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構建你的快速學習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寫了一篇討論「跨界」的文字得到很多朋友喜歡,我提到跨界需要【共性的知識】、【思考的方法】、【通用的能力】,而在【通用的能力】裡面最重要的是快速學習的能力,有朋友就問我如何才能快速學習呢?

今天我就想說一說這個話題,文字會很長,喜歡140個字就立即獲得答案的朋友請移步,這不是你的菜。

首先我得申明:學習無捷徑,大部分人請教快速學習是想少付出代價就和別人收穫一樣多,甚至更大,這個想法是很有害的。

我很認同一本書的觀點,天才=科學訓練1萬個小時,不過,當你具備一定自學基礎後,的確有各種方法讓自己學習更專注,更有效率,這是可能的。

比方說,這一萬個小時如何合理分配,可以讓你學習變得更有效率,這是可以探討的。

另外一個秘密是:很多專業有大量的共性知識,所以如果你能真正吃透一門學科,再轉移去了解另一門學科,考慮不同學科知識的相關程度,你可以節約掉這一萬個小時裡面的5000,甚至9900個小時就能學到新學科的精髓。

而沒有真正吃透一門學科的人,再去學習一門新學科,他的感覺就好像是要繼續花費另一個10000小時,這樣對比看起來,你就具備了大家羨慕的「快速學習」能力。

所以研究如何快速學習,不如認真研究如何才能快速吃透一門專業。

這才是我要談的快速學習的根本。

我認為快速學習有三個因素起到影響。

第一和你學的內容有關,比如學習寫作,是你看一萬本通俗易懂《故事會》,還是系統讀幾本啃起來很累的「教你寫作」的經典書,那種更快讓你上手?

很多人喜歡買熱門書暢銷書學習,這樣當然可以,但是能否也啃幾部大部頭,扎紮實實做點基本功課?

現在我看很多人讀了幾本《牛奶可樂經濟學》,就覺得自己懂了經濟學,這也是無知的一種境界。

第二和你學習時間分配有關,我們一開始學習應該分配大量時間到元知識學習上,而不是各種速成的快餐書。

另外我覺得中國的學習制度讓人花費太多時間在硬知識上。

比如我覺得英語是一門硬知識,很有用,但是問題是我們投入時間太多了,還不如把大量背單詞時間去理解專業知識的邏輯,去積累實踐應用的經驗,假如這其中需要英文的幫助,你可以選擇自學,各種翻譯,請教高手來解決問題,你並不需要自己變成一本詞典。

實際上如果你有機會在實踐中經常用英語,你自然也就突破語言關。

在中國教育體制裡面,花費了大量時間學習硬知識,或者把元知識當硬知識來教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科類課程,歷史本來是很有趣的課程,可以學到各種從歷史現象分析問題的方法,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元知識。

結果我們都學成公元186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開始淪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而對這段歷史形成的緣故,沒有任何認真的分析,這樣你學習歷史知識只是變成了歷史信息復讀機,而沒有學到歷史的精髓,如何才能以史為鑑學會從歷史看透現實問題?這種思考問題的視野或者框架才是我看重的元知識。

第三和你學習方法有關,元知識需要專注學習,需要連續突破一直到融會貫通,基本上除了天賦極高的人,大家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下苦功,來不得半點捷徑;硬知識需要建立索引,建立體系,幫助自己搭建一個知識管理的框架,從而可以極大節約今後的學習和進化成本;軟知識需要在實踐中反覆嘗試,調整,直到理論和自己的經驗大致匹配,才能讓元知識硬知識成為自己隨機應變的軟能力,這種經驗首次獲得想節約時間也很難,所以說失敗也是很好的學習,就是指這種軟能力需要失敗和成功兩種刺激,但是如果你每次都倒在同一個地方,那一定是你的元知識出了問題,因為你沒有學會思考,所以錯了也不知道如何糾正,這種思維的缺陷記憶再多硬知識也救不了。

不過如果你元知識特別發達,你可以直接通過分析別人的失敗過程來改進自己的行為,從而更快獲得軟知識,建立自己的能力體系。

舉一個例子,我經常觀察同類圖書的銷量,因為我了解圖書營銷的框架(元知識),所以我會仔細分析一本同類書的定位、結構、書名、封面、定價、排版特點、寫作風格、發行渠道、促銷手段等等,來調整我自己的書的相應內容,這樣我就不必等自己的書投入市場後才能發現問題,我可以提前發現別人的書大量問題,爭取自己在寫作時儘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這樣我的書有銷量保證也是合理的結果。

這種對比分析多了,我也就積累了很多關於圖書命名的套路等等知識(這是硬知識,可以結構化),也積累了很多圖書發行的經驗(這是軟知識),基本上我勝任一個圖書策劃編輯問題不大了,所以我要跨界,只需要了解下我要去的出版機構的定位和文化還有人脈,我就可以上手工作了。

現在第一個問題是很多人用學習硬知識方法去學習元知識,或者以為有了實踐就能自然獲得相應的知識,把經驗能力無限神話,這都是不可取的。

另一個大問題很多人沒有學好元知識就去大量記硬知識,去實踐,看起來積累很多,但是因為知識框架不完備,始終沒有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具備連續思考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元知識訓練過程中才能獲得的。

這種元知識訓練,我覺得最佳時間在大學,因為這個時候人有一定自學基礎,又有大量時間可以用於深入學習,還有很多外力考核逼著你過關。

可惜的是,很多學生投入太多精力去搞社團學習軟知識,去背單詞去學硬知識,四年熱熱鬧鬧學習下來,連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都講不清楚,更談不上活學活用。

下面我想結合大學的課程把三類知識再深入談一談,各位有興趣,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試試這種分類是否合理。

第一類叫元知識,對於任何學科,有一些必須掌握的共性知識,在大學裡面把這個叫專業基礎課。

比如在我們機械行業,很多設計都已經高度標準化,我們需要理解這些設計背後共性的邏輯,這些就變成了《機械原理》、《機械零件》、《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金屬材料及工藝學》、《工程製圖》等等一系列課程。

這些知識學起來不容易,很多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消化。

但是元知識學習的標準不是每門課考到90分,而是形成對學科的整體認識,可以幫助你建立對整個學科的知識框架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

每一門專業學科都有自己考察問題的方法,比如社會學,費孝通老先生談治學方法的書就值得看看,他告訴你整個社會學宏觀思維是什麼,微觀特徵是什麼,各自需要怎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需要哪些基礎知識,如果你能就你的專業寫一篇好緒論介紹,我相信你的元知識入門功課是過關了。

如果你開始構建你的學科解決問題的體系,那你就開始形成你的深度思考力,這種元知識學習的特點往往是需要連續的深入思考,有些問題可能需要你連續思考好幾個月才能真正突破。

比如高等數學是很多學科的元知識,這門課程固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失敗,但是如果你不花費足夠時間投入,是無法掌握一些基礎的數學分析工具,將來也就談不上解決你的實際問題。

所以我要給它5000個小時的時間,要深入思考直到真正理解。

而到了現實工作,任何複雜的工作都需要連續思考能力,我很悲哀發現,大部分人已經缺乏連續思考能力,一個標誌是他寫不出一萬字的原創文章,這種文章需要長時間連續的思維突破。

更悲哀的是,微博時代,大部分人連看一萬字的長文興趣都沒有,我想知道的是,那麼幾十萬字的枯燥理論怎麼辦?

很多人缺乏快速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根本沒有挑戰過連續思考複雜的問題,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深讀過這個領域最經典(往往也是很枯澀)的一本書。

舉個例子,項目經理的最重要的元知識是項目管理,但是項目管理PMP教材讀過的人很多,但有幾個人認真思考過他的整個管理體系是如何發展起來的,為什麼有這些方法誕生,到底有無效果,適用的邊界在哪裡?為什麼項目管理提出九個管理維度?為什麼提出三個目標要素的平衡?又用哪些手段在不同階段控制風險、成本和質量還有進度?

我發現大部分人津津樂道自己學到了畫什麼關鍵路徑圖,甘特圖,但是學習元知識的目的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要知其所以然,不帶著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去學習是很難真正學到元知識的。

第二類我叫硬知識,就是那種通過死記硬背你也可以完成得和別人一樣好的知識。

比如全世界的國家首都都是誰?世界上最美的一百個風景區?天空裡面的88個星座分布?

這些知識往往成為我們學習的重點,給記憶造成大量的負擔,又耗費大量的時間,一些人把某些學科知識點新名詞背到滾瓜爛熟,就開始在外面招搖逛騙,也能唬到不少人。

這一類知識有個特點,很適合用思維導圖來組織,思維導圖在組織這一類水平信息,需要大量記憶的信息優勢明顯,一旦你把這些信息結構化了,以後再去記憶和檢索,難度就 大大降低,牢固程度也大大提高。

很可惜,能用思維導圖組織的信息一般都算不上什麼元知識,我說一個我自己的測試標準吧,凡是我覺得我很難用思維導圖畫出來的書,基本上都是學習元知識的好書。

不信,你試試《高等數學》,或者來基本哲學書?當然並不是說這些知識無法用思維導圖結構化,而是如果你沒有能力融會貫通,你很難做到這一點。

第三類我叫軟知識,在大學這個叫各種實習、課程實踐、社會考察、畢業設計、社團活動等等。

你學到的元知識和硬知識必須通過這些實踐環節你才能真正掌控,並理解利用元知識搭建分析問題的框架,利用各種硬知識幫助定義問題,最後在實踐中領悟世界上大部分問題你不能尋求最優解,而是只能尋求在某個條件下的次優解的道理。

比如我們畢業設計論文要寫開題報告,我們的元知識會告訴我們思考的框架是:了解問題的背景–>提出解決問題的限制因素–>討論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對比決定你的技術路線–>設計實驗驗證你的技術路線–>依據實驗結果做分析….

那麼要了解問題的背景,我們就得收集大量的專業信息,這些都和硬知識相關,而收集信息的方法,有的有方法,有些就需要你積累經驗,方法會告訴你歷史文獻在資料庫裡面,或者可以百度谷歌,但是經驗才會告訴你什麼時候找,用什麼關鍵詞找會最有效,而且這種經驗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多次反覆,你慢慢就會發現適合你自己的工作思維和節奏,這樣你就開始形成你的軟能力。

就聊到這裡吧,我很希望有大學生認真看看這篇文章,也許對你有幫助,也許你覺得我誇誇其談,我也歡迎有更多的朋友分享自己的體會,快速學習到底有沒有系統的方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