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詞解釋: 儀式名。

行道(Gyodo)是日本佛教修行之一種儀式。

古代修行者共聚集一起進行七日懺悔之儀式。

行道另一義是祭拜佛主之一種信仰形式;即舉行佛會時列隊繞著 ... 跳到主要內容 ::: 行道-教育百科 詞條檢索 全文檢索 音讀檢索 切換漢語拼音鍵盤 切換注音小鍵盤 關閉 小提醒:請務必輸入聲調做結束 輸入完畢後請點選 音讀檢索 進行搜尋 聲母 韻母 × 上傳圖片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 錄製聲音  開始錄製  停止錄製 分析結果: 取消 確定 行 ㄒ ㄧ ㄥ ˊ 道 ㄉ ㄠ ˋ xíngdào 字體放大 切換辭典 ToggleDropdow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ㄒㄧㄥ ㄉㄠ 漢語拼音: xíngdào 解釋: 行走在道路上。

《詩經.小雅.采微》:「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 行走在道路上。

《詩經.小雅.采微》:「行道遲遲,載渴載飢。

」 道路。

《詩經.大雅.綿》:「肆不殄厥慍,亦不損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 道路。

《詩經.大雅.綿》:「肆不殄厥慍,亦不損厥問,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 實踐道德、正義。

如:「替天行道」、「立身行道」。

實踐道德、正義。

如:「替天行道」、「立身行道」。

往來、走動。

《儒林外史》第七回:「晚生數十年以來,並不在江湖上行道,總在王爺府和諸部院大老爺衙門交往。

」也作「行踏」。

往來、走動。

《儒林外史》第七回:「晚生數十年以來,並不在江湖上行道,總在王爺府和諸部院大老爺衙門交往。

」也作「行踏」。

作法事。

《南史.卷四四.齊武帝諸子傳.晉安王子懋傳》:「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

」 作法事。

《南史.卷四四.齊武帝諸子傳.晉安王子懋傳》:「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

」 注音: ㄏㄤ ㄉㄠ 漢語拼音: hángdao 解釋: 北方方言。

指行業。

北方方言。

指行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行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yodo 作者: 富燦霞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儀式名。

行道(Gyodo)是日本佛教修行之一種儀式。

古代修行者共聚集一起進行七日懺悔之儀式。

行道另一義是祭拜佛主之一種信仰形式;即舉行佛會時列隊繞著本尊或佛堂周圍,向右繞行,同時頌經禮拜以示尊敬信仰之行動。

此形式自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再傳至日本。

在「奈良時代」(708∼782)「悔過法會」中經常舉行;如六時行道、常行三昧、散華行道等皆屬行道之類。

奈良東大寺二月堂之「御水取」(Omizutori取水)儀式行事中現仍舉行六時行道。

行道形式原只是「向右繞轉」本尊及塔堂周圍行動,但從佛教經中國傳到日本時,信奉者在佛像之後排成行列行進稱「行像行道」的新方式也被列為行道之一種,此兩種形式均稱行道。

排成行列緩慢行進時僧尼多慣戴面具,稱「行道面」,如菩薩面、八部象、二十八部象、十二天等面具。

儀式名。

行道(Gyodo)是日本佛教修行之一種儀式。

古代修行者共聚集一起進行七日懺悔之儀式。

行道另一義是祭拜佛主之一種信仰形式;即舉行佛會時列隊繞著本尊或佛堂周圍,向右繞行,同時頌經禮拜以示尊敬信仰之行動。

此形式自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再傳至日本。

在「奈良時代」(708∼782)「悔過法會」中經常舉行;如六時行道、常行三昧、散華行道等皆屬行道之類。

奈良東大寺二月堂之「御水取」(Omizutori取水)儀式行事中現仍舉行六時行道。

行道形式原只是「向右繞轉」本尊及塔堂周圍行動,但從佛教經中國傳到日本時,信奉者在佛像之後排成行列行進稱「行像行道」的新方式也被列為行道之一種,此兩種形式均稱行道。

排成行列緩慢行進時僧尼多慣戴面具,稱「行道面」,如菩薩面、八部象、二十八部象、十二天等面具。

參照: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二卷》1960。

演劇博物館編《演劇百科大事典.第二卷》196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行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創用CC-姓名標示-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詞條功能 轉寄詞條 錯誤通報 友善列印 推薦關聯詞 × 轉寄詞條 請輸入您想要寄送的對象Email,如果1人以上,請使用,分隔 取消 送出 × 錯誤通報 請輸入錯誤原因,我們會送相關人士審核,感謝您的參與 取消 送出 × 推薦關聯詞 請推薦與本項詞條之意義相同但名稱有差異的詞條 取消 送出 關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