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的解釋|识的意思|漢典“识”字的基本解釋- 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识”字的解釋,釋義,異體字,音韻方言,部首筆劃,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字源字形. 導航 漢典古籍詩詞書法通識 查詢索引 ............................ 漢字拆分查詢 字典部首索引 字典繁體部首 字典拼音索引 字典注音索引 康熙部首索引 說文部首索引 簡體 拼音注音部首簡繁異體字 shízhìㄕˊㄓˋ部首言 部外5 總筆畫7繁體識 識𧥾𧨺𧬣 統一碼 字形分析筆順 基本区U+8BC6 左右结构4525134 五筆倉頡鄭碼四角 ykwyivrcsjo36780 拼音shízhì注音ㄕˊㄓˋ部首言部外5總筆劃7統一碼8BC6筆順4525134 常標 识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識(識)shíㄕˊ知道,認得,能辨別:~辨。

~破。

~相(xiàng)。

~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

常~。

辨別是非的能力:見~。

遠見卓~。

其它字義●識(識)zhìㄓˋ記住:博聞強~。

標誌,記號。

英語recognize,understand,know德語aufnehmen,erfassen(V)​,vertiefteInschrift:sicherinnern(V)法語connaître,connaissance,clairvoyance,sesouvenir,inscrire,annales ©漢典 识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識識shí〈動〉(1)(形聲。

從言。

戠(zhí)聲。

善於言談,表示有知識,故從言。

本義:知道;懂得)(2)同本義[know;realize;beaware]識,知也。

——《說文》君子是識。

——《詩·大雅·瞻卬》。

箋:“知也。

”壹宥曰不識。

——《周禮·司刺》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陶潛《桃花源詩》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

——《孫子·謀攻》不識有諸?——《孟子·梁惠王上》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左傳·成公二年》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清·袁枚《祭妹文》(3)又如:識味(知味);識空便(知趣;識相);識道(知聖道);識義(知義理)(4)認識[know;recognize]今爲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爲之。

——《孟子·告子上》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

——王安石《傷仲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5)又如:識路(認識道路);相識(彼此認識);識丁(認識字);識認(認識)(6)賞識[recognizetheworthof;appreciate]林識拔同郡王經於民戶之中,卒爲民士。

——陳壽《三國志》(7)又如:識鑑(賞識鑑別);識舉(賞識並舉用);識遇(賞識知遇)(8)感覺;識別;辨別[distinguish]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

——《古詩爲焦仲卿妻作》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樂府詩集·陌上桑》獨其爲文猶可識曰“花山”。

——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9)又如:識寶太師(受賄的貪官);識主(識貨的買主);識真(識別真相);識理(辨認和理解)詞性變化◎識識shí〈名〉(1)見識;知識[knowledge]賈生志大而量小,纔有餘而識不足也。

——蘇軾《賈誼論》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清·劉開《問說》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

——明·高啓《書博雞者事》(2)又如:常識;才識(才能和見識);膽識;才益多者其識遠;識略(見識與謀略);識面(世面);識野(個人一瞬間在內心中意識所及的範圍或所能覺知之意念的範圍);識斷(具有見識,並能判斷);識遠(見識遠大)(3)佛教用語。

思維、認識、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sense]。

如:識神(心識,心靈)(4)相知的朋友[bosomfriend]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唐·劉禹錫《元日感懷》(5)思想或意識[thought]阮公雖淪跡,識密鑑亦洞。

——顏延年《五君詠》(6)又如:識想(思想;意念)(7)姓◎識識shí〈副〉(1)通“適”。

剛纔[justnow]識見不穀而趨。

(剛纔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

)——《左傳·成公十六年》(2)另見zhì常用詞組識別識才識才尊賢識度識多才廣識貨識荊識荊恨晚識力識量識破識趣識時達務識時通變識時務者爲俊傑識途老馬識文斷字識相識羞識字 基本詞義◎識識zhì〈名〉(1)旗幟。

後作“幟”[flag]京師聞青徐賊衆數十萬人,訖無文號旌旗表識,鹹怪異之。

——《漢書·王莽傳下》(2)古代鐘鼎上凸出的文字[raisedwordsonabell]廣西土中銅鼓…周圍款識,其圓紋爲古錢,其方文如織簟。

——《嶺外代答》(3)通“幟”。

標記[mark;sign]以龍熊鳥雀爲識。

——《寶刀賦序》(4)又如:標識(標誌)詞性變化◎識識zhì〈動〉(1)加上標記。

後作“志”[putamark]識以柳枝,命本部涉濟。

——《金史》(2)又如:識別(加上標記使有區別)(3)通“志”。

記住[remember]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禮記·檀弓下》默而識之。

——《論語·述而》文鏤無款哀。

——《史記·孝武紀》以計識其人衆畜牧。

——《漢書·匈奴傳上》。

師古曰:“識亦記也。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論語·子張》(4)又如:識念(記憶);博聞強識(5)另見shí©漢典 【酉集上】【言】 識·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識《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錄“识”字頭,請參考“識”字。

) 【酉集上】【言】 識·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古文〕𧨺【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𠀤音式。

【說文】常也。

一曰知也。

【長箋】訓常無意義。

【玉篇】識,認也。

【增韻】能別識也。

又見識也。

【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

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又草名。

【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

識,草也。

又州名。

【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又姓。

見【姓纂】。

又【廣韻】【集韻】【韻會】𠀤職吏切,音志。

與誌同。

記也。

【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書·益稷】書用識哉。

【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又【韻會】器之款鏤爲識。

【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

【註】韋昭曰:款,刻也。

師古曰:識,記也。

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又【韻會】通作志。

【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

【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又【讀書通】通作幟。

【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

【註】幟,記也。

又【集韻】【韻會】𠀤式吏切,音試。

義同。

又【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

【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

【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

【師古註】墓須表識。

俱音試。

又【集韻】【類篇】𠀤昌志切,音熾。

義同。

又【釋名】識,幟也。

有章幟可按視也。

【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

【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又叶式列切,音刷。

【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

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又叶施灼切,音爍。

【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

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

 【集韻】或書作𧬣。

©漢典 【卷三】【言】 識《说文解字》 (說文解字未收錄“识”字頭,請參考“識”字:) 【卷三】【言】 『說文解字』 常也。

一曰知也。

从言戠聲。

賞職切 『說文解字注』 常也。

常當爲意。

字之誤也。

草書常意相似。

六朝以草寫書。

迨草變眞。

譌誤往往如此。

意者、志也。

志者、心所之也。

意與志、志與識古皆通用。

心之所存謂之意。

所謂知識者此也。

大學。

誠其意。

卽實其識也。

一曰知也。

矢部曰。

知、識䛐也。

按凡知識、記識、標識、今人分入去二聲。

古無入去分别。

三者實一義也。

从言。

戠聲。

賞職切。

一部。

©漢典 识音韻方言 国际音标ʂʅ˧˥;tʂʅ˥˧ 粤语sik1 闽语 韵书上古音中古音 ©漢典 识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識」。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戠」𣄰尊西周早期集成6014「識」說文‧言部「識」睡.秦86「識」「识」「识」 金文秦系簡牘說文小篆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中国大陆台湾香港 異體字識𧥾𧨺𧬣 ©漢典 【載入評論】 【論壇討論】 同音字 塒(shi2)湜(shi2)飠(shi2)溡(shi2)寔(shi2)鉐(shi2)姼(shi2)鼭(shi2)炻(shi2)嵵(shi2)䖨(shi2)㫑(shi2)摯(zhi4)厔(zhi4)贽(zhi4)锧(zhi4)䝰(zhi4)㫼(zhi4)鷙(zhi4)觯(zhi4)痔(zhi4)筫(zhi4)雉(zhi4)㜼(zhi4) 同部首 让误课语评谕谪䜧该谂谓谆 同筆畫 抅㒴𠇸狈抄忨旸克围𠖿沉咓 小學古詩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节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初中古詩詞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宋·辛弃疾《丑奴儿》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