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仕紳化? —從大南街zoom out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論是否「仕紳化」,深水埗社區連同之前發展商和市建局所建立的豪宅區,「高檔 ... 過,由他們的視角去看待大南街之變化、城市的發展,或許可讓我們更了解當下的狀況… 跳至內容區 專題 深水埗仕紳化?—從大南街zoomout 一年前,所有討論,或許暫時仍只是想像或推論。

一年下來,偏向高消費的文青舖已水銀瀉地般擴散至附近黃竹街、鴨寮街、汝州街、基隆街,更陸續傳出消息,指有業主抬高租金想租給文青開咖啡店,因而不再續租或瘋狂加租,引致有服務街坊老舖小店倒閉。

同時間,我們亦聽到有文青舖開始挨不到租金,有可能要搬遷或結業…… 不論是否「仕紳化」,深水埗社區連同之前發展商和市建局所建立的豪宅區,「高檔化」、「租金颷升」、「老店結業」,甚至新式小店都有人挨不住而結業,都已是不能逃避的事實。

或許,與期不斷討論誰是誰非,不如齊齊尋出路?社區裡的成員是否可以互相聆聽,一起減低傷害效應、增加協同共存效應,讓不同的文化共生? 目錄前言:大清拆海嘯中看社區「高檔化」……第一場:zoomin大南街第一鏡/文創小店的憂患與生機-訪〈店小二小店〉及〈兄弟皮藝〉第二鏡/新舊咖啡小店-訪〈openground〉及〈一草一木〉第三鏡/「文青」遊大南第二場:大南以外咖啡香…第一鏡/社區咖啡店1-街坊咖啡與炸魚飯第二鏡/社區咖啡店2-大埔道的迷你cafe:像家的感覺要有「人」第三場:草根街坊有乜講?第一鏡/深水埗街坊對談錄—與其追究誰之責 不如尋條共生路?第二鏡/路邊的街坊看過來……給未來的寄語:野草無聲——寫在「我們」被看見之前… 前言:大清拆海嘯中看社區「高檔化」…… 第一場:zoomin大南街 第一鏡/文創小店的憂患與生機-訪〈店小二小店〉及〈兄弟皮藝〉 2020-21年的大南街熱鬧非凡,可是熱鬧之前是個怎樣的情況?大南街的小店經歷了怎樣的轉變?本文訪問了進駐較長時間的大南街小店〈兄弟皮藝〉和〈店小二小店〉,兩間店舖都曾因地產的原因搬遷過,由他們的視角去看待大南街之變化、城市的發展,或許可讓我們更了解當下的狀況…… 第二鏡/新舊咖啡小店-訪〈openground〉及〈一草一木〉 今時今日走入大南街,當然不可不訪咖啡店。

本文訪問了進駐較長時間的〈openground〉及新近進駐的〈一草一木〉,了解一下他們如何看待社區變化和發展的方向。

第三鏡/「文青」遊大南 談到大南街高檔化,近一年頻繁出現的、衣著光鮮的年青顧客當然是持份者一員,故此,編輯小組便在街上嘗試找幾個年青人聊聊天,了解一下他們對大南街高檔化的看法和自己在當中的角色。

幸運地,讓我們遇到一年多前搬入大南街的Kenny、遠道從屯門過來消費的何小姐和家住銅鑼灣的Ros。

有趣的是,「文青」的定義似乎太寬闊,而剛好受訪的三位都不認為自己是「文青」。

第二場:大南以外咖啡香… 第一鏡/社區咖啡店1-街坊咖啡與炸魚飯 最近問一位住深水埗、做地盤的中年基層街坊,會否光顧「文青樣」的咖啡店?這位街坊平日也會支持小店,不過也會視乎店舖的「氛圍」。

這種氛圍是甚麼?他搲了搲頭,想了片刻也想不出。

他皺著眉,一臉苦惱地說:「『格格不入』嘅感覺啩……」。

另一街坊補充:「嗰啲係非一般的『茶餐廳』,那些會進去的人…是另一種感覺囉……」 會這樣形容「文青咖啡店」的社區大叔,肯定不只一個。

到底,是那位阿叔「諗多咗」?還是確實有種難以言明的「阿叔社區需要」?於是有天小記們去了已進駐荔枝角道十九年的藍山咖啡店坐坐,感受一下,同樣賣咖啡,是否有何不一樣? 第二鏡/社區咖啡店2-大埔道的迷你cafe:像家的感覺要有「人」 在深水埗沿著大埔道向嘉頓麵包公司的方向前進,店舖旁擱著一個迷你燈箱,寫著「Will’sCoffee」。

小店最多容納四個人喝咖啡,內外牆身是淺灰色,加上暖色黃燈。

牆上有幾幅畫,架上放著乾花。

我不小心說了:「這裏好日系」,然後老闆Wilson瞪大眼否認:「不是日系,是北歐風」。

聽到我們對話的老闆娘Kim即說:「都不是,是家的感覺。

」  限聚令下,街道冷清,人們不願意出街,咖啡店生意減淡。

Wilson這天與Kim一同改良意粉,也研究一下外賣菜式,貝果漢堡是新嘗試。

第三場:草根街坊有乜講? 第一鏡/深水埗街坊對談錄—與其追究誰之責 不如尋條共生路? 這大半年不少人因大南街的發展討論「深水埗是否仕紳化?」的問題,成員們都有多少不同的意見,故我們在2020年尾特別開了一次成員對談會,共同探討問題。

不過我們並未精細地用「仕紳化」這個學術詞語,在街坊討論中,更多是用「高檔化」的意思。

第二鏡/路邊的街坊看過來…… 文創小店和原生社區,有沒有可能,不是「文創小店各有各做生意」,「街坊各有各生活」,令社區出現兩個不相關的部分?有否可能建立到一些有機的連結呢?上一篇是一些有較豐富社區組織經驗和街頭生活經驗的街坊對話,這一篇,我們試試找些在街頭溜達的街坊,或在這幾條街的舖戶街坊,了解一下他們對文創小店如何可以與原生社區共融的看法。

給未來的寄語:野草無聲——寫在「我們」被看見之前… 作為街坊,我們不禁想問,大南街未有新景象之前,這裡真的就是「死氣沉沉」?沒有客如輪轉就等於沒有人在此生活嗎?這裡難道就沒有社區的紋理嗎?這些年來,每每經過車房,看見老闆和夥計在打牙骹,老闆娘把兩蘿的雞蛋殼生曬,當肥料用;幾個少數族裔叔叔,把拾回來的電腦椅子放在街角坐著;咖啡店把店門前的欄杆改造成花盆;而越南士多放了長椅在外面,放著他們自家醃的蔬菜,與園藝店共同分享街道的空間;咖啡店的熟客把書法創作贈給小店;周日移民家務工在南昌街公園的音樂和食物的多姿多采;長工時基層街坊透過舊區15分鐘生活圈,以短短時間滿足了生活需求,有閒餘生活的時間可以鬆一鬆;小店裡面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衝突與復原的故事……日常生活所構築的人際關係、空間呈現、物資流傳、價值觀,不就是「文化」的核心嗎? 分享此文:TwitterFacebook請按讚:喜歡正在載入... 隱私權與Cookie:此網站可使用Cookie。

繼續使用此網站即表示你同意使用Cookie。

若要瞭解更多資訊,包括如何控制Cookie,請參閱此處: Cookie政策 追蹤 已追蹤 社區互助發展行動(深水埗小學鷄) 我要註冊 已經有WordPress.com帳號了?立即登入。

社區互助發展行動(深水埗小學鷄) 自訂 追蹤 已追蹤 註冊 登入 複製短網址 回報此內容 以閱讀器檢視 管理訂閱 收合此列   載入迴響中...   發表迴響… 電子郵件(必要) 名稱(必要) 網站 %d位部落客按了讚: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