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 中央党史和文献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第一,“和外剿共”是“安內攘外”政策的基點。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認為面臨對日本和共產黨的“兩個戰爭”,國民黨受到“兩面夾擊”。
他說, ...
理論中國網 |
"黨的文獻"公眾號
"黃城根下"公眾號
"黨的歷史"公眾號
(微博)黨史網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宣傳教育>>黨史1000問
蔣介石為什麼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作者:
發布時間:2014-07-23
分享到: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國民黨政府對內對外的基本國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內”。
這一政策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和外剿共”是“安內攘外”政策的基點。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認為面臨對日本和共產黨的“兩個戰爭”,國民黨受到“兩面夾擊”。
他說,“外患不足慮,內匪實為心腹之患”。
因此,嚴令“先清內匪,再言抗日”,聲稱“中央現在以平定內亂為第一”。
這是“安內攘外”政策的基本依據。
蔣介石明確提出,國民黨政府的“第一個責任”是“剿匪來安內”,“第二個責任”是“抗日來攘外”,而“剿共的工作,實是抗日的前提”。
第二,“安內攘外”政策中的對日態度,就是“忍辱負重”,“逆來順受”。
蔣介石所採取對日妥協政策的重要原因,是由他們的階級特性所決定的。
在他們看來,落后的中國,無力打敗日本,“中國一切不如人”。
蔣介石一再表示“不求急功於一時”,不“博一時之虛榮”。
他在1934年7月《對廬山軍官訓練團精神訓話》中說:“我們中國沒有現代作戰的條件,不夠和現代國家的軍隊作戰,如果不待時而動,貿然作戰,那隻有敗亡而已,不僅是十天之內,就是三天之內,它就可以把我們中國所有沿海地方都佔領起來”。
這種民族失敗主義的“三日亡國論”,說明蔣介石當時既不想抵抗,也不敢抵抗,以“和外”求苟安,集中力量“剿共”,是他政策的核心。
第三,依賴外援,求助於“公理”,是實行“安內攘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蔣介石不想動員國力人力進行抵抗,而是求助國際,依靠美英,即利用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矛盾,阻止日本獨佔中國。
這是歷代統治者以夷制夷政策的翻版,是“在夾攻中求生存”的一種僥幸投機心理的反映。
第四,以反共求得日本的諒解,維護國民黨的統治,是“安內攘外”政策的重要目的。
蔣介石曾告誡日本不要相逼太甚,如果“國民黨的統治不勝外力壓迫而崩潰”,共產黨勢力就要“抬頭”,結果就會在相爭中“同歸於盡”。
蔣介石從共同對付“中國國民黨之后”的勢力,即共產黨勢力出發,企圖與日本求得妥協。
這種妥協的限度,就是承認日本在滿蒙的特殊權益,默認日本佔領東北。
所以表面上要求收復東北,實際上與偽滿洲國通車、通郵、設關,變相承認,這就是“安內攘外”政策的妥協限度。
但是,說蔣介石就是要投降日本,是不符合實際的,這也是蔣介石的妥協與汪精衛的投降的根本區別。
“安內攘外”政策的主要惡果,是助長了日本侵略的深入﹔打擊和破壞了人民的抗日熱情和抗日力量﹔消耗了國力,造成了嚴重的民族災難。
選自《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1000個為什麼》
韓廣富曹希嶺主編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
延伸文章資訊
- 1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還是天真了,他的失敗是歷史必然!
而且中國已名義上結束分裂、完成統一,按理說,中國應起來抗日。但蔣介石卻在此時提出並極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政策。這是為什麼?我們的教科書和 ...
- 2攘外必先安內 - 中文百科知識
“攘外必先安內”,並不是蔣介石發明的。其最早的出處是宰相趙普在給宋太宗的摺子中說“中國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 ...
- 3安內攘外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 國語辭典
安定內部,抵禦外患。 例: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理應安內攘外,雙管齊下。 安定內部的動亂,抵禦外敵的侵凌。如:「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理應安內攘外,雙管齊下。
- 4辭典檢視[安內攘外: ㄢㄋㄟˋ ㄖㄤˊ ㄨㄞˋ]
安內攘外 · ㄢ ㄋㄟˋ ㄖㄤˊ ㄨㄞ · ān nèi ráng wài · 安定內部的動亂,抵禦外敵的侵凌。如:「當國家危急存亡之秋,理應 安內攘外 ,雙管齊下。」《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
- 5漢典“安內攘外”詞語的解釋
安內攘外 成語解釋 ... 【解釋】攘:排除。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後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出處】漢·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