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旭不朽!中國空軍女殲擊機飛行員的成長之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讀】今天,中國空軍女飛行員余旭壯烈犧牲,永駐藍天,得知消息,令人痛惜。

8年前,文匯記者曾採訪余旭和中國空軍女飛行員們,今天,讓我們謹以此文向中國空軍的女殲擊機飛行員們致以敬禮!(文中圖片均為余旭生前照片)

這是中國空軍史上又一個新亮點誕生的日子,但當時並不為世人所知。

地點:東北某地,空軍某飛行學院。

飛行學員陶佳莉第一次坐進教-8座艙時,第一感覺是教-8的座艙空間似乎比曾經飛過的初教-6小。

教-8是我國新一代噴氣教練機,而初教-6則是所有飛行員跨進飛行門檻時都要學會駕駛的螺旋槳飛機。

和飛初教-6一樣,教-8的飛行學習也是從帶飛開始的。

此刻,教官就坐在她的身後。

在向起飛線滑行的過程中,陶佳莉經教官同意操縱了一下飛機,心裡不由一驚——感覺就像突然跳上了一匹烈馬。

教-8在水泥跑道上的滑行速度,明顯快於初教-6在草坪跑道上的速度,就在離地的瞬間,陶佳莉的心怦然而動:起飛了,這就是教-8!

陶佳莉謹慎地平抑著心中微瀾。

當時,她並不知道這一騰空,將在共和國空軍史上叩響怎樣的回聲——中國空軍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順利升空了。

1951年4月,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誕生,成為世界上16個有女飛行員的國家之一。

2008年8月,中國第一批殲擊機女飛行員升空。

2009年4月,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畢業。

跨越將近一個甲子,中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擁有殲擊機女飛行員的國家,培養出16名合格的殲擊機女飛行員。

當記者在某飛行學院某團的飛行講評室里見到她們時,這16位「天之驕女」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猶帶幾分羞怯的玫瑰。

只有當她們打開話匣子,說起她們怎麼起飛、怎麼在空中做翻滾等特技,軍人的豪情和殲擊機飛行員的果敢才呈現在她們年輕嬌美的臉上。

跨越:從「力量」到「智慧」

據有關部門統計,迄今為止,全世界的殲擊機女飛行員不超過100人。

即使是已經培養了殲擊機女飛行員的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以色列、巴基斯坦等7個國家,有的國家殲擊機女飛行員不過幾個人,有的甚至只有一位。

可見女性成為殲擊機飛行員之難。

自1951年開始,我國先後培養了7批共312名女飛行員,這為空軍教學積累了大量經驗,尤其在女飛行員體能訓練方面,形成了完備的體系和有效的方法。

但是前7批女飛行員駕駛的都是運輸機,與殲擊機的駕駛難度完全不在一個能級上。

前者飛行要求平穩,飛行時有一個機組,座艙環境也近似民航客機;而後者則有高速度、大載荷、大機動和一個人獨立作戰等特點。

「培養殲擊機女飛行員,是國家軍力水平、武器裝備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綜合體現。

」該飛行學院院長吳惠明的話,讓我們認識到,是時代造就了中國空軍殲擊機女飛行員。

他舉例說,第二代戰機如殲-6、殲-7,武器裝備的操縱性較差、噪音大,對飛行員臂力的要求比較高。

飛機做「翻筋斗」等戰術動作時,壓操縱杆要花很大的力氣。

而座艙設備也較落後,溫度、載荷對飛行員體力的要求高,是「力量型戰機」。

而第三代戰機科技含量高,舒適度、操縱性等都更加人性化,飛機操縱系統採用的是電傳動,只要輸入指令,飛機就會「依計而行」,是「智慧型戰機」,這無疑縮短了男女飛行員體能造成的差距。

從軟實力上來說,經過50多年的經驗積累,中國空軍的飛行員培養體系已成熟。

更重要的是,新一代女飛行員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足以駕馭「智慧型戰機」。

經過多年醞釀,2008年春,空軍正式下達了培養殲擊機女飛行員的命令。

體檢:從20萬人到35人

中國空軍首批殲擊機女飛行員是16人。

如果說這16人是分子的話,這個分子式最早的分母是20萬人。

2004年底,空軍開始招收第八批女飛行員,來自12個省市的20萬名應屆高中畢業生應徵。

大面積的篩選從體檢開始。

2005年3月到4月間,20萬應徵者先後參加了校、市、軍區三輪體檢,招飛體檢項目多達116項,遠比一般的徵兵體檢複雜,「分子」開始越來越小。

應徵者視力須達到1.0,這個標準其實比過去招飛寬鬆得多。

以前,飛機搜尋目標依靠的是人眼,飛行員必須個個都視力超常,招飛的標準高達2.0;而現代飛機性能提高,具備了超視距能力,發現敵情主要依靠雷達。

儘管如此,視力問題仍是八成報名者實現飛天夢想的最大障礙。

除了常規要求,女飛行員還必須具備幾個基本素質,例如平衡感,參檢者坐上「轉椅」,如果高速旋轉後無法辨別東南西北,「暈暈乎乎」的就只能被淘汰了;「引航能力」,通俗來說就是對於地標、地圖的識別和記憶能力,方向感不夠好的自然也沒有機會;「心理品質測驗」則是通過一整套試題來考量參檢者的心理素質,果敢、沉穩、細心、謹慎一個都不能少。

等到2005年高考結束之後進行復檢,「從頭到腳」都達標的人只剩37個。

2005年7月,她們來到空軍航空大學。

入學復檢中,又有兩人不幸被淘汰,剩餘的35人正式成為飛行學員。

成都姑娘陶佳莉把空軍航空大學作為唯一的志願:「萬一出點意外,就成待業青年了!」

年輕女孩們或許沒想到:她們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實現飛天的夢想。

體能:用28個月打下基礎

女飛行員的培訓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空軍航空大學28個月的基礎教育訓練,然後是某飛行學院6個月的初教機訓練,最後是10個月的教-8飛行訓練。

基礎教育階段進行的是體能訓練和理論教育。

相比男性,女性的身體機能存在一些明顯的弱項。

例如,女性的肌肉力量,尤其是上肢肌肉力量比較弱,戰鬥機在高速飛行時,她們對一些裝置的操縱會有一定困難;女性的呼吸肌、頸部肌肉力量較小,在加壓呼吸及過載、彈射救生時,自身呼吸和對頸椎的保護較差。

四川樂山的女孩何曉莉說,回想起來,最困難的階段就是最初的28個月。

為練習肌肉爆發力,她們在每周4天的體育課上,進行50米、100米、800米、3000米全速跑、變速跑等轉換練習,以及單雙槓等器械體能訓練。

最讓她們害怕的是50米、100米全速跑和變速跑,每次訓練教員都掐表計時,誰跑在最後誰被加罰。

為強化臂力,她們練習單槓,一吊就是一分鐘左右,下來渾身酸痛;她們還要「推小車」,也就是兩人配合,一人雙手撐地,身體前傾,另一人在後面雙手抓住她的雙腿,推著在地上爬行,練習一次繞籃球場爬行一至兩圈,稍不注意手就被粗糙的石粒硌出血。

為練習下肢力量,她們要蹲著繞籃球場快速走,一次3至4圈。

從基礎訓練關「突圍」的,只有29人。

她們從訓練和學習中記住了8個字:全程篩選,全程淘汰。

2007年底,29名女飛行學員豪情滿懷地來到某飛行學院,接受初教機訓練。

初教-6:俯瞰大地真豪邁

2008年2月19日,她們的第一次「升空」是在冰天雪地的東北某機場,姑娘們終於坐進了初教-6飛機。

「那天氣溫是攝氏零下20多度,我們早晨4點50分起床,用20分鐘梳洗、整理內務,早飯簡單吃了點麵條,接受完開飛前指示,就準備飛行。

」何曉莉對當天的所有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輪到她上飛機時,已經是9點20分。

後艙坐著的帶飛教官公茂新,儘管只有34歲卻有著3000多小時的飛行經驗。

「我把自己的降落傘裝進座艙,等我坐定之後,師傅才進飛機。

聽到發動機的聲音,頓時覺得坐在飛機上和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完全不一樣。

飛機滑行入跑道之後,何曉莉興奮地對教員說,「讓我動一下。

」結果飛機歪歪扭扭前行了50米,「那個時候,飛機是飛機,我是我,根本沒有能統一起來。

」接著還是由教員來操作,「只看到兩邊的參照物往後移,起飛之後,兩側的白雪慢慢下沉,視野漸漸變寬。

到了400多米的空中,那種緊張和興奮的情緒才平復。

21歲,何曉莉完成了自己的飛行「初體驗」,時長30分鐘,共5個起落。

儘管她坐在前艙,也可以操縱飛機,但按規定,首次帶飛實際上學員只能是「看飛」。

說是「看飛」,並不意味著是「看風景」,任務是仔細體會教官的每一個操控動作。

在這個飛行學院,飛行員們主要學習5個基礎性科目:起落、儀表、編隊、航行、特技。

完成從「升空」、「帶飛」到「單飛」的漸進過程。

在「放單飛」前兩個月是「帶飛」期,教官會根據學員的掌握程度來控制教學進度,提示、幫助、放手、講評,是這一階段教官的主要教學手段。

4月底,女孩們陸續迎來了「放單飛」的日子,原本29人的隊伍只剩下22人。

山西女孩王欣是最後一個「放單飛」的,4月28日上午九點多,檢查員檢查飛機時,天空開始下雨,等了半小時之後,雨雖然停了,天氣卻不明朗,能見度大約只有5公里。

按飛行大綱的規定,能見度達到4公里就可以單飛,但對於第一次上陣的「生手」,這種天氣狀況並不理想。

而半小時的延誤,也可能給年輕的飛行學員心理上帶來陰影。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時任該學院院長的戰永勝親自在塔台指揮單飛。

負責機務的曲副團長再一次仔細檢查了飛機,拍著王欣的肩說:「放心,飛機沒問題,好好飛。

北方的4月正是早春,大江里還滿是冰排,天氣異常寒冷,螺旋槳一轉動,風如刀刃。

「其實到了飛機上,心裡反而就平靜了。

飛機從加油線滑到起飛線,都很順利。

」王欣說。

塔台上傳來指令:「61可以起飛。

代號為「61」的王欣加大油門,飛機脫離地面,「瞬間意識到,這一次真的沒有教員坐在後艙。

剛剛收完起落架,眼淚刷地下來了。

在場的姐妹後來告訴她,那一刻,機場所有的人都站了起來。

單獨升空,對於她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跨越,是對技術和膽量的考驗。

第一個「放單飛」的咸陽女孩貟璐說,當駕駛著初教-6飛到航線上,她趁機看了看外面,「大地、雲朵、藍天,那個時候感覺挺豪邁的,特別豪邁。

尤其是我第一次落地以後,我真覺得自己挺偉大的。

相對於後面的「更偉大」,這只能說是初出茅廬的自豪。

夢想:更高更遠的天空

經過將近100個起落的帶飛,姑娘們終於迎來了「放單飛」的日子。

2008年10月12日,教-8第一次「放單飛」。

第一個單飛的是貟璐,由院長吳惠明親自放飛。

當教-8在跑道上加速到時速180公里,她開始拉杆;時速達到210公里,她輕抬機頭,飛機離地,以10度的仰角直上藍天。

第一批「放單飛」的還有何曉莉、盛懿菲、陶佳莉三人

隨後,張博、余旭、張瀟、劉欣、呂品、周帥、孫美、王欣、李敏、張曉佳、鍾芹、章嫻等12人也分為兩批,先後放飛。

全部過關。

勇敢的女孩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開始獨立駕駛教-8。

出於對殲擊機女飛行員培養的負責和慎重,所有6名在此期間停飛的女飛行員,都由院長親自確認。

從進航空大學的35人,到某飛行學院畢業16人,先後淘汰了19人。

客觀地說,被淘汰者也是好樣的,她們都滿懷夢想,也都很努力,只是由於自身條件所限未能堅持到最後。

這只能說明即使是現代化的殲擊機,對飛行員的各方面要求仍很苛刻,真的是萬里挑一,「萬里挑二」都不行。

2009年4月2日,16名女孩在某飛行學院順利畢業,全部被授予空軍中尉軍銜和軍事學學士學位,並獲得空軍三級飛行員等級證章和證書。

今年10月1日,在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盛典上,世人第一次見到了中國殲擊機女飛行員的精彩亮相。

她們當之無愧地贏得了潮水一般湧來的美譽。

精心培育她們的教官,在欣喜的同時仍保持著異常的冷靜。

「準確地說,她們還是『成長中的殲擊機飛行員』,還不是『成熟的殲擊機飛行員』。

」該飛行學院政委王保群對文匯說,「她們不久就要進行更高等級的飛行技術訓練。

按飛行員的飛行資質等級來算,最高等級是特級飛行員,而她們要達到這一水平,還需要努力飛上好多年。

所有的人都對她們寄予厚望。

副院長姜明說,即使是殲擊機男飛行員,也不一定都能駕駛殲10、殲11這樣的第三代殲擊機。

但他相信,她們中有一部分人的飛行潛質非常好,一定能達到駕駛第三代戰機的水準。

他個人還相信,她們中的佼佼者,未來還有望成為中國的女航天員。

更高、更遠的天際,在期待著新時代的「空中花木蘭」。

教-8:征服雄鷹看今朝

目前,世界上培養殲擊機女飛行員一般的模式是,先從初教到中教,再到高教。

而從初教直接到高教的模式,是中國空軍的探索。

2008年8月5日,22名女孩到達最後一站——某飛行學院。

這所與共和國同齡的學校,創造了空軍教學史上的20多個「第一」;為中國空軍部隊培養過5000多名殲擊機飛行員;我國首批航天員中,包括翟志剛、劉伯明等在內的6人出自該院某團,這也將是女飛行員們所屬的訓練團。

如果了解初教-6和教-8之間的不同,或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到了最後一站還會有6名女飛行員被淘汰。

該飛行學院副院長姜明向文匯介紹說,初教-6的飛行速度在每小時17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教-8則為每小時300到600公里,平均速度在450公里左右;初教-6的飛行高度在幾千米上下,教-8則在一萬米以上。

同樣翻一個「筋斗」,初教-6的高度差是300米,而教-8則達到了1000多米。

承受載荷的能力是考量飛行員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

任何事物在進行圓周運動時,都會產生「離心力」。

飛機在空中轉彎時,飛行員也會因為離心力而偏向座艙內壁的一側,座艙內壁就會對飛行員產生反作用力,這就是「載荷」。

運動速度越快,運動半徑越小,載荷就越大。

正常的地心引力對人的載荷是一個單位,稱為一個G。

人們坐過山車時,感受到的載荷約有2個G。

飛機在空中高速運動時,會對飛行員產生一定量的載荷,初教-6約為3個G,教-8則高達4.5-5個G,這可能導致飛行員大腦供血不足,手腳無法動彈。

剛開始飛行教-8時,好幾個女孩都出現過生理上明顯的不適應。

事實上,真正的第三代戰機,載荷在8到9個G之間,最高的甚至在瞬間達到10個G,如果不能承受教-8的載荷,也就意味著將與三代機無緣。

教-8的教學課程比初教-6的課程更多、難度更高。

以特技課程為例,特技由簡到難分為3種:簡單特技、複雜特技、高級特技。

初級課程只要掌握前兩種特技的基本動作,高級課程則涵蓋了所有三種特技的動作。

初教中要求做到的橫滾,是在水平方向上以機身為軸心轉360度;高教中則包括了上橫八字、下橫八字、躍升盤旋、半筋斗翻轉加空滾、上升橫滾、下滑橫滾等高難度動作,最難的上升(下滑)橫滾,要求以仰角60度上升(下滑)時,翻轉720度。

水平橫滾,可以將地平線作為參照物,而上升(下滑)橫滾就沒有參照物了,因此這種動作,即使擁有1000多個小時飛行經驗的「老手」也會覺得有難度。

面對困難,教員們的心情絲毫不比學員們輕鬆。

所在團為了給女孩們選擇年富力強的教員,在全團進行篩選,最終確定14人進行帶教。

飛機上的設備、用具都是按照男性身材專門設定的,為了更貼合女孩的身形,空軍專門為該飛行學院配備了大、小型模擬機,工廠專家來到學院,將氧氣面罩、傘帶等特種裝具進行了調整。

單單是為她們量身定製16套抗荷服,就投入了數千萬元。

教學人員仔細研究了女學員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她們配備全套保健治療設備,調整伙食供應,提供心理諮詢,甚至對宿舍的布局和設計都進行了重新規劃。

所在訓練團團長孫基洲說,要「征服」教-8這麼高級的機種,首先得讓女孩們在心理上「想飛、敢飛」,這樣才能更好地促使她們在技術上做到「會飛、精飛」。

女飛行員不僅承擔著國家賦予軍人的使命,也代表著新時代中國婦女的精神面貌。

學院經常對她們進行忠誠使命教育,讓她們在心理上對自己產生認同。

為了樹立她們的信心,訓練之初的「適應期」,教員儘可能控制難度和強度,保持穩定的進度;到了「穩定期」,再增加難度。

女孩子自尊心比較強,愛面子,就以「賞識教育」為主,避免當面直接批評她們。

因為缺乏完整的模式,培養一名女飛行員所花費的精力是男飛行員的2到3倍。

如果說,培養一名殲擊機男飛行員的成本是500萬元,培養一名殲擊機女飛行員的成本就是1000萬元以上。

但是女飛行員的優勢也非常明顯,女孩子比較細膩、敏感,細節上「錯、忘、漏」的情況不及男學員的半數;大部分女學員與同齡男學員相比更成熟一些,而且爭強好勝,稍加引導就能提高她們的成績;女飛行員在武器操控和精密儀器使用、地形識別等領域,都有超過男學員的表現。

姜明副院長說:「她們的學習成果比我想像的要好。

*本文系文匯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圖片均沈玲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