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構建特色德育教育模式 將孝德種子播撒孩子心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可見,育人根本為育德,而育德之本,則在行孝。
惠州市第四小學深諳此道,以國學引領,以行孝為本,著力打造「具有孝德特色的書香校園」,讓「孝德」的種子播撒進每個學生的心中,花開滿園,香飄四野。
家長、學生齊上台,誦讀經典更精彩。
一股濃郁的孝德氛圍
一走進第四小學,一股濃郁的「孝德」氣息撲面而來。
漫步其中,校園內處處被裝飾得生動活潑,或以一句名言,或以一則故事,再或以一組師生作品,讓「孝德」文化遍布校園的各個角落,處處透視出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熱愛。
該校校長魏小莉告訴記者,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構建了「把國學引入校園,用經典規範言行」的特色德育教育模式,通過增設國學課、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誦讀表演、師生詩詞大會、元宵燈籠節等活動,讓師生真切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非凡魅力。
副校長林海權為我們介紹,學校以「葫蘆絲」弘揚藝德,以「詠春拳」弘揚武德,形成了以葫蘆絲教學、國學教育為主,詠春拳為體育特色,多個藝術興趣小社團蓬勃發展的校園藝術文化特色,為打造「孝德」特色校園助力。
「學校接下來會充分利用現有空間,形成孝德廳、藝術廳、詠春廳特色文化區,打造德育長廊區,樓梯文化區等,為深化『孝德文化』特色夯實基礎。
」從副校長黃麗為記者的介紹中,作者感受到了第四小學打造「孝德」校園文化品牌的決心。
堅持「葫蘆絲」進課堂,培養藝德。
一系列特殊的校本教材
對第四小學「孝德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對該校自主編撰的 「江·孝系列」校本教材有所了解。
據悉,在惠州的眾多文化名人中,孝子江逢辰的「孝親」精神對後人影響至深,而第四小學正毗鄰江逢辰的故居旁。
「將本土文化融入校本教材,最顯著的價值就是能夠與小學生的鄉土生活聯繫起來,使學生更加了解家鄉的人文歷史,更加了解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地方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
」副校長鍾建玲介紹,在反覆思考後,學校決定依託江逢辰的「孝親精神」,開發編寫自己的校本教材,「只有讓『孝德文化』走進課堂,才能讓孝德的種子真正播撒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
懷揣這種樸素願望,第四小學成立了校本教材開發小組,校長親自擔任組長。
通過查閱史料、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等調研活動,一本以《走進惠城
走近江逢辰》為名的校本教材得以成冊。
如今,這本教材以每周一課的課時安排,正式對學生施以孝德教育,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和家長們的高度肯定。
許多同學紛紛表示,通過校本課,他們更加懂得要感恩父母、回報社會。
該校本教材還曾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東江時報》也進行過專題報導。
據悉,繼首本校本教材之後,該校還將編撰 《走進惠城 走近橋東文化》(上)(下)兩本校本教材。
首屆詩詞大會。
一項傳承與創新的碰撞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是一個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
便利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為教育現代化插上翅膀,也為第四小學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
為了給廣大師生和家長們搭建一個更為便利快捷的學國學、悟國學、用國學的平台,該校充分融入網際網路思維,藉助微信公眾平台,相繼推出
「四小·微國學」「四小·國學微感言」的欄目,通過經典國學篇章的解析,和學生學習國學真實心得的分享,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學,傳承國學。
與此同時,學校還充分融合「孝德文化」的德育特色,在微信公眾平台定期開設 「孝德之窗」,通過展示師生的「孝德典範」,喚起更多人的情感共鳴,加入到弘揚孝德文化的陣營之中。
在傳承中勇於創新,在創新中注重傳承,這樣的第四小學收穫了外界的一致認可。
日前,該校因「以孝載德 立德樹人」的特色辦學路徑,打造成一所具有孝德文化特色的書香校園,而被惠城區教育局評為「首批惠城區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示範校」。
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班級文化。
「這個成績,既是對我們的巨大鼓舞,也是對我們的有力鞭策,我們將繼續堅持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大力推動『孝德』校園文化建設。
」魏小莉坦言。
(文/圖 惠州日報 記者盧振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