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體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晶體學,又稱結晶學(英語:Crystallography),是一門以確定固體中原子(或離子)排列方式為目的的實驗 ... 晶體學研究的某些材料,如蛋白質,在自然狀態下並非晶體。

晶體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結晶固體:鈦酸鍶的原子解析度圖像。

較亮的原子是鍶,而較暗的原子是鈦。

晶體學,又稱結晶學(英語:Crystallography),是一門以確定固體中原子(或離子)排列方式為目的的實驗科學。

「晶體學」一詞原先僅指對各種晶體性質的研究,但隨著人們對微觀尺度上的認識加深,其詞義已大大擴充。

在X射線衍射晶體學提出之前(介紹見下文),人們對晶體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晶體的點陣幾何上,包括測量各晶面相對於理論參考坐標系(晶體坐標軸)的夾角,以及建立晶體點陣的對稱關係等。

夾角的測量用測角儀完成。

每個晶面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用它們在一個立體球面坐標「網」上的投影點(一般稱為投影「極」)表示。

坐標網的又根據不同取法分為Wolff網和Lambert網。

將一個晶體的各個晶面對應的極點在坐標網上畫出,並標出晶面相應的密勒指數,最終便可確定晶體的對稱性關係。

現代晶體學研究主要通過分析晶體對各種電磁波束或粒子束的衍射圖像來進行。

輻射源除了最常用的X射線外,還包括電子束和中子束(根據德布羅意理論,這些基本粒子都具有波動性,參見條目波粒二象性),可以表現出和光波類似的性質)。

晶體學家直接用輻射源的名字命名各種標定方法,如X射線衍射(常用英文縮寫XRD),中子衍射和電子衍射。

以上三種輻射源與晶體學試樣的作用方式有很大區別:X射線主要被原子(或離子)的最外層價電子所散射;電子由於帶負電,會與包括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在內的整個空間電荷分布場發生相互作用;中子不帶電且質量較大,主要在與原子核發生碰撞時(碰撞的概率非常低)受到來自原子核的作用力;與此同時,由於中子自身的自旋磁矩不為零,它還會與原子(或離子)磁場相互作用。

這三種不同的作用方式適應晶體學中不同方面的研究。

目次 1基本理論 2各種表示方法 3實驗技術 4應用 4.1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 4.2在生物學中的應用 5相關科學家 6參見 7參考資料 8外部連結 基本理論[編輯] 凝聚態物理學二級量子相變的相圖 相 ·相變 ·量子臨界點(英語:Quantumcriticalpoint) 物質狀態固體 ·液體 ·氣體 ·電漿體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玻色氣體 ·費米凝聚 ·費米氣體 ·費米液體 ·超固體 ·超流體 ·拉廷格液體 ·時間晶體 相現象序參量 ·相變 電子態相能帶結構 ·絕緣體 ·莫特絕緣體 ·半導體 ·半金屬 ·導體 ·超導體 ·熱電效應 ·壓電效應 ·鐵電性 ·拓撲絕緣體 電子現象量子霍爾效應 ·自旋霍爾效應(英語:SpinHalleffect) ·近藤效應 磁相抗磁性 ·超抗磁性 順磁性 ·超順磁性鐵磁性 ·反鐵磁性變磁性(英語:metamagnetism) ·自旋玻璃 準粒子聲子 ·激子 ·電漿子電磁極化子 ·極化子(英語:Polaron) ·磁振子 軟物質無定形體 ·顆粒物質(英語:Granularmaterial) ·液晶 ·聚合物 相關研究者范德瓦耳斯 ·昂內斯 ·勞厄 ·布拉格 ·德拜 ·布洛赫 ·昂薩格 ·莫特 ·佩爾斯 ·朗道 ·拉廷格(英語:Luttinger) ·安德森 ·凡扶累克 ·哈伯德(英語:JohnHubbard(physicist)) ·肖克利 ·巴丁 ·庫珀 ·施里弗 ·約瑟夫森 ·奈爾 ·江崎玲於奈 ·賈埃弗 ·科恩 ·卡達諾夫(英語:LeoKadanoff) ·費舍爾 ·威耳遜 ·克利青 ·賓寧 ·羅雷爾 ·貝德諾爾茨 ·米勒 ·勞夫林 ·施特默 ·崔琦 ·阿布里科索夫 ·金茲堡 ·萊格特 閱論編 普通顯微成像的原理是利用光學透鏡組匯聚來自待觀測的物體的可見光,進行多次成像放大。

然而,可見光的波長通常要遠大於固體中化學鍵的鍵長和原子尺度,難以與之發生物理光學作用,因此晶體學觀測學要選擇波長更短的輻射源,如X射線。

但一旦使用短波長輻射源,就意味著傳統的「顯微放大」和「實像拍攝」方法將不能(或難以)應用到晶體學研究中,因為自然界沒有材料能製造出可以匯聚短波長射線的透鏡。

所以要研究固體中原子或離子(在晶體學中抽象成點陣)的排列方式,需要使用間接的方法——利用晶格點陣排列的空間周期性。

晶體具有高度的有序性和周期性,是分析固體微觀結構的理想材料。

以X射線衍射為例,被某個固體原子(或離子)的外層電子散射的X射線光子太少,構成的輻射強度不足以被儀器檢測到。

但由晶體中滿足一定條件(布拉格定律的多個晶面上的原子(或離子)散射的X射線由於可以發生相長干涉,將可能構成足夠的強度,能被照相底片或感光儀器所記錄。

各種表示方法[編輯] 主條目:密勒指數 晶體中的晶向用方括號括起的三個最小互質坐標值來標出,譬如:[100]; 在對稱操作中等價的一組晶向稱為晶向族,用尖括號括起的三個最小互質坐標值來標出,譬如 < 100 > {\displaystyle<100>} 。

在正方晶系中,上述晶向族中包含的晶向有 [ 100 ] , [ 010 ] , [ 001 ] , [ 1 ¯ 00 ] , [ 0 1 ¯ 0 ] , [ 00 1 ¯ ] {\displaystyle[100],[010],[001],[{\bar{1}}00],[0{\bar{1}}0],[00{\bar{1}}]} 六個晶向; 晶面的密勒指數用圓括號括起,如(100)。

在正方晶系中,(hkl)晶面垂直於[hkl]晶向; 與晶向族的定義類似,在對稱操作中等價的一組晶面稱為晶面族,用花括號括起,如{100}。

實驗技術[編輯] 晶體學研究的某些材料,如蛋白質,在自然狀態下並非晶體。

培養蛋白質或類似物質晶體的典型過程,是將這些物質的水溶液靜置數天、數周甚至數月,讓它通過蒸發、擴散而結晶。

通常將一滴溶有待結晶物質分子、緩衝劑和沉澱劑的水溶液置於一個放有吸濕劑的密封容器內,隨著水溶液中的水慢慢蒸發,被吸濕劑吸收,水溶液濃度緩慢增加,溶質就可能形成較大的結晶。

如果溶液的濃度增加速度過快,析出的溶質則為大量取向隨機的微小顆粒,難以進行研究。

晶體獲得後,便可以通過衍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

儘管當今許多大學和科研單位均使用各種小型X射線源進行晶體學研究,但理想的X射線源卻是通常體積龐大的同步加速器(同步輻射光源)。

同步輻射X射線波譜寬、強度和準直度極高,應用於晶體學研究可大大提高精確度和研究效率。

從晶體的衍射花樣推測晶體結構的過程稱為衍射花樣的標定,涉及較繁瑣的數學計算,常常要根據和衍射結果的比較對模型進行反覆的修改(該過程一般稱為modelingandrefinement)。

在這個過程中,晶體學家要計算出可能晶格結構的衍射花樣,並與實際得到的花樣進行對比,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後進行多次篩選和修正,最終選定一組(通常不止一種)與實驗結果最大程度吻合的猜測作為推測的結果。

這是一個異常繁瑣的過程,但如今由於電腦的廣泛應用,標定工作已經大大簡化了。

除上述針對晶體的衍射分析方法外,纖維和粉末也可以進行衍射分析。

這類試樣雖然沒有單晶那樣的高度周期性,但仍表現出一定的有序度,可利用衍射分析得到其內部分子的許多信息。

譬如,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就是基於對纖維試樣的X射線衍射結果的分析而提出,最終得到驗證的。

應用[編輯] 在材料科學中的應用[編輯] 晶體學是材料科學家常常使用的研究工具。

若所要研究物質為單晶體,則其原子排布結構直接決定了晶體的外形。

另外,結晶材料的許多物理性質都極大地受到晶體內部缺陷(如雜質原子、位錯等等)的影響,而研究這些缺陷又必須以研究晶體結構作為基礎。

在多數情況下,研究的材料都是多晶體,因此粉末衍射在確定材料的微觀結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除晶體結構因素外,晶體學還能確定其他一些影響材料物理性質的因素。

譬如:粘土中含有大量細小的鱗片狀礦物顆粒。

這些顆粒容易在自身平面方向作相對滑動,但在垂直自身平面的方向則極難發生相對運動。

這些機制可以利用晶體學中的織構測量進行研究。

晶體學在材料科學中的另一個應用是物相分析。

材料中不同化學成分或同一種化學成分常常以不同物相的形式出現,每一相的原子結構和物理性質都不相同,因此要確定或涉及材料的性質,相分析工作十分重要。

譬如,純鐵在加熱到912℃時,晶體結構會發生從體心立方(body-centeredcubic,簡稱bcc)到面心立方(face-centeredcubic,簡稱fcc)的相轉變,稱為奧氏體轉變。

由於面心立方結構是一種密堆垛結構,而體心立方則較鬆散,這解釋了鐵在加熱過912℃後體積減小的現象。

典型的相分析也是通過分析材料的X射線衍射結果來進行的。

晶體學理論涉及各種空間點陣對稱關係的枚舉,因此常需藉助數學中的群論進行研究。

參見對稱群。

在生物學中的應用[編輯] X射線晶體學是確定生物大分子,尤其是蛋白質和核酸(如DNA、RNA)構象的主要方法。

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就是通過晶體學實驗數據發現的。

1958年,科學家(Kendrew,J.C.etal.)首次通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晶體結構,利用X射線分析方法得到了肌紅蛋白分子的空間模型(Nature181,662–666)。

如今,研究人員已建立起了蛋白質資料庫(蛋白質資料庫,PDB),將已測明的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供人們免費查詢。

利用蛋白質結構分析軟體RasMol或Pymol,還可對生物分子結構數據進行可視化。

中子射線晶體學可以與X射線晶體學互補,獲得X射線晶體學中經常缺失的生物大分子氫原子位置的信息。

電子晶體學(英語:Electroncrystallography)應用在某些蛋白質,如膜蛋白和病毒殼體蛋白結構的研究中。

相關科學家[編輯] 唐·克雷格·威利 勒內·茹斯特·阿羽依 威廉·哈洛斯·密勒 奧古斯特·布拉菲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羅伯特·胡伯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馬克斯·佩魯茲 參見[編輯] 地球科學主題 原子堆垛因子 晶體 晶體光學 雛晶 結晶過程 晶體學群 衍射 衍射的動力學理論 粉末衍射 電子晶體學 對稱群 X射線晶體學 參考資料[編輯] 馮端、丘第榮編,《金屬物理學》第一卷《結構與缺陷》,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ISBN7-03-006431-3 周玉、武高輝編,《材料分析測試技術》,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哈爾濱,1998,ISBN7-5603-1338 劉孝敏編著,《工程材料的微細觀結構和力學性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合肥,2003,ISBN7-312-01572-7 新藥發現開發技術平台,200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22039-1 羅谷風編,《結晶學導論》,地質出版社,2010,ISBN978-7-116064881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晶體學 晶體學和礦物結晶系統介紹(英文) 晶體學教學小冊子(英文) 晶體的點陣結構(英文) 免費的晶體學軟體 蛋白質晶體學軟體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相變晶體學計算軟體PTCLa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地質學概述 地質學概況(英語:Outlineofgeology) 地質學術語表(英語:Glossaryofgeology) 地質學文章索引(英語:Indexofgeologyarticles) 地質學史 地質學史 地質年代學 地球地質歷史 地質學時間軸(英語:Timelineofgeology) 組成和結構 地球化學 晶體學 礦物學 岩相學 岩石學 地史學 地層學 古生物學 古氣候學 沉積學 運動 構造地質學 地球動力學 板塊構造論 地貌學 水文 冰川學 海洋學 水文地質學 海洋地質學 地球物理學 大地測量學 地磁場 勘探地球物理學 數學地球物理學 地震學 地殼構造物理學 應用 經濟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 行星地質學 地球生物學 環境地質學 地質學分類 共享資源 地球科學主題 地質專題 規範控制 AAT:300251565 BNE:XX525386 BNF:cb11958726f(data) FAST:884652 GND:4033217-2 LCCN:sh85034498 NDL:00565652 NKC:ph11721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晶体学&oldid=71753337」 分類:​化學分支凝聚體物理學晶體學儀器分析材料科學隱藏分類:​含有英語的條目包含AA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 其他語言 AfrikaansAragoné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osanskiCatalà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eilge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मराठीBahasaMelayu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