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緒勒索,給親人的一封四千字長信:不要期待父母會改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 月29 日我在書店閒晃,無意間看見它後,立刻被吸引了,因為我對於自己的父母,與他們極端不成熟的情緒,其實內心也有非常多疑問,迫切的想要找到解答, ...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主打 編輯部原創 策展專區 CrossingCampus 時事現場 海外職場 專欄作者 訂閱季刊 頻道 人物故事 People 國際趨勢 Trends 文史藝術 Humanities 生活風格 Lifestyle 觀點評論 Perspectives 編輯嚴選 Editors'Picks 換日線X施羅德 上架,夢想人生 關於我們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搜尋 投書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註冊 登入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 首頁 CrossingCampus 學習 面對情緒勒索,給親人的一封四千字長信:不要期待父母會改變,請多幫著自己 JenChen/公關女子圖鑑 2020/05/26 92672 PhotoCredit:Unsplash 今天你的父母親雖然年近60,不要以為他們就是大人了,就像書中說的:「他們只是軀體上的大人,但內心中住著並不比起你成熟多少的孩子。

」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困擾與無解的問題,他們也同樣期待有人能提供「懶人包」給他們解惑。

Hi宇奇: 你改名字的那一年,正逢我14歲離開台灣搬到美國,在那之後,我似乎就沒有以新名字稱呼過你。

很抱歉滿長一段時間,作為親人,卻因地理距離和年齡差距,我們並沒有太多共享的話題。

畢業開始工作後,又有長達七八年的時間,我非常專注且熱愛著我的工作,以東奔西走的忙碌生活為樂,以至於甚少與你、甚至我們的家人聯繫。

近幾年步入30後,趨於穩定的生活,讓我開始較常有工作之餘的時間,與小叔、小嬸密切來往,我很喜歡時常到你們家裡走動。

我不是個特別善於用言語表達慰問關心之人,但是我很喜歡、也覺得透過書寫的文字更有溫度。

說話有時太方便太快了,但書寫的時候,因為整理過想法,更能清晰傳達我希望表達的,所以也請你見諒,我冒昧的寫了些文字給你,因為我看到一本好書,想要分享給你。

我明白這段時間,生活不是在你最滿意的狀態(我絕無意窺探你的生活,希望你不會誤解,只是透過幾次到你家中的觀察,同時你的媽媽給予我人生低潮時很多幫助,因此我會傾聽她分享你們的家庭生活)。

我不確定這段你很辛苦的期間,是否過去了,又或你仍深陷其中,無所適從,但我希望也相信,今天所分享的這本書,還有我寫下的文字,不敢說是指引,但盼能夠提供一些微薄的線索,嘗試解決你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

倘若,在字裡行間真能對你目前的人生起上一點助力,那就是再好不過了。

《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 首先,關於這本書。

如封面標題與封底摘錄的這麼直白。

2月29日我在書店閒晃,無意間看見它後,立刻被吸引了,因為我對於自己的父母,與他們極端不成熟的情緒,其實內心也有非常多疑問,迫切的想要找到解答,所以當下翻了幾頁就買下來,然後我想到了你。

我決定看完後把這本書送給你,原因是這樣的: 我是個特別喜歡在書中寫眉批的讀者,當看到不錯的字句,我習慣在一旁做些紀錄,有些我並不認同、與作者背道而馳的想法,或閱讀後產生的疑惑,我都會寫在書中,這樣有三個好處: 1)每隔一段時間再翻開複習,我能看到早已做好的筆記,快速抓重點回憶 2)觀察那些當初寫下的疑惑,是否經過一段時間沈澱已找到了解答?當初的想法有無因時間改變?如果有,那就是長大了。

3)第三個原因比較弘大:若我把書送或借給別人,那麼別人也能透過閱讀,從書中、我的眉批中,吸取到更多觀點,更加客觀的觀察到我的、作者的、還有他自己的角度。

因此,本書已有我做的筆記。

看書沒有規定要從第一頁開始,歡迎你隨意翻閱!有幾個方式到是我特別喜歡使用,分享給你: 1)從目錄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先看, 2)翻到哪頁就讓命運決定從那看下去, 3)歡迎你直接看我畫重點或筆記的地方 當然,我的重點或許不會是對你最有幫助的,所以吸取你想要的就可以;不過這就承接到以下我真正想分享給你的,和介紹這本書無關,是看完書後我滿載收穫的一些想法。

我想先分享我的生活和困境,邀請你多認識我一些。

圖/Shutterstock 19歲起,我的家庭生活 我的父母多年前在婚姻中遇到瓶頸,那年我19歲。

十多年來,我在他們時而惡劣、時而相當惡劣的關係中,扮演「他們眼中」非常微不足道,但很關鍵也難為的角色:我卡在他們之中,被迫扮演和事佬、傳聲筒、調停者、仲裁方、公證人。

每當發生爭執,我就要脫離為人子女的身份,聽著雙方的論述,好似《奇耙說》裡的裁判;當有一人開始怒罵對方,我要出言制止;當有一方發言過久,我要提醒讓另一方發言;當雙方都失控的交疊謾罵,我需要想辦法讓他們冷靜下來──這大概是最難的工作。

看完書後我才知道,這就是種情緒的勒索。

需要親眼目睹父母惡劣的關係,忍受他們相互口出惡言,還得被迫出面協調,對不管年紀幾歲的人來說都是殘忍的,更何況是在一個身心靈都還沒完全成熟的19歲,但父母們不懂。

我時常想起,非常小的時候,父母親會甜蜜打趣的問:「你是喜歡爸爸多一些,還是媽媽多一些?」19歲後的我,十多年來卻每天身處在這樣真實的噩況中。

但我毫無怨言,他們是我的家人,也是我最了解的人,若說有一個人可以幫助我父母親雙方溝通,那人便是我。

明明都是說中文,他倆卻永遠聽不懂對方的意思,接不到對方在意的點,但我會兩種語言:一個是我爸爸的語言,一個是我媽媽的語言,我擅長使用他們分別喜歡被溝通的方式,甚至可以翻譯成「他們能聽懂的話」;因此即便痛苦,這是我能做的,就責無旁貸。

有幾次,當我無力控制他們雙方提高音量,我開始在角落哭,但他們實在太專心吵架了(現在想想,他們能這麼專注、心無旁騖的做一件事情也是不容易),完全無視20歲的孩子在旁邊;而多年的累積,讓我對他們心中多有憤怒;「這把年紀了,連自己的情緒都不成熟的無法控制,怎麼能管理或教育孩子呢?」、「口口聲聲說愛,卻對於自己造成孩子乃至身邊週遭人的苦難毫無反省與自覺,怎配為人父母呢?」 但20歲那時的我,仍讓自己活在父母不可抵抗的權威之下,不懂如何自我排解或表達,因此我輾轉找了其他的方法發洩。

我做了許多,他們若是知道,會相當傷心的事情,而且我故意的、經年累月的做,就是準備等到有一天,有一個好的時機,可以把一切告訴他們,讓他們傷心。

我常常想到他們悲傷的樣子,就很開心也很傷心,開心我終於可以報復性的一次讓他們感受到十多年來他們加諸在我身上的苦楚,傷心的是我居然得用這種傷害自己的方式報復我的父母,想來可笑也可悲。

(這裡的「傷害自己」,我指的不是自殘,而是用任何負面的能量對待自己,如果你有自殘的傾象,請立刻停止並打電話給我。

) 我的故事到此講完了,我不想花太多篇幅講自己;我沒有忘記,寫這封信的重點是你。

平靜講講這些故事,倒不是和你互訴為人子女的委屈或自舔傷口,而是我在這十多年中,看懂一些簡單的事情。

一個人很徬徨時,會希望能直接清晰了斷的得到懶人包和答案,這其實不是好事。

但這次,我想要直接給你我的答案。

原因是這樣的,希望你讀到這裡時,已稍稍比五分鐘前更認識我一些了──我特別擅長、也喜歡找方向和解答,但我給你的,不會是最終版解答,因為人生就是要靠經驗與歷練累積出故事的,我所提供的線索,或許可以幫助你釐清或摸索出一些突破困境的捷徑。

圖/Unsplash 情緒不成熟的父母,不是你我的錯 你的父母親,情緒一點也不成熟,我的父母親也是,基本上,那一代的父母大多是如此。

他們的情緒管理和表達能力,都不是有技巧和熟練的;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對孩子、甚至對自己伴侶的溝通,但這不是他們的錯──以前的年代,缺乏父母養成的教育、心理的關懷或諮商。

他們是戰後第二代,是幼小時期,我們祖父母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台灣所生育的第一代。

把他們帶到這個世上,讓他們在一個相對戰前較為寧靜的土地上成長,已經是給他們最好的禮物了,還談什麼心靈輔導? 這個年代的他們,小時候多半是貧困的,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們的青壯年時期,台灣的經濟起飛,自由戀愛的風氣興起,西洋文化的引進,映著傳統禮教的期待、自由戀愛的鼓舞、西方崇尚的民主理想,多半的人在此時認識了自認為的「真愛」,隨著父母輩沿襲下來「先成家、後立業」的傳統禮教,就這樣步入婚姻與家庭,也成為你我出生時看見的父母,那日復一日賺錢養家的背影。

他們用盡心力給予我們(第三代)當年他們缺乏的資源──教育、金錢、生活享受;能力更好的家庭,讓孩子提早接觸了外語、音樂、旅遊、體育、時尚,這些更偏向知識和物質層面的素養;但精神層面──關懷、同理、溝通、協調、自我認同、自我實現、使命,這些極為重要,使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需建立的自信、與他人社交學習進退、或協商妥協的軟性技能,卻是他們從未了解、沒人教育、他們也甚少教育孩子的。

今天雖然你的父母親年近60,不要以為他們就是「大人」了,就像書中說的:「他們只是軀體上的大人,但內心中住著並不比起你成熟多少的孩子。

」 他們有著自己的困擾與無解的問題,也同樣期待有人能提供「懶人包」給他們解惑,但因為前面說了,他們從沒有這樣對於人際關係、情感處理、自我頗析、自我察覺的意識,因此求助無門;同時要忙碌於處理日漸混亂的人生、中年危機、逼近的更年期、數十年來如一日的工作,煩惱著可能晉升無門,還得處理新入職場指高氣昂不服管教的新鮮人、擺爛不管事的上司(也可能他們自己就是),再回家面對只增不減的開銷、無法溝通的另一半、殘弱抱病的上一代、擺著臭臉的下一代⋯⋯。

他們煩惱夠多了,你不講話不問候,已替他們省了還要寒暄的麻煩,雙方不講話也就這樣過了每一天。

當年我也是19歲。

雖然場景不同,但我至少能明白一件事:孩子19年都在父母羽翼下長大,尚未脫離;當你遇到了人生中的困難,不確定如何突破重圍時,你期待父母給予你幫助和指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可是很遺憾的告訴你,目前的他們大概已焦頭爛額,無能為力,並且,這種生活方式他們已經練習了50-60年,他們是不會改變的,不要再抱持期待,認為他們會改變。

因此,不要期待父母來拯救你,放棄這個想法更健康,你要幫著自己。

你的任務是自我成長,而非等待他人拯救 「父母給你生命給你愛,只不過他們只能以自己所知的方式來給予。

你可以感謝他們,但你的任務是自我成長──成為一個能與自己和他人連結的個體,不是靠著他們來教你認識這個世界。

」 話說至此,我是深信(據說是)李嘉誠講的一句名言:「人生最浪費時間的事情,就是給年輕人講經驗,講一萬句不如自己摔一跤。

眼淚教你做人,後悔幫你成長。

人生該走的彎路,一米都少不了。

」 所以也請別當我是來幫助你少走冤枉路的,因為即便是冤枉路,路途中也有值得學習的風景,即便目前走的路途不順心,不舒服的感受也是一種值得體驗的感受,這樣當美好的事情來到我們生命中,才有比較的參考值,知道那叫做美好。

我相信你會好轉,哪裡跌倒不必哪裡站起來,有時就地躺下看看天空也很好。

但,記得要幫著自己,因為你不推進人生,隨著時間的洪流,人生也得推進你。

我想溫柔的跟你說,每個人生就像一輛火車,大家在自己的軌道、用著自己的步調前行,有人快有人慢;選擇輟學近三年的你,正在自己的軌道上慢行,沒有問題。

  但我也要嚴正的提醒你,可快可慢,就是不可錯失「換檔」的良機。

圖/Shutterstock 每十年大概就是一個門檻,時間的洪流會用這個檻刷新一批人;也就是說,10-19歲之間你所做的事情,能預估20到29歲你在哪裡,以此類推。

錯失了換檔的良機,你可以選擇「自願加速開快車」,盼在下一個換檔的當口,趕上前面的車隊;或是「就此妥協」,接受了這個事實──你在這裡,別人在那裡。

很多人年紀大了會感嘆,人生因種種因素,犧牲、委屈了,因而錯過一些浪口,那是安慰自己的。

事實上,當時的你(好比選擇輟學時),一定是做了當下認為最適合、最想要的決定,因此錯失換檔良機後發生的事,你要概括承受,沒有「後悔」這種概念。

這叫做入世了──知道現實中有些事情需要無奈接受,人生沒有全拿,你也不會永遠得你所願。

那些跟你說「夢想不分年齡、只要夠想要就可以達成」的人,我不知道他們在哪裡;至少我受的教育讀的書也不少,我的人生軌道上沒遇過這種人。

即便他們真的存在,也不會幫助你的,出一張嘴總是比較容易。

是的,年齡確實不是問題,歲數的大小只能告訴我們活了多久,重點不是生命的長短,是你選擇活著的方式。

75年的人生放在宇宙的時間軸來看,短的微不足道,但要認真過好每一天,清楚的認識自己,進而能判斷何時該換檔、加速、減速,則是個大工程,無法一蹴可幾。

給自己一個使命,而非執著於負面的情緒 我是個樂觀而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我願相信,每個人在這世上,都有個使命(Mission)。

我指的不是賈伯斯(SteveJobs)要改變世界、或阿姆斯壯(NeilAmstrong)要踏出人類一大步的使命,而是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帶給你身邊的群體正面能量的影響力;只要能找到施力點,那就可以是你的使命,等你的能力培養更多、影響力更大一些,再慢慢將這個能受你影響的群體擴大,從家庭、朋友圈觸及到校園、社區、城市、社會、國家、地區、世界、甚至世代。

縱使你的父母大概沒有思考過,但他們也擁有過經濟起飛、萬象更新的黃金年代與使命,其中之一肯定是栽培養育了我們。

只是他們的時代,恐怕已無足夠時間讓他們找出個人的使命了,所以這個換我們當家的時代,不要錯失與辜負了時代賦予你的使命,那些你父母沒有學會的事情,他們無法教你,你要自己幫著自己──多看書、多思考,多認識自己,是最快的方式。

最後,如果現在的你,也正用某種方式傷害自己,只求報復父母,因而想知道那些年我做過自我傷害的事情,有無讓他們傷心欲絕?有的,我準備了這麼多年,非常能狠下心的全盤說出,果然也如我預期,他們悲痛不已。

但我已經不再期望透過這樣來「給他們上一課」了,他們不值得,因為我終於明白他們無能為力改變。

我沒有開心,沒有悲傷,從那天起,我就再也沒有傷害自己,因為我也意識到,我的任務是自我成長──成為一個能自己給自己帶來生活和心靈富足的人;我花了很多時間找到自己火車的節奏,過去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包含那些為了報復而傷害自己所浪費的時間,我要全部收回來,放在幫助自己更強壯上面,你也需要。

與你共勉。

2020.05.18寫於高雄港畔 註: *本文根據真實故事加以微幅改編,為保護當事人,地名人名均為化名 *作者所推薦一書為《如果父母情緒不成熟:和內在父母和解,從假性孤兒邁向情感獨立的大人》,中文譯本出版於2020年2月。

本文與出版商無合作關係。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張翔一 美國 教育 學習 情緒勒索 親人 父母 改變 關聯閱讀 跟FBI和反恐部隊,一起向大師學習「談判溝通」與「高級打臉」的藝術 致「沒能活出長輩期待樣子」的我們:同理他們的「難溝通」,然後勇於承擔自己的選擇 作品推薦 3年內,我「有計畫地」刪去了臉書上500多位好友──諷刺的是,我是一名公關 蘇格蘭立法提供免費衛生棉──是世界先驅,還是政治正確、硬要扯性平的「女性福利」? 參考資料 TOP JenChen/公關女子圖鑑 9+年女性消費品牌經營背景,曾於紐約、香港、上海、深圳、台北工作居住。

我關注企業品牌形象、公關傳播、危機處理、消費者行為、女性溝通談判、與性別平權議題。

前奧美公關經理,曾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及香港國際仲裁中心服務,協助數據分析與市場規劃。

哥倫比亞大學「談判與爭議調解」碩士,賓州州立大學「商業心理」學士。

我相信文字和語言的力量,喜歡透過說話解決問題,認為每人若能說美麗的話,世界會更美好。

現駐深圳,服務於科技消費產業,仍致力研究女性消費者。

Facebook:JenChen Instagram:pearl.jenchen Medium:JenChen   看更多 上一篇 「選擇」,不過就是日常生活的「必須」──給為升學煩惱的學生一些建議 下一篇 「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那些「苦難」教我的事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換人說說看ExclusiveInterview 「台灣人口中的鬼島,是移工眼中的希望」──專訪One-Forty創辦人吳致寧與陳凱翔 職涯Career 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下)熱情與天賦,可能正隱藏在你的痛苦中?! 影劇Film 從時尚界轉戰電影圈:我和瞿導合作《刻在我心裡的名字》 學習Learning 國泰CIP實習生計畫釋放你的熱情與天賦挑戰無限可能 熱門文章 1 解決住房危機!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課徵「空屋稅」,意外引發「大學生低價租豪宅」怪象 2 真的可怕到極點?臺中一中學生看「音樂課師生衝突」:我眼中的現今教學現場⋯⋯ 3 UWC申請(上)這所學校,為什麼讓北一女畢業的她選擇「重讀一次高中」? 4 沒留過學、英文不溜,我還是進到牛津大學工作──英國學術機構求職通關密語 5 陽明交大副教授,給高三生的第二封信:如何讓學習歷程檔案不「老梗」? 6 【38歲圓留學夢】大家都覺得我瘋了──停滯的無趣,比重新開始的未知更恐怖 合作推薦 合作推薦 換日線Crossing-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歷年季刊 團隊成員 大事記 Copyright©2022天下雜誌.Allrightsreserved.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隱私權政策 著作權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