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會待在有未來性、有希望的組織 -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才會待在有未來性、有希望的組織. 謝志宏|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 成立於1668 年的默克集團(Merck KGaA),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化學與製藥公司,成立350 多年以來, ... Skiptocontent Skiptofooter Showfullbreadcrumb 首頁 Menu 服務 服務 審計 稅務法律 財務顧問 管理顧問 人才與組織變革諮詢 法律暨智財管理 不動產代理與顧問 Menu 服務 審計 Menu 服務 稅務法律 Menu 服務 財務顧問 Menu 服務 管理顧問 Menu 服務 人才與組織變革諮詢 Menu 服務 法律暨智財管理 Menu 服務 不動產代理與顧問 Menu 產業與焦點 產業與焦點 金融產業服務 生技醫療 數位經濟 智慧製造 再生能源 危機管理 家族及企業永續 創新創業 風險及控制 跨國企業 BEPS行動計劃 併購 東南亞及印度業務 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 Menu 產業與焦點 金融產業服務 Menu 產業與焦點 生技醫療 Menu 產業與焦點 數位經濟 Menu 產業與焦點 智慧製造 Menu 產業與焦點 再生能源 Menu 產業與焦點 危機管理 Menu 產業與焦點 家族及企業永續 Menu 產業與焦點 創新創業 Menu 產業與焦點 風險及控制 Menu 產業與焦點 跨國企業 Menu 產業與焦點 BEPS行動計劃 Menu 產業與焦點 併購 Menu 產業與焦點 東南亞及印度業務 Menu 產業與焦點 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 Menu 智識與洞察 智識與洞察 出版品 專題探討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資誠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企業防疫策略思維 Menu 智識與洞察 出版品 Menu 智識與洞察 專題探討 Menu 智識與洞察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Menu 智識與洞察 資誠科技產業研究中心 Menu 智識與洞察 企業防疫策略思維 Featured 企業防疫策略思維 Menu 關於我們 關於我們 關於PwCTaiwan 新聞中心 專業研討會 加入PwCTaiwan 資誠前瞻研訓院 資誠國際租稅盃個案分析競賽 資誠新世代企業家聯誼會 服務據點 資誠50周年 新時代,新技能 企業社會責任 新方程 Menu 關於我們 關於PwCTaiwan Menu 關於我們 新聞中心 Menu 關於我們 專業研討會 Menu 關於我們 加入PwCTaiwan Menu 關於我們 資誠前瞻研訓院 Menu 關於我們 資誠國際租稅盃個案分析競賽 Menu 關於我們 資誠新世代企業家聯誼會 Menu 關於我們 服務據點 Menu 關於我們 資誠50周年 Menu 關於我們 新時代,新技能 Menu 關於我們 企業社會責任 Menu 關於我們 新方程 Featured 新方程 新時代,新技能 企業社會責任 LoadingResults NoMatchFound ViewAllResults 人才會待在有未來性、有希望的組織 謝志宏|台灣默克集團董事長 成立於1668年的默克集團(MerckKGaA),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化學與製藥公司,成立350多年以來,持續在全球拓展業務版圖,目前在66個國家擁有約56,000名員工,核心業務涵蓋醫療保健、生命科學與特用材料三大領域。

在臺灣,默克除了持續擴大投資並引進高科技技術,也積極與國內相關領域合作培養臺灣關鍵人才,日前更榮獲經濟部頒發「十大傑出貢獻外商獎」,來看謝志宏董事長以跨國企業領袖的視角高度,分享對於人才培育的獨到見解與心得。

 返回索引︱CEO觀點 Q:默克集團擁有悠久歷史,成立至今活力不減,請教默克持續成長的秘訣為何? A:除了以好奇心持續追求創新,默克能有今日的成果,主要是不斷的透過自主研發及調整產品組合,但其中另一個重要關鍵:「併購」。

近幾年,包括在2006併購Serono、2010年併購Millipore、2014年併購AZElectronics、2015年併購Sigma-Aldrich以及2019年併購VersumMaterials等等。

面對產業不斷變動的挑戰,透過併購,不僅擴大默克的組織,更藉此拓展目標市場,以買下Versum為例,一舉使默克躋身電子材料市場的重要供應商。

其次,默克持續「分散風險」,我們不專注在單一客戶、單一產業或單一地區,可看到默克同時在製藥、生命科學、特用材料有所著墨,擁有多角化經營模式,並握有多元的客戶群。

另外,重要的是,默克是以公司形態經營的家族企業,這讓默克在策略擬定、投資判斷,不會拘泥在每一季、每個月的財報數字上面,可用長遠的眼光著眼未來10年、20年後的趨勢變化。

同時,默克持續追求科學跟科技的領先地位,在每個我們專注的市場裡,不斷透過內部創新、外部併購來達到領先地位,若無法在該市場執牛耳,那就放棄。

Q:一般而言,業界併購的成功機率並不高,這些年可看到默克持續進行併購,請教默克在併購上的訣竅?同時,組織在改變時,常會遇到「人」不願意改變,默克如何協助員工跨越人性的限制? A:併購,不是把錢撒出去就叫併購,最困難的是文化的整合。

默克講求的是多元與包容的企業文化,每次進行併購,不是要求併入的公司遵守既有默克模式,而是挑選雙方的強項相互整合;同時,我們讓所有員工分享成功的案例與秘訣,透過互相學習而共同成長,讓組織與運作模式不斷的精進。

併購要成功,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尊重人。

當公司有不同的目標市場、不同產品線、不同客戶群,人才必須不斷轉變自己的skillset。

以我自己為例,從1987年加入公司至今,已更替了13個職位,人才最害怕的,就是經年累月都做同樣的事情,在默克,「輪調」是很重要的企業文化;以及,最重要的是,要讓人才感覺是待在一個不斷擴張、不斷向上成長的公司。

我們也透過很多團隊建立的活動,讓員工跟員工之間、甚至與員工的家人彼此熟悉,這種凝聚力和工作氛圍非常重要,會讓員工有歸屬感並願意跟著公司的腳步持續前進。

Q:展望未來三到五年,您認為默克最大的成長動能來自哪些領域? A:未來是個無所不連的時代,無論AI、IoT、5G、自動駕駛等技術發展,都牽涉龐大的數據量,要處理巨量數據就需要高效運算晶片,在未來的世界中,晶片將無所不在,「電子產業」將是我們的發展重點方向之一。

另一領域是「生技製藥和生命科學」,精準醫療已是近年來生技醫療發展的重要趨勢,默克持續投入生醫與生命科學相關研究,如免疫療法、基因編輯、基因的切割與重組,透過研究基因序列,可有效找出疾病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基因編輯牽涉道德責任的議題,無論是數據發展或基因編輯,可為人類帶來許多新的應用與福祉,但也可能產生很大風險,默克很清楚知道,須在技術發展的同時嚴守道德並負起社會責任。

Q:無論是既有領域持續成長或跳到新的領域,都牽涉到「人才」,默克執行多角化經營,如何提升企業向心力及栽培所需要的人才? A:默克的人才策略,可分三個方向來談:一、賦能的領導者:領導者必須要有「能力」以及「創新力」,必須有能力領導團隊及既有專案,更要懂得創新既有的流程。

二、發掘充滿好奇心的人才:維持好奇心,才能持續擁有熱情。

默克找人才不只看學歷,更看重一個人的創新力,包括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對工作的熱情、解決複雜事情的能力等。

三、打造「成果導向的團隊」。

我常跟員工說,公司裡面沒有英雄,只有成功的團隊。

何謂好的團隊?就是各部門的領導者能夠帶領他的團隊,一起往公司共同的發展方向前進。

Q:目前企業普遍認為人才不足,或很難帶領既有人才轉型,請教默克在尋才、育才上的經驗?從中短期的角度來看,默克還預計網羅哪些專業人才? A:默克的產品與技術都非常尖端,所以,人才培育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但做研發,有時容易陷入既定窠臼,研發團隊都希望自己的專案能成功、能成為產品,有時候會忽略市場及大環境已轉變或出現不同技術發展。

是以,默克在醫療保健、生命科學、特用材料三大事業體之外,還成立「默克創新中心」,就是為了找出各個事業體以外下世代技術並發揮跨技術領域的綜效,包括血糖貼片、人造肉等,都是默克布局的跨領域創新技術。

同時,我們也與新創公司合作、也有自己的創投。

在2019年,默克跟永齡基金會旗下的H.Spectrum合作成立H.Spectrum&MerckInnovationLab,並在臺尋找發展生物晶片感測器及介面(Bio-sensing&Interfaces)、液態活檢(LiquidBiopsy)、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管理服務方案及精準醫學等四大領域的生醫新創公司,通過選拔的四組團隊,我們對其進行四個月的培訓,之後選出兩組代表帶他們到歐洲進行路演,最後,回到默克德國總部的創新中心與全球新創團隊競爭、交流。

很高興臺灣代表團隊奈捷生技從多組全球頂尖新創公司中獲選後,確認將於2020年一月開始正式進駐德國默克創新中心,參與默克加速器培訓。

Q:在激勵員工上,默克有哪些特殊的作法或經驗,值得所有企業學習? A:首先,默克的每位員工都必須擬定自己的發展計畫,促使每個人去思考職涯的下一步;其次,默克有很完整的輪調系統,對於有意探索不同職務的員工,默克除了提供職務輪調,更有影子實習(JobShadowing)制度,讓員工在考慮是否轉調其他部門前,先有從旁觀察其他部門實際工作情形的機會,自2017年累計至2019年底,臺灣大概已有將近50位員工做過職務輪調。

第三,完整的教育訓練,其中包含海外短期專案,海外專案長度從三個月到六個月不等,目前臺灣約有3%的人派遣在海外,包括德國總部、中國大陸、新加坡、日本等等,我們很積極地把人才送往海外歷練。

同時,我們真正落實payforperformance,但我要強調,薪資、獎金固然重要,但就算每年加薪10%,人才還是可能離職,重點還是要讓人才覺得是待在一個有未來性、有希望的組織。

有這前提共識後,後續再透過一些柔性措施凝聚向心力,要留住人才,我認為不是太困難。

點此前往: 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Relatedcontent 保護客戶機密資料,是信任的重要基礎 曹世綸|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 監管與時俱進,促進企業賡續發展 許璋瑤|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 人才要從實務中訓練,最好的訓練就是給予挑戰 劉湧昌|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一定要不斷培養年輕人,才能使企業永續經營 羅才仁|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 關注我們 關注我們 Getintouch Hide 服務 產業與焦點 智識與洞察 關於PwCTaiwan 加入PwCTaiwan 與我們連絡 資誠之友會 加入資誠會員 新增/取消訂閱電子報 © 2021PwC.Allrightsreserved.PwCreferstothePwCnetworkand/oroneormoreofitsmemberfirms,eachofwhichisaseparatelegalentity.Pleaseseewww.pwc.com/structureforfurtherdetails. Privacy Cookiepolicy Legaldisclaimer Termsandconditions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