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自來水怎麼來?」--催生自來水的兩位異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台灣早期人們的生活中所需要的用水,主要是靠住家附近的河流、池塘,後來進步到鑿井取水,一直到日治時期淡水地區開始首次有自來水供應,到後來日漸 ...
主選單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Home
婦女專欄
成功女性
電腦版
越說越不做,你能拿我怎樣?
《劉仲矩教授》
被突襲的辦公生活善用時間管理-權衡、取捨到排程
《李宗儒副院長》
吳濁流的〈過大安溪〉與下淡水溪鐵橋
《王派仁校長》
降低語調,減少情緒勒索之淺述
《劉仲矩教授》
減少身材批評,降低不必要的情緒勒索
《劉仲矩教授》
台灣鐵道的文學旅行--吳濁流的〈過大安溪〉與舊山線大安溪鐵橋
《王派仁校長》
網路戰來臨全民備戰
《詹文男博士》
GROWS教練模式
《王鳳奎教授》
婦女知能研習課程-【家務性別平等vs家務分工】
《侯崇文教授》
如何避免失誤再犯
《李宗儒副院長》
月亮代表我的心-家庭情緒勒索的互動
《劉仲矩教授》
如何提振員工士氣
《李宗儒副院長》
婦女知能研習課程-【超低利環境下的股市理財對策】
《紫丁香講座課程》
掌握第三波網路產業創新契機
《詹文男博士》
如何成為教練式領導者
《王鳳奎教授》
快速選單
【走讀台灣】「自來水怎麼來?」--催生自來水的兩位異人
作者:
王派仁《校長》時間:2016/05/13
*巴爾頓和濱野彌四郎 台灣早期人們的生活中所需要的用水,主要是靠住家附近的河流、池塘,後來進步到鑿井取水,一直到日治時期淡水地區開始首次有自來水供應,到後來日漸普及。
而為台灣的潔淨自來水供應與公共衛生奠定良好基礎的人,是一位叫做巴爾頓的英國人和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
在自來水未普及之前,人們為了解決用水的問題,鑿井取水應該是最進步而方便的方式之一。
上圖是鹿港瑤林街的「半邊井」。
*日人治台首要任務之一 以前的人喝水,可不像現在的人那麼容易,更因為缺乏乾淨的飲用水與公共衛生工程,導致各種傳染病的流行,像是瘧疾、霍亂等,國民的平均壽命也都不長。
西元1895年日本人剛登陸台灣的時候,除了受到台灣義勇軍的抵抗之外,所面臨的最大難題竟然是在台灣肆虐的傳染病,不只一般士兵,甚至連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是感染瘧疾而身亡。
而這也成了後來日本人統治台灣急於進行衛生條件改善的原因之一,而衛生條件改善的首要條件,就是提供潔淨的飲水以及良好的汙水處理系統。
*台灣自來水開山始祖 英國人巴爾頓原來在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顧問技師任職,在日本治理台灣的隔年,接受臺灣總督府的衛生工程監督工作聘約,並且帶著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當助手與翻譯。
來到台灣後,他們即刻展開台灣北部衛生調查的基礎工作。
由於淡水及基隆兩個港口是日人登台的重要門戶,也提供日本軍隊食物和飲水的補給,所以日本總督府便選定優先建設淡水及基隆二港口之水道工程建設。
淡水的滬尾自來水水道於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完成,就是巴爾頓第一個在台灣完成的自來水供應系統,也讓台灣人喝到第一口乾淨的自來水。
巴爾頓致力於飲用水衛生改善的目的,就是希望遏止傳染病在台灣的擴散,不料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8月巴爾頓卻在臺南調查途中感染瘧疾、赤痢,不久便病逝東京。
巴爾頓未能完成台灣自來水供應的工作,卻由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繼續接任,進而發揚光大。
*台灣自來水之父 濱野彌四郎(1869年-1932年)是千葉縣人,就讀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學科時師事巴爾頓。
從日治時期明治二十九年8月跟隨巴爾頓來台灣,在巴爾頓去世後所以留下來的工作,就由濱野彌四郎接手,長期擔任總督府土木部技師。
他提出了先進的衛生工程觀念與設計,為了完成各地上、下水道的工程規劃,探勘的足跡可說踏遍全台。
然而這樣的工作是異常辛苦的,特別是在當年很多地方都尚未開發,惡劣的交通與衛生條件,更是工作上的重大考驗,也因此濱野彌四郎在工作上超乎常人的堅毅與投入,應該不難想像。
在台南山上區「上水道」水源地大門旁有紀念濱野彌四郎的碑座及銅像,碑座上有銅牌,紀錄了他對台灣自來水及衛生工作的貢獻。
碑文是由濱野的同事,也是友人木村匡於大正10年11月所撰寫,其內容如下: 『濱野君千葉縣佐倉人也,資性溫雅,持身謹嚴。
明治29年7月畢業帝國大學工科。
當時臺灣歸我帝國版圖未幾,衛生設備缺如,同胞之斃於瘴癘者,不遑枚舉。
君奮然提少壯之軀,來奉職臺灣總督府,至大正8年4月辭職,其間前後23載,始終一貫參劃衛生設施,俾臺灣衛生設備,有隔世之感,其功績可謂偉矣!中如臺南水道之策計,猶君心血最為灌江之處,排萬難以期於成,閱10有1載。
克竣厥功,化疫癘之地而為樂土,其努力有足多者。
余之於君,相識有歲,茲際立像之舉,用誌不朽,爰述數言,鐫之於銅云爾。
』 細讀這份碑文,儘管仍然可以嗅到殖民者驕傲氣息,但是濱野工作上的嚴謹,以及付出與貢獻卻也是不容抹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