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體育「轉正」,學校如何作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10月,浙江省教育廳依據「2015學年高校新生體質健康測試」數據,公布了各高中學校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及排行榜。

這項通報制度自2010年建立以來,已是連續7年向社會通報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結果。

測試數據表明,學生的平均分和合格率近3年都呈逐步提升態勢,總體合格率位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浙江省教育廳對校園體育高度重視,要求全省中小學不僅開齊、開足體育課,還要確保學生每天在校運動一小時,深入推進「兩體一藝」活動,舉辦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會,每年組織開展校園足球、籃球、桌球競賽。

同時,引導中小學創建體育特色學校,變革體育中考制度,加大體育在中考成績的比重等,這些都使得一向處於「副課」地位的體育得以「轉正」。

9月20日,教育部正式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將體育科目納入錄取積分科目等多項改革措施,學生的體育鍛鍊成了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

杭州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休閒體育部主任、副教授劉洋博士說:「當下年輕一代的家長更新了『重智輕體』的傳統觀念,也意識到了體育必須從小重視。

他們覺得體育鍛鍊不僅能提高身體素質,而且能增強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還能使學習思維更靈活,學習效率更高。

」面對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在校園體育「轉正」的今天,學校該如何作為?

1、開發多樣化的拓展性課程

浙江省教育廳體衛藝處處長李建章說:「我們鼓勵全省中小學校開設各類體育拓展性課程,這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也能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更能磨鍊他們頑強拼搏的意志,樹立團隊合作精神。

」現在,有些學校以體育項目為辦學特色之一,少數民族學校則開設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運動項目,體育拓展性課程開發風生水起。

2、多方盤活社會資源

浙江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方紅峰說:「現在我省中小學校存在場地、師資受限的問題,可以通過尋求多方社會力量解決。

」事實上,我省各中小學已經開始了盤活多種社會資源的探索。

校園體育活動也得到了有關體育行政部門的支持。

遂昌縣妙高小學開設了足球拓展性課程,這幾年把校園足球這塊蛋糕做大做強後,該校被列入公益性的黃龍體育「種子」培訓計劃學校。

去年,他們向縣體育局爭取資金和政策傾斜,解決了場地問題。

縣體育局為他們撥款15萬元,新建了籠式足球場,讓學生們在綠茵場上放飛足球夢想。

(摘自浙江教育報,記者 林靜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