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熟悉一個新領域|2017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這個題目去年寫過,前幾天回顧,發現有些想法有更新,於是今天重新整理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都面臨快速熟悉一個新領域的情況,例如:

  • 完成一份商業企劃書,要對這個新領域有個全面認識;

  • 判斷是否進入某家公司,需要判斷行業是否有前途;

  • 準備個人或部門總結,需要為材料提升一個高度;

  • ……

對很多朋友來說,容易陷入到「廣泛搜索卻無處下筆」的困境。

這裡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經驗。

(一)結構化框架

面對新問題,首要任務是明確結構性套路。

針對行業分析,基本邏輯無外乎外部環境和行業情況兩個部分。

1.外部環境分析:PEST

這是經管上的經典模型,從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四個維度剖析外部影響因素。

(1)P:政治環境

這個主要看政府頒布的政策,以及落地情況。

很多行業都受政策強相關影響,例如 金融 、房地產,政策一出,行業變天。

(2)E:經濟環境

這個則是看與行業相關的宏觀經濟指標。

例如,對於消費品行業來說,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是重要判斷要素,它的變化是「消費升級」的重要前提。

對於房地產而言,利率則是重要參考指標,利率上浮將影響融資和消費者房貸,最終抬升開發商成本,削弱消費者需求。

↑ 人均可支配收入

(3)S:社會環境

這個指的是一定時期整個社會發展的一般狀況,其中比較重要的是人口的變化趨勢。

例如二胎政策對於房地產的產品結構有影響,也對母嬰用品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人口流動則對很多行業的選址有影響,例如目前人口還是往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流動,並沿著軌道交通(高鐵、地鐵)擴散,那麼這些節點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4)T:科技進步

科技的變化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已經有目共睹。

基於共享經濟理念的網際網路創新,已經成功改造了衣食住行,未來隨著 AI (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多工種也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2.行業基本情況

看一個行業,主要是看客群有多少,蛋糕有多大,競爭多激烈,這決定了最終能切分到的規模情況。

(1)客戶需求

主要觀察消費者痛點與滿足情況,這又涉及到群體需求的變化。

例如現在都在討論 90 後,00 後,他們的性格和消費習慣極大的影響了產品的設計和價格的制定。

最近在調研長租公寓,就發現在租房這件事上,80 後門會更看重性價比,而 90 後、 00 後門則更看重體驗,願意將收入的 50 % 以上用於該筆花費。

(2)市場容量

行業當年總的營業收入(或銷售收入)即市場容量,這個反映了它能承載的總規模。

這又要兼顧到它的成長周期,對大多數行業來說,都會經歷「幼年-成長-成熟-衰退」的變化過程,判斷出它所處的階段,以及未來的規模,對於從業者來說至關重要。

↑ 行業生命周期

↑ 行業收入(市場容量)

(3)競爭情況

行業是在春秋時代百家爭鳴,還是戰國時代弱肉強食?如果是前者,那麼大小企業都有空間;如果是後者,小企業就面臨被併購或破產的命運,大企業則面臨轉型創新的挑戰。

當我們有了基本的架構後,在面臨信息篩選時,便能有的放矢。

(二)行業龍頭分析

最近相繼帶了兩個實習生,在剛開始時,我會讓他們對行業內的一家領先企業進行專項分析。

為什麼找行業龍頭?

因為它們的動作基本能代表行業最前沿的狀態。

而且,相關材料會更容易獲取:無論是年報,還是分析報告,都能找到。

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閱讀年報,重點關注「經營層討論與分析」。

這一板塊是這家企業對目前行業現狀的討論,同時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對應策略。

獲取渠道:

  1. 企業官網的「投資者關係」。

  2. 巨潮資訊網,可以非常方便找到各家企業的年報。

↑ 巨潮資訊網

第二,了解創始人的生平。

對很多民營企業來說,創始人的性格決定了公司的打法,同時我們也可以在觀察他的人生起伏中,看到這個行業的變遷。

推薦渠道:

  1. 創始人自傳,例如王石的《大道當然》。

  2. 媒體訪談。

第三,搜集企業近一年的行動。

年報中的「經營層討論與分析」有時會為了迎合投資人,說出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例如多少年實現多少億的規模。

而落地動作更能代表它的真實判斷,更能倒推回其真實想法。

推薦渠道:

  1. 企業官網。

  2. 官方微信號/微博。

第四,分析企業的經營業績。

這個反映的是做的事情是否取得了真正的效果。

財務指標主要看四個維度:

  1. 規模:企業的營業收入、資產變化等。

  2. 盈利:企業的凈利潤、凈資產收益率等。

  3. 周轉:總資產周轉率、凈資產周轉率等。

  4. 負債:資產負債率、凈資產負債率等。

(三)第三方看法

以上更多是企業自己的表態。

為了更全面的認識這個行業,我們需要結合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分析行業的變化。

個人比較推薦以下幾個渠道:

1. 微信搜索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微信公眾平台已經沉澱了大量文章,其中不乏精品乾貨和前沿信息。

而且,如果找到一個不錯的文章,關注公眾號,可以順藤摸瓜出很多精品內容。

比如你想學習PPT,搜索PPT的內容,然後順藤摸瓜到「幻方秋葉PPT」、「我懂個P」等帳號,馬上可以打開這個領域最新最全的乾貨。

所以這是第一考慮陣地。

推薦渠道:搜狗微信搜索。

↑ 搜狗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知乎的好處有兩點:

一方面,這裡有很多真正的從業人員,答案有感性有理性,值得信賴;

另一方面,不同的答案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詮釋,能較為全面地理解新領域。

如果能跟一個從業者建立聯繫,那就完美了!

↑ 知乎搜索

3.經管之家(原人大經濟論壇)

記得第一次來是找統計年報,很全很給力。

後來發現,很多在其他渠道找不到的資料,這裡都有。

這上面都是通過論壇幣來交易:你可以上傳文檔,他人下載你便可獲得論壇幣,然後再下載其他人的。

如此良性循環。

當然,如果嫌麻煩,也可以花錢買個VIP。

↑ 經管之家

4.投行報告。

投行的研究報告一般分析得都比較透徹,獲取途徑推薦:「慧博智能策略終端」和「慧博投資分析」。

前者是桌面端,後者是 App。

重點推薦後者,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甚至還可以收聽。

↑ 慧博投資分析

5.找到投行做研究的朋友。

之前對消費升級比較感興趣,於是問了投行做行業研究的朋友,他馬上推薦了一些公眾號和研究報告,節省了很多時間。

(四)整理歸納

以上獲得的信息都是食材,接下來我們需要進行初步加工。

在初步閱讀的時候,我們容易犯兩個錯誤:

第一是看過就看過了,忘了保存,之後想起來有個觀點似乎在某篇文章里,卻發現難以找到。

第二是保存了文章,沉澱在系統內,忘了歸納觀點,最後成了「有用的垃圾」。

所以,個人建議,第一輪看到的文章,如果有用,還是:

  1. 先丟到一個筆記軟體里。

  2. 對核心觀點進行批註。

無論是加粗、劃線、重寫都行,重要的是以後翻閱的時候,能一眼辨別出本文的核心要點。

我現在更喜歡用「有道雲筆記」做摘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藉助於其 Markdown ,快速將核心內容提煉出來,同時藉助於語法「TOC」,自動生成標題,方便後期整理。

二是方便分享,它支持直接分享給微信好友,能夠非常方便地實現團隊信息共享。

↑ 有道雲筆記做 Markdown 筆記

(五)梳理框架

第一部分我們已經有了初步的架構。

但這個框架仍然只是通用情況,具體到每個行業,都有其重點關注的內容。

此時,為了找到更全面的內容,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渠道來延伸:

1.圖書目錄

在理清框架上,秋水老師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方法,那就是看圖書目錄。

比如對知識管理這個概念很疑惑,那就去找幾本相關的專業圖書,對照目錄,框架自然形成。

再根據之前搜索的資料進行填充或補充。

↑ 圖書目錄

2.行業研報

我個人喜歡根據行業研報來做框架。

選一份較為詳實的研報,把主要結構提取出來,然後再在上面做加減法。

但無論使用哪種方法填充框架,大概都需要能夠包含以下幾個問題:

  • 這個領域涉及哪些概念?大概念里有哪些小概念?有關聯的其他概念是什麼?

  • 這個領域的發展歷史是什麼?前景是什麼?在國外是如何發展?在國內又如何?

  • 最近兩年的行業報告是如何評判這個行業的?

  • 這個領域的知名專家有哪些?他們的觀點是什麼?有什麼著作?

  • 行業的競爭格局是怎樣的?分為幾種流派?各自的代表理論是什麼?

  • 這個領域裡的頂尖企業分別是誰?各有什麼產品或服務?

  • 行業有什麼大的活動進行?或者要進行?

(六)繪製腦圖

框架這種東西,如果只是123地羅列,終究看起來枯燥無味。

這時候可以藉助腦圖的形式進行呈現。

腦圖的方式有很多,個人喜歡兩種:

1.手繪

這個很費時間,但是,它的效果也很明顯:在繪製的過程中,你會有意識地去對邏輯架構進行深入分析,否則畫出來的圖自己都不認識。

  • 本子:建議使用方格本,線條、矩形框都能畫得比較規整。

  • 筆:推薦百樂的可擦筆,畫錯了直接擦除。

↑ 手繪筆記

2.在思維導圖里繪製

當然,還是有朋友不喜歡手繪。

那麼,就用工具吧。

這裡推薦兩個:

第一是 Xmind 。

這算是老牌思維導圖軟體了,有免費版和付費版,大多數時候免費版即可滿足需求。

↑ Xmind

第二是幕布。

它的邏輯是按照層層遞進的方式進行呈現,可以一鍵轉為思維導圖,排版介面都很舒服,強烈推薦。

↑ 幕布

(七)查漏補缺

到目前為止,基本上對整個行業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同時,也會發現有幾個點還需要補充完善。

這時候,可以通過以下渠道完成:

1.書籍。

這個沒話說,網上的信息還是太過支離破碎,看書終究是全面了解一個領域的最好通道。

這裡插個題外話,我在寫《PPT煉成記》之前,以為把博客里的內容拼拼湊湊就行。

可當真正落筆時,才發現信息量遠遠不夠,這逼得自己繼續去做大量功課。

2.在線課程。

現在有各種在線課堂,比如想學H5,可以去網易雲課堂搜《和阿文一起學H5》,花點錢,省去搜索、去粗存精的體力活,其實是划得來的。

3.訪談行業從業者。

這個是最佳的途徑。

如果能找到,請他吃頓飯。

記得做好功課,帶上提綱,有目的才不枉此行。

當然,平時也記得多搜羅一些當地比較有意思的餐館,這樣他人也覺得有個不一樣的收穫。

4.諮詢公司報告。

一般來說,隔行如隔山。

這個最好是在跟行業從業者聊天中順便問兩句。

比如,房地產行業,推薦克而瑞、中指的報告。

(八)整理輸出

把這一系列內容閱讀完之後,下一步就是基於思維導圖再次整理。

這次的整理以系統化的方式呈現,最好能做到輸出。

秋葉大叔有個習慣,就是每做一個新的主題閱讀,都以將來把它成稿成書作為目的來實現。

這個過程確實辛苦,但有了這樣的目的,過程便不再含糊,而且在輸入到輸出的過程中,實現了知識的二次加工,最終的效果就是小白到專家的成長。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不妨在積累之後,去知乎上看看相關問題,或者在博客上寫寫心得收穫,讓知識落地,算是對自己努力有一個交代。

我是總結

第一,結構化框架,有的放矢。

1.外部環境分析: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環境。

2.行業基本情況:客戶需求、市場容量、競爭狀況。

第二,行業龍頭分析,了解市場前沿。

1.閱讀年報,渠道:①企業官網的「投資者關係」,②巨潮網。

2.了解創始人生平,渠道:①創始人自傳,②媒體訪談。

3.企業近一年行動,渠道:①企業官網,②官方微信號。

4.企業經營業績,關注四個維度:①規模,②盈利,③周轉,④負債。

第三,第三方看法,更全面地分析。

1.微信搜索。

2.知乎搜索。

3.經管之家。

4.投行報告。

5.投行朋友。

第四,整理歸納,信息變成知識。

1.方法:先丟到一個筆記軟體里,再對核心要點做批註。

2.推薦:有道雲筆記。

第五,梳理框架,完善知識結構。

1.利用圖書目錄。

2.利用行研報告。

第六,繪製腦圖,呈現邏輯架構。

1.手繪,費時但非常有效。

2.軟體,推薦①Xmind和②幕布。

第七,查漏補缺,針對核心點進行深入分析。

1.藉助書籍。

2.在線課程。

3.訪談從業者。

4.諮詢公司報告。

第八,整理輸出,系統化呈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