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恐惧听到教堂钟声 - 搜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这也是一个畏惧性神经症的病例。

G女士对教堂钟声的畏惧启始于15岁时的一次心理创伤经验,历时25年仍然挥之不去,可见 ... 她为什么恐惧听到教堂钟声   2016-01-1922:02 来源:红德心理咨询中心 原标题:她为什么恐惧听到教堂钟声   多年来G女士心中最怕的是高塔,特别是教堂的尖塔,她一看到它们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急忙掉头而去。

最后她不得不去寻求医疗帮助。

在仔细询问之下,医师发现,她怕的其实不是塔,而是钟声,怕教堂高高的楼上突然响起钟声,一听到钟声,她就会浑身发毛。

医师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怕听到钟声的?G说她也想不起来,只知道是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在十几岁时就有这种现象。

这的确是相当久了,因为G女士已经40岁。

当用尽各种方法都找不到可能的线索后,医师决定将她催眠,打开她潜意识的心扉,到尘封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乱丛里去搜寻。

在催眠状态中,医师一边给G暗示,一边递给她一支笔,要她做心事的“自动书写”。

在迷离恍惚状态中,G果然运笔如飞,写出如下的句子: “G镇……M镇……教堂,我父亲带母亲到B镇,母亲在那里死了,然后我们到C镇……他们解剖我母亲。

我一直祈祷和哭泣,希望母亲仍活着;而教堂的钟声却一直响着,我痛恨它们。

” 当她写下最后一句话时,虽然自己并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但却变得焦虑而惊惶。

这些“自动书写”的内容,透露出G的畏惧钟声和她母亲的死亡有关。

在解除催眠一段时间后,医师拿出她所写的那张纸条给她看,G倒是心平气和地说出了那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在多年前,当全家人到英国旅行时,她母亲忽然得了重症,就在当地紧急开刀,但不幸却死了。

在母亲死前,她一直祈祷母亲的康复。

他们所住的旅馆旁边刚好有一座教堂,教堂的塔楼上不时传来悠扬的钟声,她常在钟声中祈祷。

但也许是钟声出现的频率太高了(每隔十五分钟就响一次),使她绷紧的神经渐渐受不了,最后竟开始痛恨听到钟声,特别是在她祈祷的时候,那钟声更增加她的痛苦。

在做了这种表白后不久,G又向医师透露了一个更重要的讯息。

她以忏悔的口气说,有一次她“省略”了到教堂祈祷的义务,事后即一直有“如果母亲死了,就是我省略祈祷的关系”、“这将是我的错”的想法。

后来,她母亲果真死了,她更认为这是“上帝对我的惩罚”、“我必须为母亲的死负责”。

G说,一直到成年后,她仍然认为“母亲的死是我的错”,并因此而深深自责着。

但这种将过错全往自己身上揽的想法似乎太过牵强而夸大。

在医师颇有技巧的追问下,G终于又做了一次更深刻的表白: 原来在她母亲过世前两年,她因不听母亲的劝告而着凉了,后来病情恶化,被诊断为早期肺结核,在医师的建议下,父母遂带她到欧洲去寻求更进一步的医疗。

然而就在他们抵达英国后不久,就发生了母亲死亡的不幸事件。

至此终于真相大白,G在心里觉得母亲若不到英国,就不会患急病而死,而母亲之所以会到英国去,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关系。

如果当初自己听从母亲的劝告而多穿衣服,就不会发生尔后的不幸事件。

她的畏惧教堂钟声,可以说就是这种深沉的内疚所引起的。

解析: 这也是一个畏惧性神经症的病例。

G女士对教堂钟声的畏惧启始于15岁时的一次心理创伤经验,历时25年仍然挥之不去,可见那次创伤对她而言是多么的执拗与惨痛。

传统的精神分析学家认为,畏惧乃是对性与攻击等本能冲动的潜抑。

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与本能无关的心理创伤事件,也可能在心理防卫下产生对某种物体、情境或活动的畏惧。

G女士难以面对的是“母亲的死都是我的错”此一内疚,在英国那些天的经历令她一思及就感到焦虑、悲痛,在意识层面,她成功地压制了创伤经验的“全程”(目前她已很少再想起那些往事),而且成功地将“全部”(整个事件)转移到“局部”(教堂钟声)上头,并加以回避。

但在她对教堂高塔及钟声的莫明恐惧中,仍隐藏了她潜意识里的悲痛记忆与内疚,只是这种悲痛与内疚被“隔离”开来而已。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红德心理咨询中心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