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變身有溫度的開放實驗室,2020年上海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全覆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學校做實驗的時間多一點,回家刷題、補課的時間少一點,創新實驗室重在使用。

截至2016年底,上海在656所中小學校建成創新實驗室1141個,其中,高中階段覆蓋率達到82.93%。

至2020年,上海中小學校將實現創新實驗室全覆蓋。

把校園打造成開放「實驗室」

在上理工附中尚理實驗中心,黃茹清老師給高一學生講授「升降機械手的製作」,這節課是該校機器人特色課程中的一節,運用磁敏傳感器、電磁鐵等知識,引導學生團隊合作製作「程控升降機械手」。

「結合上理工的大學優勢,在『尚理』的理念下,培育學生工程素養,努力把校園打造成開放的『大實驗室』。

」上理工附中校長沈洪說,學校整合區域資源,招募了區域內10所高中、初中和小學,共同組建「上理工附中創新實驗室聯合體」。

「大教授、小課題」,楊浦區在區域內構建了大、中、小貫通的創新潛力早期拔尖人才鏈,打造無圍牆的創新實驗室,讓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在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級中學,「都市的菜園」是學生深愛的樂園。

穿上白大褂,經過風淋、消毒室,走進操作間,坐在超凈工作檯前,女生們發揮創造力,親手配置營養液,研究營養物質含量對植物的影響,儼然成為一個個小科學家。

「第一次鏟土、澆水、施肥、收穫……從嬌氣的都市女生,成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小農民,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

」宋楚翹同學說,獨具匠心的課程超越了停留在學習形式上的培養方式,明白了很多課程研究並沒有想得那麼深奧,完全可以按照興趣投入熱情,走入科學殿堂,不拘泥於標準答案。

一走進靜安區和田路小學,便是「創造學院」四個大字的大樓。

帶上VR眼鏡,跟著老師,完成任務……創造學院虛擬創新實驗室有了新課程,通過在線學習和網絡教學,讓孩子們學會利用思維導圖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教師黃茹清在創新實驗室講授該校機器人特色課程:機器人是怎樣煉成的。

本課主題為「升降機械手的製作」。

創新教育需要更多老師「跨界」

創新實驗室不是一套冷冰冰的實驗設備,而是基於課程和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的有溫度的機器。

在交大附中校長徐向東看來,拔尖創新人才是自己「冒」出來的,是從實驗室中「走」出來的,而校園是有生命的教育場。

交大附中的創新實驗室全部集中在實驗中心,在校園裡是一棟獨立的建築。

早在2006年,當時的實驗樓「人跡罕至」。

學校任命科技總輔導員朱喬榮兼任研究型課程教研組長,在接觸全校老師的過程中,發現適合從事創新教育的人。

一批適合創新教育的「積極分子」被發掘,並組建了STEM實驗中心。

如今,STEM實驗中心累計超過1500個小時的創新活動課程資源。

去年,實驗中心辦公室還增設了學生辦公位,科技活動中表現出色、願意引導低年級新生的高年級學生,在實驗中心和教師共同學習、討論與交流。

目前,實驗中心已成為近乎年中無休,包括寒暑假、雙休日在內,時時刻刻都有學生、教師活動的場所。

據對學生創新科技實驗活動量粗略統計,全校1650名學生,每周在實驗中心的時間達到700個小時。

吳淞中學語文老師唐秋明曾認為,學科教師就是上語文課,帶好高考,與創新實驗室不會有什麼交集。

去年,學校人文類創新實驗室群「觀瀾書院」籌建,吸引了26名文科教師加入。

如今,各類創新實驗室的老師占全校教師總數的47.3%。

「作為學科教師,原先我們關注的是課標、教材和考綱;投入到創新實驗室建設後,我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沒有課程標準、現成教材,也不需要考試說明。

創新實驗室課程比普通校本課程有更高要求。

」唐秋明感到,在創新實驗室建設中,教師面臨角色轉型,要求更多老師能夠「跨界」。

從「注重分數」向「綜合素質評價」轉變

為提升中小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010年,上海頒布《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小學生創新實驗室建設全面啟動。

據統計,2010年前,上海共建有中小學創新實驗室51個。

截至2016年底,上海在656所中小學校建設了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創新實驗室1141個,創新實驗室學校覆蓋率小學階段40.97%,初中階段55.45%,高中階段82.93%。

至2020年,中小學校將實現創新實驗室全覆蓋。

已建成的中小學創新實驗室內容豐富、門類眾多,涉及理化生、工程、信息技術、藝術、金融等眾多學科和領域,為學生提供多類型的課程和開放性的實踐活動,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

除了校內的課程建設外,創新實驗室還與學生社會實踐、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跨越校園的「圍牆」。

對於跨學科主題式的項目學習,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說,從學習方式上,創新教育是從「學科學習」向「學科學習與跨學科學習並重」的轉向,從「注重分數」轉向對「綜合素質培育」的評價。

上海市教委教育技術裝備中心主任竺建偉建議,進一步推進創新實驗室建設精細化發展,要堅持課程先行,使教師專業能力與創新實驗室課程匹配,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和管理制度。

題圖:上海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教師王智穎在創新實驗室講授該校工程素養特色系列課程:工程與機械。

本課主題為「港口裝卸儲運系統—門式起重機的體驗及應用」。

圖片攝影:李立基 圖片編輯:項建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