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懼曠症(Agoraphobia,又稱廣場恐懼症):患者發作時,會害怕待在難以離開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演唱會或搭大眾交通,許多患者都會有恐慌症的症狀, ... 你要登出Hello醫師嗎?確認登出嗎?登出取消歡迎,!很高興你加入我們的社群,我們將一起追尋更健康、快樂的優質生活。

馬上看Hello醫師有什麼新消息?有什麼新鮮事?繼續探索健康小工具登入或註冊你在意的部分為?資訊不正確內容難懂其他送出我的意見分享複製連結複製首頁心理健康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社交、黑暗、幽閉什麼都怕!恐懼症原因、治療一次搞懂文:周士閔,最後更新於2022/06/16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懼怕的東西,從無形的事物,例如怕黑、怕獨處,一直到怕蛇、昆蟲或懼高症等。

恐懼感在我們日常生活很普遍,若平時不容易遇到這些刺激,或情況不嚴重,其實不一定需要治療;相反地,如果情況嚴重,就成了恐懼症,以下《Hello醫師》將詳細介紹恐懼症的類型、成因、症狀與治療。

恐懼症的3大類型恐懼症的類型有很多,根據懼怕的事物或情況,可分為以下3種主要類別。

特定、單一恐懼症(Specific/SimplePhobia):這是最常見的恐懼症,包括懼怕特定事物,例如:動物或人物,或害怕小丑、看牙醫等;怕黑或怕打雷等環境因素;甚至是某種情境,例如:怕坐飛機或幽閉恐懼症等。

某些特定恐懼症似乎跟遺傳相關,整個家庭的人都懼怕同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社交恐懼症(SocialAnxietyDisorder):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害怕面對人群,或和他人交流,患者也會避免使用公共廁所,或在公共場所吃飯,較害羞或孤僻的小孩,或小時候有過負面的社交經驗,都較容易導致社交恐懼症。

懼曠症(Agoraphobia,又稱廣場恐懼症):患者發作時,會害怕待在難以離開的公共場合,例如:電影院、演唱會或搭大眾交通,許多患者都會有恐慌症的症狀,出現身體不適、冒汗、發抖或心悸(Palpitation)的情形。

長期恐懼症多在成年形成小孩的恐懼症,通常發生在5~9歲之間,而且通常只會持續一段時間,多數長期的恐懼症都較晚發生,尤其是在20多歲間形成。

跟小孩相比,成人的恐懼症會持續較多年,而且較難自我痊癒,恐懼症可能會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尤其是其他類型的焦慮症(Anxietydisorder)、憂鬱症(Depression)或毒品濫用。

恐懼症的4種典型症狀患者受到特定刺激後,會出現持續、且源源不絕的恐懼感或焦慮,對特定事物,產生誇張、不合理的情緒或行為反應,例如:若是野狗衝上來,害怕是合理的,不過若是繫了牽繩、溫馴的家犬經過,卻極度的害怕或是逃跑,那就是恐懼症的症狀。

患者會明顯避開特定事物、行為或情形,出現和焦慮症相關的症狀,例如:顫抖、心悸、冒汗、呼吸急促、頭暈等症狀。

恐懼症的2種治療方法幾乎所有類型的恐懼症都能成功痊癒,藥物較少用於治療恐懼症,若是醫師有開藥,通常是為了降低病患嚴重的焦慮感,以下為2種常見的治療方法。

特定恐懼症治療:透過減敏感療法(Desensitization),刻意讓患者逐漸接觸懼怕的事物,漸漸降低恐懼感。

廣場、社交恐懼症:需要花更多時間治療,並且需要專業協助,像是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療法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Hello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參考資料PhobiasandIrrationalFears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anxiety/phobias-and-irrational-fears.htmAccessedJune15,2022 Phobiashttps://www.hopkinsmedicine.org/health/conditions-and-diseases/phobiasAccessedJune15,2022 Phobiashttps://www.mind.org.uk/information-support/types-of-mental-health-problems/phobias/types-of-phobia/AccessedJune15,2022 FearsandPhobiashttps://kidshealth.org/en/teens/phobias.htmlAccessedJune15,2022 Phobiashttps://mhanational.org/conditions/phobiasAccessedJune15,2022 相關文章為什麼會怕黑?4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不敢直視一群孔洞?原來是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與治療方法報你知怕鬼的原因是...認知行為療法克服幽靈恐懼症擠電梯想吐好想逃~快克服幽閉恐懼症文:周士閔,最後更新於2022/06/16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