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環境中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生態系統觀點很強調PIE,也可在PIE的條目中提及,但不會是主要構成。

... 「人在情境中」PIS(person in situation)、PIE(person in the environment) ... 人在環境中 出自CaseruSocialWorkEncyclopedia 前往: 導覽、 搜尋 人在環境中(person-in-environment),簡稱PIE 4之前給的建議好像沒什麼幫助? 沒有給出定義,小條目不需要「前言」。

「概念」沒有講清楚。

「延展」並不太必要。

生態系統觀點很強調PIE,也可在PIE的條目中提及,但不會是主要構成。

PIE指的是什麼?在什麼時候會被強調?不同人怎麼定義它?都比現在的內容來得重要。

缺乏文中引註。

沒有英文文獻。

文末的參考文獻格式有誤,請參考APA格式。

列點或是編號可用wiki控制。

另,如果你和一個人不熟時,你不能直呼其名,這是基本禮貌。

目錄 1前言 2概念 3延展 3.1棲息地(habitat)概念 3.2生存空間(niche)、立基點(hitch)概念 3.3人際關聯、能力、自我導向、自尊(Germain,1991) 3.4適應 3.5因應能力 3.6生活壓力 3.7權力與壓迫 4運用缺點 4.1原因 5結語 6參考文獻 前言 以社會心理基礎了解個人、家庭、團體、社區是社會工作重要的專業標記(Mattaini&Meyer),社會工作依循人在環境中的概念提供服務的歷史進一世紀了,從Richmond(1917)開始多次重新定義。

在這裡我將介紹有關人在環境中的相關概念知識,並提到生態理論的相關概念。

概念 MaryRichmond曾經重視PIE(personinenvironment)(但PIE不是Mary提出的),她強調社會層面、社會診斷(強調社會關係對個人與問題具有影響)。

個人生活的環境形成一個相互影響的系統,個人行為反應來自他對環境的知覺和感受,「因此心裡感受和外在行為同樣重要」。

「人在情境中」PIS(personinsituation)、PIE(personintheenvironment)皆強調個人的行為同時受其內在的心理和外在的社會因素所影響。

包含三個因素:人、環境以及兩者交互影響。

1.「人」是指個人內在心理體系,以人格發展和自我(Freud)功能為主。

2.「環境」是指個人生活社會網絡以及物質環境。

3.「人和環境交互影響的體系」(注意有體系觀點:如家庭體系、生態環境或社區)任何部分之改變,將引起其他部分之改變,如此不斷地交互影響、模塑,最後達到平衡狀態。

延展 生態系統觀點(ecosystemperspective)整合源自生物學生態(Dubos,1972)與一般系統理論(vonBertalanfft,1967),Germain(1973)將生態觀點帶入社會個案工作。

早期社會工作將環境視為人生活的背景是靜態概念,生態學關注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概念上較接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生態概念能同時掌握個人、環境,以及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生態觀點是一種將人與環境整合在同一個特殊的社會與文化脈絡系統中,提供涵蓋、梳理,同時不過度簡化,了解個人與環境之間交互關連與多層次複雜現象的視角。

生態理論關注的焦點是有機體與環境間的調適,維持兩者間的靜態平衡(equilibrium) 棲息地(habitat)概念 .有機體生長的地方。

以人類而言,棲息地是指特定文化脈絡中的物理與社會因素(Hepworthetal.,2012)。

當棲息地有豐富的資源,而能提供有機體成長和發展所需,人就會逐漸繁殖和成長;反之社會功能受影響。

例如、支持程度高的社會網絡,可以減緩生活壓力,而缺乏社會支持網絡的人,在面對生活壓力時可能出現憂鬱、物質濫用、暴力或其他破壞性行為等狀況。

社會工作評估服務使用者棲息地-及社會生活狀況。

棲息地概念提供社會工作者組織環境評估,以及個人與環境交互影響資訊的架構。

生存空間(niche)、立基點(hitch)概念 .生存空間是指人在社會扮演的地位和角色,個體須握有取得資源的機會,否則無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間。

找到立基點是個人成長任務之一,能有穩定的認同以及自我價值感。

達成任務的假設是,每個人在社會中有相同的機會尋找立基點,但會因為年齡、種族、性別、身心狀況、性取向等因素遭到排除,導致沒有公平的發展機會。

因此社會工作的使命為增進社會正義,達成每個都有自己的機會創造適合自己的立基點、生存空間。

人際關聯、能力、自我導向、自尊(Germain,1991) .此四個概念相互依賴,是從依附關係開始的自然過程。

首先人際關係是人類天生的依附能力,在生命發展過程中,人有能力經由依附或其他社會連結與其他人發生關係,早合成最佳人際關係功能;能力是個人在環境中覺得自己有效能,使自己感到有自信,無論是對自己的判斷有自信,亦或對自己有信任感覺得能完成設定的目標;自我導向是一種控制感,能控制自己內在趨力與外在壓力,因此使自己能夠做出有效率的選擇與決定,自尊則是對個人的正向感受,正視自己生在環境中的自我價值。

適應 是基本的生態概念。

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相互調整,達到人與環境的最佳調適狀態(goodnessoffit)。

為達成最佳調適目的,人會自我改變、改變環境,或者是兩者都有所改變,這種改變的過程就是所謂的適應。

因應能力 其包含兩種相互支持的能力,一為問題解決能力,另一為處理因壓力而起的負向情緒(Coyle&lazarus,1980)。

因應與自我導向、動機等人格特質有關,也與抉擇、機會、可使用能源等有關(Germain,1991) 生活壓力 生態觀點中的生活壓力是指人與環境交互影響後的心理、生理、社會綜合現象,其中壓力包含外在環境的客觀壓力,以及內在情緒、認知主觀壓力,主觀認知與感受隨著個人性別、年齡、文化聲處環境不同,相同的生活壓力感受因人而異。

權力與壓迫 社會工作者要察覺以知識包裝的種族主義、宗教、文化等價值偏見(Germain,1991),了解價值偏見對個人發展與行為的影響與壓迫。

生態觀點建構反映出人同時受到不同層次環境影響的實際生活況,提供社會者由個別部分連結在環境觀點,轉為看到整體圖像的人在環境中架構。

運用缺點 個人與環境兩個因素在實務上始終處於不平衡狀態,實務工作者一個人偏好選擇關注觀點,忽略影響個案的另一個因素(Mattaini&Meyer,2002),例如實務工作者可能聚焦於拒絕兒童的心理狀態,處理憂鬱症,忽略兒童在學校與家庭中的生活狀況及行為表現;也可能出現實務工作者以社會環境因素為重,認為兒童拒學是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排擠、孤立,忽略兒童心理狀況。

原因 運用人在環境中概念,實務工作者常不自覺地將「人類行為」與「環境」區隔處理,而可能原因有以下: (1)社會環境因素與服務使用者困境之間的關聯不明顯,不容易找到介入點改變;(2)個人行為發展的知識相對於社會環境比較完整、豐富;(3)實務工作者參照相近的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的工作方式,忽略社會因素(Kempetal.,1997)。

結語 生態系統觀點重視人與環境境的交互關係,因此評估需與擬定服務計畫時,必須考慮不同層次系統間的相互影響。

Meyer(1993)曾說社會評估時要想像大突巷,能夠同時看到所有系統間的交互影響。

人在環境中受到各個層次系統的交互影響,人與環境達到配飾有一定的困難,社會工作者因協助有需要的人們連結能提供資源的系統、發展資源,以及強化案主使用服務與適應環境能力。

參考文獻 .社會個案工作/吳慧菁等著;曾華源主編 一版--台北市:紅葉文化,2013.09 .廖榮利(1986)。

社會個案工作。

北市:幼獅。

.蔡漢賢著 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 :金鼎圖書出版 :臺灣省社會福利研究會發行,1972出版。

.呂民睿(2002)。

社會工作個案研究-方法ˋ探討與處遇。

台北市:宏葉文化。

.來源期刊: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取自"https://cswe.casehsu.org/index.php?title=人在環境中&oldid=40182" 分類:Rank2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近期變動隨機頁面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頁面修訂記錄特殊頁面可列印版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 本頁最後更動時間在2014年1月9日(週四)06:02。

隱私政策 關於CaseruSocialWorkEncyclopedia 免責聲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