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灰斑病_百度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枇杷灰斑病又稱輪斑病,是由枇杷葉擬盤多毛孢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枇杷一種重要病害,主要為害枇杷葉片、枝幹、果實,花也能發病。

病斑初呈黃色褪綠小點,病斑擴大逐漸 ... 反饋 分享 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https://baike.baidu.hk/item/枇杷灰斑病/7506534 複製 複製成功 枇杷灰斑病 編輯 鎖定 枇杷灰斑病又稱輪斑病,是由枇杷葉擬盤多毛孢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枇杷一種重要病害,主要為害枇杷葉片、枝幹、果實,花也能發病。

病斑初呈黃色褪綠小點,病斑擴大逐漸變為淺褐色、褐色至灰白色,散生小黑點。

病斑邊緣深褐色、病健界線清楚,單個病斑近圓形,可多個病斑合成大斑塊。

病害嚴重時導致落葉。

[1-3]  枇杷灰斑病在中國上海地區一般於5月出現新病斑;6-7月梅雨季節,是病害流行高峯期。

凡土壤貧瘠、管理粗放、樹勢衰弱的果園發病嚴重。

苗木發病常重於成年樹。

[4]  枇杷灰斑病的防治方法以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為主。

冬季結合修剪清除病殘葉並集中燒燬,減少菌源。

嫩梢抽發期噴50%甲基託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防治。

[5]  中文名 枇杷灰斑病 外文名 Loquatgrayleafspot 別    名 稱輪斑病 為害作物 枇杷 為害部位 葉片、花和果實 病    原 枇杷葉擬盤多毛孢 目錄 1 病原特徵 ▪ 形態特徵 ▪ 生理特性 2 為害症狀 3 侵染循環 4 流行規律 5 防治方法 枇杷灰斑病病原特徵 編輯 病原為枇杷葉擬盤多毛孢(Pestalotiopsiseriobotryfolia(Guba)ChenetChao),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1]  枇杷灰斑病形態特徵 菌落白色,邊緣不整齊,氣生菌絲呈放射狀生長。

產孢細胞無色,瓶梗狀,未見環痕。

分生孢子器呈盤狀,散生或聚生,初期埋生於表皮中,後突破錶皮,呈黑色。

分生孢子紡錘形,有隔膜4個,直或微彎,大小(17-23)微米×(7-9)微米,隔膜間有縊縮,中間3個細胞呈暗褐色,其中上2個細胞顏色較深,頂細胞圓錐形,無色,頂生2-4根附屬絲,長12-18微米,基細胞無色,尖錐形,下端有細柄,長3-4微米。

[1]  [6-7]  枇杷灰斑病生理特性 擬盤多毛孢菌適宜生長温度範圍較窄,最適生長温度為20-25℃,30℃以上菌絲生長受阻,菌絲集結,15℃菌絲仍可生長,但生長緩慢,屬中低温型菌。

適合病菌生長的碳源有蔗糖、乳糖和葡萄糖,氮源有蛋白腖、磷酸銨、硝酸銨和硝酸鉀。

適合病菌產孢的碳源有蔗糖、葡萄糖和澱粉,氮源有硝酸鉀。

硫酸銨能使病菌生長受阻,且不能產孢;尿素則能抑制病菌生長。

[1]  該菌在PDA培養基上菌絲生長的温度為8-36℃,最適24℃;產生分生孢子的温度為8-34℃,最適26℃;分生孢子萌發的温度為8-36℃,最適28℃。

在pH3-10的PDA培養基上該菌均能生長和產孢,產生分生孢子最適pH4,分生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最適pH5.分生孢子在飽和濕度或水滴中萌發快,相對濕度低於90%時不能萌發。

在酸性條件下利於菌絲生長、產孢和孢子萌發,而在鹼性條件下不利於菌絲生長、產孢和孢子萌發。

光照處理對該菌絲生長髮育無顯著性影響,在有無光照或連續光照的條件下均可正常生長和產孢。

分生孢子萌發雖不需要外界營養,但某些糖(麥芽糖、蔗糖)可促進分生孢子的萌發。

硫酸銨、磷酸銨、硝酸銨對分生孢子萌發有抑制作用。

分生孢子在50℃温水中經10分鐘或55℃温水中經2分鐘處理完全失去活力。

菌絲體在50℃温水中經15分鐘或55℃温水中經2分鐘處理完全失去活力。

[7]  枇杷灰斑病為害症狀 編輯 枇杷灰斑病 枇杷灰斑病主要為害枇杷葉片、枝幹、果實,花也能發病。

[1]  [2]  葉片:葉片染病,初呈淡褐色圓形病斑,後漸變為灰白色,表面乾枯,常與下部組織分離,多個小病斑常癒合形成不規則大斑。

病斑具明顯邊緣,呈黑褐色細環帶,中央散生黑色小點,即病原分生孢子盤。

嚴重時葉片早期脱落。

[1]  果實:果實染病,產生紫褐色圓形病斑,病斑凹陷,上面也散生黑色小點,嚴重時果實常腐爛。

[1]  枇杷灰斑病侵染循環 編輯 病原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盤或分生孢子在寄主病葉上越冬。

次年春暖時節,越冬分生孢子和新生孢子隨風雨飛濺,在嫩葉上萌發菌絲侵入,潛育一段時間後在成熟新葉上產生病斑,繼露出分生孢子盤釋放出分生孢子,重複侵染夏梢和秋梢嫩葉。

老葉片表面臘質厚,氣孔開張口小,病菌孢子不易侵害,人工接種試驗得到證實。

[8]  温度達20-30℃時有利病害發展。

[4]  枇杷灰斑病流行規律 編輯 在中國上海地區一般於5月出現新病斑;6-7月梅雨季節,是病害流行高峯期。

凡土壤貧瘠、管理粗放、樹勢衰弱的果園發病嚴重。

苗木發病常重於成年樹。

[4]  枇杷園地定植過密,樹冠鬱蔽,通風透光差,濕度大時灰斑病發生較嚴重。

品種不同,發病程度有明顯差異。

[8]  寄主抗性:枇杷各品種間感病性存在差異,夾腳、夾腳與烏兒的雜交種較抗病,白沙、紅種次之;烏兒較感病。

[1]  發生條件:施肥不足或不當,造成土壤瘠薄,可誘發灰斑病;枇杷園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樹冠鬱密,通風透光差,灰斑病嚴重。

[1]  枇杷灰斑病防治方法 編輯 農業防治:增施有機肥,低窪積水地注意排水,合理修剪。

秋末冬初徹底清除樹上與樹下殘葉、落葉,並集中燒燬。

[1]  化學防治:新葉長出後噴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1:1:(160-200)倍波爾多液。

隔10-15天噴1次,共2-3次。

[1]  參考資料 1.    郭書普主編,新版果樹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第140頁 2.    何科佳,果樹病蟲害防治圖冊,湖南科學技術,2013.08,第33頁 3.    張紹升等編著,果樹疑難病害診治圖譜,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01,第57頁 4.    王焱主編,上海林業病蟲,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1,第330頁 5.    王國平,竇連登主編,果樹病蟲害診斷與防治原色圖譜,金盾出版社,2005.08,第321頁 6.    王莉爽,陳小均,耿坤,張斌,胡吉峯,楊學輝.枇杷灰斑病病原鑑定及防治藥劑的室內毒力測定[J].貴州農業科學,2011,(第8期):90-92 7.    谷會,陳維信,劉愛媛,馮淑傑,齊穎.枇杷灰斑病菌的生物學特性[J].果樹學報,2009,(第6期):860-864 8.    邱強編著,原色果品·蔬菜貯運病害圖譜,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第82頁 圖集 枇杷灰斑病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4次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 LLLLLL刘镇宇 (2022-03-30) 1 病原特徵 1.1 形態特徵 1.2 生理特性 2 為害症狀 3 侵染循環 4 流行規律 5 防治方法 百科協議    隱私協議    意見反饋 Beta 進入詞條 清除歷史記錄關閉 編輯 反饋 登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