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是沒成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周亮品牌顧問

有朋友說自己學習很努力了,但是仍然好像不得法;

也有的說自己堅持一件事情很久了,但是總感覺在原地踏步。


來,我們一起看看,成長的路上這幾個誤區,我踩過的坑,你別再踩上。

朋友C小姐說:我對自己要求很高,一直都在堅持看書學習,但是好像始終不得要領,覺得自己成長的很慢。

學友Z君說:我在技能上已經積累了很久,但是在職場上卻好像一直不能發揮作用,也沒有獲得什麼提升的優勢。

你有沒有想過:你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沒有成長,或是成長的這麼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在我看來,學習不僅僅是要花時間,有效的學習代表著高效的吸收、轉換和實踐,只有打通了這個循環,就像打通任督二脈,才能讓知識的體系生長起來。

我算是一個學習比較慢的人(到現在仍然是個學渣),別人一天能看一本書或者幾本書(在我心中都是大神級別的),我都是老老實實2-3天看一本書,做一遍筆記。

不過自己並沒有覺得著急,一是因為實在非常enjoy閱讀,覺得慢一點沒什麼;二是因為經過反覆的摸索和實踐,發現這套體系和方法不但能幫助知識的吸收,還能讓知識能夠在自己腦袋中很多個小格子裡面進行存儲、歸類、總結和隨時調用,應用起來覺得效率更高了,有了「開悟」的感覺。

下面幾點我在學習中曾走過的彎路和誤區,反思後的總結歸納,你可以對照看看。

1、不要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系統性知識

你可能已經習慣了用手機看微信、聽語音、上微課,吸收信息可以是碎片化的,但是如果想完整的學習一個體系性的知識,並且具備比較高的轉化吸收率,應該用大段的時間來閱讀、思考、學習和實踐。

例如運用上班在大巴上的30分鐘,你可能可以聽完一個音頻,一般能獲取一個知識點,但是因為知識體系被碎片時間割裂了,你獲得下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可能是幾小時以後,這些知識之間的聯繫變得模糊縹緲,很難形成體系。

你可以試試,在上班路上聽一集《戲說三國》,或者看一段哲學書之間的差異。

看看在理解、吸收、感受上有沒有什麼差別。

前者屬於了解一個不太深入的知識點(簡單級別),後者屬於割裂了一個龐大體系的一部分。

(困難級別)。

有的人在上班路上有長達1小時的高效閱讀時間,這樣可以看做系統性的閱讀而不是碎片化的吸收。

載體——手機、電子書還是紙質書不是關鍵,學習系統化知識的關鍵是你需要一整塊時間來確保吸收。

2、一段時間集中突破

如果你想掌握一門技能、一門知識,可以試試集中三個月、半年來搜集、閱讀、學習相關的所有書籍。

通過搜集和閱讀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會有機的構建你的專業知識體系。

當然你也會發現很多理論是互相印證的,這樣加深融會貫通;而有些互相衝突的觀點可以加深你的思考,然後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提升的很快。

這樣密集型學習適合快速入門、初步掌握一門技能。

注意,是「初步」掌握一門技能。

要成為任何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士,都沒有捷徑可走,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學習、積累和實踐。

3、你努力的時間夠長了嗎?

對於那些說「我已經努力了很久」的朋友,最大的問題是要問問自己:努力的時間已經夠長了嗎?

也許你只要花3個月就可以入門一門外語,但是那些在這個方面碾壓你的人,可能付出了3年、可能是5年的努力!對你來說,堅持3個月已經叫做很努力了,可對其他人而言,努力3年才叫做剛入門!

比如我自己,因為喜歡碼字已經堅持了一兩年,有時候會問自己:什麼時候會有產出呢?可是這一兩年,我是高興的時候才斷斷續續的寫,而今天在知識型IP群里認識的其他牛人是每天寫一萬字!一萬字啊!

我們往往不是已經足夠努力了,而是無法打敗自己那顆焦慮又急於求成的心!

有量的積累,才會有質的轉變。

還沒有發生轉變之前,繼續努力的去積累量,當勢能積累到足夠程度,「開悟」可能就隨之而來了。

你自己以為的拼盡全力,不過是人家的熱身活動。

每當你看到自己在某個方面技不如人的時候,問問自己:我比他更加努力了嗎?

4、只進不出,學不能致用

知識是個流動的過程,要循環起來,才代表你更好的吸收了。

世界不存在一種情況,叫做學了很多知識,但什麼也沒產出。

產出有多種方式,我自己是「五感學習」的實踐者,就是運用眼、耳、口、手、腦五感去學習。

眼睛看書,耳朵多聽別人的分享,有機會多和其他人做口頭分享,加強口頭表達能力。

手用來記筆記、畫圖,可視化思維是我非常推崇的方式,通過塗鴉、畫圖,很快一閃而過的念頭會被準確的捕捉,事物背後一些隱蔽的邏輯也會被發掘出來。

然後就是大腦要集中精力、高速運轉。

五感裡面,說和畫就是產出的一個過程。

你把吸收的知識整理成系統,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一個PPT教程,或者讀書筆記,和更多人分享,讓自己的吸收加倍。

再聽聽其他人的見解,無形中完成了再次學習升級。

你也可以試試把你的知識、專業技能「加工」成產品,產品可能是讀書會上的一次讀書筆記分享,或者一個微課,或者一個企業內部培訓課程。

在轉化成產品輸出的過程中,你會找到那種建立系統的酸爽感覺。

5、你的努力有沒有清晰的方向?

你只是為了忙而忙,用簡單、平庸的忙碌,去取代、迴避思考一些更有難度的問題嗎?

比如:我的核心優勢到底是什麼?我是不是應該專心投入幾年去發展我的核心技能?我這個技能在市場上到底有沒有用戶買帳?有沒有前景?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對,就是做最困難的「戰略性思考」。

我們大多數人在忙碌的麻木中,來逃避思考這些很難的問題。

這些問題之所以難,是因為你要研究市場、要研究行業趨勢,可能還要研究用戶,研究人性是怎樣的;還要為自己梳理方向、設立目標……

這些東西想起來就頭大,不如抓住手邊一件事先忙吧。

因為我已經這麼忙了,人生再不給我一點好的回報實在說不過去啊!

對付這個困境,你可以用「緊急-重要四象限法」,強迫自己優先完成重要的事情。

因為我們的精力很容易被緊急的事情占據,但恰恰是重要卻沒有那麼緊急的事情,比如思考你的方向,思考你的優勢,更能影響我們的人生走向。

6、養成總結和復盤的習慣

除了要有規律性的輸出,還可以養成每周、每個月復盤自己的習慣。

例如,把自己每個月讀的書列出來,每本書大概花多長時間看完的,有些什麼收穫的要點;或者寫了幾篇什麼文章,把主題和最受歡迎的文章盤點出來。

比如我自己,每個月會復盤一次我看的書,檢查一下專業書籍/暢銷書籍/經典書籍的閱讀比例,看看是不是在我計劃的軌道上。

同時也會盤點一下我寫的文章,從標題就能看出我這個月知識體系有沒有更新,還是在炒剩飯。

要敢於面對自己的真實情況,做的好的打鉤,做不好的畫叉,下個月堅決改進。

復盤能夠讓我們更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實實在在的收穫,哪些方面走著走著就跑偏了。

總結:

為什麼我們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但卻還是沒有明顯的提升和成長?還是在職場中拼不過其他人、沒有占據什麼優勢?

歸根結底,是努力的方向不清晰,姿勢還可以調整的更好,著手去解決更為重要的方向性問題。

而且,如果你生下來不是富二代,就不要想著再去找其他捷徑。

通過學習成長,是一個需要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積累的過程,永遠有人跑的比你更快、比你更努力、姿勢還比你優美。

你不僅需要速度,還需要耐力、毅力。

另外再補充一點,找到一個很牛的目標,對標跟跑,這是高手贏得馬拉松的秘訣。

好好的積累自己,完成知識體系的建立、管理和生長,並不斷的輸出價值,相信你會很快突破成長的瓶頸。

本文作者是品牌戰略領域專業人士、諮詢顧問,【在行】認證行家,歡迎更多交流。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