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比例代表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名單比例代表制(Lis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List PR),又稱「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Party-lis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是比例代表制的一種投票 ... 名單比例代表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2月2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名單比例代表制"—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政治主題的一部分選舉/投票制度 多數/複數制 多數制 領先者當選 不可轉移單票制 有限投票制 全票制 總選票 多輪選舉制 兩輪選舉制 多輪絕對多數制 排名投票制 排序複選制 權變投票制(英語:Contingentvote) 庫姆斯法(英語:Coombs'method) 孔多塞投票法 科普蘭法(英語:Copeland'smethod) 道格森法(英語:Dodgson'smethod) 凱梅尼-楊法(英語:Kemeny–Youngmethod) 最大最小孔多塞法(英語:MinimaxCondorcetmethod) 南森法(英語:Nanson'smethod) 排列成雙制(泰德曼法)(英語:rankedpairs) 舒爾策法(英語:Schulzemethod) 泰德曼替代法(英語:Tidemanalternativemethod) 位置性投票(英語:Positionalvoting) 波達計數法 巴克林制 奧克拉荷馬州初選投票制度(英語:Oklahomaprimaryelectoralsystem) 偏好全票制(英語:Preferentialblockvoting) 基數投票制 計分投票制 同意投票制 統一初選(英語:Unifiedprimary) 複合同意投票制(英語:Combinedapprovalvoting) 滿意度同意投票制(英語:Satisfactionapprovalvoting) 多數判斷(英語:Majorityjudgment) STAR投票制(英語:STARvoting) 比例代表制 名單比例代表制 開放名單 封閉式名單 在地化名單(英語:Localizedlist) 最高均數法 漢狄法 聖拉古法 亨廷頓-希爾法 最大餘額法 黑爾數額 特羅普數額 因佩里亞利數額 哈根巴赫-比斯卓夫數額 比例制排序複選制 可轉移單票制 懷特系統(英語:Wrightsystem) 比例制孔多塞投票法 成對結果比較可轉移單票制(英語:CPO-STV) 舒爾策可轉移單票制(英語:SchulzeSTV) 比例制同意投票 比例同意投票制(英語:Proportionalapprovalvoting) 貫序比例同意投票制(英語:Sequentialproportionalapprovalvoting) 雙比例分配製(英語:Biproportionalapportionment) 單一選區兩票制 聯立制 附帶席位制 並立制 扣除制 多數獎勵 選擇性投票補償制(英語:AlternativeVotePlus) 雙重式比例代表制(英語:Dual-memberproportionalrepresentation) 城鄉比例代表制(英語:Rural–urbanproportionalrepresentation) 其他選制和相關理論 累積選舉制 雙席位制 代理投票制(英語:Proxyvoting) 隨機選擇制 抽籤式民主 隨機選票(英語:randomballot) 選舉制度比較(英語:Comparisonofelectoralsystems) 社會選擇理論 阿羅悖論 吉巴德-薩特斯維特定理 公共選擇理論 政治主題閱論編 名單比例代表制(ListProportionalRepresentation,ListPR),又稱「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Party-listproportionalrepresentation),是比例代表制的一種投票制度。

目次 1概要 2種類 2.1開放式名單 2.2封閉式名單 2.3自由式名單 3門檻 4多數獎勵 5多餘選票 5.1日本 5.2中華民國 5.3香港 6席次計算 7相關條目 8參考資料 9外部連結 概要[編輯] 政黨提出候選人名單供選民圈選,依其政黨得票及當選商數來分配席次。

優點是得票率低的小黨也可獲得席次;反之,缺點則易造成議會小黨林立,且投票對象是政黨,選民無法罷免當選人,需要該當選人主動辭職或者該黨把該當選人的黨籍去除才能夠將其解職(因為以政黨為單位),不過如果任期途中政黨解散,則可能保留原身分。

名單比例代表制容易造成小黨林立、議事效能不彰,在內閣制國家,政黨太多則會產生不穩定政府,內閣經常改組。

而且,名單比例代表制使無黨籍的候選人難以獨立方式進入議會。

(需透過選舉聯盟等方式進入議會) 雖然分配公式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地區規模(一個選區的席位數)。

地區規模越大,選舉制度的比例就越大-在沒有選區的情況下最為成比例的是整個國家被視為一個單一的選區。

在法國,比例選舉中的黨派名單必須包括盡可能多的候選人(是部門選舉的替代人數的兩倍),因為要分配席位,而在其他國家,允許「不完整」的名單。

而提名人數也要多於預測席次的候選人數才會確保選後任期的穩定。

種類[編輯] 開放式名單[編輯] 開放式名單(Openlist),除政黨外選民可圈選名單中的候選人以決定當選順序,例如日本參議院選舉是選人及選黨,比利時眾議院選制為選人或選黨擇一,義大利眾議院則是依政黨公告名單填寫屬意候選人(至2013年,2018年起僅比例代表部分)。

其缺點為,因為選民可以自由選人,使得在地方上有名氣或是知名度高的人容易當選,對比較沒有知名度的新秀候選人或專業領域候選人不利,容易成為變相的「黨內」複數選區制(或者變相的黨內初選)。

另外,某些政黨會藉由少數人的高票獲得較多的席次使得票低的同袍也進入議會。

或者某些政黨一些人即使表現較佳也會因為該黨總票數沒有達到門檻限制無法進入議會。

封閉式名單[編輯] 封閉式名單(Closedlist),名單候選人當選順序固定,選民只能圈選政黨,之後依政黨得票分配決定。

例如中華民國的不分區立法委員、以色列與俄羅斯與等國的選舉制度。

另外,目前中華民國單一選區兩票制以及其他並立制或聯立制有關比例代表制部分也採此種投票方式。

此制度需特別注意的是,政黨提出的候選人名單因為是照著排列順序遞補當選,也因此,名單的候選人本身就代表著政黨的「門面」,越前面的候選人其專業領域或是從政經驗等經歷就顯的很重要,也因此,若是政黨把名聲具爭議性的候選人排的太前面,會影響到其政黨的得票率。

自由式名單[編輯] 自由式名單(英語:Freelist;法語:Panachage),不像開放式名單僅能圈選一名候選人,而是與該區應選席次同額,選民可投給不同政黨名單的候選人,類似累積選舉制也可對名單上同一位候選人多投一票,因此又稱「混合連記投票」(Panachage)。

例如瑞士、盧森堡選制。

其缺點也如同開放式名單一樣,地方上名氣高或是知名度高的候選人容易當選。

但因為這些人的名氣高的候選人可能有限而狀況較為輕微。

門檻[編輯] 前述比例代表制缺點,德國威瑪共和及法國第三、四共和等為此吃足苦頭,每個內閣平均任職約半年。

法國在1958年第五共和改行兩輪選舉制,國會選舉,政黨候選人必須取得12.5%的得票率才可進入第二輪投票(若不到兩位達到條件則為兩位候選人);德國聯邦議院及各聯邦州議會規定政黨須達到得票率5%門檻方可分配席次,之後其他國家為免國會出現太多政黨皆設得票門檻,例如丹麥2%、希臘3%、以色列3.25%,義大利、瑞典4%,中華民國、波蘭、匈牙利5%,土耳其10%。

無法達到得票門檻的政黨均無法進入議會。

另外,日本等國雖然沒有設政黨門檻,但是其席位數也隱含一定程度的政黨門檻,例如日本20席就要大約5%才能夠分配席次,6席就要大約14%。

日本也規定本次眾議院要獲得2%或分區得二席以上才有下次比例代表之資格,不然至少要在區域席次中提名區域席次中的20%人數才能參與。

有些還加上區域席次門檻,德國5%或分區得三席以上,紐西蘭5%或分區得一席以上,南韓3%或分區得五席以上,日本2%或分區得二席以上 多數獎勵[編輯] 即使設定政黨得票門檻,仍不免有小黨林立的可能,因此少數國家採「多數獎勵」(majoritypremium)設計,在強化大黨的優勢之餘,同時保障小黨的生存空間。

目前希臘國會選舉實施的制度,由第一大黨可取得額外的紅利席次(bonusseats),第一大黨另外分配50席。

義大利在2006-2018年間,第一大政黨聯盟在眾議院不足340席,遂予以分配至340席(54%)。

但是到後來義大利因為選舉法分歧問題,於2018年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制度。

多餘選票[編輯] 在選舉完畢後,若是某政黨的得票率較高,且該政黨候選人名單無法填補所分配到的席次(政黨票得票率>該黨比例代表人數/總比例代表人數席次),造成選票的浪費,出現多餘的選票,又稱做「爆票」,而且不管是否允許雙重提名、選舉所在種類、名單種類都有可能發生只是可能性不一。

在各國的法律都有不同的辦法,可能為: 直接缺額。

不過要選舉時,各政黨都會提名多於預測席次的候選人數並且調整排列,以避免候選人或當選者因故放棄遞補或辭職等問題。

產生「多餘選票」的政黨在選舉結果確定後再額外提議員補足議員缺額。

按照分配方法分配給下一順位。

例如10席次,以均數法[1]以第11順位之政黨補上,而最大餘額以11席次來分配再以相同方法來算出下一順位誰屬。

日本[編輯] 日本作法則是將多出席位分給得票率最高且沒有分到任何席次的政黨,或根據席次計算方法分配給其他政黨。

此情形在日本2005年、2009年和2017年的眾議院發生過。

此外也會在名單中多提幾名議員避免發生此狀況。

中華民國[編輯] 中華民國《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六十七條第四項與第六項為例,會直接以缺額辦理,另外,因為婦女當選名額不能少於二分之一(但政黨不分區名單之婦女候選人名額不受限制),也因此,若是該政黨的婦女候選人無法填補所分配到的婦女保障席次,也以缺席辦理;但由於政黨不分區席次僅佔全體席次的30.08%,加上沒有雙重提名規則以及各政黨都會提名多於預測席次的候選人數,以避免候選人或當選者因故放棄遞補或辭職,因此缺額情形從未發生過。

中華民國在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中,時代力量頗具聲勢,但不分區立委僅提名了6位候選人,曾經一度傳出可能會「爆票」而浪費席次與選票[2]。

民主進步黨擔心時代力量得票過多,會使民進黨可能會失去4至5個不分區席次,導致民進黨難以實現立法院過半控制立法院。

甚至需要組成聯合政府。

因此,民進黨在選舉後期喊出了「政黨票告急」[3],時代力量柯一正則反駁:「如果要讓他當選(柯一正於時代力量黨不分區名單排於第6位),預估需要200萬張的選票」[4]按2016年選舉不分區需要取得5%的得票率,以現況來說是很困難的事。

選舉結果,最後民進黨在不分區贏得44%選票取得18席不分區,時代力量則獲得6.1%選票取兩席不分區立委作收。

也因此,新黨即使在不分區取得4.2%得票率,仍無法進入立法院。

另外有些情況下不分區立委會如下變化 情況 處理方式 參考 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喪失資格 該屆其缺額不予遞補。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14條第2項 犯其他罪嫌喪失資格 該屆其缺額予以遞補。

相關法條 政黨解散 依政黨比例方式產生之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自司法院憲法法庭判決生效之日或主管機關為解散公告之日起,喪失其資格。

《政黨法》30條 政黨合併 依政黨比例方式產生之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資格,不受影響。

如有出缺時,依出缺人原屬政黨合併前登記之候選人名單按順位依序遞補。

《政黨法》31條 喪失黨籍 喪失立委資格 只有在《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71條規定「就職前」,「就職後和任期途中」則未明確規定。

這成為一個爭議點之一。

[5] 香港[編輯] 香港於1997至2016年間在香港立法會在地區直選部分實行名單比例代表制,稱「比例代表名單投票制」[6],但多個政黨均會分拆名單參選以獲更多議席。

由於歷次選舉不少名單皆獲相若選票,若票源相近會導致浪費大量選票,從而使該名單無法進入議會。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起,由於泛民主派各名單拒絕配票及互搶選票,導致在地區直選中,多個大選區即使得票比例較建制派高,議席卻較建制派少,以九龍東選區為最嚴重。

此外,2012年及2016年選舉沒有一張名單可以取得多於一個議席,成為變相的不可轉移單票制。

席次計算[編輯] 最高均數方法 最大餘額方法 相關條目[編輯] 比例代表制 複數選區制 參考資料[編輯] ^頓特法基本規則為,把每一參選黨派所取得票數除以一、二、三、直至議席數目,然後將得出的數字分配予該黨派名單上的排第一位的候選人、第二位的候選人、如此類推。

^民進黨憂國會恐難過半 ^民進黨政黨票告急,顧立雄:時代力量得票超過12%,選票會浪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風傳媒 ^政黨票太多浪費?時代力量:6席全上要200萬票,很困難.[2021-08-20].(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博硯「說」法》不分區立委,到底是誰的不分區? ^2016立法會選舉-選舉便覽.[2017-08-06].(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5).  外部連結[編輯] 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ListP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pen,ClosedandFreeLis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ikeOssipoff'ssiteonListProportionalrepresent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iteoftheIndependentCommissionreviewingtheeffectsofPRintheUK 閱論編投票制度政治和選舉系列的一部份多數制 多數決原則 單席選區 相對多數制 絕對多數制 同意投票 UnifiedPrimary 波達計數法 巴克林投票法 Contingentvote 孔多塞投票法 Coombs'method Copeland'smethod Dodgson'smethod Kemeny–Youngmethod MinimaxCondorcet Nanson'smethod Rankedpairs Schulzemethod 多輪絕對多數制 領先者當選 排序複選制 簡單多數決 多數制 計分投票制 兩輪選舉制 比例代表制 聯立制 名單比例代表制 可轉移單票制 最高均數法 聖拉古法 漢狄法 最大餘額法 另選投票 少數代表制 並立制 不可轉移單票制 累積選舉制 有限投票制 比例批准投票制 滿意度批准投票制 使用 各國投票制度列表 投票系統標準 帕累托最優 投票配額 特羅普數額 黑爾數額 因佩里亞利數額 其他 選票 選舉門檻 廢票 政治—政治專題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名單比例代表制&oldid=67304481」 分類:比例代表制多職位選舉制度名單比例代表制隱藏分類:自2015年12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法語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CatalàDeutsch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MagyarÍslenska日本語한국어РусскийไทยTürkçeاردو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