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維基百科 - Wikipedia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980 Moscow Olympics logo.svg. 1980年夏季奧運會會徽. 主辦城市, 蘇聯莫斯科 ... 裁判員代表宣誓, 亞歷山大·梅德韋季(摔角). 奧運聖火燃點, 謝爾蓋·別洛夫(籃球). 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第二十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80年夏季奧運會會徽主辦城市 蘇聯莫斯科參賽國家及地區80參賽運動員5179比賽項目21大項203小項開幕禮1980年7月19日閉幕禮1980年8月3日正式宣佈開幕蘇共中央總書記兼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勃列日涅夫運動員代表宣誓尼庫萊·安德里亞諾夫(體操)裁判員代表宣誓亞歷山大·梅德韋季(摔角)奧運聖火燃點謝爾蓋·別洛夫(籃球)主運動場列寧運動場夏季奧運會 ←  加拿大滿地可1976  美國洛杉磯1984 → 冬季奧運會 ←  美國普萊西德湖1980  南斯拉夫薩拉熱窩1984 → 莫斯科莫斯科在蘇聯的位置 第二十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英語:theGamesoftheXXIIOlympiad,法語:lesJeuxdelaXXIIeOlympiade,俄語:ИгрыXXIIОлимпиады),於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在蘇聯莫斯科舉行,這是奧運會首次在共產主義國家舉行,也是蘇聯歷史上唯一一次舉辦奧運會。

其主會場是莫斯科的中央列寧運動場。

目次 1背景 2焦點 3比賽項目 3.1表演項目 4參賽國家及地區 4.1抵制本屆奧運會的國家及地區 5獎牌榜 6注釋 7參見 8外部連結 背景[編輯] 申辦本屆奧運會的只有莫斯科和洛杉磯兩個城市。

雖然洛杉磯未能取得本屆奧運會舉辦權,但最終還是成功承辦了1984年夏季奧運會。

為了抗議一年前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等國發起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運動,使得最終只有80個國家參加,這是自1956年以來最少國家參加的一屆奧運會。

許多參賽的國家也只派一名持旗手,以奧運會會旗代替國旗進場。

1980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投票結果[1] 城市 國家 第一圈 莫斯科  蘇聯 39 洛杉磯  美國 20 焦點[編輯] 1980年夏季奧運會火炬 1980年3月21日,為抗議蘇聯於1979年入侵阿富汗的行為,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宣佈美國將抵制本屆奧運會。

美國的決定得到全球50多個國家的響應,包括日本、加拿大、西德和中國。

還有一些國家宣佈將不會以國家代表團出席奧運會,開幕禮入場以及獲勝後只以奧運會會旗代替。

這使得最終只有80個國家參與本屆奧運會。

莫斯科為籌辦本屆奧運會共耗資90億美元,創下歷史記錄。

在本屆奧運會上,西班牙人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接任基拉寧,出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女子曲棍球首次成為奧運會項目。

埃塞俄比亞的米魯茨·伊夫特獲得男子5000米和10000米兩個項目的金牌。

東德跳高選手格爾德·韋西希爆冷擊敗波蘭名將亞希克·弗紹瓦,並以2.36米的成績刷新世界記錄並獲得金牌。

東德馬拉松選手瓦爾德馬爾·西爾平斯基蟬聯馬拉松冠軍。

蘇聯體操名將阿列克桑德·季佳京奪得男子體操的三金、四銀、一銅總共八枚獎牌,包括男子團體、個人全能、吊環金牌、鞍馬、跳馬、雙槓、單槓銀牌和自由體操銅牌。

鑑於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發生的恐怖襲擊慘案造成極為嚴重的人員死傷,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特地組建了阿爾法反恐特戰隊。

比賽項目[編輯] 本屆奧運會共21個大項203個小項目。

足球 籃球 排球 田徑 劍擊 射箭 體操 帆船 賽艇 射擊 手球 馬術 舉重 摔角 拳擊 柔道 曲棍球 獨木舟 單車 現代五項 水上項目: 游泳 跳水 水球 表演項目[編輯] 桑搏 參賽國家及地區分佈 參賽國家及地區[編輯] 共有81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參加了本屆奧運會,其中65個國家打出本國國旗。

 阿富汗  阿爾及利亞  安哥拉  奧地利  貝寧  博茨瓦納  巴西  保加利亞  緬甸  喀麥隆  哥倫比亞  剛果共和國  哥斯達黎加  古巴  塞浦路斯  捷克斯洛伐克  多米尼加  厄瓜多爾  埃塞俄比亞  芬蘭  東德  希臘  危地馬拉  畿內亞  圭亞那  匈牙利  冰島  印度  伊拉克  牙買加  約旦  北韓  科威特  老撾  黎巴嫩  萊索托  利比里亞  利比亞  馬達加斯加  馬里  馬耳他  墨西哥  蒙古  莫桑比克  尼泊爾  尼加拉瓜  尼日利亞  秘魯  波蘭  羅馬尼亞  塞內加爾  塞舌爾  塞拉利昂  斯里蘭卡  瑞典  敘利亞  坦桑尼亞  千里達和多巴哥  烏干達  蘇聯(東道國)  委內瑞拉  越南  南斯拉夫  贊比亞  津巴布韋 有13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了小規模的奧運代表團參加了本屆奧運會,但在運動會期間不使用本國/地區國旗和國歌,開幕禮中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在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旗下入場,頒獎時亦以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旗和會歌代替本國/地區國旗和國歌。

這13個國家和地區是: 澳洲 安道爾 比利時 丹麥 法國 英國 愛爾蘭 意大利 盧森堡 荷蘭 波多黎各 聖馬力諾 瑞士 有3個國家的代表團手持特製旗幟入場。

[2] 新西蘭 西班牙 葡萄牙 抵制本屆奧運會的國家及地區[編輯] 主條目:聯合抵制1980年夏季奧運會 抵制本屆奧運會的國家以藍色和綠色標示 一共有64個國際奧委會成員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社會主義國家中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和索馬里抵制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阿爾巴尼亞  安提瓜和巴布達  阿根廷  巴哈馬  巴林  孟加拉  巴巴多斯  伯利茲  百慕達  玻利維亞  加拿大  開曼群島  中非  乍得  智利  中國  科特迪瓦  埃及  薩爾瓦多  斐濟  加蓬  岡比亞  西德  加納  海地  洪都拉斯  香港  印尼  伊朗  以色列  日本  肯雅  南韓  利比里亞  列支敦士登  馬拉維  馬來西亞  毛里裘斯  摩納哥  荷屬安地列斯  尼日爾  挪威  巴基斯坦  巴拿馬  巴布亞新畿內亞  巴拉圭  菲律賓  卡塔爾*  沙地阿拉伯  新加坡  索馬里  蘇丹  蘇里南  斯威士蘭 中華台北**  泰國  多哥  突尼西亞  土耳其  阿聯酋  美國  烏拉圭  美屬維爾京群島  扎伊爾 *卡塔爾是由於未收到國際奧委會的邀請而沒參加運動會。

[3] **中華台北由於1979年國際奧委會名古屋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奧委會為中國奧委會,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與國歌;中華民國奧會將在中華台北奧會(ChineseTaipeiOlympicCommittee)的名稱下繼續參加奧運會,但須提出不同於以往使用的旗、歌,並由執委會批准,故未派隊參賽。

獎牌榜[編輯] 閉幕禮上著名的「米莎的眼淚」。

主條目: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獎牌榜 排名 國家/地區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數 1  蘇聯(URS) 80 69 46 195 2  東德(GDR) 47 37 42 126 3  保加利亞(BUL) 8 16 17 41 4  古巴(CUB) 8 7 5 20 5  意大利(ITA) 8 3 4 15 6  匈牙利(HUN) 7 10 15 32 7  羅馬尼亞(ROM) 6 6 13 25 8  法國(FRA) 6 5 3 14 9  英國(GBR) 5 7 9 21 10  波蘭(POL) 3 14 15 32 注釋[編輯] ^PastOlympichostcityelectionresults.GamesBids.[17March201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3月17日).  ^雖然新西蘭政府抵制了本屆奧運,但仍有4名新西蘭運動員以個人名義參加了比賽。

新西蘭、西班牙、葡萄牙三國在1980年奧運會期間他們使用的是經過特殊設計的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旗。

^PartialBoycott-NewIOCPresident.Keesing'sRecordofWorldEvents.December1980,26:30599.  參見[編輯] 奧運會主題 1980年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0年冬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 198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舉辦於俄羅斯的奧運會 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莫斯科 2014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索契 OlympicGameswithsignificantboycotts 197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滿地可–非洲的抵制 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莫斯科–美國-領導抵制 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洛杉磯–蘇聯-領導抵制 舉辦於莫斯科的其他綜合運動會 1973年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國際奧委會關於1980年奧運會的資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前任者:滿地可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第22屆:莫斯科奧運會1980年 繼任者:洛杉磯 閱論編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屆賽事 憲章 標誌 IOC NOCs 國家編碼 典禮 宣佈開幕者列表 聖火傳遞 申辦 主辦城市 醜聞和爭議 聯合抵制 項目 獎牌 獎牌統計 獎牌獲得者 遭剝奪獎牌 特別獎章 夏季奧運會 1896年雅典 1900年巴黎 1904年聖路易斯 1908年倫敦 1912年斯德哥爾摩 1916年柏林 1920年安特衛普 1924年巴黎 1928年阿姆斯特丹 1932年洛杉磯 1936年柏林 1940年東京 1944年倫敦 1948年倫敦 1952年赫爾辛基 1956年墨爾本 1960年羅馬 1964年東京 1968年墨西哥城 1972年慕尼黑 1976年滿地可 1980年莫斯科 1984年洛杉磯 1988年漢城 1992年巴塞羅那 1996年阿特蘭大 2000年悉尼 2004年雅典 2008年北京 2012年倫敦 2016年里約熱內盧 2020年東京* 2024年巴黎 2028年洛杉磯 2032年布里斯班 2036年 冬季奧運會 1924年霞慕尼 1928年聖莫里茨 1932年普萊西德湖 1936年加爾米施-帕滕基興 1940年札幌 1944年柯蒂納戴比索 1948年聖莫里茨 1952年奧斯陸 1956年科爾蒂納丹佩佐 1960年斯闊谷 1964年因斯布魯克 1968年格勒諾布爾 1972年札幌 1976年因斯布魯克 1980年普萊西德湖 1984年薩拉熱窩 1988年卡爾加里 1992年阿爾貝維爾 1994年利勒哈默爾 1998年長野 2002年鹽湖城 2006年都靈 2010年溫哥華 2014年索契 2018年平昌 2022年北京 2026年米蘭-柯蒂納戴比索 2030年 灰色:因世界大戰而停辦;*: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延期,但仍保留原定名稱;斜線:未來將舉辦的賽事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 屆間運動會 傷殘奧林匹克運動會 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 閱論編 蘇聯勃列日涅夫時代政治事件1964–1982:集體領導 ·葛拉斯堡會議 ·布拉格之春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勃列日涅夫主義 ·勃列日涅夫遇刺案 ·中蘇邊界衝突 ·緩和政策 ·赫爾辛基協議 ·1977年蘇聯憲法 ·1978年蘇俄憲法 ·阿富汗戰爭 ·1980年夏季奧運會(聯合抵制) ·蘇聯對波蘭罷工的反應 ·西方演習 ·勃列日涅夫之死 ·勃列日涅夫的遺產1982–1985:RYAN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1983年蘇聯核警報誤報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聯合抵制1984年夏季奧運會及友好運動會中央政治局委員阿利耶夫 ·安德羅波夫 ·勃列日涅夫 ·切布里科夫 ·契爾年科 ·傑米契夫 ·多爾吉赫 ·葉夫列莫夫 ·戈爾巴喬夫 ·格列奇科 ·格里申 ·葛羅米柯 ·基里連科 ·基謝廖夫 ·庫納耶夫 ·柯西金 ·庫拉科夫 ·庫茲涅佐夫 ·馬謝羅夫 ·馬祖羅夫 ·米高揚 ·姆扎瓦納澤 ·佩爾謝 ·波德戈爾內 ·波利揚斯基 ·波諾馬廖夫 ·拉希多夫 ·羅曼諾夫 ·謝爾比茨基 ·謝列平 ·謝列斯特 ·謝瓦爾德納澤 ·什維爾尼克 ·索洛緬采夫 ·蘇斯洛夫 ·吉洪諾夫 ·烏斯季諾夫 ·沃羅諾夫 ·沃羅特尼科夫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三巨頭:勃列日涅夫 ·柯西金 ·波德戈爾內) ·安德羅波夫 ·契爾年科 ·國家經濟停滯時代:OGAS ·1965年改革 ·1973年改革 ·1979年改革 ·食品綱要 ·1984年改革五年計劃:八五 ·九五 ·十五 ·十一五政府內閣:第一屆 ·第二屆 ·第三屆 ·第四屆 ·第五屆 ·第六屆 ·第七屆勃列日涅夫家族丘爾巴諾夫(女婿) ·加琳娜(女兒) ·柳波芙(侄女) ·維多利亞(配偶) ·雅科夫(哥哥) ·尤里(兒子)蘇聯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GND:2063918-1 LCCN:n81106979 NKC:pna2007365546 VIAF:136703043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8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oldid=71531370" 分類:​198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80年綜合運動會蘇聯體育莫斯科體育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含有俄語的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菜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賬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澳門繁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最近修改隨機頁面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載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Аԥсшәа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FryskGaeilgeGalegoAvañe'ẽ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ietuviųLatviešuОлыкмарийМакедонски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Nāhuatl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Сахатыла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සිංහල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