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他人著作如何認定? - 國立東華大學智慧財產專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著作權法雖然對於「引用」一詞,並未加以定義, ...
首頁保護智財權及宣導小組委員名單設置辦法管理組織會議紀錄表單下載最新消息網站連結圖書資訊處首頁東華首頁資通安全網
國立東華大學智慧財產專區
圖書館向他館請求重製已絕版的書籍,能否將他館所提供的影印本公開閱覽或出借予讀者?
相關法令
clickhere
宣導案例
clickhere
最新消息
clickhere
下載專區
clickhere
主選單
宣導專區
自由軟體
諮詢窗口
首頁
「抄襲」他人著作如何認定?
「抄襲」他人著作,在著作權法上的意義,是不法重製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
不法重製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一、未經著作財產權人授與重製權或同意,二、有重製他人著作的行為,三、該重製行為不具備合理使用的情形。
但是,判斷是否「重製」他人著作,是一個「事實認定」的問題,如果發生著作權的爭議案件,只有負責審理該案件的法官,才有權利就該案件當事人所提供之證據,依據下列的認定標準,加以認定。
一、接觸。
所謂「接觸」,不限於以直接證據證明行為人有實際閱讀之事實,凡依社會通常情況判斷,行為人應有「合理的機會」或「合理的可能性」閱讀或聽聞著作人的著作,即足以構成接觸。
二、實質相似。
不僅指「量」的相似,亦兼指「質」的相似,不僅以「文字比對」的方法來判斷,亦以「非文字模式」分析比較,以整體觀感加以判斷。
然而,「抄襲」他人著作,在「學術倫理」上的意義,則更為嚴格,不但不法重製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構成「抄襲」,縱使其重製行為,曾獲得著作財產權人授與重製權或同意,抑或該重製行為具備合理使用的情形,只要有「重製」行為的事實,就可能構成「抄襲」。
案例事實
洪揚名是某大學企管系教授,他在今年初將其所撰寫的名為「我國三C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困境與突破」的專書,授權光正出版社出版發行,立刻成為各大書局的暢銷書,半年內已銷售近三千本。
洪教授在撰寫該專書的過程中,除發表其多年的研究心得外,亦參考許多網路上的文獻資源,其中包括公開發表在「888人力資源」網站上,由楊力行於去年所主編的一份約40頁的「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
由於洪教授覺得該報告的內容深具價值,但在無法聯絡楊力行的情況下,洪教授選擇該報告主要內容約20頁,將原文的內容文字做了些許的潤釋後,節錄成為其專書內容的一部份,但是並未註明上述內容的出處及主編者姓名。
洪教授的專書發行後,楊力行發現該專書之部分內容,竟與他的報告主要內容相同,憤而去函洪教授任教的大學,指控洪教授「抄襲」他的報告。
法律分析
所謂「著作」,是指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的創作,只要不是抄襲他人的著作,而是自己的創作,不論該創作在上述各該領域中,專業上的評價如何,皆是屬於著作權法上「著作」的範疇。
依著作權法第五條之規定:「本法所稱著作,例示如下︰一、語文著作。
二、音樂著作。
三、戲劇、舞蹈著作。
四、美術著作。
五、攝影著作。
六、圖形著作。
七、視聽著作。
八、錄音著作。
九、建築著作。
一○、電腦程式著作。
前項各款著作例示內容,由主管機關訂定之。
」,其中「語文著作」包括詩、詞、散文、小說、劇本、學術論著、演講及其他之語文著作。
案例事實中,楊力行所主編的「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是一份學術論著,不論其是以傳統的紙本書面,做為呈現的形式,或是以網頁中的電子訊號,做為呈現的形式,都是屬於一種「語文著作」。
但是,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著作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障,依著作權法第九條之規定:「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一、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二、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三、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四、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成之語文著作。
五、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備用試題。
前項第一款所稱公文,包括公務員於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其他文書。
」
案例事實中,「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這個語文著作,既不屬於上述條文中所規定的項目之一,因此,該著作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標的。
著作的創作,有由著作人本其自我的創意表現所完成者,也有將事實資料加以整理編輯完成者,只要後者對於事實資料的選擇及編排具有創作性,依著作權法第七條的規定,這種「編輯著作」在法律上是以獨立的著作加以保護,也就是說,編輯著作的著作人,亦即案例事實中的楊力行,與一般著作的著作人相同,對於其編輯著作「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同樣享有著作權法上所規定的著作權。
依著作權法第十條的規定,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所以當編輯著作的著作人完成該著作後,即使尚未對外公開發表,就已經享有著作權的保護了,亦即案例事實中的著作人楊力行,於「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完成之時起,便是該編輯著作的著作權人,享有著作權法上所規定的「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
依著作權法第三十條第一項之規定,著作財產權存續於著作人之生存期間及其死亡後五十年。
案例事實中,「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是該作者楊力行於去年完成的著作,故應尚在著作財產權的存續期間內。
與本案之法律分析有關者,首先是著作財產權中的「重製權」,顧名思義,重製權是一項將著作的內容加以重複製作的權利,必須是有重製權的人,才可以將著作的內容加以重複製作,包括以印刷、複印、錄音、錄影、攝影、筆錄或以其他方法直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作,而且不論是全部內容的重製,抑是部分內容的重製,都是屬於重製行為。
但是,依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之規定,上述的重製權是「專屬於」著作財產權人所享有的權利,換言之,只有著作財產權人才可以將其著作加以重複製作,著作財產權人以外的其他人,除非有下列兩種情形之一,否則不得重製該著作。
第一種情形,是利用該著作的人,獲得著作財產權人授與重製權,或是利用人的重製行為,獲得著作財產權人的同意。
第二種情形,是利用該著作的人,既未獲得著作財產權人授與重製權,亦未獲得著作財產權人的同意從事重製行為,但其重製行為,符合著作權法上所規定重製行為的「合理使用」情形之一。
因此,案例事實中,原則上只有著作財產權人楊力行自己,以及獲得楊力行授與重製權或獲其同意之人,才可以將該報告的內容加以重製,其他人如果沒有符合著作權法中有關重製行為的「合理使用」的情形之一,而擅自將報告的內容加以重製,便是侵害楊力行的重製權,這種行為在語文著作中,便是一般所謂的「抄襲」。
「抄襲」,在著作權法上的意義,是不法重製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其成立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一、未經著作財產權人授與重製權或同意,二、有重製他人著作的行為,三、該重製行為不具備合理使用的情形。
案例事實中,洪教授顯然未經著作財產權人楊力行授與重製權或同意,故其是否有將「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的內容約20頁,「重製」於其所著專書之中,成為專書內容的一部份,便是本案法律分析之關鍵。
但是,判斷是否「重製」他人著作,是一個「事實認定」的問題,如果發生著作權的爭議案件,只有負責審理該案件的法官,才有權利就該案件當事人所提供之證據,依據下列的認定標準,加以認定。
一、接觸。
所謂「接觸」,不限於以直接證據證明行為人有實際閱讀之事實,凡依社會通常情況判斷,行為人應有「合理的機會」或「合理的可能性」閱讀或聽聞著作人的著作,即足以構成接觸。
案例事實中,洪教授在撰寫該書的過程中,確實有參考楊力行所主編的「台灣高科技人力資源現況」報告,縱使洪教授否認有參考之事實,然依上述報告公開發表在網站上的時間,較早於洪教授完成其專書之時間,且其主題內容相同,該網站資訊又是對公眾公開,洪教授應有合理的機會或合理的可能性「接觸」楊力行的著作內容。
二、實質相似。
不僅指「量」的相似,亦兼指「質」的相似,不僅以「文字比對」的方法來判斷,亦以「非文字模式」分析比較,以整體觀感加以判斷。
案例事實中,在「量」的方面,洪教授的專書與楊力行的報告,有長達20頁的近似之處,在「質」的方面,該20頁的內容,除了若干文字的潤飾不同外,其餘不論在文字比對或是內容意旨的比對,皆具有整體觀感的近似性,故就上述有爭議性的20頁內容,洪教授的專書與楊力行的報告具有「實質相似」。
因此,案例事實中,洪教授很可能會被法院認定有「重製」楊力行之著作的行為。
除非,洪教授能舉證證明,該有爭議性的20頁內容,並非洪教授「重製」楊力行的著作,而是洪教授本其多年研究心得的創作,只是恰巧與楊力行的報告內容「英雄所見略同」,果真如此,洪教授便是本於自己的獨立創作而完成的著作,洪教授與楊力行各自享有其獨立的著作權,不會因為兩者著作之實質內容相同,而被認定係「抄襲」。
不過,洪教授上述的舉證工作將不容易。
洪教授如果被法院認定有「重製」楊力行之著作的行為,洪教授的重製行為,是否具備合理使用的情形呢?與本案例事實有關的重製行為的「合理使用」,分別規定在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第五十二條及第六十五條第二項。
著作權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依法設立之各級學校及其擔任教學之人,為學校授課需要,在合理範圍內,得重製他人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第四十四條但書規定,於前項情形準用之。
」,案例事實中,洪教授雖然是在依法設立的學校中擔任教學之人,但其撰寫「我國三C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困境與突破」該書的目的,是為了出版銷售,而不是為其學校授課的需要,故洪教授無法主張本條重製行為的合理使用。
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著作權法雖然對於「引用」一詞,並未加以定義,但是實務上通說認為「引用」係指部分重製他人之著作,用以引證自己之著作,且引用時必須明示其出處。
案例事實中,洪教授撰寫「我國三C產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困境與突破」該書的目的,是為了出版銷售,而不是為了教學或研究的目的,其利用楊力行之著作的方式,是將該著作的主要內容約20頁,節錄於其所著專書之中,成為專書內容的一部份,並非用以引證自己之著作,且未註明上述內容的出處及著作人楊力行之姓名,故洪教授無法主張本條重製行為的合理使用。
案例事實中,洪教授為了銷售的目的而重製楊力行之著作,便是一種「意圖銷售」的重製行為,無法主張上述著作權法中有關重製行為的「合理使用」情形,因此,由以上法律分析可知,洪教授侵害了楊力行的重製權。
負責審理該案件的法官,如認定洪教授上述重製行為侵害楊力行的重製權,在刑事責任方面,依著作權法第九十一條第二項之規定:「意圖銷售或出租而擅自以重製之方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十萬元以上二百萬元以下罰金。
」
依著作權法第一百條之規定,本項犯罪,須告訴乃論,亦即案例事實中,犯罪被害人楊力行必須對洪教授提出告訴,承辦檢察官才可依據相關證據偵查起訴,承審法官亦才可依據相關證據加以論罪科刑。
同時,依著作權法第九十八條之規定:「犯第九十一條至第九十六條之一之罪,供犯罪所用或因犯罪所得之物,得沒收之。
」,案例事實中,承審法官如果依據相關證據,認定洪教授有觸犯著作權法上述犯罪行為者,其供犯罪所用之物、因犯罪所得之專書及授權出版發行之金錢所得,法院均得判決加以沒收。
在民事責任方面,依著作權法第八十八條第一項之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著作財產權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楊力行如因洪教授之重製行為遭受財產上的損害,洪教授應對楊力行之損害,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此外,各大學院校對於其教師違反著作權法之行為,在其教師評審相關辦法中,通常亦訂有懲處之規定,洪教授任教之學校亦得依其相關規定,給予洪教授適當之校規懲處。
專家建議
「抄襲」他人著作,在著作權法上的意義,是不法重製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
不法重製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一、未經著作財產權人授與重製權或同意,二、有重製他人著作的行為,三、該重製行為不具備合理使用的情形。
但是,判斷是否「重製」他人著作,是一個「事實認定」的問題,如果發生著作權的爭議案件,只有負責審理該案件的法官,才有權利就該案件當事人所提供之證據,依據下列的認定標準,加以認定。
一、接觸。
所謂「接觸」,不限於以直接證據證明行為人有實際閱讀之事實,凡依社會通常情況判斷,行為人應有「合理的機會」或「合理的可能性」閱讀或聽聞著作人的著作,即足以構成接觸。
二、實質相似。
不僅指「量」的相似,亦兼指「質」的相似,不僅以「文字比對」的方法來判斷,亦以「非文字模式」分析比較,以整體觀感加以判斷。
然而,「抄襲」他人著作,在「學術倫理」上的意義,則更為嚴格,不但不法重製他人受著作權保護的著作,構成「抄襲」,縱使其重製行為,曾獲得著作財產權人授與重製權或同意,抑或該重製行為具備合理使用的情形,只要有「重製」行為的事實,就可能構成「抄襲」。
大學教師以研究、教學、輔導、服務為其主要職務,更是為人師表的學術工作者,全國各大學校院對於其教師,均有嚴格的「學術倫理」要求,「抄襲」不但是侵害他人著作權的不法行為,行為人依法應負民事與刑事的法律責任,更被視為嚴重違反學術倫理的不當行為。
謹以此案例的說明,提供大學教師從事學術著述時的參考,根本杜絕抄襲爭議的發生。
參考依據
著作權法
1.第五條
2.第七條
3.第九條
4.第十條
5.第二十二條第一項
6.第三十條第一項
7.第四十六條
8.第五十二條
9.第六十五條第二項
10.第八十八條第一項
11.第九十一條第二項
12.第一百條
TOP↑
原創我挺你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原創我挺你」粉絲團-相片
**網路直播必知的著作權**
推薦好站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智慧財產權月刊
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推廣服務中心
教育部資訊與科技教育司-網路智財權
創用CCblog
中華有聲出版錄音著作權管理協會
社團法人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
二手書
舊書攤
核心是Joomla!.
Designedby:installjoomlatemplateparkeddomain ValidXHTMLandCSS.
延伸文章資訊
- 1具體來說,「著作」分類有哪些?定義是什麼? - 法律百科
看到「著作」,雖然不一定可以很正確下定義,不過應該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創作。 可是人的創作,有各式各樣的方式,也常聽到這個創作歸類於衍生著作, ...
- 2一)著作權基本概念篇-1~10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我國作權法所稱的「著作」,是指屬於文學、科學、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的創作。 · 一、語文著作 · 包括詩、詞、散文、小說、劇本、學術論述與演講等,以數位(如純文字檔、圖檔 ...
- 3「抄襲」他人著作如何認定? - 國立東華大學智慧財產專區
著作權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著作權法雖然對於「引用」一詞,並未加以定義, ...
- 4著作權法第三條規定註釋-名詞定義 - 碩豐法律事務所
第一款「著作」,指著作人運用自己之智慧、技巧,將屬於文學、科技、藝術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以自己之方法表現著作內容,使他人得以感官之反應,覺察其存在。「著作物」 ...
- 5著作權法 - 全國法規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