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防治 - 蔬菜-甕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5頁。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南投。

436頁。

) 民國88年4月,台中縣大里地區種植之水蕹菜大量發生植株萎凋死亡現象,隔年春末同樣問題再度發生, ... 作物病蟲害與肥培管理技術資料光碟 蔬菜-甕菜   葉菜類 甘藍 白菜 油菜 芹菜 芥菜 芥藍 韭菜 茼蒿 莧菜 結球白菜 菠菜 萵苣 蔥 甕菜 根莖菜類 果菜類 花菜類 食用菇類   蟲害防治   病害防治 肥培管理 其他資訊   青枯病 白銹病 根腐病 葉斑病 青枯病 (Bacterialwilt) 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陳文雄、鄭安秀、王添成。

1999。

果菜類-蕃茄。

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果5頁。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

南投。

436頁。

)   民國88年4月,台中縣大里地區種植之水蕹菜大量發生植株萎凋死亡現象,隔年春末同樣問題再度發生,經農試所植病系人員研究探討,確認水蕹菜植株失水狀萎凋是由青枯病所引起。

而後,台中縣烏日、南投縣名間、竹山、宜蘭礁溪地區及全台水蕹菜栽培區也相繼遭受青枯病危害,且發病率均極高。

此外,軍功、員林地區種植青枯病之陸蕹菜(俗稱埔蕹)也發現青枯病危害,但西螺地區種植之埔蕹,因以種子播種,且採整棵拔除的方式採收,被本病感染的機率較鐮刀採收為低,到目前尚未發生本病。

  本病在2~3月間以田間罹病菜苗種植之水蕹菜為感染源,種植後約數星期,近採收時即開始發生,第一次採收後,由於病原侵入採收傷口,致本病快速蔓延,病害發生比率隨採收次數之增加而增加,尤其遇到雨後放晴的氣候,發生更為嚴重。

一般水蕹菜一年原可採收8次,但因青枯病發生,農民一年只能採收5~6次,嚴重者甚至一年只能採收3~4次,甚至只採收一次。

以一分地佔算,每次採收平均量為3500台斤,以每台斤可賣10~30元的價錢計算,每年若少收一次,則農民至少損失35000元以上,且不論採收次數多寡,每次採收之總菜量均大幅減少。

此外,農民採收蕹菜時必需花費更多人力及時間去撿除病株,可見水蕹菜發生青枯病確對菜農造成重大之經濟損失。

(許秀惠、黃晉興、林俊義。

2000。

水蕹菜青枯病。

台中區農業技術專刊  158:4。

) 病徵:   蕹菜受感染後,在高溫多濕的氣候下以及雨後放晴時,原本翠綠的植株在數天之間葉片會失水下垂,繼而急速萎凋死亡。

罹病植株仍保持綠色呈青枯症狀,但若剖開病莖有時可見維管束褐化現象,用手擠壓病莖時在病莖的斷面處會溢出白色的菌泥(ooze)。

但因水蕹菜為空心之植物,且具白色乳汁,所以有時菌泥不明顯。

若將罹病莖剪成小段,丟入盛有清水之透明玻璃杯,靜置數分鐘後,可看到病莖周圍湧出乳白色的煙紋,此乳白色的煙紋就是本病的病原菌,若具有上述現象,且證實非水蕹菜分泌出的乳汁,則可推斷為青枯病。

(許秀惠、黃晉興、林俊義。

2000。

水蕹菜青枯病。

台中區農業技術專刊  158:4。

) 寄主範圍:   青枯病菌的寄主範圍非常廣泛,共可危害50多科數百種植物,包括蔬菜、果樹、觀賞植物、花卉及多年生的木本植物等。

目前台灣已發現青枯病之作物已有20多種,包括番茄、菸草、馬鈴薯、甜椒、茄子、篦麻、胡麻、落花生、天堂鳥、火鶴花、銀柳、洋桔梗、絲瓜、苦瓜、番荔枝、蓮霧、蘿蔔、康富利、紫蘇、草莓、黃麻、甘薯及蕹菜等。

因此,農友切勿將同為青枯病寄主之植物種在同一園內,或在同一塊田連續種植同為青枯病寄主之植物,以避免互相感染。

發生生態:   青枯病菌是一種土壤傳播性病原菌,可藉由土壤、鞋攜帶土壤,機械(如採收用之鐮刀)、作物繁殖體(如帶菌的蕹菜苗)、風雨飛濺、灌溉水、寄主植物根部與根部接觸等方式傳播。

  病原菌可經由植物體之自然開口及任何部位出現之傷口侵入植物體內,並在維管束內繁殖擴展而阻塞導管,妨礙水分的輸送,最後造成植物萎凋或死亡。

水蕹菜栽培每年約可採收8次,而每次採收所造成之傷口是青枯病菌侵入感染之重要管道,也是青枯病發生及蔓延的重要途徑,因此水蕹菜青枯病發生比率常隨著採收次數之增加而增加。

  外觀正常之蕹菜植株也可能帶有青枯病菌,經調查其帶菌比率在25~93%之間,若農民將這些帶菌的蕹菜苗拿去種植,則青枯病一樣會再發生並傳播,因此來自病田的蕹菜苗是重要的感染源。

  田間罹病的植株可由根部釋放大量的青枯病菌到土壤中,造成水蕹菜栽培田土壤中枯病菌菌量逐漸增加,病菌能以游離狀態存活於土壤及田間罹病植物殘體中,也能在休耕的田裡存活四年以上。

這些不論存在土壤中或在植株殘體中之青枯病菌均可感染新種植健康的蕹菜植株,因此病土也是主要感染源。

經檢測不同地區曾發病之水蕹菜田,發現每公克土壤存在有104~107 之活病菌,顯示曾發生青枯病之蕹菜田,土壤中普遍存在青枯病菌,是必須防範的感染源。

調查也發現,農友常利用種過寄主植物(如番茄、煙草、絲瓜等)之田地再種植水蕹菜,推測來自前期作而殘存於土壤中之病可能成為第一次感染源。

青枯病菌也會隨著灌溉水,自罹病的蕹菜或其他罹病田區流入蕹菜田,經過一段長時間後,青枯病菌菌量慢慢累積,當菌量足夠後即可感染植株,造成青枯病。

  溫度試驗結果顯示,在16℃至36℃下蕹菜青枯病均會發生,但以24℃~36℃發生較為嚴重,若冬天溫度高12℃,也會發病。

由於蕹菜生長力相當旺盛,有時雖然植株已遭青枯病感染,未必會出現萎凋的病徵,但由於已帶青枯病菌,在下次採收時可能釋出病原而感染其他健康的植株。

(許秀惠、黃晉興、林俊義。

2001。

蕹菜青枯病之發生。

植物病理學會刊  10(4):187-194。

) 防治方法:   蕹菜青枯病之所以發生如此嚴重,主要是在整個耕作制度下有許多因子可能攜帶青枯病菌,如蕹菜苗、曾發病之蕹菜田土壤及灌溉水等,再加上每年採收蕹菜次數多,每次使用鎌刀採收就相當於進行一次病害接種,使得青枯病發生面積急速增加,同時 也增加了防治工作的果難度。

因此防治本病須同時考量上述的所有因子,方能達到防治成效,將病害控制在經濟危害水平之下,若只改善其中一項,則青枯病同樣會再發生,防治工作將會徒勞無功。

防治方法如下: (1) 選用抗病的品種 針對59種蕹菜品系,進行抗病篩選,結果顯示僅數種為中抗等級,其餘均為感病等級,這些耐病品系,再經進一步研究後,或可供農民種植以降低損失。

另外,目前各地栽培品系中,有些可能具抗性,建議農友或農會相關人員可自行留意尋找適合當地栽培,且抗青枯病性較佳之蕹菜品種,或將這些品系送交農試所,進行抗病性測定,並於確認抗性後大量繁殖,以供農民使用。

(2) 蕹菜苗之選擇 目前已知的商業品種對青枯病菌並不具有良好抗性,因此必需靠選用乾淨的蕹菜苗繁殖。

但外表健康的蕹菜苗可能仍帶有青枯病菌,因此所謂乾津的蕹菜苗必須經過試 驗室的檢測,否則必須確認該田之蕹菜從未發生過青枯病,方可拿來當繁殖苗使用,不可隨意拿未經確認無菌的蕹菜苗來栽培。

(3) 選用種子直播 由於許多種植蕹菜的地區均已發現青枯病危害的現象,所以乾淨的蕹菜苗取得相當不易,因此建議用種子直接播種取代用田間舊的蕹菜苗繁殖,且採收方式改成整株拔除採收,儘量避免鎌刀多次採收,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但種子撒播前,最好能先以1.25%次氯酸鈉(即市售漂白水稀釋4倍)浸種5分鐘消毒。

(4) 新田區之選擇 調查發現,若田間青枯病發病率在五成以上(平均每克土壤含菌量在104以上),建議應廢耕並另覓新田種植。

選擇新栽培田應以未種過青枯病菌寄主之田地,即未種過番茄、煙草、絲瓜等青枯病菌寄主之田地,作為優先的選擇,並且以不鄰這些寄主植物的田區為佳。

另外,須注意換新田需同時選用乾淨的蕹菜苗或種子種植。

(5) 輪作水稻或休耕 若無法取得新的田地種植蕹菜,而原本蕹菜田青枯病發生又很嚴重,則建議該病田以水稻輪作,且輪作二季或以上,因為水稻不是青枯病菌之寄主,輪作多次可降低土壤中青枯病菌的菌量,而降低感染的機會。

另外也可以選擇休耕,但若只是休耕,土壤中青枯病菌菌量下降緩慢,因此必需配 合曝曬田土,以降低土壤中青枯病菌的菌量。

但不論輪作水稻或休耕,僅只是降低土壤中菌量,重要的是再種植蕹菜時必需選擇不帶青枯病菌的種苗或以種子直播種植。

(6) 土壤處理 倘若無法換田,也無法輪作或休耕時,則建議種植蕹菜前先以土壤消毒劑(如邁隆)或土壤添加物(如氰氮化鈣或SH土壤添加物)處理,唯蕹菜田土壤藥劑處理試驗發現,施用藥劑雖可降低土壤中青枯病菌之菌量,但若土壤中菌量很高,仍無法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7) 改變耕作方式 高溫多濕的環境適合青枯病菌侵入、感染及繁殖,因此,每次蕹菜採收前一日應先將田水放低,切勿在水中採收,否則傷口直接浸於水中,青枯病菌易藉水傳播,造成二次感染,若將水位降低於採收切位,使傷口高於水面,可降低採收時青枯病菌感染的機會。

另外,為了方便田區管理,應將整個蕹菜田區分割為小區,如此不論放水或進水、施肥或施藥均較易管理,待整個小區採收後將田水放乾曝曬,至下次採收前約二星期再淹水。

藉由耕作方式改變來降低青枯病發生比率。

(8) 留意水源 因青枯病菌之寄主範圍廣泛,如常見之番茄、甜椒、煙草等茄科作物,或花卉等作物,若曾發生過青枯病危害,則應避免從該田區引水,儘量選擇其他未被青枯病菌污染的水源灌溉。

(9) 避免胡亂施藥 一般市售的農藥經測試發現,對青枯病之防效果均不佳,農民使用後不但成效不彰、徒增成本而且造成環境污染,也可能降低蕹菜品質,因此建議不要胡亂施藥。

(許秀惠、黃晉興、林俊義。

2001。

蕹菜青枯病之發生。

植物病理學會刊  10(4):187-194。

) 結語:   青枯病是一頗具威脅性的細菌性病害,病菌造成系統性感染,又可在土壤中殘存,再加上連續採收製造傷口,增加病菌感染的機會,且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藥劑,防治工作相當困難。

如要降低蕹菜農之經濟損失,應選拔抗病的品種,此外,也必須採行各種綜合防治的策略,在目前的耕作制度下,儘量去除可能攜帶青枯病菌之因子,如帶菌蕹菜苗、曾發生青枯病之土壤、灌溉水等,這些措施雖然煩瑣,但若能徹底施行,則防治的成效將極顯著,若只改善其中一項,而忽略其他因素,則青枯病同樣會再發生,防治工作將會徒勞無功。

    蕹菜青枯病發生嚴重田   一次連根採收之蕹菜栽培,很少發生青枯病   蕹菜青枯病初期萎凋病徵   蕹菜青枯病導致葉片萎凋,有時也會黃化   蕹菜青枯病病徵近照   蕹菜植株置清水中於切口產生菌泥(左),青枯病菌在TTC培養基上之菌落型態(右)   蕹菜青枯病病徵,切開莖部有時可見褐化病徵(箭頭)   蕹菜與絲瓜同為青枯病之寄主,勿種在一起,以避免互相感染   番茄青枯病(與蕹菜青枯病之病原相同)   蕹菜與扁蒲同為青枯病之寄主,勿種在一起,以避免互相感染   甘藷青枯病(與蕹菜青枯病之病原相同)   番茄及絲瓜同為青枯病之寄主,勿種在一起,以避免互相感染   以鐮目連續採收之陸蕹   以鏮刀連續採收之水蕹菜栽培,其採收如同進行青枯病接種工作   將蕹菜田規畫為小田區,並於採收前將水位降低至切口以下,可避免青枯病菌隨水流傳至其他蕹菜之切口而造成感染   單靠藥劑很難防治蕹菜青枯病,且畋造成藥害(黃化),危及產量及品質   植物保護技術專刊系列4(蕹菜),P13-2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