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711人報名杭馬再創新高 體檢要求被跑友稱為「史上最嚴」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天前北京馬拉松一人心臟驟停

去年國內有五場馬拉松比賽發生選手猝死事件

2004年北馬發生猝死事件。

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一名19歲學生在離半程終點不到兩公里處,突然倒地。

當時的新聞報導中這樣寫道:劉倒地六七分鐘後仍然沒有動靜,感到事情不妙的同學們馬上找到警察。

趕來的警察隨後用步話機叫來等候在路邊的救護車,3分鐘後,救護車趕到劉鴻斌身邊實施搶救。

「當時他已經神志不清、呼吸停止、心跳全無、瞳孔放大。

」現場救治的急救中心醫生張磊告訴記者,「確切地說,當時他已經腦死亡了。

本屆北馬比賽中,一名52歲選手倒地,身後兩位有專業急救經驗的選手立即出手施救,最終轉危為安。

昨天是杭州馬拉松賽報名最後一天。

下午3點,報名截止前1個小時,杭馬官方網站一度因訪問量激增無法登錄,如今人們「跑馬」的熱情由此可見一斑。

據杭馬組委會官方數據,從9月16日報名一周來,通過官網和官微報名的跑友多達67711人,一大撥跑友踩著關門時間報名,所以一度造成了網絡擁堵,很多人報名時來不及上傳完整資料。

杭馬組委會特意將完善資料時間延長兩天至9月24日。

今年的杭馬除了首次採用抽籤決定參賽名額外,對跑友的資格審核也特別嚴格,尤其是體檢報告。

今年杭馬要求所有參加全程及半程選手,必須上傳半年以內健康證明,組委會還建議參賽者提供心臟彩超健康證明,以提高報名成功率。

因此,很多跑友把今年杭馬稱為「史上最嚴」的一屆比賽。

在組委會開通的諮詢郵件和諮詢電話中,問得最多的也是體檢報告的問題,不少人抱怨「真有必要弄這麼複雜嗎?」

去年發生五起選手猝死

最近幾年,「跑馬」越來越熱,而選手猝死的悲劇也時常發生。

尤其是去年,國內共有五個馬拉松比賽有選手猝死。

2014年3月,蘇州環金雞湖半程馬拉松賽,一名25歲女選手跑到18公里處突然暈倒,經持續搶救一度恢復心跳,但最終還是不幸去世。

2014年5月25日,昆明高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21歲大一學生馮某在男子半程賽進行到1小時24分鐘時出現步伐不穩情況,送醫後搶救無效死亡。

2014年7月19日,張家口-康保草原國際馬拉松賽,一名50多歲選手在半程賽道約18公里處暈倒,搶救無效死亡。

後經組委會核實,該選手是非正式報名參賽選手,使用他人號碼參賽,從此「蹭跑」的現象及危害被逐漸重視。

2014年11月9日,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賽,一45歲男子在第31公里處休克,送醫不治。

男子並無心血管相關病史,但賽前感冒,疑抱病參賽。

2014年12月13日,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比賽,一30歲男子在距終點約1公里處突然倒地。

3分鐘內,醫務人員攜救護車趕到,心肺復甦後立即送醫搶救,4個多小時後不幸死亡。

該男子特種兵出身,參加過香港兩天兩夜徒步。

「要求上傳體檢報告是出於為參賽者健康保障考慮,也是為了能讓大家都愉快地跑馬。

」針對部分跑友的疑問,浙江省體育競賽中心副主任潘華群說,馬拉松也是一項高風險競技項目,出於對自身生命安全的負責,廣大跑友不要嫌麻煩,還是應該做詳細的身體檢查。

心臟彩超能保證參賽者安全嗎?

「最近因為杭馬報名來體檢的人很多,」浙江省人民醫院體檢中心主任胡培英說,這一兩個星期,每天都有十幾二十個,比往年多了不少。

主檢醫生王麗君說,往年馬拉松賽事體檢,一般都是檢查血壓、心率、心電圖三項,今年建議選手做的心臟彩超與前面三項比較簡單的檢查相比,能查出一些更具體的內動,比如心肌肥大、心臟瓣膜問題等等,這些用「老三樣」是看不出的,但會嚴重影響參賽者生命安全。

「心超檢查比普通檢查要多收100多元,所以今年來體檢的參賽者中,詢問的多,真正做的少。

」王醫生說。

杭州另一家三甲醫院參與杭馬體驗的心內科醫生說,簡單體檢也篩查出了一些「問題」選手,「比如有兩位40多歲的中年男子,血壓都在130以上,我們就在體檢單上註明,不適宜參加馬拉松比賽。

「但是很多誘發性猝死,不是靠檢查就能發現的!」王麗君醫生說,畢竟體檢是人在靜止狀態完成的,而比賽中的猝死是在動態中發生的,有些問題無法完全通過體檢排除。

所以,王醫生說,參賽選手平時保持鍛鍊,身體比普通人好很多,這是他們對自身安全的第一道保護。

體檢篩查是第二道保護。

而比賽中的醫療救護保障則是第三道保護。

生與死有時就是分分鐘的事

這兩天,微信微博上大量轉發北馬的兩條新聞,一是「一52歲選手心臟驟停 3人仍未脫離危險」。

另一條是「廣州醫生中途救人後跑完全程」。

「廣州醫生」參賽途中搶救的,正是那名52歲心臟驟停選手,還原當初的搶救細節,也能看出及時有效專業的救護,在馬拉松比賽中的重要作用。

9月20日,北馬賽道在37.5公里處,一位52歲的男選手突然倒地,跑在他身後的一位男選手「當下沒思考,立即奔過去」,這位跑友是南京一位電氣工程師,同時還是南京市紅十字應急救援隊一分隊分隊長。

他立即開始胸外按壓,一分多鐘後,又一位選手(廣州某醫院骨科醫生)也上來幫忙做人工呼吸。

兩人交替配合,一人按壓一人吹氣。

救護車不到3分鐘後也趕來了,在車上連續按壓,除顫4次,最終搶救成功,在送到醫院前,這名52歲男選手已恢復意識。

事後急救醫生說,如果沒有前面兩位的搶救,心臟驟停選手肯定會有生命危險,他們至少幫助提高了80%的生存幾率。

去年3月15日的無錫馬拉松賽,發生了國內馬拉松賽事首個「猝死」後施救成功的案例,最先施救的是志願者。

當天在離半程終點不到一公里處,一男選手突然倒地,昏迷不醒。

一分鐘內,第一位志願者跑到選手身邊做心肺復甦。

一分鐘後,第二名志願者趕到,接替搶救。

三分鐘後,拿著AED除顫儀的志願者趕到……經輪番急救,昏迷的選手逐漸恢復呼吸和意識,隨後被趕到的120救護車送往醫院。

據了解,那屆無錫馬拉松賽事共有170位急救志願者,其中20名陪跑,其餘在比賽路線上每隔500米設一人,應對突髮狀況。

而本屆杭馬,組委會在醫療保障上也下足了功夫。

屆時,賽道每5公里就有一個醫療點,醫療點前50米有明顯的標誌;沿參賽者的跑進路線,有急救車跟隨,還配備了60台AED(心臟除顫儀)設備。

在參賽選手跑進線路每100米處,設置1名持有醫師執業證和其他急救證書(美國心臟協會AHA—CPR AED急救證書,浙江省紅十字救護員證,杭州急救中心初級救護員證),或經過專業培訓的醫學專業志願者,每1公里設立移動AED醫療救援服務,以進行突發現場第一時間的公眾緊急救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