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更會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尤為重要,亦即讓學生「更會算」。

要使學生會算,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確怎樣算,也就是加強法則及算理的理解。

計算依據法則,而法則是根據數的性質以及有關運算定律、運算性質推斷得來的。

充分重視算理,馭理入法,方能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計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實的保證。

在計算7+5的教學時,教師不能停留在算法多樣上,更不能讓學生「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而是引導學生髮現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過湊十來達到口算的目的,使學生懂得這種題目通過「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的方法口算,這種「湊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樣適用於後續學習8加幾、7加幾的進位加法,因而這種策略的優化其潛在價值巨大。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繫。

課堂上,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去發現問題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法。

同時,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幾種算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

及時對「多樣化」進行「優化」,尋求簡潔、容易、快速的方法。

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點,領悟不同方法的優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價值評價。

培養學生計算細心、認真的好習慣。

學生在計算中常會出現這樣一些錯誤:看錯抄錯題目;列豎式時數位沒對齊;計算時不打草稿;一位數加、減、乘、除計算錯誤導致整題錯;做作業時思想不集中;做完題不回頭檢查等。

這些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那如何讓學生細心呢?1、教師要做好示範和表率。

教師的板演,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範、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善於總結經驗,歸納方法。

比如我教給學生計算的檢查方法是:一對抄題,二對豎式,三對計算,四對得數。

3、加強口算訓練。

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因此,我們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口算練習,基本上採用聽算和看算訓練。

持之一恆,學生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4、教育學生養成驗算習慣。

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作業認真、仔細,書寫整潔、格式符合規定,對計算結果自覺檢查等學習習慣。

我們要要求學生作業完成後要作自我檢查,覆核或驗算。

採取嘗試教學的方法。

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出嘗試題,嘗試題一般是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

出嘗試題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在學生嘗試練習並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書上對這個題目是怎樣講的。

教師提出一些與解題思路有關的問題。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可以知道自己對個問題認識的情況,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同時對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並且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這時,就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一試。

在嘗試練習時,可能有的同學做得不對,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做法。

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

學生會做題,並不等於掌握了知識。

教師這時可按照一定邏輯系統向學生講解所學的內容。

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是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這種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想自己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能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最佳時間,使學生儘快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並以較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性和鞏固性的練習。

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一般都可以掌握,並且更有利於差等生的學習。

因此它可以適用於更廣泛的場合,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