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高手是怎樣煉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這個知識爆炸,競爭激烈的年代,為了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必須不斷地學習。

為此,2017年剛開始的時候,我給自己立下了任務,希望把囤積已久的書本啃完。

2017年也快接近尾聲了,書是看了不少,但是,真正有用的,真正記得住的,卻寥寥無幾。

經濟學,財報閱讀,文案寫作訓練,小說寫作,未來簡史等都有涉獵,除了每周一篇的輸出文章外,腦子裡沒剩下太有營養的東西,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習方法。

我意識到自己掉進了「什麼都想學,卻什麼都學不好」的大坑。

1. 找到適合你的學習方法

不管是學習知識,還是學習技能,其實是很講究方法的。

如果學習的時候,用錯了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

許岑老師提出,學習是有針對性的,比如解決一個工作中或生活中的難題為目的的學習,而學習又是需要勤加練習的,有時候可能還需要名師的指導。

大體上學習方法有兩種。

自然主義和結構主義。

自然主義,注重的是文本本身。

意思就是說,一門知識或者技能它表面上看起來的樣子。

比如書法,語言和樂器等。

自然主義的核心是模仿,遇到什麼學什麼,以量取勝。

學成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了,學好就可以用了。

比如,我們從小到大都沒有特意的去學習中文的語法吧,從來都是身邊的人怎麼說,我們就怎麼說,於是,我們就學會了。

相反,我們背了半天單詞,學了半天語法,但是一句完整地道的英語都說不出來,原因就是用錯了方法。

結構主義,它側重的是對結構和交互關係的一個認識,它提倡透過表面的現象去尋求底層的關係。

意思是說,你學習的是一套能舉一反三的系統,而這種訴求,為的是創造。

結構主義強調的是一個結構,體系化的學習,學會之後為了創造,是一種質變。

比如醫藥學,藝術和經濟學等。

有人要說了,藝術不是模仿嗎?如果用自然主義的方法學習藝術,學成的是藝術史,並沒有創造,永遠也成不了藝術家。

面對不同的學問,不要選錯學習方法,不然你的學習很可能是無效的。

其實,有一個現實的難題擺在大家面前。

成年人再也難有成堆的時間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只能夠碎片化學習。

我用半年的時間實踐了碎片化學習的做法,最後發現,是有點收穫,但是效率比較低。

在這一點上,許岑老師提出了碎片化學習一定要基於搜索。

什麼意思呢?就是你要帶著困惑和問題去執行碎片化的學習。

帶著困惑和問題的碎片化學習,最終的效果一定是可以把碎片連結起來。

這要求我們,在某一段時間內,頭腦里應該有一個課題,你的目的就是去拾獲這些知識的碎片。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種假的碎片化學習叫做收藏。

如果你收藏完了不看的話,它並不是你的。

我們必須要破除這種幻想。

2. 不談興趣,用任務驅動學習

人做事的驅動力來自兩方面,一個是來自內部,興趣這個東西有很強的內部驅動力。

此外,還有虛榮心等等。

另外,一個是來自外部的驅動,比如說完成任務之後帶來的獎勵等。

小孩的培養,講求興趣,而作為成年人,則應該學會用任務來驅動學習。

任務有各種各樣,比如生活中的任務驅動,工作中的職業強迫和以教為學的學習。

舉個自己的例子。

以前我是從來不做菜的,一方面原因是不會做,不想做;二方面是有家人幫忙做。

但是,隨著自己成家,學會燒菜做飯便成了我的任務。

利用這種任務驅動的方式,我漸漸地學會買菜,學會炒菜,有時間還會學習點花樣以增添生活色彩。

再比如,媽媽為了和姐妹們視頻通話,目不識丁的她也學會了用智慧型手機。

工作上的職業強迫是效果更好的任務驅動,你在心態上要有一種自覺,自己聘請自己,自己就是老闆,這就是你的事業。

無論你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這樣做。

有了一個清晰實際的目標就好辦了,帶著任務邊干邊學就好了。

小時候,常有這樣的經驗。

老師給我們講了一道題,自己覺得明白了,等到自己再講給同學們聽的時候,發現一點都講不出來。

這種情況,就是沒有完全學進去所造成的。

教是最好的學,如果你能把學到的知識或者技能,出一個教程,寫篇文章,那就說明你真的掌握了。

以教為學,其實會讓你學的更好。

3.拖延症的「確診與治療」

很多做事拖拖拉拉的人都愛說自己有拖延症,其實,拖延症每個人都有,只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而已。

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學名叫做「注意力缺陷多動障害」。

人之所以有拖延症,就是拖延了也對自己影響不大。

想要解決拖延症,任務,還是任務,只有真正嚴峻的任務才能解決拖延症的問題。

在做任務這件事情上,我們要好好學習王健林,先設立一個小目標,賺他一個億。

真正的學成一定是不斷地練習,而練習一定是伴隨痛苦的,只是有些人目標非常明確,別人覺得過程很苦,他覺得不苦,於是他堅持下來了。

就好像健身一樣,如果每天總覺得舒服,那不是學習,不是練習。

許岑老師還提到,成年人讀書要講求方法,要有針對性。

比如針對急需解決的課題或者任務去讀書。

要學會速讀,不能再精讀了。

速讀,講究的是有用原則。

抓起一本書,先看目錄,如果沒有有用的相關知識篇章,扔掉。

看一章內容,看了兩眼,發現沒什麼用,扔掉。

不斷重複,直到找到對自己真正有用的書本當中的內容。

速讀的方法,重點是快速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笑來老師強調的隻字不差地閱讀,目的是訓練耐心和思考能力。

目的不一樣,方式方法也不一樣。

4.在衣食住行上訓練專注力

你沒有看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上,一樣可以訓練人的專注力。

只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營造儀式感,這樣會提升我們的注意力。

許岑老師強調,如果你要買一種學習工具,你要買貴的。

當然不是說越貴越好,而是要那種價錢貴得稍微讓自己心疼的,這樣就達到效果了。

許岑老師為了學吉他,不惜借錢買了一把4.7萬的吉他。

就這樣,每天不彈上4個小時,都對不起這個價錢。

便宜的東西只是廉價勞動力的堆砌,不是靠專注力製造出來的產品,怎麼會使你感知到那種專注力呢?

買東西,買貴的。

做飯菜,也要做好的。

少吃速食,少點外賣,學會好好做一頓飯給自己吃。

這也是營造儀式感非常好的行為活動。

工作的時候還可以用上射燈。

這種聚光燈方法,有點舞台表演那種感覺。

這就好像把自己放在舞台上,無疑會令你專注很多。

最後,老師強調了睡眠。

睡眠不夠,人是很難做到專注的。

什麼時候睡最好呢?困的時候睡,最好。

只有你累壞了的時候,才能進入高質量的睡眠。

往往運動過後,那晚一定睡得很香。

5.直奔大師,不必從基礎開始

我們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就是學習一個技能,必須從基礎開始。

比如籃球,鋼琴和游泳等。

其實,這對於一個成年來講,從新開始學習一個技能已經不容易了。

想要彈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先練一年基本功,再彈兩年練習曲,再來彈貝多芬。

我想,光聽到這個,一百個人裡邊,一百個人都會放棄的。

許岑老師強調,成年人學習,要找到精準的切入點,直奔大師,不必從基礎開始。

這裡面的大師,並不是指一個人,而是指一種情境,而是你的最終目標。

實際上,這裡邊既涵蓋了興趣,也包括了任務的驅動。

文中,老師詳細介紹了自己三個月學會用吉他演奏名曲的經歷。

「要去哪就從哪開始」,你要知道,怯場是最糟糕的自覺。

一個人膽子變得比之前大一點,能走的路可能就會長一點。

6.給自己製造反饋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學到東西呢?學生時代的學習,有老師給我們反饋,有考試給我們反饋。

畢業後的學習,也一定要有反饋,要有即時的反饋才好。

要想製造反饋,必須先有成果,基於成果的基礎上來發現問題,所以才要製造反饋。

有幾種小方法可以自己給自己製造反饋的,比如錄製一點音頻出來,甚至錄像。

當你學了一些東西之後,一定要想辦法講出來,多講給人聽,這也是以教為學的內在要求。

也可以寫成一份摘要,發表到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

有沒有讀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已經完成了自己製造的反饋。

本文的目的,正是自己製造反饋的一種實踐。

7.怎樣突破學習瓶頸

瓶頸這個詞,真的好多人提。

比如我自己吧,喜歡打籃球,但再多的練習也再難提高了,已經到瓶頸了。

其實,你要意識到,當你遇到瓶頸的時候,說明你已經走得很遠了,有些人還不如你呢。

但另一方面,瓶頸是瓶頸,並不是極限。

平時我也有玩王者榮耀,但長期停留在某段位。

後來,通過回看自己打輸的錄像,發現問題,不斷調整,終於上了更高的一個段位。

如果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是有方法的。

老師玩遊戲的例子裡面,證明心態的問題也很重要。

他用了很巧妙的方法去驗證了自己的想法,首先故意輸掉比賽,使自己匹配到低段位的對手,再把比分蒙住,一直打,在不知道自己贏了多少的情況下,最後突破了先前的瓶頸。

老師的例子,也講明,專注是很重要的,當你專注比分的時候,是無法集中精力比賽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只是專注比賽輸贏就夠了。

遇到瓶頸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你涉獵的範圍還不夠廣,想要突破它就要不斷的積累。

比如一些大作家,為什麼文章寫得好,是因為他的人生閱歷豐富,懂得洞察人性。

老師建議,想要樂器演奏得好,不妨多聽,多感受,還可以多看看世界級演奏家的傳記,這些東西都會為你帶來突破,這就是所謂的功夫在詩外。

有些事真的是一通百通,你把一樣東西拿下了,再去拿別的,會相對比較容易。

這可能是基於自信形成的正向循環,如果自信是來源於實踐,那麼就是實實在在的自信。

你要相信,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數。


想了解更多關於學習,成長,投資的話題,敬請關注期待呦呦鹿鳴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