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新聞》九七前夕香港報紙不分左右向「中」看齊報老闆 ...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而且在六四之前,查良鏞有意和星島日報的社論主筆爭「右派政治」立場的 ... 像過去和國民黨政府關係良好的《東方日報》,雖然沒有明顯的「赤化」 ... 立即登入 帳號維護 會員資料 會籍管理 序號兌換 贊助紀錄 作者專區 支持我們 登出 會員中心 會籍管理 序號兌換 咖啡贊助 贊助紀錄 WSJ訂閱 支持我們 盤點政策 解構政局 軍事外交 產經調查 歷史新新聞 欄目 盤點政策 解構政局 軍事外交 產經調查 歷史新新聞 歷史新新聞 歷史新新聞》九七前夕香港報紙不分左右向「中」看齊 報老闆當時預言:現在談的,以後可能還會改變…… 譚淑珍 2022-01-0209:00 2021年12月29日香港《立場新聞》辦公室遭到警方搜索、帶走大量資料。

(資料照,美聯社) 為什麼我們要回顧這篇報導 「什麼都沒有,我們也沒有要求。

現在談的,以後可能還會改變。

或許以後的條件會更好也說不定。

」這是1997香港「回歸」前,一位香港報業老板對於北京會給香港多大新聞自由的看法。

儘管鄧小平給香港「50年不變」的保證,但香港在1997年「回歸」至今24年多,連50年的一半都不到,卻是一切都變了,而在《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6月30日實施後,香港更是出現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遭到集體「取消資格」解除職務(DQ,Disqualification),媒體屢遭搜索、記者被逮捕的情況。

2021年除了《蘋果日報》遭到整肅吹了熄燈號,在2014年雨傘革命時由《主場新聞》改版而成,一直被視為香港言論指標的《立場新聞》也在年底遭到搜索、工作人員被逮捕後宣布停刊的慘況。

《新新聞》在九七香港回歸前的1996年寫下這篇報導,觀察和解析當時香港報業從立場左右壁壘分明(香港的左派指親中共者),到不分左右都很「識做」地明著暗著對北京友善──甚至一些被認為右派(反共)形象明顯報紙,不是幫北京官媒留版面,就是減少對中共、增加對英國的砲火。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預先自我審查、自我閹割,北京還是不斷收緊香港的言論和報導空間,畢竟不自由和自由是難以「兩制」並存的。

(新新聞編輯部)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前,毛澤東銅像下,有一行數字時時刻刻在提醒著過往的人們,香港回歸「祖國」的日子還剩下多少天?這個數字在北京的中國人是數著指頭在等,但同樣的在香港的中國人也同樣的扳著手指在算:「這樣的日子,還能持續到多久?」 香港媒體紛紛「求變」 雖然北京當局一再強調香港回歸「祖國」後,50年不變。

但是,不要說「50年不變」,九七還沒到,香港傳媒的立場和生態就已經「變了」,至少,「語言」肯定是會變的。

在今年7月,香港職業訓練局與香港報業公會合作,準備舉辦為「新聞從業人員」所開的「普通話」訓練班。

這明白表示,中共當局對香港雖然是一國兩制,但語言還是要統一的。

支持《新新聞》 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在這同時,香港的傳媒在基本立場也產生質變。

雖然各報並沒有針對九七的問題有明確的「指示」,但是該變的卻早在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變後,就做了很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對大陸新聞處理上的改變。

一位《明報》的資深記者就指出,過去罵大陸的報紙,現在都會刻意做平衡。

以《明報》為例,《明報》在香港一向是標榜「言所當言」、「有話直說」的媒體,但自六四事件後,對大陸新聞的處理上,就很「刻意」的尋求「平衡」,而這種平衡求的不是新聞報導內容,而是在報面上直接劃分一塊「租借」給新華社。

在這塊「租借」上的言論自然是很平衡的「親中」。

《明報》是查良鏞所創辦的,以筆名「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在台灣也很名。

在台灣知道金庸的人同時也明白,査良鏞本人也是個「英雄」,在政治上採取主動,企圖以其報紙的力量決定國家的前途。

而且在六四之前,查良鏞有意和星島日報的社論主筆爭「右派政治」立場的代言人的位置。

不過査良鏞這些「英雄」的過往,在1993年由于品海接手《明報》後,到前年又由馬來西亞木材大王張曉卿接手《明報》集團後,《明報》就和査良鏞完全無關。

用「金庸」筆名寫作武俠小說的查良鏞,創辦的《明報》一開始反共立場鮮明。

(資料照,美聯社) 因此,若站在台灣的角度觀察,會直覺上認為《明報》的改變是因為査良鏞這位「英雄」不在的關係,但是這種「台灣觀點」,香港《明報》的一位記者卻提出反證,査良鏞曾向基本法委員會提議,香港在15年內不適合有自由選舉,因而引發抗議的學生在《明報》大樓門口焚燒《明報》。

這位記者以此為例說,即使査良鏞現在還在《明報》,不論其在文革期間,他的報紙是如何的和北京政府公開敵對,到中共接收香港的日期逼近時,「態度上一樣會軟化的」。

同樣的在過去和《明報》是「右派政治」立場的《星島日報》,也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在報業業主的胡仙接受美國《紙老虎》(PaperTigers:LatestGreatestNewspaperTycoonsandHowTheyWontheWorld)一書的作者尼古拉斯.柯瑞奇(NicholasColeridge)的訪問時,針對1997年以後的新聞自由方面,中國大陸有沒有給他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保證時並無法窺知,因為她的回答是如此說的:「什麼都沒有,我們也沒有要求。

現在談的,以後可能還會改變。

或許以後的條件會更好也說不定。

」 星島日報從右轉左 「一切都要看這幾年中國大陸的發展,要預測未來太困難了,就好像東歐,誰也沒有料到會整個跨掉。

不過我們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還有很多事業,我們可以把報紙獨立出來,讓它自給自足。

這是可以辦到的。

我的感覺是現在不必預想太多,應該不會是收緊政策吧。

梅鐸買下南華早報的時候,並沒有因為九七的問題而撒手不買啊!」 但是,若《星島日報》、《星島晚報》以及英文報《香港旗幟日報》有報導對大陸不利的報導時,所屬的採訪部門及編輯部門的主管通常都會接到胡仙辦公室主任的邀宴吃飯聊天的「電話」。

而吃飯聊天的內容也必定環繞在「這樣的報導會影響到我們和大陸間的合作關係……。

」 香港報界認為《星島日報》由右派政治立場轉為目前的「中立偏左」,且報業業主胡仙也和中共當局接觸的密切的主因,歸究在台灣總統李登輝的身上。

因為李登輝從來沒有私下和胡仙會晤過,相對的中南海的李鵬、江澤民則都曾「單獨」接見過胡仙。

過去蔣經國在位時,曾有二度和胡仙對談過。

香港報界人士因此說,「中共在這方面做的禮數比較多,至少在九七之前,是比台灣做的好」。

九七影響報業走向 基本上,香港的報業業主嘴裡不說,但是都很「識做」,《蘋果日報》的一位新聞主管說,在香港所謂「識做」的意思是,自己懂得如何處理。

特別是自六四天安門事件前後相比,香港媒體在處理大陸新聞方面很明顯的非常「識做」。

他說,六四事件之前和當時,罵中共愈凶的「變化」的情況愈嚴重,這包括他們的老板黎智英在內,雖然黎智英並沒有在報館內直接明示過什麼事,但在多次主管聚會、開小組會議時都不忘說:「不要罵中共!」但新聞事件不在此限,新聞專業上,一樣要求「事實報導」,不過事件外的評論則盡量不要「罵中共」。

同時,黎智英對外一再強化「他淡出《蘋果日報》的印象。

」 2020年12月31日,香港終審法院應律政司要求讓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還押。

1997前黎智英曾一度極力淡化自己在《蘋果日報》裡的角色。

(資料照,美聯社) 事實上,不止是《蘋果日報》不再以評論罵中共,香港所有的報紙都看不到任何「批共」的專櫊了。

至於電視媒體,按香港報界的說法是,「早就識做了」,電子媒體識做速度就像他們的新聞特性:「快」,但並不精緻。

像過去和國民黨政府關係良好的《東方日報》,雖然沒有明顯的「赤化」現象,但也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東方日報》一位離職的主管說,過去馬家兄弟主掌的《東方日報》從來沒有罵過港督彭定康,但日前馬澄坤在接受《東周刊》訪問時,竟指責香港政府欺驅香港人民。

《明報》的一位資深記者指出,不只是報業老板,在香港的新聞從業人員都對九七有莫名的「恐懼」感,而這種恐懼感是來自於「不確定」,這種不確定再加上大家都很「識做」的小心處理大陸新聞的氣氛下,就更加的不明確。

在這種不明確下,香港報界也對過去左派政治立場的報紙如《文匯報》、《商報》,《大公報》的走向也抱持著好奇的態度,因為九七後,這些報紙不會再是「愛國報紙」了,因為到時所有的報紙都會一樣了。

(本文刊登於1996年9月15日出版的497期《新新聞》) 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 ──《新新聞》需要您的贊助支持 在1987解嚴那一年創立的《新新聞》,秉持「公正」、「真實」、「進步」的信念,我們在紙本媒體時代曾創造了「讓事實說話,讓政治人物不敢說謊話」的口碑,如今我們要在網路媒體時代把這個責任延續下去。

我們要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才能無所偏倚、無所忌憚、發揮專業能力,全心全力檢視公共政策,以監督政府,滿足人民知的權利。

這一切都需要您以實際行動支持我們──就是現在,請您與《新新聞》攜手前進! 贊助我們 歷史新新聞 , 97大限 , 香港回歸 , 香港 , 蘋果日報 , 東方日報 , 大公報 , 星島日報 , 黎智英 , 金庸 , 查良鏞 , 文匯報 延伸閱讀 黎蝸藤專欄:香港選舉後的政局──立法會選舉與特首競賽 黎蝸藤 2021-12-3006:50 竹竹併好嗎1》升格後店家倒一堆?舊縣區邊緣化 三都過來人揭慘況 唐筱恬 2021-12-3009:10 竹竹併好嗎2》大新竹升格急什麼?林智堅棄選也解決不了的4大爭點 李佳穎 2021-12-3109:10 誰來海洋保育2》誰殺了擱淺海龜、鯨豚?腸道解剖追出幕後兇手 黃天如 2021-12-2909:10 熱門推薦 1 108課綱考招爭議1》6萬「不存在的考生」左右分科測驗計分 公平性受質疑 2 政策搖擺1》環保署兩年補助燃油機車 竟讓電動機車銷售量腰斬 3 內鬥幕後1》黑函滿天飛!裴偉被控大領1800萬顧問費,鏡週刊人事費還由鏡電視埋單 4 108課綱考招爭議2》學測跨考人數總整理 考試負擔真的減輕了嗎? 5 內鬥幕後2》前董座被爆黑手伸入新聞部 鏡電視「干涉新聞」疑雲全紀錄 6 【新新聞】釋字785大限在即,超時加班未解 警消健康全面上軌再等等 7 政策搖擺2》六都就有三都不及格 電動機車推廣各縣市步調不一,減少移動污染源待加把勁 8 政媒一家親?主播記者變身選舉刺客背後的崩壞 9 顧爾德專欄:厭女與核電,南韓大選給台灣的兩個警示 10 林建甫專欄:高薪扭曲了平均薪資 分享本圖 分享本文 風傳媒集團 STORMMEDIAGROUP 會員服務信箱: [email protected] Copyright©2021StormMediaGroupAllRights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