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相信真實與媒介真實/媒體真實Social Belief's Reality and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Simmel(1959)的「康得哲學論」,解釋真實是一種社會綜合體,由個體的認知發展,與群體的相互關係,在特定情境、特定習慣下,交互運作而呈現不同真實。

‧Simpson(1960) ... 人文社會關懷 English 吳統雄 評論全分類 公共評論 法律評論 社會評論 資訊社會 美語樂學 幽默與雋永 文學創作 影音廣電作品 對統雄的報導 討論區目錄 站務與協助 ☰ 社群地圖 社群新聞 │吳統雄 履歷 研究 教學 服務 榮譽 │社科 第1類知識 第2類知識 第3類知識 研究方法 統計/多變項分析 投票行為與選舉預測 53237選民結構 人類取用行為新典範 取用行為國際研究團隊 │資管 管理學‧經濟學 貨幣主義 數位貨幣‧投資行為 資訊系統開發 電子商務 網路教育 數位電視 產學合作 就業進修‧甄選必勝 │文創 數位美學/數位文創導論 數位出版/電子書 視覺設計 優化網站 數位視訊/微電影 數位文創管理 大學青年‧網路雜誌 │電音 統雄數位音樂作品選 我,被禁唱的民歌手 數位音樂創作教學 統雄的音樂知識美學 歡迎聽歌.點歌.下載樂譜 │人文 公共評論 法律評論 社會評論 教育文化傳媒評論 科技科普評論 美語樂學 文學創作 萬象現代(NBA) 資訊社會 幽默人生 到底什麼是真相? 論社會相信真實與媒介真實/媒體真實SocialBelief'sReality andMediaReality 中國論壇Vol.24 No.283 P40-421987《學術論衡》 《中國論壇》在近半年來,刊出一系列文章探討開放報禁後的問題,歸納其間旨意,可以歸納出一個共同的命題:憂慮報禁開放後,媒介能不能「真實報導」、正確反映「真相(True Reality)」?還是只能反映不同的「社會相信真實(SocialBelief'sReality)」? 眾說紛紛  然而,這個憂慮不儘可能在將來發生,亦早已存在於現在與過去。

就以最近發生的一些國內外大事件為例,便呈現了紛紜的面貌,反映了什麼是同一事件,但不同的「社會相信真實(SocialBelief'sReality)」: ——「六一二」群毆事件,民進黨和愛國陣線誰是肇事者,雙方認定截然相反的真實。

——國家安全法的必要性和制訂旨意,不同背景的人主張不同的真實。

——美國「軍售尼游案」過程和動機,行政和立法部門各自陳述一套真實。

——美國總統候選人哈特和「邁阿密女子」,是否、以及如何從後門離去,媒體有不同報導的真實。

這些不同的真實,再經不同立場的媒介報導,更出現了錯雜的「媒介真實/媒體真實(MediaReality)」,其中到底何者為真實? 連「走出後門」這樣簡單的動作,其真實性都不能取得公信力,何況其他旨趣、涵義更複雜的抽像問題? 報導真相,談何容易? 尋找真相:社會相信真實與媒介真實/媒體真實 「真實報導」幾乎是任何新聞理論的第一條戒律;但也幾乎是最難滿足的一條守則。

遵守這條戒律的困難,可能源於一般處理「真實報導」的方法。

常見的方法有兩種,其一是「想當然耳」的方法,即「規範式方法」,就是理想中認定有一個唯一存在的具體「真實的真實」,報導者要能努力描述出這個真實。

但當報導者具備強烈意識型態時,其下意識已遵循其從屬「分社會」的相信,反映的只是特定的「社會相信真實」。

如以上第一、二例。

第二種是「常識方法」,就是認為只要報導者掌握了若干與真實有關的材料,如一幀照片、一個人(一面)的談話、一項歷史例證,甚或一段相關或不相關的經驗,由此產出的「媒介真實/媒體真實」,也就是「社會相信真實」的重要來源之一。

如以上第三、四例。

本文並不擬批判上述兩種方法,但企圖粗糙地盱衡一番,觀察其他有無從知識架構出發,處理「社會相信真實」的方法與論點,或也供新聞從業員,以及關心「真實」者之參考。

另外,在文獻巡獵過程中,深感「媒介真實/媒體真實」係自「社會相信真實」衍生出來的問題,故將其作為「社會相信真實」的部分集合來討論。

所見不同 專論「社會相信真實」的學者不是很多,但是兼及「什麼是真實」「媒介真實/媒體真實」論題的著作倒有不少。

以下先就較具特色與重要性的學派作一簡述,順序則以著作出版的先後為序: ‧Mead(1934)的「象徵互動論」,指出真實常與某些表象相結合,表象可能與真實有關,亦可能無關;而人們容易接受表象,卻不容易認清真實。

‧Geiger(1949)的「意識型態論」,認為真實就是個人的意識型態,而意識型態卻是非邏輯的、有方法論上謬誤的。

意識型態也可以堂皇地列出「客觀性」,但卻是把真實材料,經過自己的「情緒理性」,潛意識加入主觀的結果。

‧Piaget(1952)的「發展心理學論」,分析真實的形成,是由視覺形象為起點,逐步賦予意義、主題,而後建構起自己相信的社會相信真實。

‧James(1952)採用典型心理學類型分析方法,提出社會相信真實中有「多種真實」「次社會相信真實」的觀念。

他指出有五種真實;「感官真實」:人們所看、所聽到的東西;「科學真實」:物理學、化學的一些定律等;「理想真實」:邏輯、倫理、美學等;「迷邪真實」:如種族歧視論,各種偏見等;但是,有些「偏見」後來卻可能變成「科學真實」,如哥白尼的「地動說」,便曾由邪說轉化為天文定律;最後即「信仰真實」:如宗教界主張的天堂、西天等。

以上五種都是屬於次一階層的次真實,相互激盪而共同組成「社會相信真實」。

‧Whorf(1956)的「語言哲學論」,主張真實基於思考,而思考基於語言,每一種體系大異的語言之間,所見必不同。

所以,相同的真實,對使用英語、梵語、中語的人言而,必屬不同真實。

‧Simmel(1959)的「康得哲學論」,解釋真實是一種社會綜合體,由個體的認知發展,與群體的相互關係,在特定情境、特定習慣下,交互運作而呈現不同真實。

‧Simpson(1960)在譯介塗爾幹的社會理論時,指出塗式觀點的真實,係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的一種模糊形象,它是由多種、多個社會「有機體」相互運作而產生,並可因衝突而發生變化。

‧Parsons(1960)的「結構功能論」,對社會相信真實採取「人文區位說」,認為真實個別存在於不同的人文區位內,在區內的人們因為互為參考,彼此有關係,才能產生一致的真實。

所以真實具有「社群性」。

‧Solley&Murphy(1960)則從古典心理學方法出發,探討真實的形成有五個階段:(1)刺激;(2)注意;(3)接觸刺激;(4)考驗刺激的訊息,並產生回饋;(5)建構社會相信真實的認知。

‧Merleau-Ponty(1962)的「現象論」,主張任何當前呈現的社會相信真實,必會引起當事人過去相關的「先行真實」,導致一連串回憶、感受,和知識上的交互作用,然後再造他認為的客觀真實。

‧Schutz(1962)採取批判態度,認為所謂真實,就是人們在人群中所追求的目標,符合己見者,便是真實;人們製造真實,而非接受真實。

‧Eisenstadt(1963)的「強權論」,指出有強權者,便操作真實。

此及俗諺「官大學問大」的理論化。

不過,他亦指出,在當前社會中,除了政治力量外,群眾、資本、科技亦己成為「強權」,彼此操作真實,結果並無真實可言。

‧Holzner(1968)則試圖結合德國和美國的心理學、社會學,為「社會相信真實」梳理一個理論架構,觀察其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

本文後文的討論,將還多借重他的架構。

‧最後,便是Gerbner在這十餘年來,不斷提出媒介真實/媒體真實和社會相信真實相對的觀念,他認為媒介已另外構築了一個世界,而與當前進行的社會沒有關連,從而批評大眾傳播的許多問題。

社會相信真實的分析架構與建構元素 從上節俯瞰中,各個學者或強調「知微」,或從「見著」入手;或分析、或比較、或批判,又呈現了紛岐的「真實」。

但統合各家學說,我們似可擬出四項建構元素:社會相信真實的定位、形成社會相信真實的程序、影響社會相信真實的因素、以及社會相信真實與知識,作為觀察社會相信真實的析架構與建構元素。

社會相信真實的定位 社會相信真實應主要由「自我」與「社會」來定位。

而「真實」的內容呈多元化、多樣化,可能是經驗的,也可能是非經驗的,而如需與知識結合時,又會發生複雜的後果。

社會相信真實的形成過程 形成社會相信真實的過程,前述有幾位學者提及,不過若從較廣闊的觀點來說,大約可分為四個階段:認知、檢視、交互作用、建構真實。

認知出於「自我」者,常屬觀察;而來自「社會」者,常經由知識傳佈的形式。

一般性的知識,對認知的衝擊較小。

而「專業性」的知識與「意識型態性」的知識——即是非好惡、價值判斷等,在適時適地接觸時,可能產生極大的衝擊。

認知可能屬發展性的,而非突然建立的,但也可能屬疏懶的,易於認知表象,而較少深入本質。

認知會經由時間、空間的累積而擴展,甚或改變。

當後至的觀察或知識,與先前的認知不符時,個體便自動發生「檢視」作用。

他可能試圖自我詮釋,但更易於接受身邊的群眾,所提供的「參考架構」作為檢視依據。

在採擇參考架構時,便發生了交互作用,形成社會交換,或進入社會化過程,而對混沌的真實,慢慢建立一個觀察角度,如果再處在一個團體之中,更容易固守這個角度。

這時,社會相信真實便逐漸建構完成了,即為他所屬社會情境中觀察的角度。

這個真實是不證自明的,亦可能是有完整理論支持的。

他不脫離這個社會,不再經由前述的過程,便可能不會放棄這個真實。

社會相信真實的影響因素 影響社會相信真實的因素主要有三:本人、情境,和傳播體系。

本人因素即較為內在的一些影響,如文化遺傳、教育背景、角色扮演、活動能力、性格傾向,以及接觸其他外物的興趣等,這些對於建構社會相信真實的彈性,有相當的影響力。

而情境因素就是外在的強權壓力、社會經濟階層屬性,以及利益團體的誘導等,會使個人對各種真實有不同的接收程度。

傳播體系因素即形成「媒介真實/媒體真實」的因素,實際上即將前述的各種程序作幾何型的擴張,會發生的障礙、難題比例放大。

而個人認知的形成,得之知識傳佈者為多,此即「媒介真實/媒體真實」能否反映「社會相信真實」,博受關切的原因。

社會相信真實的知識關聯 最後,就是要再度注意社會相信真實與知識的關聯,尤其是專業知識與意識型態知識。

極為諷刺的一個現象是,當人們接觸專業知識所帶來的真實,與已所既存者不符時,往往會放棄自己原來所有,而接受新的真實;但如果是接觸意識型態的知識時,又常會排斥新的真實,而固守己見。

其中是否反映了人類盲目、固執、脆弱的各種不同特質,值得深思。

到底什麼是真相?猶待思索 社會相信真實為何,或許無人能予解答。

但在一個分析架構之中,或許能提供我們檢討的脈絡。

         本站Google排行榜‧全球冠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