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施工質量提升措施方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針對目前已出現的質量通病,現編制主體結構施工質量提升措施方案,以便更好的把好質量關。

結構質量提升主要體現在:模板加固提升措施、模板的拆除控制、主體結構混凝土澆築質量控制與提升、混凝土養護、混凝土成品保護五大塊,完善以上措施,現場結構質量從根本上進行可控、可操作、質量可行,具體實施如下:

一、模板加固提升措施

(一)、支撐體系內容

1、牆(柱)加固示意圖

基本體系:鋼管+木方+黑夾板

支撐要求如圖所示(單位:mm)

a、 木方規格必須統一,木方加固必須到頂、到角,間距≤200;最下端木方距離地面≤50;

最下端鋼管(對拉螺杆)距地面≤200,間距≤500,其中為了滿足自由端長度,最上面兩排鋼管間

a、 距應≤550;

b、 螺杆間距≤450,結合採用PVC套管,保證平整度,端部螺杆需緊貼木方;

c、 梁板、樑柱、柱板的陰角交接處,需設置緊貼陰角木方,且縱向木方需頂死陰角木方,以保證澆注砼後,陰角順直。

保證陰角部位每一位置均有木方加固,若木方長度不夠,需要拼接。

d、 所有牆柱根部,採用壓腳板或者砂漿封底進行封堵。

採用砂漿封堵時,必須在砼澆筑前24小時,進行封堵。

備註:以上所敘述的加固為柱、牆的基本加固示意圖,內牆(柱)、外牆(柱)的具體支撐加固圖,詳見下圖;

2、外牆(柱)支撐加固示意圖

基本體系:鋼管支撐+鋼索斜拉+鋼管+木方+黑夾板

支撐要求如圖所示(單位:mm)

a、 鋼管頂撐採用三角體系固定,水平向鋼管和斜撐鋼管需固定在掃地杆上,豎向鋼管連接水平鋼管和斜撐鋼管,形成穩定的三角體系,斜撐鋼管與水平鋼管角度控制在40o至50o,按照間距2000進行布設;

b、 鋼索斜拉,需事先預埋拉環,斜向拉索與水平拉索均固定在拉環上,角度控制在40o至50o,鋼索連結採用花籃螺絲,按間距2000進行布設;

c、 木方、鋼管的固定方式以及間距要求同牆(柱)加固示意圖;

3、內牆(柱)支撐加固示意圖

基本體系:雙面鋼管頂撐+鋼管+木方+黑夾板

支撐要求如上圖所示(單位:mm);

a、雙面鋼管頂撐,端部固定在掃地杆上,間距2000;

b、其餘要求同外牆(柱)支撐加固;

4、牆柱內部加固示意圖

基本體系:鋼筋撐+對拉螺杆+成品砼限塊

牆柱內部支撐要求如圖所示(單位:mm);

a、鋼筋撐採用焊接,兩端設置小鋼片進行保護,距離地面50mm,橫向間距按照間距≤600進行布設;

b、成品砼限塊,橫向、豎向間距皆≤600進行布設,梁頂位置必須布設;

c、對拉螺杆布設同牆柱加固布設;

備註:內部支撐的布設,能保證結構定位,有利於控制截面尺寸。

5、板支撐加固以及滿堂架布設示意圖

基本體系:滿堂架(含掃地杆和剪力撐)+頂托+雙鋼管+木方+夾板

梯板支撐體系圖

支撐要求如圖所示(單位:mm);

a、滿堂架豎向鋼管間距≤1100,管底採用木質墊塊;

b、掃地杆距離地面≤200,往上一道橫向鋼管距離掃地杆≤1700;

c、橫縱方向皆要設置剪刀撐跨度≤2500,剪刀撐間距≤6000;

d、頂托至鋼管間距≤200;頂托上方必須設置雙鋼管;

e、必須保證木方均勻布置,且間距≤300。

6、梁支撐示意圖

基本體系:滿堂架+防滑扣+頂托+步步緊+木方+夾板

梁支撐圖

梁支撐圖

支撐要求如圖所示(單位:mm)

a、滿堂架布設同板滿堂架布設;

b、當梁的跨度≥3000或梁高≥600時,縱向鋼管與頂托結合處必須設置防滑扣;

c、步步緊間距≤400;

d、木方設置均勻,且陰陽角位置處必須設置木方。

(二)、重要控制節點匯總

以下內容,為本支撐體系重點控制點:

序號 內容
1 測量放線:採用雷射掃平儀投放「井」形控制線,放線後與轉角柱柱身引上的墨線閉合驗證。

2 木方規格:不同規格木方到現場後統一壓刨,保證所使用木方支撐面均為統一規格,不得混用。

3 模板安裝:標準層以上,柱模板採用橫向安裝,減少柱面立縫,保證平整度;若柱截面較大時,應當儘量減少小模板的使用;柱截面較小時,樑柱交接部分,梁模板不斷開,柱模板頂至梁模板。

4 柱邊封堵:柱和剪力牆第一道對拉螺杆距地面200mm,周邊用砂漿封堵或墊腳板封堵。

5 牆(柱)的垂直度:採用三角體系的鋼管支撐和斜拉索進行控制,拉索拉環預埋樓面板。

6 柱限位:採用點焊鋼筋,並且用小鋼片等方式保護模板,梁和剪力牆用成品條進行限位,保證截面尺寸和平整度;柱子、剪力牆接頭採用死螺杆。

外牆模板面至死螺杆不大於250。

7 對拉螺杆:平整度用拉線結合PVC管。

8 細節部位木方處理:柱豎向木方支撐到頂,板橫向木方支撐到角;梁側全部用收口木方,距陰角不大於100,板木方距陰角不大於100。

9 檢查流程:班組和施工員一起自檢——書面報質檢員——報監理——上鋼筋
10 質量控制檢查:柱和剪力牆用木架吊錘100%檢查垂直度,質檢員用雷射複查;砼澆注過程中,採用鋼筋控探頭檢查板厚;
11 檢查結果上牆:班組自檢拉線用粉筆在板面標註,質檢員用水平儀復檢,檢查9點法,用水筆標在模板上同時在平面圖上標註;柱和剪力牆標在木方上。

12 砼澆註:模板在澆筑前必須濕潤,振搗必須均勻。

板砼振棒採用拉線通拉一遍,間距不大於300。

13 模板拆除:吊模必須經過申請後方可拆除,做好成品保護;對於柱陽角拆除時做好保護,拆除後用模板進行陽角保護,防止破損。

14 衛生間沉箱:柱和梁板標號不同時,靠柱邊沉箱應當採用高標號混凝土一起澆注完成。

15 飄窗台:下板鋼筋與露面同時澆注,上板鋼筋預留,並且做好保護。

二、模板的拆除控制

1、牆、柱模板及梁側模必須在平台、梁混凝土澆築48小時後方可拆除。

2、寬度≤2.0m的板,必須在混凝土試塊常規養護達到設計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50%時方可拆除;跨度在2.0m~8.0m之間的板,必須在混凝土試塊常規養護達到設計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75%時方可拆除;寬度大於8.0m的板,必須在混凝土試塊常規養護達到設計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100%時方可拆除(28天後);如果上一層的梁板混凝土未施工,則該層的梁板底模拆除後應加支撐。

3、跨度≤8.0m之間的梁,必須在混凝土試塊常規養護達到設計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75%時方可拆除;跨度大於8.0m的梁,必須在混凝土試塊常規養護達到設計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100%時方可拆除(28天後)。

4、所有懸挑構件均須待混凝土試塊常規養護達到設計混凝土強度標準值的100%時(28天後)方可拆除底模。

5、已經拆除模板及其支架的結構,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以後,才允許承受計算荷載,施工中嚴禁堆放過量的建築材料。

三、主體結構混凝土澆築質量控制與提升

(一)、混凝土澆築

1、柱混凝土施工

由於高度較高,為防止混凝土下落過程中離析,保證混凝土的澆築質量,採用漏斗配導管澆築,混凝土經漏斗沿導管下落至柱模底部。

混凝土澆筑前要先填30~50mm與混凝土同配比去石子砂漿或減半石混凝土,後以≯500mm厚分層澆築。

混凝土入模前預先在柱四個角箍筋處下4根振動棒,同時開動對角2根振搗棒振搗,不得4根同時振搗。

混凝土柱振搗棒下棒圖如下:

柱頭水平施工縫留設在距梁底上30mm處(待拆模後,剔鑿掉20mm,使之露出石子為止,使結構施工完後,施工縫為不可見)。

先用塔吊澆築柱頭處高強度的混凝土,在混凝土初凝前再澆築梁板混凝土,並加強混凝土的振搗和養護。

從而確保樑柱節點區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與下柱一致。

如下圖。

澆築混凝土前對柱頭鋼筋予以保護,用塑料膜將鋼筋進行包裹1m高左右,防止混凝土污染鋼筋。

柱頭混凝土澆築示意圖

2、剪力牆混凝土施工

剪力牆澆築主要採用地泵和布料杆,局部採用塔吊配合。

(1)澆筑前先將模板底部與底板混凝土之間用密封條貼牢,下口用砂漿封堵,以防止漏漿,混凝土入模前牆根部洒水濕潤。

事先觀察好鋼筋的情況,對鋼筋較密處預備好φ30振搗棒,薄牆和鋼筋密集處採用Φ30棒進行振搗。

(2)地下室外牆為抗滲混凝土,內牆為普通混凝土,交界處用5mm*5mm鋼板網封堵密實。

先澆築外牆,後澆築內牆。

(3)澆築之前將模板下口用海綿條封堵密實,並用砂漿封堵模板根部,以防止漏漿。

(4)通知攪拌站發送兩車砂漿,砂漿配合比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第一車砂漿用來潤管,完畢之後將之遺棄。

第二車砂漿用於施工縫處座漿。

(5)以角部為起點,在根部澆築5-6cm厚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用鐵鍬均勻入模,注意不能用吊斗或泵管直接傾入模板內,以免砂漿濺到模板上凝固,導致拆模後混凝土表面形成小斑點;同時砂漿不得鋪的太早或太開,以免在砂漿和混凝土之間形成冷縫,影響觀感,應隨鋪砂漿隨下混凝土。

(6)砂漿投放點與混凝土澆築點距離控制在3m左右為宜。

(7)混凝土澆築分層厚度為40cm,採用標尺杆嚴格控制分層厚度(夜間施工時用手把燈照亮模板內壁),分層下料、分層振搗,振搗時注意快插慢拔,並使振搗棒在振搗過程中上下略有抽動,上下混凝土振動均勻,使混凝土中的氣泡充分上浮消散。

混凝土澆築分層控制圖

(8)振搗棒移動間距為40cm,在鋼筋較密的情況下(採用30振搗棒),棒移動間距可控制在30cm左右。

薄牆和鋼筋密集的樑柱節點採用30棒進行澆搗。

澆築門窗洞口時,沿洞口兩側均勻對稱下料,振動棒距洞邊30cm以上,從兩側同時振搗,為防止洞口變形,大洞口(大於1.5m)下部模板應開洞,並補充混凝土及振搗。

澆築過程中可用小錘敲擊模板側面檢查,振搗時注意鋼筋密集及洞口部位不得出現漏振、欠振或過振。

(9)為保證混凝土密實,剪力牆下層混凝土振搗時間控制在50秒,上層混凝土表面出現翻漿、不再有顯著下沉、不再有大量氣泡上冒時,即可認為振搗時間適宜。

(10)為使上下層混凝土結合成整體,上層混凝土振搗要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進行,並要求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5—10cm。

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示意圖

(11)粘在水平鋼筋上的砂漿和混凝土應用振動棒輕輕碰落,不能讓其長時間滯留,也不能用振動棒振動上部鋼筋傳遞振動振落。

(12)注意在混凝土澆築中,不得碰撞各種埋件,不得振搗模板、鋼筋等,以防止出現對鋼筋、模板等造成破壞。

3、梁板混凝土施工

①樓板混凝土澆築,澆築方向沿結構縱向進行,澆築方法由一段開始用 「趕漿法」即先將連梁根據連梁高分層澆築成階梯形,當達到板底位置時,連梁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築,隨著階梯形不斷延長,樓板混凝土澆築連續向前推進。

②澆築板混凝土的虛鋪厚度要略厚於板厚,用插入式振搗器順澆築方向邊澆築邊振搗,並用標尺竿檢查混凝土厚度。

振搗完畢後用長抹子抹平,施工縫處或有預埋件及插筋處用抹子找平。

4、樓梯混凝土施工

樓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澆築,先振實底部混凝土,達到踏步位置時再與踏步混凝土一起澆搗,不斷連續向上推進,並隨時用木抹子將踏步上表面抹平。

樓梯施工縫留在上跑樓梯根1/2休息板梁處,該處板梁全不澆混凝土,牆內梁支座預留梁窩,空開不澆混凝土,在休息板上至少退進去1/3不澆混凝土。

(二)預防措施及控制要點

  1. 混凝土工程質量控制圖

2、質量標準

(1)、質量保證措施

①保證不漏漿:

牆體底部漏漿控制:首先保證樓板平整,在樓板混凝土施工時,牆邊附近要求使用平靠尺將樓面撮平,若出現不平的現象,使用水泥砂漿找平。

模板接縫漏漿控制:模板底部加設海綿條將縫隙堵死,保證牆體根部不漏漿。

模板接縫處通過粘貼膠條或釘鐵皮的方式堵縫,陰陽角處加設海綿條堵漿。

樓板與牆體交接處漏漿控制:樓板與牆體交接處通過木枋加設海綿條的方式堵漿。

②使用分層標尺杆控制分層厚度:

製作分層標尺杆用於控制混凝土的分層下料厚度,夜間施工時要求有足夠的照明,保證混凝土下料工能夠看清標尺杆的標誌。

通過分層下料厚度和分層振搗,保證混凝土振搗密實,控制不過振和不漏振,保證混凝土中的氣泡上排,保證混凝土表面的觀感質量。

③保證移動分層澆築:

上部結構牆體通過採用塔吊或地泵與布料杆組合的方式,保證移動下料,從而保證混凝土分層下料厚度。

④控制振搗點和振搗時間:

通過在現場(控制鋼筋移位的水平鋼筋上)布設振搗點的標記來控制振搗點的間距,通過專人分區域振搗和根據振搗點逐一振搗來控制漏振現象,通過控制分層下料厚度和控制振搗時間來保證不過振和少振。

⑤窗洞模板底板穿洞透氣:

在窗洞底模板上穿透氣孔,使混凝土中的氣體有效排除,保證混凝土表面觀感質量。

⑥控制預拌混凝土質量:

實施原材料進場檢驗制度,每次澆築混凝土時,要求攪拌站將混凝土開盤鑑定及有關原材料的材質證明試驗報告隨第一輛罐車帶至施工現場,混凝土工長、試驗員、質檢員應對其進行檢查驗收,核對無誤後方可進行澆築。

澆築過程中試驗員應間隔一段時間進行坍落度抽查同時做好混凝土試塊。

(2)、保證項目

①預拌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劑等必須符合規範及有關規定,檢查出廠合格證或試驗報告是否符合質量要求。

②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計量、攪拌、運輸、澆築、養護和施工縫處理,必須符合施工規範規定。

③混凝土試塊的取樣、製作、養護和試驗要符合《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的規定。

④設計不允許裂縫的結構,嚴禁出現裂縫;設計允許裂縫的結構,其裂縫寬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3)、質量標準

商品砼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劑等必須符合規範及有關規定,檢查出廠合格證或試驗報告是否符合質量要求。

砼的配合比、原材料計量、攪拌、運輸、澆築、養護和施工縫處理,必須符合施工規範規定。

砼強度的試塊取樣、製作、養護和試驗要符合《砼強度檢驗評定標準》的規定。

砼應振搗密實;不得有蜂窩、孔洞、露筋、縫隙、夾渣等缺陷。

允許偏差項應符合下表規定

項次 項目 允許偏差值 檢查方法
國家規範標準



1 軸線位置 牆、柱、梁 8 尺量
2 垂直度 層高≤5m 8 經緯儀、吊線、尺量
層高>5m 10


全高(H) H/1000,且≤30


3 標高 層高 ±10 水準儀、尺量
全高 ±30


4 截面尺寸 柱、牆、梁寬、高 +8,-5 尺量
5 表面平整度 8 2m靠尺、塞尺
6 角、線垂直度 拉線、尺量
7 保護層厚度 基礎 尺量
柱、牆、梁、板


8 樓梯踏步高度、寬度 尺量
9 電梯井筒 長寬對定位中心線 +25,0 經緯儀、尺量
H/1000,且≤30


10 預留孔、洞中心線位置 15 尺量
11 預埋螺栓 中心線位置 10
螺栓外露長度 5 尺量

(4).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見下表:

序號 名稱、現象 產 生 原 因 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1 蜂窩(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疏鬆、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和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5)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6)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7)基礎、柱、牆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造成水泥漿流失(7)
防治措施: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時設串筒或溜槽;澆灌分層下料,分層搗固,防止漏振;模板縫堵塞嚴密,澆灌中,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在下部澆完間歇1一1. 5h,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處理方法:小蜂窩:洗刷乾淨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鬆散顆粒,洗刷乾淨後,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澆灌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2 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 (1)模板表面粗糙或a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乾淨,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模板隔離劑塗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勃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防治措施:模板表面清理乾淨,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選用長效的模板隔離劑:塗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處理方法: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3 孔洞(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埋設件處,混凝土下料被擱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築上層混凝土。

(2)混凝土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下料過高,振動器振動不到,形成鬆散孔洞。

(4)混凝土內掉人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措施:在鋼筋密集處及複雜部位,採用高一標號的細石子混凝土澆灌,在模板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或配人工搗固;預留孔洞,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口,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勃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人混凝土內,及時清除乾淨。

處理方法:將孔洞周圍的鬆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支設帶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濕潤後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灌、搗實

續表

序號 名稱、現象 產生原因 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4 露筋(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1)澆灌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析,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

(4)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漏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澆水濕潤,吸水豁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導致露筋
防治措施:澆灌混凝土,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並加強檢查;鋼筋密集時,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並有良好的和易性;澆灌高度超過2m,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板充分濕潤並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時嚴禁撞擊鋼筋,在鋼筋密集處,可採用刀片或振動棒進行振搗;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直修正妾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稜角。

處理方法:表面露筋:刷洗乾淨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充滿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較深: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乾淨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5 縫隙、夾層(混凝土內成層存在水平或垂直的鬆散混凝土) (1)施工縫或變形縫未經接縫處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鬆動石子或未除去軟弱混凝土層並充分濕潤,就灌築混凝土。

(2)施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未清除或未清除乾淨。

(3)混凝土澆灌高度過大,未設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4)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土未很好振搗
防治措施:認真按有關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清理乾淨並洗凈;混凝土澆灌高度大於2m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灌前先澆50 ~100mm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或100~150mm厚減半石子混凝土,以利結合良好,並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密實。

處理方法: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將鬆散混凝土鑿去,洗刷乾淨後,用1:2或1:2.5水泥砂漿強力填嵌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清除鬆散部分和內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乾淨後支模,強力灌細石混凝土或將表面封閉後進行壓漿處理

續表

序號 名稱、現象 產生原因 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6 缺棱掉角(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稜角有缺陷) (1)木模板未充分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混凝土澆筑後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脹將邊角拉裂,拆模時稜角被粘掉。

(2)施工時氣溫低且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稜角被碰掉。

(4)模板未塗刷隔離劑,或隔離劑塗刷不均
防治措施:木模板在澆築混凝土前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筑後認真澆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具有1. 2MPa以上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稜角,避免用力過猛過急;吊運模板,防止撞擊稜角;運輸時,將成品陽角用草袋等材料保護好,以免碰損。

處理方法:缺棱掉角,可將該處鬆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濕潤後,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7 表面不平整(混凝土表面凸凹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1)混凝土澆筑後,表面僅用鐵鍬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鬆動、泡水,致使新澆灌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嚴格按施工要求操作,灌築混凝土後,根據水平控制標誌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後澆水養護;模板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並防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灌混凝土時,加強檢查;混凝土強度達到1. 2N/mm2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8 強度不夠,均質性差(同批混凝土試塊的抗壓強度平均值低於設計要求強度等級) (1)水泥過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級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雜物多;外加劑使用不當,摻量不準確(2)混凝土配合比不當,計量不準;施工中隨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順序顛倒,攪拌時間不夠,拌和不勻。

(4)冬期施工,拆模過早或早期受凍。

(5)混凝土試塊製作未振搗密實,養護管理不善,或養護條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條件養護時,早期脫水或受外力砸壞
防治措施:水泥有出廠合格證,新鮮無結塊,過期水泥經試驗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徑、級配、含泥量等符合要求;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證計量準確;混凝土按順序拌制,保證攪拌時間和拌勻;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凍,冬期施工用普通水泥配製混凝土,強度達到30%以上,礦渣水泥配製的混凝土,強度達到40以上,始可遭受凍結,按施工規定要求認真製作混凝土試塊,並加強對試塊的管理和養護。

處理方法:當混凝土強度偏低,可用非破損方法(如回彈儀法、超聲波法)來測定結構混凝土實際強度,如仍不能滿足要求,可按實際強度校核結構的安全度,研究處理方案,採取相加固或補強措施。

四、混凝土養護

為防止混凝土內部與表面溫差過大,造成溫度應力大於同期混凝土抗拉強度而裂縫,養護工作尤為重要,我們將採取保溫、保濕養護法。

(1)首先,板面混凝土(樓板、屋面板、底板)強調二次收面,第一次粗收,起平整作用;第二次細收,預防或減少表面微裂紋。

必須加強二次或多次抹面(採用木模,不要壓光面),特別是初凝後的抹面,能有效消除表面的早期微細裂縫。

(2)要儘快養護。

收完二次面後,混凝土表面略乾爽時,要馬上噴水養護。

噴水方法:用手捏住軟管,向空中噴淋,讓水像下小雨一樣灑在混凝土表面,避免直接沖刷混凝土;地下室底板:直接使用蓄水養護,蓄水高度在10cm左右,保持蓄水養護不少於14天;地下室頂板:用麻袋覆蓋混凝土表面,然後淋水養護,保持麻袋24h都處於潮濕狀態,養護28d;牆、柱、樓面:淋水養護,混凝土澆築完畢,到達終凝即開始淋水,前七天不得間斷,始終保持混凝土處於濕潤狀態。

(3)養護措施細節

補償收縮混凝土在實際施工的養護過程應加強質量、監控措施,設置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安排專人專班負責養護,參照當地天氣情況,對於養護環節嚴格按照下面的養護措施時間表執行:

時間 施工養護措施
澆筑後12小時以內(終凝以前) 底板 在混凝土接近初凝(一般4~5個小時)時,用木抺刀搓壓混凝土表面2~3遍,防止早期塑性收縮,之後在底板上鋪放一層塑料薄膜,再覆蓋一層土工布或麻袋並澆水養護,保持麻袋與塑料膜內外均處於潤濕狀態,每隔2小時澆一次水。

側牆 在牆頂用塑料軟管,朝天噴淋,帶模養護,對牆體形成噴霧水幕,每隔2小時定時噴水。


澆筑後第1天 底板 直接灌水,蓄水養護,蓄水高度在10cm左右,此期間嚴禁在結構物上堆積材料、搬運模板以及上外部荷載,防止因混凝土早期強度不足引起的結構開裂。

側牆 帶模養護,定時用淋水管噴水。

在此期間嚴禁挪動側牆模板支撐體系。


澆筑後第2天 底板 蓄水養護,蓄水高度在10cm左右,此期間可以在結構面上堆積材料、搬運模板以及上外部荷載,但不能有較大的振動荷載,防止因混凝土早期強度不足引起的結構開裂。

側牆 不間斷淋水養護,混凝土不缺棱掉角,可以小面積開始拆除模板。


澆筑後第4天~第7天 底板 繼續蓄水養護,蓄水高度在10cm左右;此期間可以在結構面上堆積材料、搬運模板以及上外部荷載,但不能有較大的振動荷載。

側牆 定時淋水養護,養護間隔時間不能超過兩小時,模板可以全部拆除完。


澆筑後 7~14天 底板 繼續蓄水養護,蓄水高度在10cm左右。

側牆 定時淋水養護,養護間隔時間不能超過兩小時。


澆筑後14天 底板 放走蓄水,轉入自然養護。

側牆 淋水養護,每天至少不少於兩次。


五、混凝土成品保護

1、樓板砼施工前,要搭設臨時棧道以保證已綁紮好的樓板鋼筋。

2、不得踩樓板、樓梯的彎起鋼筋,不得碰動預埋件和插筋。

3、澆樓板砼時,要派鋼筋工隨時調整澆築過程中可能出現偏位的鋼筋。

4、不用重物衝擊模板,不在梁或樓梯踏步模板吊幫上蹬踩,應搭設跳板,保護模板的牢固和嚴密。

5、根據同條件養護試塊來確定拆模時間,內牆拆模強度要求達到1.2MPa以上,保證混凝土表面不因強度不夠而粘模,破壞混凝土表面觀感質量。

6、已澆築的砼要加以保護,牆、柱邊角拆模後釘膠合板保護;樓板、樓梯踏步砼強度必須達到1.2MPa以後,方准在面上進行操作及安裝結構用的支架和模板。

樓梯踏步模板拆除後,其陽角邊也應釘上膠合板加以保護。

柱及樓梯保護示意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