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的意思|汉典“識”字的基本解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識”字的解释,释义,异体字,音韵方言,部首笔画,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源字形. ... 注音 ㄕˊ. 部首 言 部外 12总笔画 19. 统一码 8B58笔顺 4111251414312511534 ... 導航 漢典古籍詩詞書法通識 查詢索引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注音部首簡繁異體字 shíㄕˊ部首言 部外12 總筆畫19簡體识 幟誌识𢨞𧥾𧨺𧬣識 統一碼 字形分析筆順 基本区U+8B58 左右结构4111251414312511534 五筆倉頡鄭碼四角 yuaj|yyujyryiasskh03650 拼音shí注音ㄕˊ部首言部外12總筆劃19統一碼8B58筆順4111251414312511534 通 識基本解釋 英語recognize,understand,know德語aufnehmen,erfassen(V)​,vertiefteInschrift:sicherinnern(V)法語connaître,connaissance,clairvoyance,sesouvenir,inscrire,annales ©漢典 識國語辭典 識ㄕˋshì名見解、見聞。

如:「見識」、「遠識」、「才識」、「膽識」。

事物的道理。

如:「知識」、「常識」。

思想、內在思維。

如:「意識」。

《南史·卷四·齊武帝本紀》:「我識滅後,身上著夏衣、畫天衣。

」知己、朋友。

《梁書·卷九·王茂傳》:「茂年數歲,為大父深所異,常謂親識曰:『此吾家之千里駒。

』」唐·劉禹錫〈元日感懷〉詩:「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動知道、了解。

如:「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

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副剛才。

《左傳·成公十六年》:「識見不穀而趨,無乃傷乎?」通「適」。

識ㄓˋzhì動記憶、記住。

《論語·述而》:「默而識之。

」《文選·宋玉·神女賦》:「寐而夢之·寤不自識。

」通「誌」。

名標記、記號。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訖無文號旌旗表識,咸怪異之。

」通「幟」。

©漢典 【酉集上】【言】 識·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識《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 識·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古文〕𧨺【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𠀤音式。

【說文】常也。

一曰知也。

【長箋】訓常無意義。

【玉篇】識,認也。

【增韻】能別識也。

又見識也。

【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

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

【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

識,草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

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

與誌同。

記也。

【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書·益稷】書用識哉。

【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

【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

【註】韋昭曰:款,刻也。

師古曰:識,記也。

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

【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

【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𠀤式吏切,音試。

義同。

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

【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

【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

【師古註】墓須表識。

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𠀤昌志切,音熾。

義同。

又【釋名】識,幟也。

有章幟可按視也。

【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

【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

【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

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叶施灼切,音爍。

【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

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

 【集韻】或書作𧬣。

©漢典 【卷三】【言】 識《说文解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常也。

一曰知也。

从言戠聲。

賞職切 『說文解字注』 (識)常也。

常當爲意。

字之誤也。

草書常意相似。

六朝以草寫書。

迨草變眞。

譌誤往往如此。

意者、志也。

志者、心所之也。

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

心之所存謂之意。

所謂知識者此也。

大學。

誠其意。

卽實其識也。

一曰知也。

矢部曰。

知、識䛐也。

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

古無入去分别。

三者實一義也。

从言。

戠聲。

賞職切。

一部。

©漢典 識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ʂʅ˧˥唐代读音*shiək日语读音SHIRUSHIRUSHISHIRUSU韩语罗马SIKCI现代韩语식지 客家话[沙头角腔]sit7[梅县腔]shit7[海陆腔]shit7zhi5[客英字典]shit7zhi5[客语拼音字汇]si4sid5[宝安腔]sit7[台湾四县腔]siit7zih5[东莞腔]sit7[陆丰腔]shit7粤语sik1zi3 近代音審母齊微韻入聲作上聲失小空;中古音審書母職韻入聲識小韻賞職切三等開口;照章母志韻去聲志小韻職吏切三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端母德部;透母德部;王力系统:章母職部;書母職部; 闽语 韵书上古音中古音 ©漢典 識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戠」𣄰尊西周早期集成6014「識」說文‧言部「識」睡.秦86「識」「识」「識」 金文秦系簡牘說文小篆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日本韩国 異體字幟誌识𢨞𧥾𧨺𧬣識 ©漢典 【載入評論】 【論壇討論】 同音字 宲(shi2)十(shi2)䖨(shi2)蚀(shi2)溡(shi2)榯(shi2)祏(shi2)㫭(shi2)䲽(shi2)食(shi2)实(shi2)鮖(shi2) 同部首 諄䛞詆䛚誄誾讌訊諗謽諹誟 同筆畫 𠑃鬉瀕鳚䌡類鏐㜵攈䕩瓃蠃 小學古詩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节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初中古詩詞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