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熱浪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和行為? - BBC News 中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高溫天氣讓人更易怒,示威抗議活動多發生在熱天。

... 儘管天氣為什麼會影響我們行為的原因仍是個迷,也許我們最好應該做好提防未來可能不測的凖備。

高溫天氣:熱浪如何影響我們的大腦和行為?扎裏亞·格威特(ZariaGorvett)BBCFuture2021年7月4日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高溫天氣讓人更易怒,示威抗議活動多發生在熱天。

1988年7月,全美國經歷了當時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

城裏人大批湧向海灘,由於人們紛紛開空調降溫,用電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

高速公路上到處是拋錨、過熱的汽車,冰棍還沒吃完就化完了。

但還不止這些,1988年不僅是陽光破紀錄的一年,也是暴力破紀錄的一年。

這一年暴力犯罪數量空前高漲(大約156萬起):謀殺、強姦、武裝搶劫以及各種襲擊犯罪等。

那天氣與暴力總趨勢之間是否有任何關聯?其實,幾百年以來人們一直懷疑高溫天氣可能會改變人們的行為舉止。

而且,我們可以從語言中找到蛛絲馬跡。

比如,英語中用「爆發」(flaring)來指發脾氣;用「熾熱」(incandescent)來形容憤怒;形容人惱火和生氣(getting「hotunderthecollar」)時用「衣領下發熱」(有點類似於漢語裏的生氣時臉紅脖子粗)這些與熱有關的詞語。

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在描述1597年維羅納悶熱夏季天氣時,也使用了「熱血狂奔」這樣的字眼。

烈日炎炎:要想防曬霜有效不可忽略幾個細節雨後芬芳的味道科學道理原來是這樣這個夏天歐洲乾旱亞洲水患都有些極端氣候變化熱浪滾滾高溫高濕天氣更致命熱似蒸籠:看歐洲城市對付熱島效應的五大措施氣候變化:夏天可能會「熱到讓人類難以生存」夏季犯罪高峰對天氣與犯罪之間關係現象的最早研究出現於19世紀晚期,與當時第一個可靠的犯罪統計數據相吻合。

根據一項分析,針對個人的犯罪往往在夏季月份中出現高峰;而針對房產的犯罪則在冬季更常見。

自那時起,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這一說法。

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城市騷亂往往發生在好天,如果下雨,人們就不太可能上街鬧事。

每年,隨著溫度升高人們都會經歷一次集體轉變。

有些變化相對微不足道,例如,人們遇到交通擁擠時更願意按喇叭;警察通常也注意到擾亂治安等違法行為激增。

同時,我們也不願意幫助陌生人。

但另一些變化則更令人不安。

2018年的熱浪2018年的全球熱浪導致大面積乾旱以及非同尋常數量的北極野火。

就連馴鹿都跑到芬蘭的海灘上;熱浪還讓瑞典的一座山「縮水」。

但熱浪還與一些令人震驚的事件有關。

在英國,撥打緊急呼救電話999的數量創下記錄,一名警察甚至置評,公眾對這種天氣的反應似乎「非常怪異」。

在某些地方,警方報告說,來電數量上升了40%。

當然,這些是傳聞軼事,對這些個別事件可能還有許多其他解釋。

然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術研究似乎為此提供了更廣泛的相關證據支持。

謀殺案隨溫度上升以英國為例,在2010年4月至2018年期間,溫度為20攝氏度時的暴力犯罪比10攝氏度時多出14%。

在墨西哥,天氣暖和時的有組織犯罪活動更多,一些學者懷疑這是因為它創造了一種「暴力傾向」氛圍。

在南非,科學家發現,溫度每上升一攝氏度謀殺數量就增加1.5%。

在希臘,一項研究發現在某一特定地區報告的137起兇殺案中,超過30%發生在平均氣溫在25度以上的日子。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台灣、美國、芬蘭和西班牙等等都觀察到了暴力犯罪與熱浪之間的類似模式。

總之,這種效應已得到了成百上千項科學研究的證實。

還有起義。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追蹤了從1791-1880年期間全球各地的起義事件後發現,絶大多數的起義活動發生在夏季。

無論是在地球的哪一端,這種關係都成立。

例如,在歐洲大多數發生在7月份,而在南美,更可能發生在1月份(那裏的夏季)的時候。

圖像來源,PAMedia圖像加註文字,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隨著溫度升高人們都會經歷一次集體轉變。

更近期的研究證實了社會運動與天氣之間的聯繫。

一項對36年以來7千多起事件的分析發現,它們往往發生在氣候宜人的日子,而且,隨著溫度升高更可能轉向暴力。

一些相關的軼事也印證了這一點。

2019年夏天,荷蘭經歷了該國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一周,緊接著就爆發了騷亂,一座建築物被點燃,有人向警察投擲煙花爆竹,27人被捕。

雖然很明顯,由不公正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所引發的社會動蕩可能在一年的任何時候發生,但似乎天氣暖和時人們更容易情緒激動而做出反應。

鄧迪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哈雷解釋說,「有一種警告稱,熱浪和騷亂事件之間的關係是U型的,當天氣太熱或是濕度太高時人們也不會做任何事情,因為太不舒服、不願意動。

」自殺風險最後,室外天氣條件還能影響自殘事件發生率。

對12個國家130多萬起自殺案的研究顯示,較高的周邊溫度與總體自殺風險增高有關,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和南非。

總體而言,當溫度達到攝氏27度時風險最高。

澳大利亞的研究發現,當氣溫在大約27度時,住院率激增,在熱浪期間住院人數增加7.3%。

天氣為什麼對我們的行為舉止會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完全是個迷,但隨著全球變暖,科學家們也在爭分奪秒地尋找答案。

不舒服其中比較明顯的可能性之一是悶熱天氣讓我們集體感到不舒服,這樣大家都心情不,於是會導致傷害性行為。

有充分證據表明第一部分是真實的,即高溫讓人感到更生氣、壓力更大,而且不開心。

天熱時,像美國橄欖球聯盟(NFL)這樣的職業比賽罰球可能更有進攻性;記者在報道中也更可能使用負面語言。

此外,人們也更可能罷工或辭職。

一名研究人員的描述更加觸目驚心:人在32度對21度時感覺的差別之大就如同是否喪偶、或是離婚與已婚對比一樣。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西班牙夏季的番茄節讓人可以光明正大的「發瘋」一下。

在發現天氣有可能通過改變我們生理從而影響大腦後,這一主張得到了進一步支持。

2017年,科學家們發現芬蘭周圍溫度與健康志願者和暴力犯罪者血液中血清素(serotonin)水平的對應關係。

血清素是大腦中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它負責調整焦慮、幸福感以及整體情緒。

更關鍵的是,科學家還發現血清素水平與每月暴力犯罪率之間的聯繫。

這一發現表明,熱浪改變我們的血清素水平,而血清素水平反過來會影響我們的進攻性。

另一理論是,熱天增加雄性荷爾蒙睾丸素水平,它讓人更具進攻性。

這可能可以部分解釋隨著白天變長,性侵和家暴事件激增的事實。

在美國,夏季伴侶之間的暴力犯罪多於冬季,這其中包括:身體、性以及情感虐待。

然而,對此也有許多其他不同解釋。

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慮是,這些研究大多數都是基於相關性得出的,即他們把一個因素--例如氣溫--與另外一個因素--例如犯罪--聯繫起來。

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一個因素直接影響另外一個。

當太陽出來時,我們會感覺生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人們在各種人如潮湧的節日活動中舉行派對、大白天飲酒作樂也沒有問題,總而言之更活躍。

夏日活動會不會是這些讓我們有機會與他人接觸和互動的各種夏日活動讓我們情緒高昂,才是影響我們熱天行為背後的真正驅動力呢?哈雷教授表示,很難釐清這些事情之間的關係,因為它們總是一起發生的。

他說,以自殺為例,天氣暖和時自殺率上升,因為這時人們在戶外,自殺更容易。

但從世界範圍看,也存在很大不同。

俄羅斯是高自殺率國家之一,可能是跟大量飲酒有關,而不是天氣。

圖像來源,Reuters圖像加註文字,氣候變化可能讓熱浪等極端天氣更多,因此了解天氣與人們行為之間的關係似乎比以往更重要。

未來更熱或許新冠疫情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答案,因為自從新冠爆發以來我們許多正常的夏日活動變得沒有可能。

新冠大流行已經成為一些緊迫問題的一個天然實驗,比如,當遠距離旅行顯著減少時會發生什麼?或者,當海洋更安靜時鯨魚的反應等?誰知道呢,也許它能揭示暴力真的與夏日狂歡有關,還是就是熱浪?但無論天氣與行為之間的聯繫是由什麼驅動的,它都將給未來帶來一些令人不安的影響。

科學家預測,隨著氣候變化,即使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攝氏度就能讓西歐這樣氣候溫和地區的暴力犯罪率上升3%以上。

而目前,許多專家相信即使我們能夠滿足所有目前的氣候承諾目標,全球平均溫度也會上升3攝氏度以上。

儘管天氣為什麼會影響我們行為的原因仍是個迷,也許我們最好應該做好提防未來可能不測的凖備。

相關主題內容犯罪氣候變化惡劣天氣更多相關內容烈日炎炎——BBC告訴你如何塗防曬霜最有效2018年7月26日雨後芬芳的味道科學道理原來是這樣2018年7月31日極端天氣:英國48天缺雨日本水災連酷熱2018年7月25日頭條新聞南太平洋島國湯加附近海底火山爆發美國日本發出海嘯警告22分钟前立陶宛與台灣:歐盟成員國聲援立陶宛但未提出實質措施2022年1月15日安德魯王子的指控者:誰是弗吉妮婭·尤弗裏?2022年1月15日特別推薦哈薩克斯坦騷亂:自發抗議、顏色革命還是政治内鬥2022年1月11日台灣立委補選與罷免戰:兩個席位背後的外交國防議題2022年1月10日3:39視頻,「匿名者Q」信徒一年後反思:「這是偉大的覺醒」,節目全長3,392022年1月11日2:24視頻,阿富汗首個沒有戰爭的冬天:「喀布爾有食物,但我們沒錢買」,節目全長2,242022年1月12日2:25視頻,見證曼谷百年滄桑,華藍蓬火車站走向終點,節目全長2,252022年1月9日2:31視頻,斥資40萬收藏奧運紀念品的中國超級粉絲,節目全長2,312022年1月10日朝鮮宣稱試射高超音速導彈引發國際安全擔憂的三個看點2022年1月6日中國經濟:地方財政頻現困境或迫使房地產稅落地2022年1月7日預測未來戰爭:俄羅斯中國加強軍事聯合與科技追趕2022年1月6日熱讀1新冠症狀知多少——流鼻水是感冒還是奧密克戎2安德魯王子的指控者:誰是弗吉妮婭·尤弗裏?3立陶宛與台灣:歐盟成員國聲援立陶宛但未提出實質措施4英國安德魯王子失去軍銜和殿下稱謂使用權5台灣成人影視產業如何崛起?AV演員及導演現身說法6新冠後遺症:解讀有關「長新冠」的症狀、原因等一應問題7台灣出現近期首個新冠死亡病例境外旅客確診數升高引發焦慮8突破性感染:接種疫苗後仍會感染新冠是什麼原因9德約科維奇簽證再被取消疫情下體育風波背後的政治10德約科維奇簽證案、英國首相「派對門」、世界首例豬心移植以及本周更多重要故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