他回台灣擔任主治醫師,也透過免疫基因體學來找出習慣性流產的原因。

然而,經過3-4年後,他發現免疫基因體學仍無法完全解決習慣性流產的問題,所以他又前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內科擔任研究員專注於細胞免疫學。

回台以後,他再次投入試管嬰兒研究,進而發現很多試管嬰兒的失敗案例,其實不是胚胎的問題,而是媽媽的免疫反應而導致著床失敗。

再來,他們為了解決不孕症的問題而建立4種胚胎幹細胞,試著把幹細胞變成卵或精蟲,來治療這些不容易懷孕的夫妻。

經過多年後,日本的山中伸彌(ShinyaYamanaka)教授於2006年透過調控Oct4、Sox2、Klf4、c-Myc等基因,將一些細胞轉變為多功能誘導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iPSC),這種幹細胞就能分化成各種細胞,不僅能解決排斥問題,也能解決傳統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疑慮,所以何醫師也開始研究iPSC。

然而,山中教授研究所誘導的4個基因都跟癌症有關,因此何醫師擔心用iPSC治療疾病會有導致癌症的風險。

經過評估之後,他們決定以iPSC來建立特定疾病模型,來幫助後續研究人員來探討特定疾病的致病機制,以及透過該模型進行藥物篩選及開發。

隨後,他們也於2015年將iPSC直接轉化為正常心肌細胞。

「從這些研究我看到了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的可能性,因此從2010年開始與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韓國大學和貝勒大學形成細胞治療聯盟。

2015年開始,我就去參加國際細胞治療協會,並且擔任副理事長,而協會也在2018年改名為國際細胞治療既基因治療協會,也因此讓我對基因和細胞治療產業有更深的瞭解。

」何醫師說道。

藥廠透過併購進入基因和細胞療法產業 早期大藥廠會自行開發新藥或從學界買智慧財產權,然後從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1-3期開始做,但這條路很長,而且花很多錢。

基因和細胞療法的開發同樣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但近幾年來國際大藥廠透過他們龐大的資金收購基因和細胞療法公司,加速進入基因和細胞療法領域,如GileadSciences收購KitePharma,Bristol-MyersSquibb(BMS)收購JunoTherapeutics,EliLilly收購PrevailTherapeutics等。

「這些國際大藥廠有了基因和細胞療法開發技術後,再結合他們的資金、通路、臨床試驗的強項,就能快速立足在這個市場上。

」何醫師點出近年來大藥廠跨足基因和細胞療法產業的關鍵。

臺北醫學大學總顧問何弘能醫師 延伸閱讀:2021年基因療法市場前景夯!精選十大企業 台灣基因和細胞療法未來3大開發方向 除了目前正積極開發的CAR-T、CAR-NK之外,何醫師也提出台灣可以研究和開發的3大面向。

第一個是發展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現在準確度也越來越高,雖然仍有脫靶疑慮,但是相對準確與簡單。

但若要做基因治療,不能太多個基因,以粒線體DNA編輯為例,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重要的缺失或突變都發生在粒線體DNA,因此如能透過CRISPR去修復粒線體基因,修復能量工廠,將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第二個是透過基因編輯將癌細胞變回正常細胞。

以往人們的觀念是一定要把癌細胞殺死,現在可以透過基因編輯來校正癌細胞的驅動基因突變,例如將EGFR肺癌細胞的EGFR突變、或是乳癌細胞的HER-2基因突變校正。

第三個是利用基因修復器官。

舉例來說,心肌梗塞患者的部分心肌細胞破壞之後就會纖維化(fibrosis),這時就可以用iPSC的概念,透過基因編輯將纖維化的細胞,重新編輯為正常的心肌細胞,而此研究已經在動物研究已經得到證實。

因此除了CAR-T之外,這些基因和細胞療法在未來都可能實現的,何醫師相信台灣學界和產業一定有很多另類的想法可以去執行。

載體的設計和開發仍是台灣的瓶頸 「目前台灣開發基因和細胞療法的技術瓶頸是載體(vector)的設計和開發。

」何醫師語重心長的說道。

以CAR-T為例,台灣免疫學家和醫師都有設計出CD-19CAR-T、CD20CAR-T的能力,但台灣的研究能力和實驗室仍不足以開發出合適的vector,而如果要向國外藥廠購買一個CAR-T的vector,要排隊排1年半到2年。

同樣地,基因治療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借鏡台灣科技產業,從生技代工到自主研發 台灣政府於2018年通過的《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特管辦法),讓國內細胞治療產業都往前走,只要安全且有效,少掉前面很多臨床試驗階段,降低開發時程和成本。

同時,台灣擁有世界頂尖的醫療水準以及防疫措施,可望吸引外資投資和海外優秀人才回台發展,加深基因和細胞療法研發的動能。

「台積電或其他半導體產業,為什麼現在那麼好,因為台灣一開始是做CDMO(委託開發製造,ContractDevelopment&ManufacturingOrganization)開始的。

因此,我建議基因和細胞治療領域可以複製以前ICT產業的成功的例子,先從替人代工開始,得到國際大廠的認可,取得他們的關鍵技術(KnowHow),然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產品。

」何醫師說道。

例如從vectorCDMO開始,積極向國外vector大廠詢問CDMO,再發展出自己的專屬vector,有了專屬的vector之後,便可望吸引國外企業來投資,未來在基因和細胞療法的開發速度都可望大幅加速成長。

趕上美國、歐洲?整合政府、學界、產業的資源和力量 未來,台灣基因和細胞療法要趕上美國或其他歐洲大國,學界研究的整合、政府的支持、產業界資金投入和技術提升等3大環節缺一不可。

首先是學界研究的整合,「中研院在研發CAR-NK、北醫在研發武裝型T細胞(armedTcell,又稱BsAb-armedT,主要用2個單株抗體加到T細胞),都是各實驗室埋頭苦作,無法形成一個聯盟(Consortium)集合大家的力量,尤其台灣市場相對小,要如何集中資源,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去考量的」何醫師說道。

再來,政府可以透過國家型計畫和專案來鼓勵學界和產業界進行研發,並且透過法規鬆綁來縮短臨床試驗和產品上市的時程,進而降低學界和產業界研發成本和時間,最後是上市後的監察制度,以維持產品的品質和安全性。

產業界也必須預備足夠的資金和規劃好未來產品通路,跟學界、政府有良好的互動和溝通。

台灣有許多基因和細胞療法領域的人才和不錯的研發環境,只要能整合政府、學界、產業的資源和力量,相信在未來這場基因和細胞療法馬拉松賽跑中,脫穎而出。

延伸閱讀:台灣細胞治療發展優勢:頂尖醫療技術和特管辦法 採訪/撰文:ParkerYang 審稿:ThomasF.Huang 本文由基因線上專訪,轉載請先告知! ©www.geneonline.news.Allrightsreserved.基因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合作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此文:按一下以分享至Facebook(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Twitter(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LinkedIn(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即可以電子郵件傳送連結給朋友(在新視窗中開啟)點這裡列印(在新視窗中開啟)分享到WhatsApp(在新視窗中開啟)按一下即可分享至Skype(在新視窗中開啟) RelatedPosts 2022年9月2日0 諾和諾德鉅資收購FormaTherapeutics,攜手對抗罕見血液疾病! 2022年8月29日0 歐盟首款!成人嚴重A型血友病的基因療法 2022年8月26日0 具開發潛力的基因編輯技術!美康乃爾研究揭CRISPR新機轉! LoadMore 熱門文章 2022年6月14日0 全球防範兩新冠亞型變異株BA.4、BA.5!保留Delta病毒特性、傳染力更加強 2022年8月24日0 對抗OmicronBA.4、BA.5亞變種有效!輝瑞與BioNTech旗下新冠疫苗頻傳捷報 2022年8月8日0 COVID-19造成兒童發炎併發症,MIS-C常見症狀與成因? 近期文章 響應美FDA抗BA.4、BA.5新冠變種政策!莫德納、輝瑞/BioNTech雙價疫苗雙獲授權捷報 諾和諾德鉅資收購FormaTherapeutics,攜手對抗罕見血液疾病! 美國FDA批准百靈佳殷格翰Spevigo,成第一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用藥! 擴大韓國生技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影響力:專訪KoreaBIO副主席李承揆(SeungKyouLee) 繼歐盟後,BioCryst肌肉骨化症的孤兒藥資格再獲美FDA認可! 罕見基因疾病再下一城!賽諾菲​​Xenpozyme獲美國FDA核准ASMD適應症 拜耳慢性腎臟病藥Kerendia,顯著降低心因性死亡率 病人、藥廠雙贏/雙輸?FDA藥物加速審查制度持續面臨挑戰 閱讀更多 首頁獨家報導 會議報導 專題報導 南韓生技產業趨勢 單細胞定序 數位健康新趨勢 迷幻藥與精神疾病 2021回顧與讀者精選 新冠病毒人物專訪產業動態科技新知研討會議編輯精選精準健康 error:注意:右鍵複製內容已停用!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必要) 名稱(必要) 網站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