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全球氣溫上升,高濕度地區恐殺人於無形 - 科學月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氣溫高濕度地區暖化. 【本刊訊】氣候科學家預期氣候暖化會使已知的乾燥地區更加乾燥,而部分原因來自降水模式發生變化,當全球氣溫上升的同時,大氣中會有更多的水氣 ... Search/搜尋 分類選單 -文章分類- 封面故事 NewsFocus 專訪 專欄 科技報導 評論 精選文章與其他 活動訊息 科技報導 文章專區 2018-01-01隨全球氣溫上升,高濕度地區恐殺人於無形 433期 Author作者 編輯部 氣溫高濕度地區暖化 【本刊訊】氣候科學家預期氣候暖化會使已知的乾燥地區更加乾燥,而部分原因來自降水模式發生變化,當全球氣溫上升的同時,大氣中會有更多的水氣停留,這意味著沿海長期處於潮濕的地區將會濕上加濕。

多數人認為悶熱的天氣比乾燥更難受,這是因為人類與其他哺乳類動物會流汗,並藉和水蒸發的過程帶走多餘的體溫;然若空氣中的水氣過多,汗水蒸發的速率就會下降。

當降溫過程趨緩甚至停滯,體溫就有可能超過可忍受的範圍,而缺乏空調的結果是器官會因應環境變化調節且終將失敗,而後導致嗜睡、生病,甚至死亡。

科菲爾(EthanDavidCoffel)等人於《環境研究報告》(EnvironmentalResearchLetters)發布研究,以全球氣候模式(globalclimatemodels)繪製「濕球(wetbulb)」與溫度地圖,反映當代與未來濕熱所產生的效應,其不僅對應空氣溫度,還將濕布覆於傳統溫度計進行測量。

研究發現2070年代後,在部分熱帶地區每年將有100~250天呈現高濕球溫度,如美國東南部的濕球氣溫已上看29~30℃,而到了2080年、其每年將有25~40天維持這樣的天氣。

實驗結果顯示,多數人戶外活動的溫度最高上限為32℃,截至目前為止極少有地區發生這樣的狀況,然研究預估2070~2080年代美國東南部每年將有1~2天這樣苦中作「熱」的日子,南美、非洲、印度與中國等地則為每年3~5天,世界各地將有數以萬計的人民受到牽扯,而其中影響最深的地區非印度東北莫屬。

此外,部分南中東與北印度地區的濕球溫度,將在世紀末達近人類體溫的35℃,屆時缺乏人工冷卻的人們恐在數小時後死亡。

以相關的濕/熱量測來說,這是相當接近170℉的乾熱,即所謂的「熱指標(heatindex)」,然而於1970年代針對夏季悶濕的天氣量測人們的真實感,其熱指標僅坐落於136℉上。

過去僅少數研究正視與氣候變化相關聯的濕度議題。

《美國科學院刊》於2010年提出35度生存上限,2015年《自然氣候變化》(NatureClimateChange)亦有學者南中東與波斯灣標記為亦受極端狀況影響之地區,而在2017年的《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則有關於人口密集、地勢低窪的恆河與印度河流域相關研究。

而此次研究則延伸過往議題,以各氣候模式將命題全球化,並把未來人口成長的因子納入考量。

雖暖化造成的影響已不遠矣,然研究也提到,若各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致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可望倖免於災。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25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49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

了解本站隱私權政策 OK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