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话多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李玫瑾教授说,从这一句话,就能知道这个小男孩不光是妈妈在带,家里爸爸、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定有参与育儿。

因为这个孩子话多而且不认生,说明 ... 李玫瑾:话多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2021-10-2114:03 来源:北京新东方 原标题:李玫瑾:话多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现在,很多大人跟孩子的对话永远都是: “作业写完了没?”、“琴练了没?”、“今天考几分?” 换一种聊天方式吧,那些其乐融融的聊天时光,将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在演讲中,提过自己遇到的一件趣事。

有一回她刚上电梯,看到一个小男孩进门就对她喊:“奶奶,你还没按去哪层呢!” 她冲孩子笑笑说:“谢谢你,奶奶知道了。

” 有一回她刚上电梯,看到一个小男孩进门就对她喊:“奶奶,你还没按去哪层呢!” 她冲孩子笑笑说:“谢谢你,奶奶知道了。

” 李玫瑾教授说,从这一句话,就能知道这个小男孩不光是妈妈在带,家里爸爸、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定有参与育儿。

因为这个孩子话多而且不认生,说明平时他身边一定有很多人,经常跟他说话。

话多的孩子,多数都是这种情况。

她还让大家做一个小实验,如果单位里或朋友家有3岁左右会说话的孩子,你走到孩子身边,跟孩子说: “你叫我阿姨(或叔叔),我给你好吃的。

” 那些虽然有点害羞,但还是叫了阿姨的孩子,至少是2个亲人带大的。

那些始终低着头,不怎么跟人打招呼的孩子,基本就是家里一个人在带。

这些孩子平时跟人对话少,语言输入的不够,所以表达不出来。

展开全文 话多的孩子和话少的孩子,随着时间的增长,差异也会越来越大。

比如: 在认知能力方面:话多的孩子会比话少的孩子思维更活跃; 在性格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偏外向,话少的孩子偏内向; 在人际交往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找到朋友,话少的孩子相对慢热。

在认知能力方面:话多的孩子会比话少的孩子思维更活跃; 在性格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偏外向,话少的孩子偏内向; 在人际交往方面:话多的孩子更容易找到朋友,话少的孩子相对慢热。

李教授在演讲中提醒:“孩子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是金。

” 如果想让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更懂交流沟通,就一定要父母双方都参与育儿,并且多跟孩子说话。

李教授这个结论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的确能在不少孩子身上得到验证。

有美国学者也曾通过实验,得出过类似的结果。

研究人员曾耗时2年半,跟踪42个家庭,记录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对话。

选取的样本都是13-36个月大的婴儿。

有的孩子来自脑力劳动这家(可以理解为中产),也有孩子来自工人阶级家庭(普通及家庭),还有些孩子来自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贫困家庭)。

录音结果显示,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平均能听到487句话,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每小时只能听到178句话。

在孩子们到4岁之前,这些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孩子们听到词汇量,竟然达到了3000万个英语单词的差距。

而听到单词最多的孩子,智商为117,听到单词最少的孩子,智商为79。

在孩子们10岁时,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回访,他们发现:那些词汇量大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

科学家们推测: 脑力劳动者家庭中,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跟孩子交流更多,所以孩子词汇量高、话多,智商也会更高。

而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中,父母疲于生计,对待孩子也更没有耐心,跟孩子交流少,所以孩子词汇量更少。

脑力劳动者家庭中,父母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跟孩子交流更多,所以孩子词汇量高、话多,智商也会更高。

而接受福利救济的家庭中,父母疲于生计,对待孩子也更没有耐心,跟孩子交流少,所以孩子词汇量更少。

这个实验也从侧面证明了: 父母跟孩子说话的多少,影响了孩子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聪明孩子是聊出来的 好方法帮你事半功倍 做了多年幼儿园老师的闺蜜曾跟我说,她们组织孩子们活动时,最忌这种对话: “孩子们,你们喜不喜欢这个游戏啊?” 孩子:“喜欢。

” “你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 孩子:“好听。

” “孩子们,你们喜不喜欢这个游戏啊?” 孩子:“喜欢。

” “你们觉得这首歌好听吗?” 孩子:“好听。

” 这种谈话,用我们平时的话说,就是“把天聊死了”,对孩子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们平时跟孩子聊天,也可以多用一些方法和技巧,让聊天更高效。

1.跟孩子聊天,可以多进行开放性提问 所谓聊天,就是有来言、有去语。

我们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可以多用一些敞开式的提问,促进孩子去想、去说、去思考。

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 “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 “你听完……是什么感受?” “如果……你会想到什么?” “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 “你听完……是什么感受?” “如果……你会想到什么?” 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能让孩子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不过我们提出问题后,不管孩子回答得怎么样,都不要急于打断或者批评。

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孩子言听计从,而是引导和锻炼孩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说错了,可以进行引导。

如果孩子说得好,也可以趁机鼓励: “你这个想法真是不错”、“嗯,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妈妈都没想到”。

“你这个想法真是不错”、“嗯,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妈妈都没想到”。

这类赞赏的语言,会让孩子更愿意跟我们聊天。

2.由一个话题做延展,提升谈话质量 一位妈妈分享过她跟5岁儿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从“日不落”三个字切入,和娃聊全球格局。

聊英国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殖民美国; 聊宋朝时中国的繁华,晚清时的没落、被侵略; 聊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趁乱崛起; 聊战后美苏冷战、苏联解体,美国独霸; 聊英国工业革命、大航海时代、殖民美国; 聊宋朝时中国的繁华,晚清时的没落、被侵略; 聊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趁乱崛起; 聊战后美苏冷战、苏联解体,美国独霸; 这种聊天其实就在拓展孩子知识面的同时,给了孩子很好的启迪。

生活中很多小事,都能做这样的拓展。

从一粒米能聊到“粒粒皆辛苦”、能聊袁隆平、能聊杂交和转基因; 孩子问路边是什么树,能聊到树的具体名称、果实和种子; 看到阳光,能聊温度高低、聊光合作用、聊恒星行星…… 从一粒米能聊到“粒粒皆辛苦”、能聊袁隆平、能聊杂交和转基因; 孩子问路边是什么树,能聊到树的具体名称、果实和种子; 看到阳光,能聊温度高低、聊光合作用、聊恒星行星…… 聊天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无论父母知识储备如何,只要愿意,多多少少都能跟孩子延展出很多有趣的话题或者故事。

这些话题带出来的知识和思考,对孩子特别的珍贵。

3.跟孩子共情,启发孩子表达 我曾看过一个视频:女孩因为爸爸喝了她的汽水,非常不开心地哭了,爸爸通过聊天,教女孩如何处理情绪。

而交流中,女孩难以清晰地表达自己感受,爸爸就代她说出来: “是因为我喝了你的汽水吗?”女孩点头。

“那你就把你的不高兴说出来”,可女孩还是哭。

爸爸又说:“我没经过你同意喝你的汽水,这是我不对。

可你要告诉爸爸你的感受,把不舒服说出来。

” 女孩停止哭泣,开始跟爸爸交流。

无论孩子是什么情绪,充分关注孩子感受的聊天,都能说到他们“心”里去。

这样的对话,才会对产生好的效果。

《哈佛通知教育红皮书》说通识教育要培养四种能力,其中有一项就是“交流思想的能力”。

我觉得让孩子习得这种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我们父母多跟孩子聊天。

当父母愿意把自己讲给孩子听,也愿意倾听孩子,他就已经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有句话说“幸福的孩子用童年治愈一生”,我觉得如果孩子的童年,总是有一家人坐在一起畅聊的场景。

家人互相分享快乐、分担痛苦、说新闻趣事、说过往经历……这个孩子就一定是幸福的。

是这些闲谈的时光,让家人彼此更紧密的链接在一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推荐阅读 北京新东方 文章 总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6秒后 进入搜狐首页 今日推荐 进入搜狐首页 意见反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