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任專訪轉載】星期專訪 台大國發所所長周桂田︰能源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周桂田強調,能源轉型不是只有發電的技術問題,更是龐大的社會轉型、產業轉型的 ... 台灣過去習於代工製造,技術與商業模式轉型遲鈍,政府治理也缺創新,連帶過去廿 ...
首頁
文章
【中心主任專訪轉載】星期專訪─台大國發所所長周桂田︰能源轉型缺乏明確路徑圖
(本文轉載自:自由時報 星期專訪─台大國發所所長周桂田︰能源轉型缺乏明確路徑圖)
記者/黃以敬專訪
民進黨新政府宣示二○二五年廢核、再生能源廿%的新能源政策,近期卻通過核電廠重啟、六輕電廠燃煤許可全部展延的轉折,引發外界質疑「政策轉彎」;但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周桂田直言,這是台灣能源轉型的必然陣痛,但小英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只抓住大方向,欠缺政策RoadMap路徑圖及步驟,以及清晰的轉型論述,沒讓社會大眾有正確認知的社會學習曲線,所以執政一年,總讓人感覺大多在「救火」。
周桂田強調,能源轉型不是只有發電的技術問題,更是龐大的社會轉型、產業轉型的挑戰,甚至政府治理都須轉型,新能源政策推動必須重新盤整、更科學精算,也要提前與社會溝通,達到「透明性」、「參與性」及「資訊性」,讓政府內部、民眾與企業都正確了解且有準備,進而建立起配合轉型的「責任性」,台灣能源轉型才能成功。
重起核電救火易產生爭議
問:面臨夏季用電挑戰,政府重起核二、核三廠機組。
如何看這轉折,是能源政策對用電現實低頭?或是能源轉型的必經陣痛?
答:蘇俄車諾比核災、日本福島核災後,許多國家都努力朝向減核、廢核,台灣不光是核電廠老舊無法讓民眾放心,勢必陸續依法除役,也根本無法處理陸續滿溢的核廢料問題,因此,逐步廢核是藍綠都須面對的必然選擇。
各國能源轉型也都會遇到爭議與阻力,德國過渡期要將核廢料運往法國處理就遭遇民眾銬在鐵軌上誓死抗爭,但德國廢核、發展再生能源目標很明確。
其中確實必須有一定的步驟與規劃,台灣無論藍或綠執政,也都不能讓民眾太擔心缺電問題;與德國核電佔比廿五%、韓國、日本逾卅%,台灣核電佔比僅十多%,要取代發電不是不可能。
台灣目前還只是在面對及解決過去長期錯誤能源政策造成的沉痾。
台灣過去習於代工製造,技術與商業模式轉型遲鈍,政府治理也缺創新,連帶過去廿多年的能源政策都慣以核電、化石燃料為主而轉型怠惰,所以再生能源迄今不到五%,能源轉型嚴重遲滯,但國際不會允許台灣不往前。
廢核確實無法一蹴可幾,一定會有用電問題須面對,也會有傳統習於核電思維的舊勢力不斷反撲,因此能源轉型一定會歷經陣痛;也因此,必須有更清楚的路徑圖RoadMap及策略步驟,必須讓全民了解會遭遇的問題,全民及產業才不會有錯誤期待,政府各部會也必須覺醒及改變治理方法,才能減少爭議及阻力。
政府在四月公布「能源發展政策綱領」,目前也著手擬訂「能源轉型白皮書」,前瞻建設還有綠能建設。
對於二○二五廢核、天然氣發電五十%、燃煤卅%、再生能源廿%的目標,其實已有推動規劃,而在過渡期中,核電在除役前還是可發電,燃煤發電未來發電總量未必會減、但佔比會下降,燃煤排污也必須有效減量。
但民眾是否清楚認知這些過渡措施?能否接受?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最大問題是沒有建立起社會學習曲線,沒有先與民眾、產業、科學界、公民團體溝通且建立正確認知,因此支持的民意可能因為不了解而成阻力。
就如今年夏季用電問題,政府必須調節而力保不出現缺電、限電,而新政府在去年五月就已提出核電短期內須持續發電,但一遭爭議就避而不談,對社會溝通也總是只綁在發電及會否缺電,只談發電技術性問題,核電重啟等各種措施配套就導致像在臨時「救火」,外界對能源轉型難免出現疑慮。
廢核減碳產業也須徹底轉型
問:能源轉型也面臨「廢核」又需「減碳」的雙重挑戰。
六輕麥寮電廠燃煤許可全通過展延,甚至亞泥採礦權展延廿年,石化燃料及產業似有不減反增現象?還有中央與地方、經濟與環保部會方向不一?
答:石化業在近十年對全國GDP貢獻約一.六%(廣義石化業約二.六%),但佔耗全國能源材料達四分之一。
政府過去雖宣示要產業轉型,但對化石燃料補貼從未中斷,國際組織更統計台灣工業電價補貼一年高達三百多億元,這都顯示,政府與產業都還缺乏要走向低污染、低耗能的動能。
台化燃煤許可先被地方否決、又被中央駁准,也顯示中央與地方沒有一致的能源及減污政策共識,政府也不能把六輕麥寮電廠燃煤許可的責任只推給雲林縣地方,亞泥案更不應有環保署宣示限制採礦、經濟部卻快速通過採礦權展延案的矛盾;這些小英政府都必須解決,政府各階層的治理思維與態度還未有一致共識方向,因此總在互相點火、救火。
六輕電廠燃煤許可通過的前提是,污染排放量必須減廿一%,燃煤須改用低污染的超臨界發電機,台塑也承諾把燃煤逐步轉為天然氣發電,但台塑對於轉為燃氣的時間表,目前還一直模糊化而未清楚承諾。
這也是因政策不明而讓產業有投機空間。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締約國達成巴黎協議,已清楚楬櫫全球在二○二五年須進入新的低碳文明;無論全球或各國,都需從單一面向的「能源燃料轉變」,也同時轉向「產業轉型」、「空污治理轉型」等三螺旋運動戰略思維。
能源政策不能只在發電技術面去看,而須放在能源轉型的大架構去看問題,還須在產業轉型、社會轉型的大框架下去規劃,不僅短期用電要有清楚的因應,還需提出中長程的轉型步驟去跟社會溝通,政府藉此就可提出更完整清楚的論述,不會讓外界看似有政策不斷轉彎的霧煞煞。
產業也需清楚認知必須從高耗能、高污染徹底轉型,不能再有模糊或投機。
政府各部門的治理思維也必須轉型創新,在廢核減碳的共同目標下,重新擬定政策細節、步驟作法則要互相搭配。
民主審議政策爭取民間信任
問:新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又該如何與社會溝通?減少阻力、爭取支持?
答:能源轉型與社會溝通也是大學問;須從減碳、產電、節電等各環節多管齊下。
細看新政府提出的能源發展綱領、前瞻建設綠能建設規劃等,各環節問題的解決與因應方案規劃不是沒有,但論述都不夠。
建議新政府須對整個能源政策進行重新盤整,不能再只是經濟部主導、委託少數研究機構規劃的舊官僚模式,須作更多科學性精算、讓更多科學家審閱,例如二○二五年廢核目標明確,但中間會否缺電?缺多少電?經濟部長日前說燃煤要先增到五十%,又是如何計算?
能源供給及應用,不能再只是經濟部及台電說了算,外界永遠不信任,必須透過更多科學家與具有專業能力的公民團體推薦學者參與討論審閱,建立對話,爭取民間信任。
政府由上而下的規範,也須走向民主審議式的討論政策,提早讓產業、民間、學界參與、了解、討論並尋求共識,更重要的,要讓各階層都了解對於能源轉型都有「責任」,產業要先轉型減污、減耗能,民眾也需節電、減少能源耗損等,甚至多用電就要多付錢,能源轉型才能事半功倍。
調升電價應兼顧照顧弱勢
問:除用電問題需解決,能源轉型哪些配套必須加強?哪些措施須加速?
答:過去很多可能引發爭議的配套都不能迴避。
例如電業法必須加速修法、能源使用效率必須整頓,還有水力、電力等能源價格偏低問題,再生能源投資及價格問題,甚至台灣應該要徵收「能源稅」,這推動能源轉型的必須經濟誘因及配套措施工具,政府不能拖、也須加速與社會溝通,更是要讓民眾、企業、台電、IPP業者等相關利害者都有心理準備並及早因應。
台灣電力價格的級距太少,韓國最高與最低差十倍,台灣還不夠。
目前經濟部已在研究電價、自來水價、規劃電力價格調整,就須早點與民間展開溝通,也要有用電效率提升、鼓勵節電等配套目標,更須照顧能源弱勢族群,諸如三三三度以下不調整。
但對於用電量高、耗水多的大戶,必須課以重稅、收取高價,工業用電要先去檢討調整,更符合社會公平,就再能談民生電價調整。
台大風險社會中心在二○一二年及二○一五年都做過民調,基於環境永續,其實有高達八成多的受訪者願意捨棄價格較低的核能,而以高電價支持再生能源。
提到減少空污及保護下一代的世代正義,民眾支持率甚至會高到八成七,顯示台灣社會已經有強勁的典範轉型呼聲與準備,只待政府提出精確的改革路徑。
台灣民眾的環境意識其實很強,但大部分可能較沉默,政府反而常常被少數趁虛反撲的反對意見而影響政策搖擺。
能源轉型一定困難重重,各國推動都有很多阻力,再生能源要接上核電除役也勢必出現發電空窗須解決,但只要政府作好政策步驟規劃,提早與社會溝通,也可再滾動式檢討作法與調整時間表,就算改革很可能出現「進三步、退兩步」的短暫轉折或窘境,但政府、民眾、產業、學界最終總會朝一個共同的能源轉型目標穩健前進。
自由時報報導:
延伸文章資訊
- 1Lin Chien-Yen:台灣能源轉型的長期危機及綢繆 - 思想坦克
台灣能源轉型的長期危機及綢繆 ... 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不足或遲緩,使得未來的能源轉型有諸多風險與危機,基於對這些問題的掌握,我們得進一步改善及 ...
- 2能源轉型 - 天下雜誌
33大停電,南部災情嚴重,連中鋼也面臨50年來最長停電。其實,許多工業區近兩年用電已出現問題,反而科學園區不受影響。為何台灣產業供電不平等?政商如何改變心態、調整 ...
- 3台灣能源轉型的長期危機及綢繆
除了新建新的機組外,歲修安排還有另一個需面對的問題,台灣一共有235部水力、火力及核能機組,其歲修都需要依法安排,也要考量到實際的用電情況及歲修 ...
- 4台灣能源轉型的困境 - Medium
人民在能源問題上是完全分裂的,很大的一群人從日本311海嘯後引發的對核能 ... 2025年不是末日預言,而將是台灣能源轉型的轉捩點,也是蔡英文政府強力 ...
- 5能源轉型非核家園不再是夢想 文/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