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第十一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生態系中,因攝食而發生的族群關係,可以歸併為三個主要組成一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藻類和綠色植物是生態系中的生產者。

以生產者為食的動物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 ... 第?章-->.1..2..3..4..5..6..7..8..9..10..11..12. 第十一章 生物與環境  前 言   第一節 族群和群集   第二節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第三節 自然界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   第四節 生態系   第五節 討論   活動11-1 估計族群的小大   活動11-2 食物網   活動11-3 生物和環境的關係   【前言】 《關鍵詞》族群、群集、生態系、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食物鏈、食物網 生物體必須依賴環境中的生活資源而得以持續發展。

環境提供生物體的資源包括日光、空氣、水及食物等。

環境中,影響生物分佈及其密度大小的因子: 生物性的:如人、動物和植物等。

非生物性的:如日光、土壤和溫度等。

環境是動態的,它會隨時、空的改變而變化。

同一空間中,一日溫度隨日照強度而變化。

同一時間裡,不同高度的空間有著不同的溫度。

環境的變動會導致動、物植組成的變化。

生態學特別關注這些變化,並著重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第一節】族群和群集 在同一時間裡,由特定地域同物種的個體組成的群體叫做族群。

族群賴以維生的區域,為其棲地。

我們可以用棲地的範圍來界定族群。

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的臺灣水韭。

和七家灣溪的櫻花鉤吻鮭。

生態學所說的自然族群通常以自然棲地為單位,而不是以人為劃界為單位。

同一物種可以在不同的棲地構成不同的自然族群。

估計族群的大小是瞭解族群特質的第一步。

族群的個體數是族群大小的指標之一。

決定族群大小的因素:出生、死亡、遷入和遷出。

一個平衡的族群通常是:出生加上遷入的數目,約等於死亡加上遷出的數目。

在同一時期、相同棲地上,多於一個的族群結合而成群集,例如紅樹林群集。

這個群集由紅樹林沼澤的各物種所組成,如紅樹林、貝類、螃蟹等。

【第二節】 生物間的交互作用 群集內的物種朝夕相處在一個棲地上,會發生交互作用。

不同物種間的交互作用,有的會使族群的大小變大,有的則會使族群大小變小。

海葵和寄居蟹的共同生活,會使兩個族群的大小均變大。

牛、羊、鹿等牲畜共棲一草地,利用共同或相似的有限資源,因此物種間彼此競爭;這會使利用共用資源的族群大小都比單獨生活時為小。

蛇捕食青蛙,因此捕食者可因獲得適當的食物而使其族群的大小變大,然而被捕食族群的大小則變小。

在一定的區域內,群集及其生活的環境組成生態系。

在生態系中,因攝食而發生的族群關係,可以歸併為三個主要組成一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藻類和綠色植物是生態系中的生產者。

以生產者為食的動物為初級消費者,以初級消費者為食者為二級消費者,其餘依次類推。

少數物種以生物體的屍體為食物,執行生態系清除的任務 大多數生態系中的屍體被扮演分解者角色的微生物所分解。

依照物種間攝食的情形,循單一方向將物種由低階而高階連接起來,便形成一條食物鏈。

結合多於一條的食物鏈,這種物種關聯便交錯如網,是為食物網。

【第三節】 自然界物質的循環與能量的流動 生命世界中的組成,究其根本,由物質和能所構成。

生物除了極少數生活在深海外,所需要的能均由太陽供應。

來自太陽的能必須經由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捕捉,才能進入生命世界裡。

能量在宇宙中不滅。

構成生命世界所需要的物質,全取材於地球。

物質在地球裡不滅。

水明顯地存在於河、海、湖泊,亦經蒸發而進入大氣。

地表水存在於土壤中,為植物體的根所吸收,然後進入植物體;植物體的蒸散作用,及其遺體經細菌分解的結果,使水離開植物體。

動物體用消化器官將水吸收入體內,以進行其代謝活動;而動物體的排泄作用,及其遺體經細菌分解的結果,使水返回水圈。

氮元素是蛋白質的組成之一,因此氮的物質循環在自然界相當重要。

大氣中含有78%的氮,但這種形式的氮只能為生物圈中佔少數的固氮微生物所利用,土壤中的含氮礦物才是大部分生物體中氮的來源。

植物體以養分的形式吸收這些含氮物質,這樣氮元素才真正進入食物網,然後它在生物體間流轉。

動物體的排出物及動、植物的遺體經微生物分解的結果,使氮元素重返大自然。

【第四節】 生態系 能量的流動方式和物質循環的情形,是生態系的特性。

生態系的範圍有大有小,下面是四個常見而易於觀察的生態系: 淡水生態系:這個生態系一般見於湖泊、池塘及河流。

湖泊和池塘中,其生產由植物性的浮游生物完成,消費者以魚類為主。

典型的河川由高山源頭而下至出海口,可粗分為上游森林區及下游農墾區或都會區。

上游森林區的河川其能源主要來自枯枝落葉。

枯枝落葉首先為水棲昆蟲利用,繼而其他動物以水棲昆蟲為食,形成河川生態系之食物鏈。

河川下游通常經過農墾區及都會區,因此河水可能因有機汙染而缺氧,並不利水生生物之生存。

海洋生態系:海洋既深且廣,整個生態系可分為兩區:近海區及遠洋區。

近海區通常位於水深不超過200公尺之與陸地連接海區。

遠洋區則在近海區之外,向開放海洋端延伸,水深超過200公尺,甚至達到數千公尺。

浮游性的藻類是海洋約主要生產者,小型的節肢動物是主要的初級消費者,魚類則是屬於二、三級消費者。

河□生態系:河口水域由河川及海洋之交會所構成。

由陸地來的物質一部分在輸送的途中經分解而為營養鹽,最後被送到這裡。

河口水域通常是富營養鹽之地區,物種組成也相當地複雜。

河口地帶受潮水來回,以及河川水量變化的影響,鹽度起伏很大。

生產者包括浮游植物及較大型的水生植物。

大部分的生產以殘碎物的形式進入食物網中;殘碎物先為分解者--細菌及菌類--所分解,再為棲息於河口之軟體、節肢動物及魚類所利用。

陸域生態系:在陸域,土壤、氣候、地形決定了扮演生產者角色的植物型態。

沙漠中,地面白天很熱,晚上相對地冷,一眼望去,儘是一些耐乾燥的仙人掌類植物。

草原上,年降雨量較沙漠為高,適合草類的生長,於是草類構成草原生態系的生產者。

由於草原上地形平坦,沒有高大的樹木,穴居者及食草動物為生態系中的消費者。

喬木或灌木構成森林的主體,例如熱帶雨林以闊葉林為主,直接接受太陽能;然而,附生植物也攀附在喬木枝幹,捕捉間隙太陽能。

雨林中之生產者物種極多,因此光合作用旺盛,所造成的生態系既大且複雜。

【第五節】 討論 假如沒有人為的擾動,族群大小的增大為什麼會有極限呢? 為什麼有些生物會瀕臨滅絕?   【活動11-1】估計族群的小大 自行設計的估計方式,其結果是否較本活動所用的標識放回法更接近真實總數?為什麼?如果將您設計的方法應用於估計自然族群的大小是否可行? 若欲使標織放回法之豆數估計值接近或等於真實值,要注意哪些方面? 為什麼通常不能直接數一數個體數以得知族群的大小,而必須採用標識放回法間接估計族群的大小?   【活動11-2】 食物網 如果模型趨於簡化,例如去掉煌蟲,那麼整個食物網會有什麼改變? 如果將食物網中之連線緊繃表示食物來源不甚充裕(群集一),反之將連線鬆弛表示食物充裕(群集二),試問上述哪一個群集較易在生態系中維持? 【活動11-3】 生物和環境的關係 為什麼不同的小環境(或棲地)含有不同的種類組成? 你們的種類列表中有哪些種類比較多?為什麼? 通常有些物種會一同出現,為什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