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算是好好吃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吃飯是為了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問題,吃飯當然是為了補充能量,是為了活著繼續燥呀?

但是按照我們大部分人的日常熱量消耗,明明只要我們日常飲食的1/3,甚至1/4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要吃那麼多呢?

因為除了補充能量,我們還想從食物裡面獲取快樂,通過味蕾傳達給大腦的快樂。

這兩個目的我們總是分不清,我們以為是肚子餓了,其實是嘴饞了,我們以為嘴饞了流口水了,其實可能。







真是嘴饞了。

分不清的後果,就是我們絕大部分人連「好好吃飯」四個字做不到。

這裡的好好吃飯,是既要滿足味蕾的需要,讓自己開心,又要顧及身體的隱患,讓自己吃的健康。

你也許會說哪有那麼簡單,往往健康的食物味道都不怎麼樣,而我們大腦喜歡的食物,不是甜的,就是油炸的。

沒毛病,幾百萬年來,我們人類祖先的糖分來源只有有限的幾種,這讓我們的身體對於糖分幾乎沒什麼抵抗力。

脂肪也一樣,裡面超高的熱量,讓我們的身體對它也是愛的死去活來。

但是我們人類之所以是人類,是因為我們可以給自己講故事,可以管理自己的行為,優化自己的體驗,甚至賦予意義。

特別是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如果我們把滿足味蕾的美食,和滿足日常消耗的糧食區分開,並且還能控制好熱量攝入,是不是就完美了呢?!

那麼如何區分呢?其實技巧也很簡單,一個是認識到餓——吃——飽的邏輯,另一個是分別分別滿足味蕾和胃的需求,並提升他兩的體驗。

餓,吃,飽的邏輯里,有一個非常大的誤區,那就是飢餓的信號哪裡來,信號來了以後身體感受到的那種抽搐、痛苦的感覺本質是什麼?有什麼閾值和影響?

關於餓的信號,科學界普遍的認知來自於血糖的水平,而吃飽和還想吃的信號,都來自於脂肪對於大腦的影響,但是真實的邏輯要複雜的多,畢竟很多很胖的娃,明明能量超多,卻依然還是感到餓。

而這裡面最關鍵的是,這個餓的信號,是可以被調節的。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胃口大,胃口小,你是可以通過一點點控制你的食量,去控制你餓的閾值,從而讓你在吃的少的情況下,依然感覺不到餓。

但是有人會說,餓著餓著餓出胃病來怎麼辦?

首先並不是讓你直接不吃,而是讓你一點點減少吃的量,所以胃它很聰明,它自己會調節自己的功能。

然後,我們很容易忽視感受到餓,胃的抽搐和痛苦,它本質上是一種痛覺。

我們都知道痛只是一種信號,提醒你身體異常的信號,當你接受到這個信號以後,痛本身就失去了意義,所謂在國外醫院,每個人都擁有「不痛」的權利,這也是國外阿片類藥物泛濫的原因之一。

至於痛的背後,提示自己能量不足需要補充?難道你自己還不知道自己一天吃的夠不夠自己消耗麼?如果不知道有很簡單的換算方法,第一,除開睡覺時間,每醒著1個小時100大卡;第二,每公斤體重一天消耗200大卡,這兩個方法都可以。

所以,既然你知道你自己身體正常,能量儲存充足,那麼這個痛苦就失去了意義,你只要忍過去就行了。

忍著,去感受那個胃,一陣過去也就過去了,如果真的不行,喝水也行。

理解了飢餓背後的痛苦以後,我們再看來味蕾的體驗巔峰,還有糧食的健康。

人類進化出味蕾,是為了讓人們不斷的、持續的吃麼?並不是,味蕾是一個判斷機制,判斷有沒有營養?或者有沒有毒?

既然是判斷,那麼對於同一種類型的味道,味蕾的起效次數是非常有限的,一般3-5口,味蕾的體驗就開始斷崖式下跌了。

也就是說任何美食,第一口感受都是最佳的,第二第三次之,而第四第五口,對於有些美食來說已經失去了新鮮感,甚至是膩的,比如甜食。

所以,關鍵是前三口的體驗,只要管理好前三口,我們就可以獲得極大的滿足感,甚至達到那種「這輩子最佳」的體驗。

首先第一口,建立期望,通過視覺、嗅覺、舌頭觸感、對於這件食品來源的探究,甚至於吃飯的場景的塑造和想像,建立起期望,然後第一口放嘴巴里,停留一會,全面感受第一次味蕾的體驗。

然後三秒後開始嚼,開始深度體驗。

第二口第三口可以換種方式,但是也要停留時間,這三口以後你會發現你對這個食物第四口的慾望就下去了,這時候要麼你去嘗試新的,要麼把剩餘的食物收起來。

其實只要我們仔細回想回想,我們平時吃飯的過程,你會發現大部分時間是在狼吞虎咽,真正感受味蕾的很少,我們到後面是補充熱量和享受味道混合到了一起,導致吃多,而且吃完以後對於這頓飯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

這樣的吃飯說是嘗味道吧,沒什麼好的體驗,說是補充能量吧,又吃那麼多。

把體驗分開以後,我們就可以比較淡定的去面對補充熱量的事情,那就是千萬記得查看標籤,看卡路里,根據自己的需要去攝入,不要超標150%以上,當然這是終極目標。

我們從準備好好吃飯開始,都是先從篩選食物開始,美食上選擇那些讓你喜歡的,糧食上選擇那些熱量低的,兩者結合,一點點控制自己的飲食配比。

所以,不管是做什麼事情,甚至於吃飯,知道我們想要什麼很重要,有時候我們什麼都想要,最後卻什麼都沒得到。

就像我們的狼吞虎咽,美味沒感受到,糧食的健康也沒控制好。

知道我們想要什麼,然後用最佳的體驗,最具性價比的方式去獲得他們,本身就是一種認知的升級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