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囧」和「窘」搞混時,兼談語義的形成 - :: ephemeris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此,我認為應該有人會把「囧」和「窘」混用,把「窘境」寫成「囧境」,「窘況」寫成「囧況」等等。

混用並不代表書寫者完全混淆這兩個字,用「囧」 ... [博士級4級]:您可以轉貼這篇文章,但請遵照CreativeCommons的授權規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0台灣」。

也就是說,您還需要把我的名字﹝FreeLeaf﹞加上去才可以。

..." dc:creator="FreeLeaf" dc:date="2007-03-26T07:20:17+08:00"/> --> [博士級4級]:您可以轉貼這篇文章,但請遵照CreativeCommons的授權規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0台灣」。

也就是說,您還需要把我的名字﹝FreeLeaf﹞加上去才可以。

... FreeLeaf 2007-03-26T07:20:17+08:00 -->     «流蘇,在春末陰天‧Main‧類似遺言的獨白» 當「囧」和「窘」搞混時,兼談語義的形成 「囧」(通「冏」,以下用「囧」概括兩字)是近一兩年來常見的表情字。

根據我自己的理解,這個表情符號出自「orz」的變體「囧rz」,之後「囧」才被獨立使用,用來表達「being embarrassed」、「不解」等情緒。

或是說,只要是可以讓人的表情出現「囧」的樣子的情緒,都可以用「囧」來表達。

而其異體字「冏」,則有「囧到連下巴都掉下來」的意思。

或許這裡可以用一張圖片簡單地將「囧」的用法表示出來: 「囧」在次文化的語義中有和它的同音字「窘」類似的部份﹝"being embarrassed"﹞。

如果把「這下他窘了」中的「窘」代換成「囧」,成為「這下他囧了」時,在次文化語言中這句話的意義並沒有改變。

因此,我認為應該有人會把「囧」和「窘」混用,把「窘境」寫成「囧境」,「窘況」寫成「囧況」等等。

混用並不代表書寫者完全混淆這兩個字,用「囧」代替「窘」也有可能是表達某種風格的手法。

而在微軟新注音中,「窘境」、「窘境」等詞都是程式中預設的詞組,使用者不大可能在無意間把「窘」寫成「囧」;這樣的代換應該是刻意為之的。

為了找出數據說明「囧」和「窘」混用的現象,把「囧/冏境」、「囧/冏況」、「囧/冏態」、「囧/冏困」、「囧/冏迫」丟進Google 來查詢它們的使用頻率。

這些詞的傳統用法在新注音中都有預設詞組,分別是「窘境」、「窘況」、「窘態」、「窘困」、「窘迫」,我也把它們放進Google 裡搜尋。

這個小調查使用的工具是從 Prof. BruceHayes的網頁中找到的 Query Google。

Hayes教授的另一作品是 Optimality TheorySoftware(OTSoft),拿來排constrainthierarchy用的,操作優選理論的人應該都會用到。

以下是用 QueryGoogle得到的數據: 試算表版本:囧的使用考察.xls 想不到最多「囧境」有兩千多的數量,這還只是搜尋webpage的結果,如果Google能搜尋到BBS上的內容,那結果可能會更多。

不過這個調查只限定在 lexicallevel,把範圍擴大到phrasallevel的話太複雜,有太多種可能的組合,不好操作,還是算了。

再提醒一點,Google 搜尋是不管語義的,所以不能確定每一個使用者的「囧境」是不是和「窘境」同義。

但我也想像不出兩者的可能差異,所以我預設所有使用者都把「囧境」和「窘境」視為同義;其他詞類推。

再來我想談談「囧」的次文化語義形成的過程。

先看看「囧」原來的意義: 光明、明亮。

江淹:「囧囧秋月明」(教育部國語辭典) 窻牖麗廔闓明。

象形。

凡囧之屬皆从囧。

(說文解字) 象「窗牖玲瓏形」(說文段玉裁注) 從段玉裁的注解可知,「囧」原來是從窗牖形狀而來的象形字﹝讓我們請盤古來解釋﹞。

但這個字後來在漢語的歷史中逐漸被人遺忘,在《康熙字典》中,它只得到罕用字的地位。

對現代漢語的使用者來說,「囧」是連學校都不會教的字。

不過注音輸入法和 Unicode 將這個字救回來了,使用者可能在選字時發現了這個字,覺得這個字很像一個人哭喪著臉的表情,然後在「orz」轉「囧rz」時將它用上。

雖然有跡象顯示很多使用者並不知道「囧」的意思﹝不論古今﹞,但在這個「orz」轉「囧rz」的動作中,「囧」的語義根本不參與這個過程,所以在這一步還不需要考慮語義。

但是,當「囧rz」變成「囧」的時候,這個用來象徵表情的漢字變成了自然語言的漢字﹝例如「今天很囧」、「超囧的」﹞,這時使用者就不得不考慮語義了。

本文第一段提過:「只要是可以讓人的表情出現『囧』的樣子的情緒,都可以用『囧』來表達」,這句話的第一個「囧」是表情,第二的「囧」是自然語言。

或許可以說,表情的「囧」是自然語言的「囧」之語義來源。

這是建立在「形似」(graphical equivalence)的基礎上的語義借用;在現代漢語中語義出缺的「囧」,因為形似的關係,從「囧rz」借來新的語義,讓自然語言中的「囧」能有適切的用法。

在這一步驟,新的語義 override「囧」原來和明亮有關的語義,讓「囧」在現代漢語的次文化中出現了新的意義。

以上是我比較喜歡的解釋,我也在上面的分析中稍微用上了一些發展中的想法。

但如果用比較傳統的方法來分析,到也是個可能的選項。

我們知道構詞學中有個叫「back- formation」的現象,課本上常舉的例子是「edit」。

在英語中,動詞加後綴[-ɹ̩]會形成「做該動作的人」,例如player, fighter,killer等等。

但editor比edit更早出現,當時的人在看到一堆動詞加[-ɹ̩]的例子後,便認為editor [ɛdɪtɹ̩]做的動作就叫edit[ɛdɪt],從此才有動詞edit這個字。

上述過程可以這樣表示: play+ɹ̩=player kill+ɹ̩=killer Speakerconstruesatemplate[verb+ɹ̩] frommanyinstances. X+ɹ̩=editor,editor-[ɹ̩]=X,X=edit Back-formation的現象中,template的形成很重要,它提供其它字彙一個參照的對象,讓新詞得以從中產生﹝也有書把 template稱為pattern,scheme,總之是一樣的東西﹞。

如果要把「囧」的新語義用back-formation解釋,那template 就是六書中的「象形」。

使用者透過象形的造字原則,從「囧」的字形中反推出新的語義。

雖然這和構詞學中的back-formation不盡相同,但使用 template(orpattern,scheme)反推這點是一樣的。

但我覺得back-formation 的分析沒有解釋為何使用者只會反推出「being embarrassed」、「不解」的意思﹝我也沒看過這兩者以外的意思;偽基惡搞不算﹞。

在沒有特別限制的情況下,應該會有更多反推的意義出現,更應該早點出現,而不是在「囧rz」之後才出現﹝或說流行﹞。

所以,我還是比較喜歡「形似」的分析取徑。

PS:這次我比較有把握,應該不會再蛋頭一次了XD 2007/05/29補-- 雅虎香港知識+的偉[博士級4級]:您可以轉貼這篇文章,但請遵照CreativeCommons的授權規則「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0台灣」。

也就是說,您還需要把我的名字﹝FreeLeaf﹞加上去才可以。

ADDtoFurl‧ADDtodel.icio.us 分類:關於語言的思考 FreeLeaf發表於ephemeris│2007年03月26日07:20│[列印版] Citethisarticle 本著作物依照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2.0台灣」授權使用。

重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著作時請註明本文的授權條款,以便您的讀者再次使用。

詳細轉載規定。

簡單授權‧輕鬆使用 ,更多創用CC的資訊請見:CCTaiwan 本站/本文網址可自由轉貼,自由連結,自由使用 CitingwithMLAformat: FreeLeaf."當「囧」和「窘」搞混時,兼談語義的形成."::ephemeris::.262007年03月.. CitingwithAPAformat: FreeLeaf.(2007,3).當「囧」和「窘」搞混時,兼談語義的形成Retrievedfromhttp://mt.leafportal.org/archives/001874.html TrackBackURLforthisentry: http://mt.leafportal.org/mt-tb.cgi/1494 CheckIn-boundLinkswithTalkDigger: In-boundLinksto"當「囧」和「窘」搞混時,兼談語義的形成" 以下是引用本文的記錄 Comments 嗯......總覺得用「窘」代入跟其他字組合成詞語作為樣本有點問題,畢竟「囧」最主要的用法都是獨立使用的.剛才用「我囧了」在google進行搜尋得到的數目就有大約14000筆,真是囧啊^^;;; 就個人理解而言,使用「囧」的情況比較接近日文的「呆れた」,在中文而言比較接近「嚇呆」......反正就是那個下巴也快掉下來的樣子. 用上面說的back-formation的方式來解釋其生成的話,也許應該把「囧rz」視為從「orz」演化而來的單一詞語,然後再從「囧rz」推導出「囧」的意義.之前出現過的還有「Orz」、「o.....rz」之類的,形成 [(頭形象形文字)+rz] 的失意體前屈作為template.(rz還可以有很多共通文字)然後就可以解釋,從「orz」演化而來比起「囧」單獨憑空生出來要快. ......其實當初看到「囧rz」或「冏rz」的時候,我聯想到的是失意體前屈加抱頭的動作,但大家都想到表情那邊去了^^;;; Postedby:Alf於2007年03月26日19:25 「囧」的確以獨立使用的情況為多,但因為我之前討論的是「囧」、「窘」兩字混用的情形,所以必須用正確的寫法來對照。

例如將「囧境」和「窘境」對照時﹝預設兩詞同義﹞,我們可以馬上判斷前者的「囧」是「窘」的混用﹝或說誤用也可以﹞,因為「窘境」是傳統上的用法,普通人會把「窘境」看成是正確的用法,「囧境」是錯的,偏離正道的用法。

因此必須用上面的詞組搭配來判斷兩個字是否有混用的情況。

如果把討論範圍拉到phrasallevel來討論「囧」單獨使用的情況,例如您提到的「我囧了」,因為可能的組合太多,而且不是每個組合都有傳統的用法。

像是「我囧了」就可能沒有傳統用法,但「這下他囧了」則有可能有傳統用法。

因為沒辦法確定,我在搜尋時便把它們略過了。

還有您提到的那種back-formation,我覺得是完全正確的方向,而且解釋了「囧」會被大部分人視為頭部表情的現象。

﹝如果不當成頭部表情,或許會被拿來當胸肌吧XD﹞ Postedby:FreeLeaf於2007年03月27日00:09 我想提供一個從字形方面討論的途徑。

當我第一次看到「囧」時,不知道這個字該怎麼念,但是我的直覺就是jiong3。

為什麼呢? 因為我覺得「囧」很像「炯」的偏旁。

來看看這幾個都唸成jiong3的漢字: 窘炯迥冏囧 是不是都有類似的部件(radical)呢?以漢字「有邊讀邊」的原則,很自然的,就會把這個罕見字唸成jiong3。

一旦把「jiong3」這個讀音代入「我囧了」,不只字音字形,甚至連語意都能夠和「窘迫」「窘境」產生關連。

當字形、語音和語意都符合時,以「囧」代「窘」的情形就產生了。

(我很久沒碰語言學了,自己對傳統漢字文字學也懂得不多,上面說的只是很直覺的想法,給你參考看看。

我很喜歡你做的一系列語言學的研究,每個思考都很有原創性,而且兼顧文化層面。

非常期待能看到你最後完成的論文。

) Postedby:WilLiao於2007年03月27日02:06 我連學生證都還沒拿到,論文還不知道要多久才生得出來呢........而且以後可能也不會﹝也沒機會﹞做現在想的東西,從各種研討會的題目來看,我腦子裡的東西還不是普通的離經叛道。

搞不好一下子就休學了也說不定XD 另外關於radical和發音的關係,一年多前我也寫過相關的事。

我覺得「有邊讀邊」是個值得深究的題目,但之前看到的心理學家好像不這麼想。

文章在此,剛剛才又放出來呢: 有關漢字聲符與發音的關係 Postedby:FreeLeaf於2007年03月27日16:04 FreeLeaf你好, 我是報社記者,近日在做orz相關語詞調查,發現您似乎就是相關字詞的首創者,找到您的網頁,確認您果然專長語言學,覺得真是太有趣了,不知可否採訪您?希望您願意和我聯絡,謝謝! Postedby:何於2007年03月28日23:55 我不是「orz」和「囧rz」的首創者,絕對不是。

我只發明了「orzistic」,之前被MilchFlasche提到一次,去年五月和今年三月被wenli拿去用過兩次,總計三次,除此之外沒有輸出的記錄。

這樣應該是超罕用字,不是流行語吧。

至於採訪,如果是要用語言學談這個議題,那還是不要好了。

我以後還想在學界混下去啊~~~ Postedby:FreeLeaf於2007年03月29日04:18 我知道您創的詞是orizistic,也看到您發明的一串變化,覺得太妙了,不過,很可惜還不是流行字。

但未來誰知道呢? 我對語言的變化很感興趣,本來其實想做個類似「外來語流變」的小題目,訪問相關學者,看到您一些精闢的分析,才也想問問您這位堪稱「當事人」的看法。

還是很希望能稍稍採訪您,若您還是認為不妥,也只好作罷。

不過,希望您同意我提到您對orizsitic的發展用法,好嗎。

Postedby:何於2007年03月29日13:59 阿,打錯字了,是orzistic,抱歉~ Postedby:何於2007年03月29日14:01 >提到您對orzistic的發展用法 這點沒問題,您可以在報導中提到orzistic的發展用法。

orzistic和其他衍生詞只是把英文中常見的後綴(suffix)接上去而已,算不上什麼大學問。

不過,請不要提到我對「囧rz」的看法,也就是現在這個網頁的內容。

如您所見,「囧rz」不似「orzistic」單純,網路上還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我的也只是眾多看法之一而已。

Postedby:FreeLeaf於2007年03月29日16:24 這不是部落格  SubscribeRSSFeed commentariadiaria Links│Archive│Extended Admin│GA│SC│SM FirstVisit? Search SearchinThisSite ArticlesaboutAnime SocialObserversinTaiwan Iamreading.... 我的HEMiDEMi首頁 我最近的書籤 Iamdoing.... PoweredbyTwitter RecentEntries 臺北家政女學校最初校址再探 對高等教育供給的幾點想法 偶然查到的事 文件數位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沒能送達的東西 SunsetinTaipei 再談漢字字庫與形音義 攝氏27.7度的雜談 七碼的台北 補習作為一種儀式 讀完三十年份的報紙 回應〈看則影片就勃起了?〉 沒有repeat,最後的典禮 Goal-HeadingBusRiding 近期收集的一些資料 略談人名數事 對著電風扇「啊~~~」 Illumination 版面小改版 北投溪邊高大的楓香 Categories 台北亂走(148) 106是大安區(29) 以前的事情(30) 偶爾有宅氣(12) 站務用/關於ephemeris(47) 市區公車與國道客運(16) 經過大安森林公園時(26) 日常生活(24) 教育與學習現場(18) 增補>3000字(1) 濃縮<300字(7) GoogleEarth的應用(14) 黑特與不爽的事物(11) 圖書館探險社(7) Internet上的事(23) 不知有沒有用的創意(2) 胡思亂想(109) 玩弄活字(7) 研究用的材料(7) 撲滅陰曆年運動(0) 書與閱讀與讀書的人(46) 台北的學校(9) 四阿都流新村(70) 經世無用之論(29) 台北以外的地方(17) 主題印象(18) 那延續很久的主題(10) 《稗筆》上的文章(11) 關於語言的思考(73) 空間的時間縱深(18) 洗滌鎮大學堂的櫻花(19) 湘滇‧惡搞‧亂來(20) Licensing&RSS PoweredbyMT3.34 本站網址可自由連結 轉載文章的規定 裡‧暗‧闇‧黯‧裏 ChecklinkwithTalkDigger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